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一晤见真情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danlei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如志先生是河湟地区颇负盛名的农民书法家。我同他只见过一面,晤面大约持续了一个下午。但莫如志先生在我的心中一直留存着很深的记忆,这种岁月的流逝与时空的变幻不能轻易抹去的记忆,一直交织在我的真实感和梦幻感之间。每每想起同他晤面的一幕幕情景,看到他为我书写的两件书法作品,我便会思绪联翩,感受颇多,崇敬之情在心头交集,而他那种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更加值得敬佩。
  之前,我就听说过莫如志先生的名字,也见过他的书法作品,知道他居住在湟中县西堡乡堡子村。后来,我去了莫如志先生所在的县任职。这对于我来讲,有了有缘相会的充分理由造访他了。那是1994年秋天,刚刚经历过一场山洪的湟水河还显得混浊,河两岸的田埂和树干上有许多被洪水冲过后遗留的青草、树枝等杂物,但这并不影响这里初秋盈盈的美景。莫如志先生所居住的堡子村掩隐在绿树浓阴之中,从远处看,觉得像一幅淡淡的水粉画,透出几分朦胧、神秘和素雅,村里人的房前屋后,那柳树、那榆树,稀稀疏疏,在秋风中摇曳,一些金灿灿的秋景点缀其间,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七弯八拐,终于到了莫如志先生的家门口。他的家门同左邻右舍一样普通,只有贴在大门的大红对联与众不同,是出自莫如志先生之手,我判断这是莫如志先生的家无疑了。
  走进院落,西北两面平房低矮陈旧,铁锨、板镢、粪架、背斗,各种农具各处摆放,显得有点拥挤,有点杂乱。紧挨大门的一间房是莫如志先生用来作书画的,一张书案很大,后面的书柜里东倒西歪地摆放一些或时政类或书画工具类的书,大多空间放着已写好的书画作品,也许是为兑现托请或讨要字画的人准备的吧!莫如志先生就坐在书案和书柜之间的椅子上。我们的相识是从“你老人家好”这样一句问候开始的。一来而去不到三五分钟,我们很谈得来,彼此很投缘,有点心相印、情相融,恨识相晚的感觉。莫如志先生中等个子,魁梧身材,眉宇间暗含坚毅,言谈中表现平和,笑容可掬不失长者威严,慈眉善目常带学者深刻,通身儒雅质朴之风,见其人就如同见了“泰山金刚体”,真是字如其人呵!大凡像我这样近距离接触他的人,相信都会有这样的印象。那年,莫如志先生年届八十五岁,但才思敏捷,步履矫健,起坐行走不费力,不显老态。
  莫如志先生很健谈,朗朗言辞,述说他学习书法的历程。他自年轻时,涉足研习隶、楷、草书,后主攻“泰山金刚体”。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学苦练,“功夫不负有心人”,“泰山金刚体”成为他凝练书法艺术多方面成就于一炉的代表作。他用自身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书法功底,最终将终身崇求的“泰山金刚体”,以浑厚华滋的笔墨风格独行于青海乃至西北地区,成为值得称颂的青海近代书坛最有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
  书法界人士曾撰文作过这样的评价:莫如志先生的“泰山金刚体”,以隶书为基础,参以楷书,并吸取了篆书内含的笔意,表现出“似隶非隶”,“外圆内方”的特点,整体书作稳健凝重,浓墨扁方,密而不紧,宽舒宏大,真正体现出气宇非凡。我虽不能对莫如志先生这样的书法大家的作品妄加评论,却也心生共鸣,赞同这个评价。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我也有诸多感受,觉得莫如志先生的“泰山金刚体”神韵独具,雄浑劲健,清刚浑厚,形神兼备,使每个字笔断意连,浑然一体,形成了刚柔并济、气势磅礴的风格,给人以既畅又含,既峻又拙,本出无意、却精彩异常的美感。
  那次晤面时,莫如志先生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上世纪80年代初,他曾以政协参观团成员身份有过一次终身向往、梦想成真的旅行,他随团第一次前往山东登临泰山。在经石峪亲眼目睹了他数十多年临摹的北齐石刻《金刚经》,他面对终身追寻并苦苦研习的刻经石坪,心潮澎湃,思绪万千,面对古代那些经典之作,感觉是在与古贤交流,与经典对话,也才真正体会到经石峪金刚经石坪书法的天机所在、博大精深和超凡意境。他身临其境,心灵和意志受到极大震撼。谈到这件事,他神采飞扬,手舞足蹈,由衷地陶醉,表现出一种激越的冲动。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我们说了许许多多。话题广泛且所见略同,从城市到农村,从读书到写字,从官员到村民,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时间不早了,当我起身告别时,莫如志先生说:“稍等一会儿,县里的事情很多,工作很忙,你来我这里一趟不容易,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去……”这时,他站在书案前铺排笔墨,码平宣纸,用“泰山金刚体”书写了两副字。莫老举止之大方,出手之阔绰,让我有些不自在,同时感受到他身上浓烈的文人性情。我接触书法家、画家的机会较多,但从来不向人家要作品的。尤其是近些年,这些东西日渐珍贵,要作品跟要钱一样,君子更不能张口了。今天是个例外,我们都是性情中人,盛情难却,便欣然接受了如此厚重的馈赠。
  但所不幸的是,我们晤面后的第二年,莫如志先生染疾而终,与世长辞了。
  岁月悠悠,时光如梭,每当忆起那次同莫如志先生的晤面,我总会感动一番。莫如志先生那爽朗的笑声和亲切的话语就回响在耳畔。浓眉大眼,络腮长髯,宽厚淡泊,坦荡开朗的身影时时出现在我眼前。尽管年轻才气时身处民生凋敝、政局多变的年代,后又天妒奇才而厄于壮年,未能尽其所长,错过了施展和实现自己才能与抱负的机会,但从他留给我们的书法遗产中所透露出的大家风范足以让后人景仰。他同他的“泰山金刚体”一样,其性情、气度完全得益于与生俱来的秉赋,大有严正不可侵犯之态。他总以一副不苟言笑、不事声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家风范面对生活,“知足常乐”、“能忍自安”、“事在人为”是他生活的座右铭。这些对于我们后生来讲,应当受用终身。
  同莫如志先生晤面,对我来说是沐浴了一次华夏文明的滋润,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他的书法艺术是他一生为人、为学的一种折射。他的书法的境界,就是他本人境界的展现,他的修为能给我们带来深刻的省思。莫如志先生大号牧牛翁,他的书艺生涯用王九海先生的话说:“他是艺术的牧牛翁,他是牧牛的艺术家”。当我们缅怀莫如志先生时,对他留给我们的书法墨迹自当更加珍惜,而他的传奇人生和特立独行的品性更应为后人所铭记和传承。
其他文献
二十一世纪最根本的竞争是人的素质和人才的竞争。素质教育是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和品质、强调知识内化和身心发展的教育观。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的确立,必将使新时期大学教育产生新变化、新挑战和新任务。   众所周知,二十一世纪最根本的竞争是人的素质、人才的竞争,但人的素质与人才的培养却是当前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应该如何全面正确地理解素质教育?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变化、新挑战和新任务又是什
期刊
前言    此剧是以公元630至650年间,藏民族的伟大祖先松赞干布统一整个青藏高原的历史事实为背景创作而成。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生活于青藏高原上的古老藏民族,为人类的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松赞干布是我国历史上一位精明而又志向远大的君主,他开创了唐蕃联姻的先河,为唐蕃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架起了金色的桥梁,为中华民族的融合和祖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基础。如今,我国各民族间形成了团结共存
期刊
辅导员科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促进高校管理队伍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全面提高学生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辅导员科学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在评价主体中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依靠现代信息化发展,通过学生全员测评和职能部门日常考核相结合来对辅导员进行全方面的考核。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的新阶段,这一阶段中的核心主题是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教育部24号令明确指
期刊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产业结构在不断的优化和调整,其中,电气类行业发展迅速,对技术型工人的需求量不断增大。高职是培育技术型工人的摇篮,高职中的电气类专业,如何紧贴时代要求,抓住时代机遇,培养更多更好的毕业生,同时,让更多的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是电气类专业教职工应该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具有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基础知识与较强的应职应岗能力,团队与市场意
期刊
當今,缓刑制度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刑事立法所采纳,但是该制度在一定意义上违背了刑法有罪必罚、罚当其罪的要求,具有与生俱来的不公正性。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缓刑制度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对缓刑制度做一定概括,第二部分提出我国的缓刑制度存在的缺陷,最后一部分就前文提出的缺陷、问题提出完善建议。   一、缓刑制度概述   缓刑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功利和公正之间的平衡。缓刑的设置是为了
期刊
为积极打造服务育人的优良阵地,学生公寓管理工作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出发点,夯实公寓基础工作,以评比促管理,加强公寓文化建设,在党建工作进公寓的前提下进一步推进团建工作进公寓。   一、抓好常规管理,保稳定   1.严格检查,规范考核。公寓管理规范化与安全化良好的公寓管理模式必然要求有科学、严格的法规制度和管理措施作保障。建立健全学生综合测评机制,把对学生在公寓内的综合表现的考核结果纳
期刊
文章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旅行社管理实务》课程改革为例,探讨课程改革的方案,重点阐述课程依据“旅游管理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总经理工作项目进行内容设置,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旅行社管理实务》作为是旅行社方向必开课程,是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院旅
期刊
青海“花儿”,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总体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不断改变着自己的面貌,也变换着自己的内涵。昨天,她还是羞羞答答,躲在田野林间、深山野洼,没有观众,自吟自唱,不敢见诸于艺术大堂。虽看似“犹抱琵琶半遮面”,而却又野气十足,大放人性的欢歌。今天,她已揭去了遮盖,换上了时代新装,走向了城市,步入了“花儿”茶社,展现在有关的文艺舞台、电视大赛的荧屏……她的属性不再只限于情人恋歌,她的展演
期刊
左宗棠被誉为清季“中兴名臣”,过去,人们就其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一事,指责较多,但他用兵新疆,反击阿古柏入侵,被认为“其维护祖国统一大业之奇勋,捍卫边疆之殊功,可与张骞、班超并驾齐驱。无张、班二人,无中国之西域;无左宗棠,中华之新疆今落谁人之掌,未可知矣!”可见对其评价之高。  左宗棠,字季高,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生于湖南湘阴左家塅。幼时家境贫寒,拿他自己的话说:“十数年来一鲜民,孤雏肠断是
期刊
晓天先生的《青海花儿唱青海》,作为《青海花儿话青海》的姊妹篇,一经推出,在青海“花坛”再次引发一场“话青海、唱青海”的热潮。在民众审美情趣普遍提高、艺术眼光日益挑剔的今天,这部“唱青海”何以能再次让“花儿”界引人注目,依我看,这个话题值得琢磨。滕晓天先生作为一名久经“花”海的护“花”使者,一名熟谙“花儿”格律与表现意境的学者,之所以信心十足地推出这部“花儿”集,除了与时俱进、“老瓶装新酒”赋予古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