试论安冈章太郎《遁走》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gang34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日本作家安冈章太郎是“第三新人”作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其创作时间最长,作品从自传体小说到家庭小说、历史小说以及散文、再到随笔,获奖无数,被誉为“第三新人”旗手,并于2001年荣获“文化功勋者”称号。由于安冈自身的转校经历以及从军经历,安冈文学的主人公以“弱者”“劣等生”“落伍者”形象居多。关于战争的描写,安冈避开正面去批判战争、揭露军队生活的丑陋,而是以低姿态描写身边的人与事,用一种相对冷静的目光去凝视观察,因此,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多是极其富有日常性的作品。本文基于对“第三新人”以及安冈章太郎的大体把握,简单地从以下三个方面:一、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讽刺;二、对狡猾人性的影射;三、对生的执着对安冈创作的《遁走》进行分析。
  【关键词】:安冈章太郎;“第三新人”;战争;平静;日常性
  一.“第三新人”
  “第三新人”指昭和20年代末期登上日本文坛的安冈章太郎、吉行淳之介、庄野润三、远藤周作、小岛信夫、阿川弘之、三浦朱门等。 所谓“第三”是相对于此前的“第一战后派”以及“第二战后派”而言,他们是战后第三个新作家群。山本健吉发表在《文学界》(1953年1月号)的《第三新人》一文被视为最初使用该词语的文章,但当时山本指的并不一定就是以上作家。服部达在《文学界》(1955年9月号)发表《劣等生、小残废者、市民—从第三新人到第四新人》一文,谈及到“第三新人”的特色,自那之后,关于“第三新人”的论说也便基本固定了下来。与“第一、第二战后派”的成熟深刻相比,“第三新人”扎根于日常生活,一开始并没有给人们留下太过深刻的印象。此外,“第三新人”活跃不久,以大江健三郎、开高健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作家也紧跟其后登上文坛,“第三新人”自然也承受着文坛新秀所带来的压力。尽管如此,“第三新人”并没有轻易放弃自己的文学创作,他们这一生可谓都在辛勤耕耘着自己的文学天地。
  二.安冈章太郎
  安冈章太郎于1920年5月30日生于日本高知市,父亲为陆军兽医官,安冈幼小时因父亲工作时常搬家、转校。1938年毕业于东京市立第一中学,之后连续三年落榜,最终于1941年考入庆应义塾大学文学部。1944年3月遭征兵并服役于孙吴,8月因胸部疾患入院,免遭莱特岛战役一劫。翌年3月遣送回国,之后患上结核,并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在“第三新人”中安冈创作时间最长,作品从自传体小说到家庭小说、历史小说以及散文、再到随笔,获奖无数,被誉为“第三新人”旗手,并于2001年荣获“文化功勋者”称号。
  安冈所创作的作品获奖情况大致如下:1953年《恶友》《阴郁的愉悦》获第29届芥川奖;1953年《房屋看管》获第1期时事文学奖;《海边的风景》于1959年获第10届艺术选奖(文学相关),并于1960年获第13届野间文艺奖;1967年《落幕之后》获第21届每日出版文化奖;1973年《奔跑吧,马儿》获第25届读卖文学奖;1982年《流离谭》获第14届日本文学大奖;1988年《我的昭和史》获第41届野间文艺奖;1991年《伯父的墓地》获第18届川端康成文学奖;1996年《无边无界的道中记》获第47届读卖文学奖(随笔、纪行奖);2000年《镜川》获大佛次郎奖。
  关于战后文学以及安冈章太郎,日野启三在《洞察他人的眼》一文中写道:
  普通、戦後文学という場合、昭和初年の自由主義、共産主義の思想と行動の体験を持ちこたえてきた人々が、戦争の「暗い谷間」を経て「第二の青春」(荒正人)をうたいあげた文学をさすのだけれども、われわれの戦後社会というものを政治思想的にではなく、社会心理的、生活感覚的、実存構造的にみた場合、狭義の戦後文学のあと来たとされているいわゆる第三の新人たちの文学のなかに、かえって基本的に戦後的なものが生々しく表現されたようにみえる。そしてその第三の新人の感覚の最も敏感かつしぶとい体現者が安岡章太郎だったと私は見るわけだ。
  服部达在《劣等生、小残废者、市民—从第三新人到第四新人》评价安冈章太郎为“第三新人”的原型作家:
  同じ三十代でも、いわば優等生に属する連中は、何かをさっさと信じこむことによって、いちはやく作家として出発した。阿川弘之。堀田善衛。マチネ·ポエティックの人々。残された連中は、いったいどうしたらいいのか。――彼らは、逆手を使う以外になかった。外部の世界も、高遠かつ絶対なる思想も、おのれのうちの気分の高揚も信じないこと。おのれが優等生でなく、おのれの自我が平凡であり卑小であることを認めること。しかも、大方の私小説作家のように、深刻ぶった、思いつめた顔つきをしないこと。こうした逆手を、一番最初に発見し、それによって、よかれあしかれ「第三の新人」的な発想法を定著し、後に続く者のために道を拓いた者、いわば「第三の新人」の原型となった作家は、安岡章太郎だった。
  三.《遁走》
  《遁走》描写的是从1944年春到1945年春大约一年间,一名最下级士兵从苏满国境前线步兵部队基地经由接近旅顺的陆军医院再到被遣送回国的体验。这部作品是安冈章太郎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可谓是描写军队生活的集大成之作,但当时社会上的评价远不及他之前所创作的短篇小说。
  1953年,安冈章太郎发表了《阴郁的愉悦》及《恶友》,并获得第29届芥川奖。其中,《恶友》开篇与结尾呼应,以“……そのとしの冬から、また新しい国々との戦争がはじまった”结尾,村上兵卫在《「遁走」解说》一文中写道: “その意味で、「遁走」は「悪い仲間」「青葉しげれる」など戦争下の青春をえがいた彼の諸短篇と補完関係をなすものである。”
  毋庸置疑,《遁走》绝不是赞美军队生活的作品,但它也绝不同于野间宏的《真空地带》或五味川纯平的《人间的條件》等批判战争、批判军队的小说。安冈章太郎在《战后文学放浪记》中写道:“戦中派の一人が「戦争責任の亡霊が、このところ毎日のようにわたくしの戸口を叩く」といっていた。しかし私自身には、そんなことはない。私の心の戸口を叩くのは、戦争責任などという大きなものではなく、もっと些細な、卑小なものだ。しかし卑小でも、些細でも、それは私にとっては心の底まで響いてくる何かなのだ。私は、その卑小ながら自分にとってはひしょうではない些細な事柄を、一つ一つ身近かなところから引き出して、書いて行くことにした。”   1.對日本军国主义的讽刺
  以安冈为首的“第三新人”的青春时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度过的,他们大多经历了战火硝烟以及同伴战友离去之痛。村松定孝在《安冈章太郎的战争体验-由A与B对话形式构成的备忘录》一文中写道:“同世代の多くの若者たちが戦争で散っていったことに対する、つまり死にそこなった悔恨と羞恥が付きまとっている。(中略)戦中派しか理解できないあれだよ。口にしてはならぬ、言葉にできない辛さ”。安冈自己也曾在《战后文学放浪记》说道:“生き残った者も結局、死んだ連中と大した違いはなかったな、というような気分で生きていた。(死んだ者と生きている者の間には勿論、無限に大きな差違があるが、それを自覚するようになったのは、戦後もよほど経って、われわれ自身が中年過ぎになり、そろそろ老いを感じ出す頃になってからであった。)”
  安岡作品中集中描写军队生活的有《家庭》(1954)、《旅愁》(1954)、《遁走》(1956)和《黄尘》(1956),但这些作品中都没有出现正面批判战争和军队的描写。实际上,安冈大多是借士兵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变化来表露对战争的厌恶。除了这类直接描写军队生活的作品外,安冈在许多作品中以战争为时代背景,一笔带过,但又极为深刻,这也是安冈文学的独特之处。比如《恶友》中,开篇“シナ大陸での事変が日常生活の退屈の一と駒になろうとしているころ、ようやく僕らの顔からは中学生じめたニキビがひっこみはじめていた”与结尾“……そのとしの冬から、また新しい国々との戦争がはじまった”相呼应,仅用两句简单的描述便向读者交代了战争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再比如《房屋看管》,关于主人公的职责--在美国人外出或回国期间帮其看管房屋,作者也只是简单带过,对于美国人的生活或行程并无赘述,但却巧妙地交代了时代背景。
  值得一提的是,《遁走》一文并没出现“逃走”等字眼,主人公也并没有试图“逃走”,但安冈又为何将其命为“遁走”呢?在宋婷《安冈章太郎文学研究》一文中,关于“遁走”这一题目,作者写道:
  “遁走”这一题目透露了安冈章太郎以及军队题材作品中主人公对军队的厌恶与排斥。人有别于动物的最大特点即拥有思考能力,然而军队的性质则决定了士兵必须无条件顺从,剥夺了士兵作为人的思考的权利和自由。安冈章太郎认为在日本军队的眼中,人与物品别无二致,只不过是阶级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比起士兵的生命,军队更在乎的是“数量”。他借主人公之口间接讽刺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酷与可笑。
  安冈章太郎在文中并无直接使用“遁走”“逃走”之类的字眼,但他却是通过最下级士兵的眼来揭露百无聊赖且残酷的军队生活,关于战争、军队,他不会正面去做任何评价,采用最平静最日常的描写,但又实实在在传达了他对战争的痛恨,这是安冈文学中吸引人的一点,这也向读者展示了安冈作为“第三新人”旗手的雄厚实力以及他独特的创作风格。
  2.对狡猾人性的影射
  世间对《遁走》评价不高,对此村上兵卫认为:“这当中必存在着某些误解”。他认为这个国家对“军队小说”“战争小说”所持有的根深蒂固的观念是首要因素,一谈到战争小说,人们就容易从中追求一些悲痛叫喊、英雄式自我牺牲、狂热以及毫不遮掩的反战思想。军队聚集着知识分子、农民、劳工、工匠、商人,但不管他们属于哪个阶层,他们都被“在战争中能起多大作用”的标准衡量着,军队展现了人际关系中极其阴暗的一面。在军队里,所谓的“有干劲”表面上指的是基于爱国情怀的斗争精神,但实际上指的是利己竞争。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比其他人迅速机灵,要时时刻刻处于对自己有利的立场,这也就要求主人公必须去“观察”他人,而且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倘若“观察”出了差错,便会危及到自己的生存。显然,这里所说的“观察”并不是出于对他人的爱或对他人的性格命运感兴趣,仅仅是为了自己能够在黑暗的军队里生存下去而不得已去“观察”。
  《遁走》可以说是将人的狡猾本性、动物般的欲望以及自私自利的姿态描写得栩栩如生,在作品中表现这种阴暗,安冈选择的并不是歇斯底里的叫喊,而是以一种戏谑的目光去注视、观察,而这种表达方式也要求安冈具备更强大的精神。安冈文学的有趣在于,他并不是从神的高度去俯视人们,而是从脚底般低矮的地方去仰视人们,因此读者能够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日常性。
  3.对生的执着
  对于作品中主人公没逃跑的设定,安冈章太郎在《战后文学放浪记》中写道:“脱走という冒険的なロマンチックな行動は、この男には―私の小説の主人公には―ふさわしくないのである。”的确,安冈笔下的主人公看似都在原地并无突破,如果人物设定过于积极上进反倒会觉得有违和感,但笔者认为安冈笔下的主人公实际上是用自己的方式在斗争,并不是表面上的安于现状。
  从某个意义上讲,加介并不是不想逃跑,或许是思考过后觉得逃离军营也只是送命罢了。万一逃跑被发现,那定是死路一条,但即便没被发现,逃脱沼泽湿地显然没那么容易,没有足够的粮食始终是活不下去的。或许是考虑到这一点,加介才在军队中坚持了下来,看似没有做任何努力去突破、去逃脱,但安于现状或许就是最好的选择,这也可以说是他对生的执着。
  《遁走》通过描写主人公在军队中百无聊赖的日常生活来揭露军队的黑暗面,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一束光以及主人公加介的心理活动的描写。
  ふと見上げると、新聞紙の折目についた傷から日光があたりの空気を灰色に浮かび上らせながら一本の棒のようにさしこんでいるのだ。一本の空気がそこだけ外界の空気のように見える。それはまるで映画館のスクリーンに投射される光線のように、自分一個の愉しみのために所有できる唯一のものだという気がするのだ。加介は頬杖をついた肘を両腿に落すと、眼をつぶって想う。もしここに十分の食料を運びこみ、睡りたいときには睡り、食べたいときには食べ、こうやって二六時中この中でくらすことが出来たら、どんなに幸福だろうと。……といって、いつまでもそんな風に安心しきるわけに行かないのはいうまでもない。それはあくまで軍隊の、兵営の一部なのだ。
  主人公加介对这束光所抱有的幻想,正是他没向军队屈服的体现。内务班的生活无聊且单调地日复一日重复着,但他对这束光仍旧表现出美好与欣喜,说明他还保有自己的感动及思考能力,并不是完全受军队控制的傀儡。
  四. 结语
  《遁走》这部作品可谓安冈战争文学中的集大成之作,创作于战后第11个年头,就像安冈自己说的,虽然在战争中存活了下来,但与那些战死战场的战友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战争带来的巨大伤痛导致他花了很长时间才得以走出战争的阴影。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战争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是极为巨大的,而他们似乎也只能在文学世界--他们亲手打造的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寻求慰藉。战后出现的文学作品多是直接抨击战争或军队生活,但安冈章太郎所创作的战争题材作品更多是透过笔下人物的悲剧来展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痛。当然,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与安冈自身的生活经历以及战争体验密切相关,今后笔者将结合安冈的经历具体分析作品中对主人公的描写,进而究明何为“遁走”。
  参考文献:
  【1】日野啓三.他人を見る眼[A].群像日本の作家28安岡章太郎[C].1997:61-70
  【2】服部達.劣等生?小不具者?そして市民――第三の新人から第四の新人へ[J].文学界.1955(9):6-15
  【3】宋婷.安冈章太郎文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12月
  【4】安岡章太郎.「悪い仲間」.質屋の女房.新潮社.1966年
  【5】村上兵衛.「遁走」解説[A].日本文学研究資料叢書安岡章太郎·吉行淳之介.1983:16-18
  【6】村松定孝.安岡章太郎の戦争体験―AとBとの対話形式によるメモランダム―.[A].日本文学研究資料叢書安岡章太郎·吉行淳之介.1983:128-132
  【7】安岡章太郎.戦後文学放浪記.岩波書店.2000年
  【8】「遁走」.安岡章太郎集 新潮日本文学52.新潮社.1972年
其他文献
【摘要】:范小青小说中出现的诸多男性人物形象,彰显了范小青在女性写作时,在观照自身存在的未来命运的同时,能渐渐地进行身份和心理上的双重突围,以别样的眼光来审视男性群体,表达出对男性越来越客观的思考。本文将从男性身份的角度入手,来分析范小青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男性形象,以挖掘范小青的女性立场。  【关键词】:范小青小说;男性人物;女性立场  从“五四”运动起,女性意识在启蒙思潮中开始觉醒,她们用自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末的深秋,一个女婴的降生没有给小河边的这户普通农家带来期盼的喜悦。亲戚朋友稀稀松松地在这间农家小院里闪过,“千金”被升作最高级别的道贺词,5元、10元的人情债被男人一笔一划地记录在崭新的工作簿上。  男人的妈也来了,怀里抱着一岁多的孙儿,女婴的堂哥。男人的妈踢翻了男人正搓洗尿布用的搪瓷盆,男人低着头,没有声响。孙儿被逗笑了,女婴被吓哭了。  女人知道月子里不该流眼泪,可那大颗大颗的水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具体的案例和实际应用进行研究和分析,对视错觉艺术中所体现的错视原理进行生理与心理学中的分析,并剖析其表现手法——光影关系的应用与原理。  【关键词】:视错觉艺术;光影  一、错视现象与对比性视错觉  (一)错视现象  眼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感觉器官之一,它能辨别物体的明暗和颜色,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视觉。人们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视觉占所有知觉的65%。人们常说眼见为实,对于绝
期刊
【摘要】:冰心的小诗铭记了冰心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第一个女性诗人的意义。在冰心的小诗中,有关人与人关系的理解,成为她建构运思逻辑的资源和推动力,在对美德和道德的思索中完成了个人伦理观的建设。小诗成为冰心伦理思想建设的起点,这也是她作为诗人被铭记的一个意义所在。也因此冰心诗歌的伦理思想值得关注和研究。  【关键词】:冰心;小诗;伦理观  冰心的小诗构成了一个重要事件:冰心以第一个女性诗人的意义铭记在
期刊
【摘要】:在老舍“怀旧式”的小说世界中,形形色色的市民群体往往阐释着某种文化内涵,一方面是对古老文明所孕育的含蓄、精致的美的欣赏与陶醉,另一方面是对其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无法避免的毁灭和式微而产生的感伤和悲哀。笔者主要以老舍的短篇小说《断魂枪》为切入点,分析在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激烈交战中,老舍所流露出的沉痛而复杂的感情。  【关键词】:老舍;国粹;《断魂枪》  国粹,指的是中国文化的精华部分。主要
期刊
【摘要】:方方作为惯常以冷峻笔调描写人生的“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她的作品在描写那些貌似普通寻常的故事背后时也透出了鲜明独特的当代意识与强烈的存在主义哲学意识。 在她的中篇小说《出门寻死》中,方方通过一种轻松而略带戏谑的语调讲述了一个普通女性荒诞可笑的寻死之旅。但透过故事表面,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我,在这个荒诞的他者世界的生存困境和尴尬处境。  【關键词】:存在主义;萨特;方方;《
期刊
【摘要】: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本文从马氏庄园的建筑形态、院落空间等方面来分析马氏庄园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归纳出居中为上、重视礼仪、崇尚自然等儒家思想特征在马氏庄园中的体现。  【关键词】:儒家思想;马氏庄园;建筑;艺术形式  儒家思想是我国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在历史上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为适应不同朝代统治者的需求,不断吸收和发展新的思想观,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对社会物质
期刊
【摘要】:后出现的超现实主义是深受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影响,弗洛伊德以梦的解释开创了精神分析的新时代。弗洛伊德学说注重对人内心世界的解析,不少艺术家将自己的兴趣转向了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说,他们把毫不相干的东西凑在一起,热衷于没有任何逻辑联系的理性约束的表现手法,以求脱离现实的残酷与悲哀。把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和梦的经验相糅合,达到一种绝对和超现实的情境。达利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和想像力的艺术家,他
期刊
【摘要】:培养和提高一个人的艺术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通过对艺术美的理解和认识、培养艺术鉴赏力及艺术创造等三方面综合的认识,深刻的体会。不仅要认识艺术,还要体会到艺术美给人带来的享受。懂得欣赏艺术、积极创作艺术,才能使一个人的艺术修养得到深层次的提高。  【关键词】:艺术认识;艺术鉴赏;艺术创造  在生活中,一个人有了良好的艺术素养,那他就会用美的视角去关注周围的事物,使自己的人生变的有意义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描写《穆斯林的葬礼》这部著作的内容简介,对涉及文化和情感的部分做了简要的分析和评价,进而对这部著作进行了比较中肯的评价。  【关键词】:文化;情感  (一)  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的作者霍达,女,回族。国家一级作家,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约600万字,并获得了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