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如果没有比较,也就没有美丑之分。我想will Smith在《I Am Legend》(我是传奇)这部电影里应该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了,因为这世界上就剩下了他一个人。即便从前是最丑陋的人,也变得物以稀为贵,美丽大方起来。可惜的是,那毕竟是在电影里。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却不得不面对美丑的问题。美丽漂亮是一种光环,在这种光环的照耀下,一切好运好像滚滚而来,社会在大多数的时候。也往往是以貌取人。但是,有时候你也想不到,“丑”也能给你带来好运。
如果你现在生活在纽约或伦敦的话,你今年或今后大可不必在意自己是否美丽,因为“丑模”经纪人SimonRogers天天都在纽约的大街小巷上,公共汽车上寻找“丑”模特。如果他发现了一个“丑”得特别的人,就会走上前去自我介绍,递上一张名片,希望你能加盟他的“丑模”公司,为一些大公司做广告。这个主意最早起源于英国伦敦。有两个摄影师一直苦于找不到新鲜有趣的脸来拍摄。所以他们就成立了一家“丑模”(Ugly Model)公司。经过了多年的发掘和发现。他们终于找到了800多名相貌各异的“丑模”,而且相当吹牛地宣称他们敢于接受任何公司的创意要求,天下没有能难倒他们的广告。这不,他们把自己的公司又开到了美国纽约,于是,人们就看到了在街头寻找模特的镜头。
其实。利用真实的普通人拍广告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看名人美人看惯了,人们也想换换口啸看看生活中真实的人,比较容易产生共鸣,不会有太大的距离感。各大公司也看出了这个势头。纷纷推出了平头百姓是主人公的广告。当然。另外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成本低廉。这些“丑模”根本就没有想过自己能够上电视、做广告,所以一天给他们几百块钱。就很知足了。
“丑模”和一般的模特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他们真的就丑陋不堪吗?我们究竟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一个人是丑陋还是美丽呢?其实,大部分丑模都是相貌正常的普通人,他们或是心宽体胖,或是头大眼小。但这并不能算是丑陋,只能是说他们长得与众不同。他们的与众不同也因此在摄像机下变得有趣生动,成了广告公司的滚滚财源。
据报载,意大利有一个名叫皮奥比科的小镇。小镇与丑人的渊源始于几十年前,当时镇上住着128位未婚女子。她们因为长得太丑而找不到丈夫,因此结伴住在那里。后来这些人决定成立婚姻介绍机构,专门帮助单身男女找对象。随后。人们又成立了丑人俱乐部。目的是消除歧视,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俱乐部成员每人有一个身份证,上面写着“丑是美德,美是束缚”。会员们还按丑陋程度分出等级。从“不太丑陋”到“格外丑陋”。每人都有自己的级别。
小镇最初成立丑人俱乐部是受到13世纪一幅油画的启发。这幅画描述的是丑人保护神瓦尔坎。因为长相难看而被母亲抛下悬崖。但他却得到美貌的爱神维纳斯的钟爱,最终幸福地结合在一起。正是这个故事,鼓励了小镇居民勇敢地对社会上看重相貌的风气说“不”。成立之初,俱乐部就设在一间普通的地下室里。仅有几个人申请参加。人们聚在一起讨论丑陋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不过时至今日,这个俱乐部的影响力已经超出了意大利本土。据统计。2005年丑人俱乐部在世界各地的成员已经达到2.5万人。丑人俱乐部在世界各地设立了分部,例如波兰、法国、西班牙、美国、英国和阿根廷等国。加入俱乐部的手续很简单,只需通过电子邮件或书信方式报上姓名和地址即可。俱乐部主席伊阿科贝利更大度地表示,愿意接受任何条件的会员,包括长相美丽或者相貌平平的人。这也是为了证明俱乐部“不抗拒美丽、不歧视丑陋、不拒绝平凡”的宗旨。如今,俱乐部里的成员包括医生、心理学家、学者甚至政界名流等各行各业的人。他们不再关心自己的相貌,而是投入到各种各样的慈善活动中,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个人的长相是天生的,是不同基因组合的结果。美和丑只不过是一个标准而已。有时候保持自己的特色就是我们的胜利。我记得小的时候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电影导演要找一位长着两颗露出大板牙的特型演员,因为电影里有一个外号叫“金大牙”的角色,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这位导演还真的在大街上找到了一个长着大板牙的人,告诉他两个月后去剧组报到。这个人一听说要拍电影,喜出望外,回家后立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老婆。谁知老婆一撇嘴说。你也不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长相,就那两颗大板牙还能拍电影,快去医院拔了吧!拔了说不定还会有机会。这个人一想也有道理。电影上哪有自己这模样的人呢?于是立马就去医院把两颗大板牙拔了,镶了假牙,两个月后,导演一看见他立刻就哭了。哎呀妈呀,我的大金牙上哪去找啊?
相貌平平的我,也想过要是自己再高点就好了、再瘦点就好了、脸再长一点就好了、眼睛再陷进去一点就好了……其实,你就是你,我就是我,没有必要为自己的所谓“丑”而担心。丑和美都只不过是人的特点而已。
我不会为了美丽而拔掉自己的“大板牙”,因为我还期待着某一天自己在大街上被“星探”发现。我不抗拒美丽,不歧视丑陋。也不拒绝平凡。今年街上流行“丑”,你是赶着潮流。也“丑”一把呢。还是我行我素。管它东西南北中呢?
报复的艺术
在受到伤害后,无论是心灵还是肉体。先是痛,然后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报复。这一点具有普遍性。也具有国际性。动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是“满城尽说胡紫薇”之际。因为丈夫外遇而大闹中国中把电视台这件事情,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时间满城风云,硝烟弥漫。报复是不是最好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理应另当别论。我倒是觉得,既然想去报复,就应该研究一下报复的艺术。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事儿还真的不用太着急。
情变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文人墨客笔下写出了无数伤感的故事,有人上吊、有人投江、有人振奋、有人沉沦。不管怎样,报复。往往是受到伤害一方的第一选择,不是鱼死就是网破。谁也别想好!可是。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报复呢?是直截了当。还是婉转迂回。何去何从,确实是个问题。法国女艺术家苏菲·卡莱的故事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1985年,苏菲获得了一份艺术奖学金,要到日本去学习3个月。她当时的情人是她从小就暗恋的父亲的朋友,直到28岁时她才向他表白了自己的爱情。她的情人劝她说不要去日本。因为他没有把握能耐心地等待苏菲,他们相约3个月后在印度见面。然而就在她要登机去印度前,她的情人给她打来了一个电话,说他现在正在法国的一家医院里,他遇见了另外一个女人。无法前来与苏菲相见。放下电话。苏菲内心深处感受到了一阵撕裂的剧痛,失去爱情,她痛不欲生。不知道如何来减轻这种痛苦。她以为这种疼痛将要永远陪伴她度过一生。回到巴黎后。她把自己的伤口显示给众 人,她问她所见到的每一位朋友:什么是你生命中的剧痛呢?她利用影像和文字,把自己和别人生命中的至极之痛都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最终完成了自己的艺术品《剧痛》(ExquisitePain)。可是,失去爱情的痛苦实在是伤人伤得太深,直到2003年,她的作品才在意大利的庞比艺术中心展出。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2006年,苏菲正在柏林参加一个艺术展。她的手机上突然收到了一封短信,是她的男朋友发来的,她又被甩了。这封短信的最后一句话是:好好照顾自己(TakeCare Of Yoursdf)!苏菲又一次心碎了。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爱情旅途如此不顺利,而且。这个男人又是这样的懦弱。没有勇气亲口告诉她。只是发了一封短信。竟然还恬不知耻地让她好好照顾自己。这时的苏菲已经不是当年的妙龄女郎了,在伤心之余,她看到了这件事潜在的艺术价值。她把这封短信留了下来,发送给自己的107位女友。这些女友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心理学家,有的是语言专家,有的是演员,有的是作家,有的是法官……总之,各行各业,干什么的都有,苏菲请她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分析这封短信。如果她们是当事人的话,会如何处理这封信?又会如何处理这件事?于是就诞生了107种女人报复的结果,演员把这封短信表演了出来。语言专家把这封信的语法错误全部挑了出来,法官对这封短信进行了宣判。心理学家对写信人进行了心理分析,一位女友教她的宠物鹦鹉把这封信原封不动地复述了一遍,一位社交礼仪专家对这个男人的风度和礼仪进行了讽刺和挖苦……苏菲则把这一切都用影像和文字记录下来。在2007年意大利每两年一度的威尼斯艺术节上展示出来,题目就叫《TakeCare ofYourself》,展出又一次引起了轰动,苏菲又一次成功地“报复”了抛弃自己的男人。
记者问苏菲这样是不是太残忍了。利用自己的私生活来进行艺术创作。苏菲回答说:我心里很坦然。收到短信后一个月,我就已经没有什么痛苦了,这种自我疗法成功了,我的艺术作品取代了那个男人、艺术就是来源于生活,很多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都是利用自己的亲生经历来创作的,比如说雨果和波德莱尔。我并不是针对某个人。这种事情无论发生在谁的身上都让人伤感。这封短信与其他男人的短信也没什么区别。我只是谈论这封信,只是谈论最后一句话:好好照顾自己!我喜欢这句话,至少他还了解我,知道我会怎样照顾自己。
尽管国情不同,事情不同,我想胡紫薇完全可以效仿苏菲。在自己主持的节目《身边》里大谈特谈自己的遭遇,还可以请来有同样遭遇的朋友、艺术家、普通百姓们来座谈,这样一来。自己的节目越办越火,说不定一下子就成了中国的奥普拉·温芙瑞了。心情舒畅了。悲伤也没有了。根本就没有必要去中央电视台闹上一气。不做节目也罢,或者去写本书,办个影展,拍部电影……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总会有一种是适合自己的。我想来想去。想不出更好的报复方式,不过现在有互联网。这不,我真的在网上搜到了一个报复的网站,这种报复手段简单便捷,就是把您自己仇人的照片放到网站上,网站为您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报复工具,刀又剑戟,真枪实弹,只要您一按鼠标,就可以选择一样工具,然后不断地点击鼠标,刀叉就会在您仇人的脸上划下一道道伤痕。直到血肉模糊为止,一点鼠标,一切又都恢复原状。您想报复多少次就报复多少次,没人来抓您,也不犯法,惟一的缺点就是您的仇人也许并不知道。但是我想这就像在小人身上扎针一样,这也是说不准的事儿,说不定哪一天……
婚姻破裂,爱情变质,无论对男人还是对女人来说,都是一件伤心的事,为此而报复也有情可原。可是,婚姻爱情是不是一定就是人生幸福的惟一来源呢?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全部幸福都寄托在别人的身上,这终究不是一件保险的事。在我们步入婚姻殿堂之前。就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幸福只能靠自己。即便是美满的婚姻也是如此。或许恰恰因为如此。婚姻才会美满幸福。其实,我所谓的报复手段不过是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罢了,每个人在想要报复之前都应该问问自己的内心。问问周围的朋友,在网上搜一搜,然后再做出明智的选择,毕竟这是你的报复,这是你永远的艺术品……
2007年,英国一家机构对3000名喜剧迷进行了问卷调研,让他们选出历史上10句对人性观察最深刻的名言警句,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一句话名列榜首:“Always forgive your enemies——nothing annoys them so much.”(永远宽恕你的敌人,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他们心烦意乱了。)报复的结果必然是让你的仇人有机会对你进行报复,冤冤相报何时了呢?为什么不能宽恕他们。永远地宽恕你的仇人。让他们永远心烦意乱。这不就是最大的报复吗?如果男人没有头脑。女人也要一样没有头脑吗?
读完了这句话,我不想学苏菲了,也不想学胡紫薇了,而是放下“刀叉”。立地成“佛”了!你呢?
如果你现在生活在纽约或伦敦的话,你今年或今后大可不必在意自己是否美丽,因为“丑模”经纪人SimonRogers天天都在纽约的大街小巷上,公共汽车上寻找“丑”模特。如果他发现了一个“丑”得特别的人,就会走上前去自我介绍,递上一张名片,希望你能加盟他的“丑模”公司,为一些大公司做广告。这个主意最早起源于英国伦敦。有两个摄影师一直苦于找不到新鲜有趣的脸来拍摄。所以他们就成立了一家“丑模”(Ugly Model)公司。经过了多年的发掘和发现。他们终于找到了800多名相貌各异的“丑模”,而且相当吹牛地宣称他们敢于接受任何公司的创意要求,天下没有能难倒他们的广告。这不,他们把自己的公司又开到了美国纽约,于是,人们就看到了在街头寻找模特的镜头。
其实。利用真实的普通人拍广告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看名人美人看惯了,人们也想换换口啸看看生活中真实的人,比较容易产生共鸣,不会有太大的距离感。各大公司也看出了这个势头。纷纷推出了平头百姓是主人公的广告。当然。另外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成本低廉。这些“丑模”根本就没有想过自己能够上电视、做广告,所以一天给他们几百块钱。就很知足了。
“丑模”和一般的模特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他们真的就丑陋不堪吗?我们究竟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一个人是丑陋还是美丽呢?其实,大部分丑模都是相貌正常的普通人,他们或是心宽体胖,或是头大眼小。但这并不能算是丑陋,只能是说他们长得与众不同。他们的与众不同也因此在摄像机下变得有趣生动,成了广告公司的滚滚财源。
据报载,意大利有一个名叫皮奥比科的小镇。小镇与丑人的渊源始于几十年前,当时镇上住着128位未婚女子。她们因为长得太丑而找不到丈夫,因此结伴住在那里。后来这些人决定成立婚姻介绍机构,专门帮助单身男女找对象。随后。人们又成立了丑人俱乐部。目的是消除歧视,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俱乐部成员每人有一个身份证,上面写着“丑是美德,美是束缚”。会员们还按丑陋程度分出等级。从“不太丑陋”到“格外丑陋”。每人都有自己的级别。
小镇最初成立丑人俱乐部是受到13世纪一幅油画的启发。这幅画描述的是丑人保护神瓦尔坎。因为长相难看而被母亲抛下悬崖。但他却得到美貌的爱神维纳斯的钟爱,最终幸福地结合在一起。正是这个故事,鼓励了小镇居民勇敢地对社会上看重相貌的风气说“不”。成立之初,俱乐部就设在一间普通的地下室里。仅有几个人申请参加。人们聚在一起讨论丑陋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不过时至今日,这个俱乐部的影响力已经超出了意大利本土。据统计。2005年丑人俱乐部在世界各地的成员已经达到2.5万人。丑人俱乐部在世界各地设立了分部,例如波兰、法国、西班牙、美国、英国和阿根廷等国。加入俱乐部的手续很简单,只需通过电子邮件或书信方式报上姓名和地址即可。俱乐部主席伊阿科贝利更大度地表示,愿意接受任何条件的会员,包括长相美丽或者相貌平平的人。这也是为了证明俱乐部“不抗拒美丽、不歧视丑陋、不拒绝平凡”的宗旨。如今,俱乐部里的成员包括医生、心理学家、学者甚至政界名流等各行各业的人。他们不再关心自己的相貌,而是投入到各种各样的慈善活动中,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个人的长相是天生的,是不同基因组合的结果。美和丑只不过是一个标准而已。有时候保持自己的特色就是我们的胜利。我记得小的时候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电影导演要找一位长着两颗露出大板牙的特型演员,因为电影里有一个外号叫“金大牙”的角色,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这位导演还真的在大街上找到了一个长着大板牙的人,告诉他两个月后去剧组报到。这个人一听说要拍电影,喜出望外,回家后立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老婆。谁知老婆一撇嘴说。你也不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长相,就那两颗大板牙还能拍电影,快去医院拔了吧!拔了说不定还会有机会。这个人一想也有道理。电影上哪有自己这模样的人呢?于是立马就去医院把两颗大板牙拔了,镶了假牙,两个月后,导演一看见他立刻就哭了。哎呀妈呀,我的大金牙上哪去找啊?
相貌平平的我,也想过要是自己再高点就好了、再瘦点就好了、脸再长一点就好了、眼睛再陷进去一点就好了……其实,你就是你,我就是我,没有必要为自己的所谓“丑”而担心。丑和美都只不过是人的特点而已。
我不会为了美丽而拔掉自己的“大板牙”,因为我还期待着某一天自己在大街上被“星探”发现。我不抗拒美丽,不歧视丑陋。也不拒绝平凡。今年街上流行“丑”,你是赶着潮流。也“丑”一把呢。还是我行我素。管它东西南北中呢?
报复的艺术
在受到伤害后,无论是心灵还是肉体。先是痛,然后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报复。这一点具有普遍性。也具有国际性。动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是“满城尽说胡紫薇”之际。因为丈夫外遇而大闹中国中把电视台这件事情,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时间满城风云,硝烟弥漫。报复是不是最好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理应另当别论。我倒是觉得,既然想去报复,就应该研究一下报复的艺术。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事儿还真的不用太着急。
情变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文人墨客笔下写出了无数伤感的故事,有人上吊、有人投江、有人振奋、有人沉沦。不管怎样,报复。往往是受到伤害一方的第一选择,不是鱼死就是网破。谁也别想好!可是。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报复呢?是直截了当。还是婉转迂回。何去何从,确实是个问题。法国女艺术家苏菲·卡莱的故事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1985年,苏菲获得了一份艺术奖学金,要到日本去学习3个月。她当时的情人是她从小就暗恋的父亲的朋友,直到28岁时她才向他表白了自己的爱情。她的情人劝她说不要去日本。因为他没有把握能耐心地等待苏菲,他们相约3个月后在印度见面。然而就在她要登机去印度前,她的情人给她打来了一个电话,说他现在正在法国的一家医院里,他遇见了另外一个女人。无法前来与苏菲相见。放下电话。苏菲内心深处感受到了一阵撕裂的剧痛,失去爱情,她痛不欲生。不知道如何来减轻这种痛苦。她以为这种疼痛将要永远陪伴她度过一生。回到巴黎后。她把自己的伤口显示给众 人,她问她所见到的每一位朋友:什么是你生命中的剧痛呢?她利用影像和文字,把自己和别人生命中的至极之痛都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最终完成了自己的艺术品《剧痛》(ExquisitePain)。可是,失去爱情的痛苦实在是伤人伤得太深,直到2003年,她的作品才在意大利的庞比艺术中心展出。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2006年,苏菲正在柏林参加一个艺术展。她的手机上突然收到了一封短信,是她的男朋友发来的,她又被甩了。这封短信的最后一句话是:好好照顾自己(TakeCare Of Yoursdf)!苏菲又一次心碎了。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爱情旅途如此不顺利,而且。这个男人又是这样的懦弱。没有勇气亲口告诉她。只是发了一封短信。竟然还恬不知耻地让她好好照顾自己。这时的苏菲已经不是当年的妙龄女郎了,在伤心之余,她看到了这件事潜在的艺术价值。她把这封短信留了下来,发送给自己的107位女友。这些女友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心理学家,有的是语言专家,有的是演员,有的是作家,有的是法官……总之,各行各业,干什么的都有,苏菲请她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分析这封短信。如果她们是当事人的话,会如何处理这封信?又会如何处理这件事?于是就诞生了107种女人报复的结果,演员把这封短信表演了出来。语言专家把这封信的语法错误全部挑了出来,法官对这封短信进行了宣判。心理学家对写信人进行了心理分析,一位女友教她的宠物鹦鹉把这封信原封不动地复述了一遍,一位社交礼仪专家对这个男人的风度和礼仪进行了讽刺和挖苦……苏菲则把这一切都用影像和文字记录下来。在2007年意大利每两年一度的威尼斯艺术节上展示出来,题目就叫《TakeCare ofYourself》,展出又一次引起了轰动,苏菲又一次成功地“报复”了抛弃自己的男人。
记者问苏菲这样是不是太残忍了。利用自己的私生活来进行艺术创作。苏菲回答说:我心里很坦然。收到短信后一个月,我就已经没有什么痛苦了,这种自我疗法成功了,我的艺术作品取代了那个男人、艺术就是来源于生活,很多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都是利用自己的亲生经历来创作的,比如说雨果和波德莱尔。我并不是针对某个人。这种事情无论发生在谁的身上都让人伤感。这封短信与其他男人的短信也没什么区别。我只是谈论这封信,只是谈论最后一句话:好好照顾自己!我喜欢这句话,至少他还了解我,知道我会怎样照顾自己。
尽管国情不同,事情不同,我想胡紫薇完全可以效仿苏菲。在自己主持的节目《身边》里大谈特谈自己的遭遇,还可以请来有同样遭遇的朋友、艺术家、普通百姓们来座谈,这样一来。自己的节目越办越火,说不定一下子就成了中国的奥普拉·温芙瑞了。心情舒畅了。悲伤也没有了。根本就没有必要去中央电视台闹上一气。不做节目也罢,或者去写本书,办个影展,拍部电影……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总会有一种是适合自己的。我想来想去。想不出更好的报复方式,不过现在有互联网。这不,我真的在网上搜到了一个报复的网站,这种报复手段简单便捷,就是把您自己仇人的照片放到网站上,网站为您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报复工具,刀又剑戟,真枪实弹,只要您一按鼠标,就可以选择一样工具,然后不断地点击鼠标,刀叉就会在您仇人的脸上划下一道道伤痕。直到血肉模糊为止,一点鼠标,一切又都恢复原状。您想报复多少次就报复多少次,没人来抓您,也不犯法,惟一的缺点就是您的仇人也许并不知道。但是我想这就像在小人身上扎针一样,这也是说不准的事儿,说不定哪一天……
婚姻破裂,爱情变质,无论对男人还是对女人来说,都是一件伤心的事,为此而报复也有情可原。可是,婚姻爱情是不是一定就是人生幸福的惟一来源呢?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全部幸福都寄托在别人的身上,这终究不是一件保险的事。在我们步入婚姻殿堂之前。就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幸福只能靠自己。即便是美满的婚姻也是如此。或许恰恰因为如此。婚姻才会美满幸福。其实,我所谓的报复手段不过是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罢了,每个人在想要报复之前都应该问问自己的内心。问问周围的朋友,在网上搜一搜,然后再做出明智的选择,毕竟这是你的报复,这是你永远的艺术品……
2007年,英国一家机构对3000名喜剧迷进行了问卷调研,让他们选出历史上10句对人性观察最深刻的名言警句,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一句话名列榜首:“Always forgive your enemies——nothing annoys them so much.”(永远宽恕你的敌人,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他们心烦意乱了。)报复的结果必然是让你的仇人有机会对你进行报复,冤冤相报何时了呢?为什么不能宽恕他们。永远地宽恕你的仇人。让他们永远心烦意乱。这不就是最大的报复吗?如果男人没有头脑。女人也要一样没有头脑吗?
读完了这句话,我不想学苏菲了,也不想学胡紫薇了,而是放下“刀叉”。立地成“佛”了!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