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地相处是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所在。因此,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更加强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林业员;可持续发展;意义;目标;措施
森林资源相对匮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尽管通过有效地绿化造林,使近年来我国森林资源的状况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事实上相对紧缺的森林资源,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持续存在。特别是当前,由于国内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的情况,而多位于山区的林业往往正是经济上相对贫困的主要地区,对快速发展经济有着迫切的愿望。因此,林区破坏性掠夺式采伐盗林的情况时有发生,使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更显恶化。基于以上情况,探讨林业可持续发展,推动林区经济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森林资源是人类重要的有用资源之一,森林可以为当代乃至未来持续为人类带来诸多好处,同时它们还是可以更新资源,可供人们世代享用——但这是有前提的,即森林必须要得到持续有效地维护。如果林业资源没有得到应有地维护,那么现代人类在享用森林带给他们的种种好处时,可能就挤占了后代的资源,甚至可能存在剥夺了他们在未来使用和享受森林这一重要资源的权利。所以,当代人们有必要通过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改善人类福利,为子孙后代谋福,这也符合国际粮农组织林业战略计划的要求,也就是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政府目前对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建设都十分重视,在修订《森林法》的基础上,制定了许多与林业相关的政策,投入巨额资金于林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效果,但看到取得成果的同时,也要对发展的不足加以正视,以期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取得更好的发展,为人类与森林资源的和谐共处提供有益的支持。
2.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1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林业经济可持续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产品的产出,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这种情况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必须通过其他途径实现。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
2.2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
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的双重任务。
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2.3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
生态环境目标关注的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通过退化生态系统的重建与已有森林生态系统的合理经营,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国家、区域等不同层次上所发挥的环境服务功能的持续性。其中,关键是无退化的使用林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可再生产能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不仅是保障林业自身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基础,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持续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生命支持系统中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3.进一步推动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举措
3.1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谋划林业建设与发展,必须坚持用生态文明思维,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提高民众自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能力,协调、保护、适应自然,把事关林业建设发展的战略问题、重要决策、重大项目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置于森林生态合理性基础上进行认识的研究与思考,把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控制在环境可承载、可恢复的范围之内,避免出现单纯依靠资源投入增加经济总量、耗竭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以保持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3.2要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就应有效提升林业的生态服务功能
森林资源是林业发展的基础和命脉,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要进一步实施天然林和公益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工程项目,严格保育和科学经营好森林资源,不断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优化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创新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对林地的依法保护,完善森林采伐利用管理政策,推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3.3要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还要依靠科技力量促进林业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首先,要进一步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其次,应当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如有效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以切实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最后,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的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3.4进一步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以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首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其次,为促进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应加大林业新产品开发的力度;再次,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如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等。通过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发展优势产品,使产业链得到延伸,最终实现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缺乏竞争力的现实问题。此外,推动林企开发新产品、新技术能力的发展,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也很有必要。
4.结语
由于对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我国部分区域生态环境的不稳定,已对民众的健康构成一定危害,进而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之一。因此,面对林业日趋严重的生态问题,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雄.浅谈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12).
[2]张燕夫.論营林工作及林业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1,(4).
【关键词】林业员;可持续发展;意义;目标;措施
森林资源相对匮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尽管通过有效地绿化造林,使近年来我国森林资源的状况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事实上相对紧缺的森林资源,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持续存在。特别是当前,由于国内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的情况,而多位于山区的林业往往正是经济上相对贫困的主要地区,对快速发展经济有着迫切的愿望。因此,林区破坏性掠夺式采伐盗林的情况时有发生,使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更显恶化。基于以上情况,探讨林业可持续发展,推动林区经济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森林资源是人类重要的有用资源之一,森林可以为当代乃至未来持续为人类带来诸多好处,同时它们还是可以更新资源,可供人们世代享用——但这是有前提的,即森林必须要得到持续有效地维护。如果林业资源没有得到应有地维护,那么现代人类在享用森林带给他们的种种好处时,可能就挤占了后代的资源,甚至可能存在剥夺了他们在未来使用和享受森林这一重要资源的权利。所以,当代人们有必要通过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改善人类福利,为子孙后代谋福,这也符合国际粮农组织林业战略计划的要求,也就是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政府目前对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建设都十分重视,在修订《森林法》的基础上,制定了许多与林业相关的政策,投入巨额资金于林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效果,但看到取得成果的同时,也要对发展的不足加以正视,以期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取得更好的发展,为人类与森林资源的和谐共处提供有益的支持。
2.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1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林业经济可持续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产品的产出,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这种情况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必须通过其他途径实现。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
2.2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
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的双重任务。
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2.3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
生态环境目标关注的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通过退化生态系统的重建与已有森林生态系统的合理经营,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国家、区域等不同层次上所发挥的环境服务功能的持续性。其中,关键是无退化的使用林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可再生产能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不仅是保障林业自身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基础,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持续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生命支持系统中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3.进一步推动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举措
3.1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谋划林业建设与发展,必须坚持用生态文明思维,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提高民众自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能力,协调、保护、适应自然,把事关林业建设发展的战略问题、重要决策、重大项目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置于森林生态合理性基础上进行认识的研究与思考,把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控制在环境可承载、可恢复的范围之内,避免出现单纯依靠资源投入增加经济总量、耗竭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以保持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3.2要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就应有效提升林业的生态服务功能
森林资源是林业发展的基础和命脉,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要进一步实施天然林和公益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工程项目,严格保育和科学经营好森林资源,不断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优化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创新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对林地的依法保护,完善森林采伐利用管理政策,推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3.3要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还要依靠科技力量促进林业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首先,要进一步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其次,应当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如有效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以切实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最后,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的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3.4进一步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以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首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其次,为促进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应加大林业新产品开发的力度;再次,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如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等。通过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发展优势产品,使产业链得到延伸,最终实现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缺乏竞争力的现实问题。此外,推动林企开发新产品、新技术能力的发展,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也很有必要。
4.结语
由于对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我国部分区域生态环境的不稳定,已对民众的健康构成一定危害,进而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之一。因此,面对林业日趋严重的生态问题,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雄.浅谈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12).
[2]张燕夫.論营林工作及林业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