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思政教师队伍中存在的职业倦怠,对教师自身、学生的成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造成了负面影响,如何缓解职业倦怠的症状,关键在于教师的努力。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思政教师 职业倦怠
高职思政教师队伍中出现的职业倦怠现象,严重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与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因此,关注与探讨分析高职教育中思政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成因、对策,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高职思政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及其危害
(一)职业倦怠的界定。
“职业倦怠”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用来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高职思政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是指思政教师难以应付职业对自己的要求而产生的疲倦困乏的身心状态,造成工作热情丧失和工作绩效下降,以及连带出现的各种生理、心理两方面不适反应和疲劳症状,是个体厌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反应。
(二)职业倦怠的危害。
根据对高校思政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其表现主要有三种:1.情绪衰竭,2.人格的解体,3.个人成就感较低。从其表现中不难得出:思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不但极大地危害了教师的身心健康、专业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的结论。一是它给思政教师心理造成了困扰,并逐渐发展为一种消极、感伤的心境,严重损害和威胁着教师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使其个体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并且职业倦怠带来的教师敬业精神不振和工作热情下降,必然影响其教学水平的发挥,造成教学工作的低效化和学校资源的浪费,进而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二是教师职业倦怠及由此引发的对学生态度冷漠,对学生缺乏耐心和爱心,备课不充分,课堂沉闷,缺乏激情,势必会影响到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与号召力,不但不能使思政课为大学生所真心喜爱,更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无法达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标。三是导致思政教师思想悲观、精英流失,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力量削弱,不能很好地担负起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站稳立场,明辨是非,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蒙上了阴影,其影响也因而更加深远。因此,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是刻不容缓的。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导致思政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结合我国当前高职思政教师的具体情况来看,社会、学校、学生及教师个体等因素与职业倦怠有着很大的关系,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一)社会支持与期望。
思政课作为向学生传播主导意识形态的主要渠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其基本框架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定的,政治地位较高。加上社会各界和家长对我国教育有着很高的期望,都希望学生成绩好、品德高、能力强,而一旦学生的品德教育中出现问题主要归咎于思政课尤其是思政教师的身上。在这种较高的期望中,思政教师的压力在无形当中与日俱增。
然而,随着社会转型期经济、政治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蜕变,思政教育(包括思政课)的本质和宗旨常常被轻视或漠视或忽视,其本真目的和价值常常遭遇人为的异化和遮蔽,其信念和信仰常常被扭曲乃至亵渎,且忽视思政教育(思政课)效果的长期性和潜在性,导致思政课乃至思政教师在社会上得不到有力的支持。
(二)学校管理体制。
首先,学校的轻视,思政课常常缺乏有效的民主管理与激励机制;缺乏对思政教师的理解、关爱与支持。其次,与专业课相比,学校对思政教师的待遇、设备与经费的投入、进行深造与培训的投资明显偏低与不足。比如:一部分高职院校为了节约成本,往往采用大班形式上课,教室空间大,学生人数多;投入少,思政教学教研经费严重不足,对于思政教师的考察学习很难给予支持,使教师教学缺乏生动性、吸引力;学科建设比较薄弱,经费得不到保障,甚至有的院校根本上谈不上学科建设,能完成教学任务就已经很好了。最后,领导、其他专业课的老师甚至思政教师本身,对思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的评价普遍较低甚至排斥和歧视。部分高职院校大幅削减思政课的课时,甚至存在“思政课最好不要开设了,因为海外的高校没有思政课学生的思想也不差”这种没有政治原则的言论。足见,对思政教师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政教育学科的职业歧视和学科歧视还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客观存在。社会对思政教师的认可程度与社会回报并不高,因而思政教师的自我认同也较低。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思政教师对思政课不仅没有强烈的职业归属感与自豪感,反而逐渐出现了职业倦怠的不良现象。
(三)思政课教师的个体因素。
思政课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科学,教师自身没有丰富的知识是无法驾驭它的。除了掌握、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外,合格的思政教师还必须掌握一些与本专业密切联系的学科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管理学等,了解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如法学、历史学、美学、文学、市场经济学等。在思政教师队伍中仍存在着知识面狭窄、基础理论不够深厚、素质低的问题,这影响到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发挥。
思政课教学内容变动快。几乎每次党代会召开后,相应的政策、路线、纲领都要追加到教材和教学中来,党的每个重要的决议精神也要适时增补到教材和教学中来。同时,当今世界及中国发展日新月异,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层出不穷,思政课教学与现实联系十分紧密。因此,教学需不断重组内容、接轨现实,进一步加大教学的难度。
同时,随着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的急剧增长,部分学校为节约成本,导致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授课任务大幅度增加,教师疲于奔命,自我学习提高和科研的时间相应减少。另外,社会观念的变化、知识的更新、信息的接收,学生接受的速度远比教师要快得多,导致教师的说教软弱无力,针对性不强,更谈不上“及时”甚至“超前”。
(四)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
在社会转型期,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文化,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怎样为自己定位,成为强者,实现人生价值,是学生考虑的主要方向。学生更加关注的是就业去向,对思想境界的提高则不加理会。把主要精力大多用在有利就业的专业课学习和外语水平的提高上,名目繁多的“考证”和各种技能培训红红火火就是证明;他们一般都不太重视思政课学习,不少学生是为学分而学。教师的课堂常常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和呼应,部分教师的思政课只能沦为一言堂。常此以往,教师的倦怠便日益加深。
三、缓解思政教师职业倦怠的建议
缓解高职思政教师队伍中的职业倦怠需要社会、国家、学校等多方面的支持,而这些支持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教师也应清醒认识到倦怠主要是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因此,打铁得自身硬,缓解思政教师职业倦怠关键还是要靠教师个人的努力。
(一)正确认识职业倦怠。
我们应该识别职业倦怠的症状,并在危害产生之前进行调整,以便恢复心理平衡。症状产生了,也不必恐慌,首先是找出症结,辨别压力源,放平心态,恢复自信,调整对压力的认知,克服焦躁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对待压力;其次是学会正确评价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从而积极对待自己的工作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关系,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适应心理;最后是在自己有意识地放松调整的过程中,可以向组织请求帮助,也可以向亲人、朋友倾诉,向医生咨询,以缓解职业倦怠。
(二)坚持正确的信念和职业理想。
“教师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有人曾比喻,对某一事业的信念和理想是职业倦怠的最好解毒剂。坚定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积极的教师信念,培养对学生无私理智的爱与宽容精神,对防止教师职业倦怠是至关重要的。
(三)转移情绪,消除怨气。
良好的心态是生活快乐的秘诀,心理学家告诫: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不要带着怒气去工作和生活。再聪明的人也会因为情绪不良而失败,做一个情商高的人不是什么难事,只需每天稍微注意就行。回到家前先告诉自己笑一笑;周末放下所有负担,和家人一起逛逛公园;气闷的时候伸个懒腰,站起来走走;经常换不同的衣服穿,等等。
(四)积极走出去。
高职思政教师由于没有自己的专业学生,待遇与专业课教师相比客观上有一定的差距,从而导致部分思政教师心理失衡,工作懈怠。“天生我材必有用”。在教学科研之余,思政教师大胆积极地走出去,发挥本专业的特长,依托高职院校的特色,联合其他专业举办各种培训班,在经济浪潮中博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总而言之,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在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的教学中,思政教师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解决好职业倦怠,才能有力地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达到“入座”、“入耳”、“入脑”的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才能拥有未来。
参考文献:
[1]杨秀玉,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
[2]李江霞.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科学,2003.
[3]李强,陈平原等.大学改革,路在何方——大学改革座谈会发言整理[J].读书,2003,(9).
[4]牟海萍.高校思政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干预对策.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1).
[5]刘珊珊.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应对策略.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
[6]吴江六.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探析.群文天地,2009,(6).
[7]杨湘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探析.科教文汇,2009,(32).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思政教师 职业倦怠
高职思政教师队伍中出现的职业倦怠现象,严重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与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因此,关注与探讨分析高职教育中思政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成因、对策,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高职思政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及其危害
(一)职业倦怠的界定。
“职业倦怠”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用来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高职思政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是指思政教师难以应付职业对自己的要求而产生的疲倦困乏的身心状态,造成工作热情丧失和工作绩效下降,以及连带出现的各种生理、心理两方面不适反应和疲劳症状,是个体厌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反应。
(二)职业倦怠的危害。
根据对高校思政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其表现主要有三种:1.情绪衰竭,2.人格的解体,3.个人成就感较低。从其表现中不难得出:思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不但极大地危害了教师的身心健康、专业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的结论。一是它给思政教师心理造成了困扰,并逐渐发展为一种消极、感伤的心境,严重损害和威胁着教师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使其个体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并且职业倦怠带来的教师敬业精神不振和工作热情下降,必然影响其教学水平的发挥,造成教学工作的低效化和学校资源的浪费,进而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二是教师职业倦怠及由此引发的对学生态度冷漠,对学生缺乏耐心和爱心,备课不充分,课堂沉闷,缺乏激情,势必会影响到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与号召力,不但不能使思政课为大学生所真心喜爱,更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无法达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标。三是导致思政教师思想悲观、精英流失,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力量削弱,不能很好地担负起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站稳立场,明辨是非,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蒙上了阴影,其影响也因而更加深远。因此,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是刻不容缓的。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导致思政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结合我国当前高职思政教师的具体情况来看,社会、学校、学生及教师个体等因素与职业倦怠有着很大的关系,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一)社会支持与期望。
思政课作为向学生传播主导意识形态的主要渠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其基本框架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定的,政治地位较高。加上社会各界和家长对我国教育有着很高的期望,都希望学生成绩好、品德高、能力强,而一旦学生的品德教育中出现问题主要归咎于思政课尤其是思政教师的身上。在这种较高的期望中,思政教师的压力在无形当中与日俱增。
然而,随着社会转型期经济、政治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蜕变,思政教育(包括思政课)的本质和宗旨常常被轻视或漠视或忽视,其本真目的和价值常常遭遇人为的异化和遮蔽,其信念和信仰常常被扭曲乃至亵渎,且忽视思政教育(思政课)效果的长期性和潜在性,导致思政课乃至思政教师在社会上得不到有力的支持。
(二)学校管理体制。
首先,学校的轻视,思政课常常缺乏有效的民主管理与激励机制;缺乏对思政教师的理解、关爱与支持。其次,与专业课相比,学校对思政教师的待遇、设备与经费的投入、进行深造与培训的投资明显偏低与不足。比如:一部分高职院校为了节约成本,往往采用大班形式上课,教室空间大,学生人数多;投入少,思政教学教研经费严重不足,对于思政教师的考察学习很难给予支持,使教师教学缺乏生动性、吸引力;学科建设比较薄弱,经费得不到保障,甚至有的院校根本上谈不上学科建设,能完成教学任务就已经很好了。最后,领导、其他专业课的老师甚至思政教师本身,对思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的评价普遍较低甚至排斥和歧视。部分高职院校大幅削减思政课的课时,甚至存在“思政课最好不要开设了,因为海外的高校没有思政课学生的思想也不差”这种没有政治原则的言论。足见,对思政教师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政教育学科的职业歧视和学科歧视还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客观存在。社会对思政教师的认可程度与社会回报并不高,因而思政教师的自我认同也较低。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思政教师对思政课不仅没有强烈的职业归属感与自豪感,反而逐渐出现了职业倦怠的不良现象。
(三)思政课教师的个体因素。
思政课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科学,教师自身没有丰富的知识是无法驾驭它的。除了掌握、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外,合格的思政教师还必须掌握一些与本专业密切联系的学科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管理学等,了解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如法学、历史学、美学、文学、市场经济学等。在思政教师队伍中仍存在着知识面狭窄、基础理论不够深厚、素质低的问题,这影响到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发挥。
思政课教学内容变动快。几乎每次党代会召开后,相应的政策、路线、纲领都要追加到教材和教学中来,党的每个重要的决议精神也要适时增补到教材和教学中来。同时,当今世界及中国发展日新月异,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层出不穷,思政课教学与现实联系十分紧密。因此,教学需不断重组内容、接轨现实,进一步加大教学的难度。
同时,随着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的急剧增长,部分学校为节约成本,导致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授课任务大幅度增加,教师疲于奔命,自我学习提高和科研的时间相应减少。另外,社会观念的变化、知识的更新、信息的接收,学生接受的速度远比教师要快得多,导致教师的说教软弱无力,针对性不强,更谈不上“及时”甚至“超前”。
(四)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
在社会转型期,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文化,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怎样为自己定位,成为强者,实现人生价值,是学生考虑的主要方向。学生更加关注的是就业去向,对思想境界的提高则不加理会。把主要精力大多用在有利就业的专业课学习和外语水平的提高上,名目繁多的“考证”和各种技能培训红红火火就是证明;他们一般都不太重视思政课学习,不少学生是为学分而学。教师的课堂常常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和呼应,部分教师的思政课只能沦为一言堂。常此以往,教师的倦怠便日益加深。
三、缓解思政教师职业倦怠的建议
缓解高职思政教师队伍中的职业倦怠需要社会、国家、学校等多方面的支持,而这些支持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教师也应清醒认识到倦怠主要是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因此,打铁得自身硬,缓解思政教师职业倦怠关键还是要靠教师个人的努力。
(一)正确认识职业倦怠。
我们应该识别职业倦怠的症状,并在危害产生之前进行调整,以便恢复心理平衡。症状产生了,也不必恐慌,首先是找出症结,辨别压力源,放平心态,恢复自信,调整对压力的认知,克服焦躁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对待压力;其次是学会正确评价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从而积极对待自己的工作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关系,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适应心理;最后是在自己有意识地放松调整的过程中,可以向组织请求帮助,也可以向亲人、朋友倾诉,向医生咨询,以缓解职业倦怠。
(二)坚持正确的信念和职业理想。
“教师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有人曾比喻,对某一事业的信念和理想是职业倦怠的最好解毒剂。坚定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积极的教师信念,培养对学生无私理智的爱与宽容精神,对防止教师职业倦怠是至关重要的。
(三)转移情绪,消除怨气。
良好的心态是生活快乐的秘诀,心理学家告诫: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不要带着怒气去工作和生活。再聪明的人也会因为情绪不良而失败,做一个情商高的人不是什么难事,只需每天稍微注意就行。回到家前先告诉自己笑一笑;周末放下所有负担,和家人一起逛逛公园;气闷的时候伸个懒腰,站起来走走;经常换不同的衣服穿,等等。
(四)积极走出去。
高职思政教师由于没有自己的专业学生,待遇与专业课教师相比客观上有一定的差距,从而导致部分思政教师心理失衡,工作懈怠。“天生我材必有用”。在教学科研之余,思政教师大胆积极地走出去,发挥本专业的特长,依托高职院校的特色,联合其他专业举办各种培训班,在经济浪潮中博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总而言之,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在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的教学中,思政教师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解决好职业倦怠,才能有力地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达到“入座”、“入耳”、“入脑”的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才能拥有未来。
参考文献:
[1]杨秀玉,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
[2]李江霞.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科学,2003.
[3]李强,陈平原等.大学改革,路在何方——大学改革座谈会发言整理[J].读书,2003,(9).
[4]牟海萍.高校思政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干预对策.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1).
[5]刘珊珊.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应对策略.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
[6]吴江六.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探析.群文天地,2009,(6).
[7]杨湘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探析.科教文汇,20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