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个体青年期的发展课题是自我同一性确立,防止同一性擴散。自我同一性的顺利发展能够使个体更好地认识自我,正确处理学习上、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本文采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对天津体育学院的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测试,并运用统计方法对不同年级、性别专业领域的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差异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不同年级或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四种自我同一性状态上的分布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专业领域的大学生在四种自我同一性状态上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部分自我同一性状态分量表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四种自我同一性状态分量表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专业领域的大学生在部分自我同一性状态分量表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
1 天津体育学院在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研究
1.1 天津体育学院在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分布特点
Bennion & Adams(1986)制定了划分个体所处的自我同一性状态的标准,以每种同一性状态分量表的平均数以下一个标准差处为“划分点” (M-SD),应用三条规则划分被试所处的同一性状态:(1)若被试在某一分量表上得分低于划分点,而在其余分量表上得分均高于划分点,则被试就属于某一种纯粹的同一性状态;(2)若被试在四个同一性状态分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划分点,则被试就处于未分化的延缓状态;(3)若被试在一个以上分量表的得分都低于相应划分点,则个体处于转变状态[10]。最初可划分出16种同一性状态,Adams等人(1989)研究发现,处于由低到高转变状态的被试可归属于较低的同一性状态,例如,延缓—获得状态可归为延缓状态;未分化的延缓状态和纯粹的延缓状态的被试在各方面的表现非常类似,都可归为延缓状态。因此,研究者一般将被试归为四种同一性状态之一。但是,Jones等人(1994)认为Bennion & Adams(1986)的划分标准M-SD导致一半的被试处于未分化状态,为使被试分布更均匀一些,应将划分点定为M-(SD/2)。M-SD 与M-(SD/2)都可作为划分大学生所处的同一性状态的划分标准,研究者可自行选定。
1.2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分布
大一被试中,处于同一性延缓状态的人数最多,所在占比例为41.7%,其次是处于同一性扩散状态的被试,占大一被试总人数的33.3%,然后随所占比例的减小依次为同一性获得状态、同一性早闭状态。大二被试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同样是处于同一性延缓状态的被试,占到大二被试人数的45.0%,然后随所占比例的减小依次为同一性获得状态、同一性扩散状态、同一性早闭状态。大三被试中,处于同一性获得状态的被试占到大三总被试人数的45.0%,处在同一性扩散状态的被试占26.7%,处在同一性延缓状态的被试占25.0%,处在同一性早闭状态的被试占3.3%。三个年级中,处在同一性早闭状态的被试均不足5%。
1.3不同性别的在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分布
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处于自我同一性早闭状态的被试都只占极少数;多数被试处在同一性延缓和同一性获得状态;无论是男生被试还是女生被试,在四种同一性状态上的人数分布的百分比从高到低都依次为自我同一性延缓状态、自我同一性获得状态、自我同一性扩散状态、自我同一性早闭状态。
1.4 不同专业领域的在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分布
在体育专业领域被试中处于自我同一性获得状态的被试所占的比例最大,为45.6%;在非体育专业领域被试中处于自我同一性延缓状态的被试所占的比例最大,为52.2%;无论是体育专业领域的被试还是非体育专业领域的被试,处于自我同一性早闭状态的都只占少数。
2 天津体育学院在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
采用SPSS15.0对被试在不同自我同一性分量表上的得分进行分析,在对年级自变量的分析上,由于自我同一性早闭状态和获得状态分量表的得分均不符合方差齐性假设,因此仅能对自我同一性扩散状态和延缓状态分量表的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被试在四种自我同一性状态分量表上的得分在性别和专业领域两个自变量上均符合方差齐性假设。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年级的同一性发展状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其具体的差异来源;对不同性别的同一性发展状况及不同专业领域的同一性发展状况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2.1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
三个年级的自我同一性延缓状态分量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而在自我同一性扩散分量表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由于年级变量存在三个水平,因此对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进行事后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在自我同一性延缓的差异分析中,大一和大三年级的发展状况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而大一与大二年级、大二与大三年级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总体而言,从大一年级到大三年级,天津体育学院在校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水平呈上升状况。
2.2不同性别的在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
对于不同性别的天津体育学院在校大学生的在四种自我同一性状态分量表上的得分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性别的被试在四种同一性状态分量表上的得分差异均不显著。
2.3不同专业领域的在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
通过对不同专业领域的被试在四种同一性状态分量表上的得分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自我同一性扩散状态分量表上的得分差异的分析中,体育和非体育专业领域的发展状况之间的差异显著(p<0.01);在自我同一性延缓状态分量表上的得分差异的分析中,体育专业领域与非体育专业领域的差异同样显著(p<0.01);而在自我同一性早闭和自我同一性获得状态的分量表上,体育专业领域被试和非体育专业领域被试得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王树青.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的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3):221-223.
[2]Erikson, E. Childhood & Society [M].New York, 1977: 256.
[3]郭金山.同一性的自我追求—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D]:[博士论文].长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02.
[4]叶景山.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自尊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0):896-897
1 天津体育学院在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研究
1.1 天津体育学院在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分布特点
Bennion & Adams(1986)制定了划分个体所处的自我同一性状态的标准,以每种同一性状态分量表的平均数以下一个标准差处为“划分点” (M-SD),应用三条规则划分被试所处的同一性状态:(1)若被试在某一分量表上得分低于划分点,而在其余分量表上得分均高于划分点,则被试就属于某一种纯粹的同一性状态;(2)若被试在四个同一性状态分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划分点,则被试就处于未分化的延缓状态;(3)若被试在一个以上分量表的得分都低于相应划分点,则个体处于转变状态[10]。最初可划分出16种同一性状态,Adams等人(1989)研究发现,处于由低到高转变状态的被试可归属于较低的同一性状态,例如,延缓—获得状态可归为延缓状态;未分化的延缓状态和纯粹的延缓状态的被试在各方面的表现非常类似,都可归为延缓状态。因此,研究者一般将被试归为四种同一性状态之一。但是,Jones等人(1994)认为Bennion & Adams(1986)的划分标准M-SD导致一半的被试处于未分化状态,为使被试分布更均匀一些,应将划分点定为M-(SD/2)。M-SD 与M-(SD/2)都可作为划分大学生所处的同一性状态的划分标准,研究者可自行选定。
1.2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分布
大一被试中,处于同一性延缓状态的人数最多,所在占比例为41.7%,其次是处于同一性扩散状态的被试,占大一被试总人数的33.3%,然后随所占比例的减小依次为同一性获得状态、同一性早闭状态。大二被试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同样是处于同一性延缓状态的被试,占到大二被试人数的45.0%,然后随所占比例的减小依次为同一性获得状态、同一性扩散状态、同一性早闭状态。大三被试中,处于同一性获得状态的被试占到大三总被试人数的45.0%,处在同一性扩散状态的被试占26.7%,处在同一性延缓状态的被试占25.0%,处在同一性早闭状态的被试占3.3%。三个年级中,处在同一性早闭状态的被试均不足5%。
1.3不同性别的在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分布
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处于自我同一性早闭状态的被试都只占极少数;多数被试处在同一性延缓和同一性获得状态;无论是男生被试还是女生被试,在四种同一性状态上的人数分布的百分比从高到低都依次为自我同一性延缓状态、自我同一性获得状态、自我同一性扩散状态、自我同一性早闭状态。
1.4 不同专业领域的在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分布
在体育专业领域被试中处于自我同一性获得状态的被试所占的比例最大,为45.6%;在非体育专业领域被试中处于自我同一性延缓状态的被试所占的比例最大,为52.2%;无论是体育专业领域的被试还是非体育专业领域的被试,处于自我同一性早闭状态的都只占少数。
2 天津体育学院在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
采用SPSS15.0对被试在不同自我同一性分量表上的得分进行分析,在对年级自变量的分析上,由于自我同一性早闭状态和获得状态分量表的得分均不符合方差齐性假设,因此仅能对自我同一性扩散状态和延缓状态分量表的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被试在四种自我同一性状态分量表上的得分在性别和专业领域两个自变量上均符合方差齐性假设。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年级的同一性发展状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其具体的差异来源;对不同性别的同一性发展状况及不同专业领域的同一性发展状况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2.1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
三个年级的自我同一性延缓状态分量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而在自我同一性扩散分量表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由于年级变量存在三个水平,因此对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进行事后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在自我同一性延缓的差异分析中,大一和大三年级的发展状况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而大一与大二年级、大二与大三年级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总体而言,从大一年级到大三年级,天津体育学院在校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水平呈上升状况。
2.2不同性别的在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
对于不同性别的天津体育学院在校大学生的在四种自我同一性状态分量表上的得分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性别的被试在四种同一性状态分量表上的得分差异均不显著。
2.3不同专业领域的在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
通过对不同专业领域的被试在四种同一性状态分量表上的得分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自我同一性扩散状态分量表上的得分差异的分析中,体育和非体育专业领域的发展状况之间的差异显著(p<0.01);在自我同一性延缓状态分量表上的得分差异的分析中,体育专业领域与非体育专业领域的差异同样显著(p<0.01);而在自我同一性早闭和自我同一性获得状态的分量表上,体育专业领域被试和非体育专业领域被试得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王树青.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的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3):221-223.
[2]Erikson, E. Childhood & Society [M].New York, 1977: 256.
[3]郭金山.同一性的自我追求—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D]:[博士论文].长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02.
[4]叶景山.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自尊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0):896-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