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共同体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促发生机的重要性,社会转型期尤为如此。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社会明显存在两大转型:一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标志着计划再分配时代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转型。二是2013年以来,由“中国梦”“新常态”启动的新时代,在政治经济层面上表现为“摸石头过河”向“顶层设计”稳健发展。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同体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促发生机的重要性,社会转型期尤为如此。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社会明显存在两大转型:一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标志着计划再分配时代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转型。二是2013年以来,由“中国梦”“新常态”启动的新时代,在政治经济层面上表现为“摸石头过河”向“顶层设计”稳健发展。
其他文献
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是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变迁,迄今已经整整40年。在这40年中,伴随着党的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转移,不仅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创造了令人瞩目的GDP增长奇迹,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而且中国原有的社会结构同样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型,一个拥有数亿人口的中产阶级的成长成为令人瞩目的世界级事件。
2005年的国际金融市场走势跌宕起伏,股票市场表现不一,债券市场基本上是区间波动走势,外汇市场美元一枝独秀,石油价格冲高回落而黄金的表现也引人注目。决定市场走势的因素是美国经济表现稳健,欧、日经济相形见绌,同时美国利率持续上升。2006年受房地产市场降温的影响,美国经济可能温和放缓,利率很快见顶,将对金融市场产生重大影响,总体而言风险加大。
当2006年的第一缕阳光揭示新一年开始的时候,全球很多经济学家都和我一样对未来全球经济金融的发展感到担忧。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经济金融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在加速的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中,全球经济金融呈现出一系列的失衡: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
“中国人有能力挑战西方社会学的纪念碑式人物,并且建构超越他们的理论吗?”这是2000年后我经常在想的一个问题。我这儿所说的纪念碑式的人物包括西方社会学形成时期出现的马克思、托克维尔、韦伯和涂尔干,在20世纪中叶出现的摩尔(Moore)、布罗代尔(Braudel)和麦克尼尔(Mc-Neil),以及在20世纪后半叶出现的梯利(Tilly)、曼恩(Mann)和苏威尔(Sewell)等人。这些学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主要研究都旨在对工业资本主义和民族国家在西方的产生及其后果,以及人类社会的长时段变化规律这
中国社会科学自改革开放以来重新起步,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文献化,即把学问理解成对既有文本的研究,而忽略现实生活。二是西化,即研究者倾向用某种西方的理论、流派与方法去处理这些文献,并视作研究的正宗。20世纪80年代,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兴起的社会科学本土化以一种极其微弱的风声吹进了中国大陆,我无意间受到了它的影响,确立了对“面子”问题的研究。
我主要谈八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最主要的问题,也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即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年增长速度非常快,但是需求和进口下降了,特别是资本密集型产品,比如钢铁的需求和进口下降了。2005年,中国的整体经济增长高达9.5%,但国内的贡献部分下降了4%,主要是因为投资的下降,特别是新开工建设项目的减少.这是采取紧缩措施的结果。我们预计2006年基建会增长,而出口会下降。
社会学具有回应变革时代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为了满足现实的认知需要,回应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对社会学而言更是如此。作为现代性产物之一的社会学,从180年前诞生之时起,其命运就与不同时代的社会变革与现代性成长紧密联系在一起。社会学知识体系本身就是知识生产的一种现代形式,它既是对现代性成长及其后果的理解和阐释,又是现代性自我发展的后果和原因之一。
社会学、社会工作学是两个既有自己个性特点,关联度又非常紧密的学科。在欧美发达国家,尤其在美国,社会工作学科是一个独立于社会学的学科,更强调与社会福利学、医学、心理学的联系,其规模(研究人员、科研课题的数量和体量等)也都远远大于社会学。在中国,社会学、社会工作学自诞生以来就是天然、内在联系在一起的学科,且二者都重视与其他学科(包括自然科学、经济学、社会福利、医学、心理学等)的跨学科联系。
新中国建立之初,为了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国家从上至下建立了一整套以控制为目标的制度模式。从农村的人民公社到城市的单位制度,国家通过对各种资源的有效掌控和再分配,达到对整个社会的控制和整合。由于这种总体性控制模式自身的刚性特征,容易陷入一种“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循环过程之中。
在40年的中国改革中哪些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哪些领域的变化相对缓慢,哪些领域或许还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这个问题是每个研究中国的学者无法回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