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学生生涯迈入职业生涯,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种角色的转换,需要跨过很多道沟沟坎坎。所学专业和工作不对口,跳槽的念头时时在脑中打转,可你又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干些什么;资深的同事总是差遣你干些无足轻重的杂活,让你觉得屈才;办公室复杂的人际关系让你无所适从,渐渐变得不知如何与同事沟通……由此带来的种种问题成为职场新人们的心理障碍。
万事开头难。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专家许维素告诉记者,大学毕业生工作的头两年是最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时期,她的手边就有不少正在治疗或已痊愈的案例。
案例一 :“大学毕业,我却做了前台!”
王静与父母的关系一直不是很好,用她的话来说,就是“父母事事都要干涉,不给我任何自主权”。高考时,父母坚持要王静报考计算机专业,结果几分之差,经调剂后就读了冷门的水产专业。毕业时,由于专业冷门,找工作非常困难。好不容易到一家广告公司,却因王静既无相关专业知识,又无任何工作经验,被安排做前台。当时,刚毕业的王静想尽快找份工作,经济独立,离开父母的管束,于是草草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然而,王静心里却越来越矛盾,一边是急需这份工作让自己独立,而另一边,这个工作实在不是自己想做的,一个大学毕业生,竟做起了前台的打杂工,让人匪夷所思!于是,原本性格内向的她变得郁郁寡欢,回家的次数更是屈指可数,见到了父母也不理不睬。眼见女儿像变了个人似的,父亲非常着急,于是打电话向心理咨询师求救。
心理咨询师分析治疗:王静的心理问题主要由两方面原因引起。第一,王静缺少职业规划,不知道自己的能力与价值所在。由于所学的专业是她完全不喜欢的,自然提不起兴趣。在盲目的学习中,渐渐失去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加上从不参加校内活动,对自己的能力与擅长方面也无从了解,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第二,父母约束过多,也是导致她心理问题突出的重要原因。
治疗过程中,首先让当事人对职业进行一次全新的规划,让她重新树立信心。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了解她的人格特质较适合做哪方面的工作,并初步制订未来的职业定位,随后采用“人本主义疗法”,即无条件对当事人进行关注,在交谈过程中,找到她思想上的盲点,随后予以引导、鼓励,使其认为自身有力量改变现状获得进步。
有了新的工作目标后,王静的心理问题已有所好转。此时,再通过“家庭治疗模式”来解决王静对父母的心结。这套治疗模式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让当事人了解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另一方面让父母意识到教育过程中的方法不适当。经过几次交谈,觉得时机成熟后,通过咨询师的沟通,将王静与其父母约在一起,彻底解开各自的心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点评:
若工作与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固然好,但专业只是选择工作时应该考虑的一个方面。如今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很多知识要在岗位上不断更新,严格地讲,目前已很难找到一个终身不变的职业。另外,作为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就想实现职业上的一步到位,那是非常困难的。先工作、后择业是目前新的工作理念。即使对眼前的工作不满意,而一时又找不到其他工作,不妨干起来再说;在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其他技能后,或许会找到新的发展机会。
案例二:“复杂的人际关系让我如何是好?”
小贾是一个能力很强的女生,在上大学期间就担任校学生会干部,并组织各种社团活动。出色的学习与工作能力使她毕业后顺利地进入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成为同学们羡慕的对象。告别学生时代,小贾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了信心与期待,工作非常努力。然而,好景不长,就在她进公司的两个月后,公司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让她左右为难。原来,办公室里分成了两派,互相排斥。刚开始,小贾想: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了。然而,时间长了发现,夹在中间的她里外不是人,甚至渐渐受到同事们的排斥;加上一个人在外地打拼,更没有亲人、好朋友的关心,让她感到非常压抑。
对于未来,小贾充满了焦虑,心情变得烦躁,于是前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心理咨询师分析治疗:第一次看到小贾,就觉得那是一张写满焦虑的脸。给她做了一个“焦虑自评量表”,竟然已经是“中度焦虑”。 因此,在交谈过程中,首先引导她把压抑在心中的不满情绪宣泄出来,通过“空椅子”疗法,即让当事人对无形的角色发泄不良情绪。从其发泄过程中了解到,人际关系是小贾焦虑的根本原因,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是解决小贾焦虑情绪的关键所在。
在缓解当事人的压力情绪后,首先让当事人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所在,并从其叙述的点滴事件中找到成功点,鼓励她不要放弃,帮助她找到一个合理的解决途径。如分析当事人的个性特点,看她能与哪一类性格的人和睦相处;建议当事人从侧面向年长的同事咨询,总结经验,逐步找到一条解决的途径。
点评:
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远比校园中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复杂得多。某高校曾对离校3年~5年的毕业生进行过调查,当问及“进入社会后你最苦恼的是什么”时,42.5%的人回答是“人际关系”。社会的人际关系是多方面、多层次、多类型的,交往对象的文化程度、年龄、性别、阅历、职务、兴趣爱好、性格等方面的差异性远远大于在校时的同学及师生之间的相对单纯性。因此,初涉职场的毕业生必须用心观察、分析社会人际关系的特点,掌握人际交往的一般规律、原则和技巧,以便尽快适应和融入社会。
案例三:“为何总是差我做这做那!”
毕业时考虑到父母、男朋友等诸多因素,张小亮毅然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故乡。她托了当地的朋友找到了一份很不错的工作。然而上班后,没想到那样繁忙,除了本身的任务外,还要应付大小领导的差遣。有时,她觉得自己在单位很没地位,和一个打杂工没什么区别,无法把精力全部投入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中去。她想跳槽,无奈经验不足,想想这家公司也不错,况且还是托朋友好不容易介绍进来的。进退两难让小亮渐渐对工作失去兴趣,每天闷闷不乐。
小亮不想再这样下去,于是向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
心理咨询师分析治疗:从小亮的经历中了解到导致心理问题的两个原因:一是放弃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使当事人的潜意识中有一定的失落感;二是常被领导“呼来唤去”,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在治疗过程中,首先通过认识和行为疗法对当事人进行心理治疗。在认识上,指出其思想上的偏差,不要把领导派给的任务当作是“差使”,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要当成是“领导对自己能力的考验”。在行为上,通过咨询师、当事人的角色扮演,使当事人充分意识到,作为一名新人,为年长的同事或领导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再正常不过。同时,在咨询师扮演当事人的时候,在行为上直接指导当事人遇到问题时正确的想法和行为,给当事人传达模本信息。
通过这两种疗法,使当事人从思想上意识到原先想法的错误性、偏激性,并在行动上有直接的改变。
点评: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首先应工作积极。其次,要有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从最基本的做起。
高校毕业生从“校园人”转变成“职业人”,是一个从个人导向到团队导向转换的过程。在学校里,你可以根据个人意愿行事,但是企业更多强调的是统一的标准、流程、规范,个人要通过组织发挥作用。企业首先要寻求你对企业的一种“认同感”。所以,学生走向企业,走向社会,最初阶段就好比一个“修炼”过程。这个时候,就要做一个坚强的人,要把每天做的事情当成是锻炼自己品格、意志的机会。能够把小事持续地做下去,这种品格对个人是终身受益的。不要抱着“差遣我”的心理,要尽可能接受并顺应企业管理以及各种成文与不成文的规章制度。
案例四: “沟通为何这么难!”
李微刚上班的时候,父母就再三交待:公司人多嘴杂,说话一定要注意,以免祸从口出。李微原本就是个性格有些内向的女孩,再加上父母的这一番劝说,到了公司便不怎么跟人说话。她想,工作是干出来的。然而,在一次会议上,李微提了一个项目建议,却遭到了经理的否决,无意中还看到了同事嘲笑的眼神,让她大受打击。此后,她不再敢随便发言,就连和同事普通的聊天也变得困难起来,生怕说错话,能不说则尽量不说。回家的路上,有时遇见熟悉的邻居竟也不敢多说话。一段时间后,李微变得害怕上班,甚至远远地看见公司大楼心里就开始发慌。
经诊断,她竟患上了严重的社交恐惧症。
心理咨询师分析治疗:李微第一次走进心理咨询室时,从眼神中可以看到她的恐惧与胆怯。她不敢正视他人,与人交谈时,语调很低,明显流露出内心的不自信。
对于社交恐惧症的心理患者,首先应通过倾听的方式引导其敞开心扉。咨询师在分析问题时,将当事人所遇到的问题一般化,即对当事人说:“这个问题并非只发生在你身上,很多人都会遇到类似情况,没什么大不了的。”
其次,采用系统脱敏法中的想象脱敏来治疗。让当事人将心里最害怕、恐惧的人依次排序,随后想象这些人就在身边。一般社交恐惧症的患者会出现肌肉紧张、呼吸急促、冒汗等生理反应,此时,咨询师在一旁进行认知治疗,让当事人感到“害怕他们很正常”。
最后进行建设性治疗,即通过咨询师与当事人互相扮演角色,来模拟生活中的场景,从而告诉当事人应如何以争取的心态和交流方式与对方沟通。
点评:
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不仅仅取决于专业能力,更取决于自身的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接触到新的工作必然有一个适应过程,千万不能因一两次打击而彻底否决自己的能力。遇到问题时,应主动与主管领导交谈,向老员工请教,这才是积极向上的做法和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