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演讲与口才”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能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同时,教师观念的转变也是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演讲与口才;主体性教学;教学观念转变
时代需要口才,跨世纪的创造型人才需要口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的频繁,口语表达才能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素质的重要标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 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在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中,最重要的就是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而在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中,关键的就是发展自己的口才和交际能力。卡耐基认为,在都市化的社会里,一个人不论在就学或从事任何职业过程中,当众说话都是不可避免的。真正的口才是一种才能,是一个人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标志。当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际交往的扩大,给口才与演讲艺术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天地和舞台。因此,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口才,甚至将其视为与电脑、美元等同的三大战略武器。西方一些国家如美国早已把语言类教育作为美国中小学必修课程,许多大学也开设了这门课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不少大专院校也相继开设了“演讲与口才”课程。实践不断证明该课程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完善是极其重要的。
“演讲与口才”课是当今大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应用能力培养课。其教学目标就是通过该门课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演讲与口头表达能力。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创新丰富多变的教学方法必然日益紧迫地提上教学日程。总结多年教学,笔者认为,仅凭课堂上对相关理论知识的阐释和演绎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回到实践,即“演”与“讲”的教学实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此,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精讲多练、重视实训是课程重心所在。
一、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歌德说:“理论永远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在演讲与口才能力形成的过程中,理论也永远是灰色的,只有实践之树才能常青。因为口才的形成与演讲水平的提高,必须经过一定的实践训练,任何理论都不能代替实践本身。因此,“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就是把当前以理论为主的演讲课改变为以实践为中心的训练课,学生参与,学生实践,使学生在掌握演讲理论和技巧的同时逐渐形成能力,从而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言之有理、言之有情的目的。具体说来,就是采用主体性教学模式。主体性教学是指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和引导下,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和其他教育活动,自主地探究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笔者主要采用了三个方面的做法,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和精神,做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
(1)丰富教学环节,创造学生训练平台。
针对该课程内容广泛、实用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为中心的灌输模式,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第一,穿插案例,组织课堂讨论。例如在介绍“演讲稿的写作”时,选取了一些精彩的演讲稿,介绍给学生。在讲授“求职面试口才”时,注重实践教学的重要,让学生提前热身,设计了“模拟招聘会现场”,在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中,使学生灵活地掌握求职面试口才的知识。另外,经常设置疑问,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如让学生上台说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根据学生关心各类话题程度的高低,确定讨论题目,然后组织全班讨论,并针对发言人演讲的优点及不足进行点评,点评者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案例讲授和课堂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习兴趣,锻炼了演讲能力。
第二,加强实战训练。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演讲、提高口才的积极性,时刻让他们感受到口才与自己未来的求职、工作、生活密切相关,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以练为主,以讲为辅的教学方式,做到精讲多练,一课一练,课内外结合,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在实践中创造尽可能多的练习机会,使学生在练习中加深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的理解,推进学生演讲才能的培养与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具体做法有两种:一种是片段练习与即兴演讲相结合。如由教师出题目或提要求,由学生针对教学内容写演讲稿,或是做单项练习,创设不同形式的演讲开头与结尾等。同时,可适时穿插进行一些即兴演讲,演讲的内容可以是学生个人某项演讲设计,也可以是针对教学中的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种演讲不求完整,只注重对课堂知识的吸收与消化。第二种是多维情景模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体推进。这是“演讲与口才”课的实体演练,一般两个教学单元之间安排一次。在这种实体演练的过程中,教师的“引”主要体现在让学生明确题旨,激活演讲氛围,而具体的演练则由学生独立完成。在实际操作中可分两步走:第一步,竞聘演讲比赛主持人或课代表。为了激发学生的演讲积极性,笔者在上课时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多维情景模拟,让同学通过竞聘演讲的方式获取演讲比赛主持人或课代表的角色。第二步,按演讲主持人的整体设计安排,由主持人主持,课代表配合,进行全班演讲实训课演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听众和欣赏者坐在讲台下,认真听学生演讲,适当作点评,并于演练结束时做一小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2)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学生的口才能力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才能得到提高。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死板和沉闷,会使学生思想上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产生紧张感,从而抑制大脑皮层的活动。因此,在课堂上,积极与学生互动,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勇于表达,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变“厌学”为“好学”,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第一,融洽师生关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时才能获得充分表现和发展。所以,教师要尊重、理解学生,要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让学生觉得师生平等,使学生身心愉悦。同时,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善于通过非言语行为,如亲切的目光、友好的微笑、得体的手势来表达对学生的感情。这样,消除了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容易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表现。 第二,营造激励氛围。课堂上,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尽情展示、实践和创造的大舞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创设人人敢说、愿说、会说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促使他们积极思考,认真训练。只有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真正解放思想,充分张扬个性,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轻松愉快的感受中做课堂的主人。
(3)改革考核评估制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考核评估制度历来是教学的指挥棒,其方式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方向和质量。既然开设“演讲与口才”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者的口头表达能力,那么,其考核评估制度就应该紧紧围绕这一目的来组织实施。
第一,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新变化,改变了以往一次期末考试定成绩的传统方法,灵活采取了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的新模式。把学生的平时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情况都作为考核的依据点,真正做到考核重心从期末转向平时,从而确保了基本教学环节正常实施并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养成教育。
第二,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在期末考试过程中一改传统笔试测试的方式,变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在口试过程中,学生现场抽题,教师从口才表达、演讲内容、时间掌握等方面给予评分。这种考试方式的改革与教学内容、方法改革联系紧密,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促进学习的无比动力。”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改革,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社会性,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做了课堂的主人。
二、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教改成功的关键
对大学教育而言,一是教师应给自己恰当定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均为教学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地位上完全平等,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际关系。二是大学课堂应该是师生合作的课堂,是师生共建的课堂。教师要把传授知识升华为人文关怀,“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1)做好角色转变。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发扬教学民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一,要转变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课堂和课外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二,要转变自身的角色。教师是主体性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主导者,一方面,教师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讲授、示范、指导,促使学生内化和运用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境、状态、方式和结果,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学习的困惑和质疑,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向着有利于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
(2)做好课堂组织。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组织高效的实训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获得成功体验,进而不断激励自己。特别是在组织“演讲与口才”课的互动环节,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也就是让学生自由决定参加与否,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如果教师引导得法,当这种互动成了一种风气、一种氛围,学生从中真正得到了快乐和提高,就很少会有学生拒绝参与了。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想说、敢说,而后他们才会变得能说、会说。当然,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教师自身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教师不仅在演讲与口才方面做到“精”,其知识面还要在其他学科方面做到“博”,才能灵活地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更高效率地优化课堂实训。
(3)提高教学水平和教研质量。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响乐。教学活动只有用“教”吸引“学”,以“学”促进“教”,才能达到促进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教学的内容与课堂合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势必作用于学生的心理。教师首先自己要对讲课内容做到精和熟,一个背不出剧本的演员绝不是一个称职的好演员。只有当教师把眼睛从讲稿上解放出来,授课过程中才会有眼神,有手势,有表情,才会生动而感人。只有当教师的目光在课堂上与学生求知的目光交汇、交流时,才能撞击出思想的火花。另外,教师还要注意研究教学语言,努力做到幽默风趣,引人入胜;洁净无赘,词语贴切;节奏明显,感情投入;留有余地,蕴涵幽默。在课堂表述中,分清引发、陈述、分析、论证、结论、插话等不同的语言特点,多用自问自答的句式及排比、递进等句式,切忌死板单调,平淡无味,更要防止哗众取宠。因此,教师要善于安排好教学内容,将宝贵的课堂时间尽量留给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训练,为学生创造训练平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增强学习的
主动性,营造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另外,在教书育人的同时,除注重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外,还应根据教改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提高教研水平,编写教材,并撰写相关论文,扩大社会影响。
(4)采用新技术教学手段。随着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制作一套简明、实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增大教学信息。同时,还要购置经典的录音或录像资料,既扩充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又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和趣味性。运用这些音像资料辅助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思考问题。在播放录音或录像之前可预先设置一些思考题和讨论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去看,印象就会深刻得多。
实践证明,“演讲与口才”课的教育模式改革与探索,效果明显,主要表现在:①让教师从传统的刻板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做好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教育教学创新。②激发了学生学好演讲与口才课的积极性,变“要我学”、“我不得不学”为“我真的好想学”,实现了教学互动,增强了教学实效。③融洽了师生关系,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便于教学沟通,对演讲与口才课的教改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④学生的演讲水平与口头表达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总之,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法,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以精彩的教学“演出”吸引学生,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口才训练氛围,才能使学生真正进入主体角色,乐于表现,成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范莉.“演讲与口才”课程主体性教学改革初探[J]. 中国电力教育,2009(5).
[2] [美]戴尔?卡耐基. 说话的艺术[M].刘祜编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7.
[3] 孟顺英.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的研究和实践[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4] 张守兴. “演讲与口才”课教学新模式探析[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
[5] 杨树彬. 市场呼唤新型“学历+技术”人才[N ]. 光明日报,2004-10-14.
[责任编辑:陈立民]
关键词:演讲与口才;主体性教学;教学观念转变
时代需要口才,跨世纪的创造型人才需要口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的频繁,口语表达才能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素质的重要标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 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在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中,最重要的就是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而在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中,关键的就是发展自己的口才和交际能力。卡耐基认为,在都市化的社会里,一个人不论在就学或从事任何职业过程中,当众说话都是不可避免的。真正的口才是一种才能,是一个人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标志。当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际交往的扩大,给口才与演讲艺术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天地和舞台。因此,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口才,甚至将其视为与电脑、美元等同的三大战略武器。西方一些国家如美国早已把语言类教育作为美国中小学必修课程,许多大学也开设了这门课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不少大专院校也相继开设了“演讲与口才”课程。实践不断证明该课程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完善是极其重要的。
“演讲与口才”课是当今大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应用能力培养课。其教学目标就是通过该门课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演讲与口头表达能力。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创新丰富多变的教学方法必然日益紧迫地提上教学日程。总结多年教学,笔者认为,仅凭课堂上对相关理论知识的阐释和演绎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回到实践,即“演”与“讲”的教学实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此,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精讲多练、重视实训是课程重心所在。
一、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歌德说:“理论永远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在演讲与口才能力形成的过程中,理论也永远是灰色的,只有实践之树才能常青。因为口才的形成与演讲水平的提高,必须经过一定的实践训练,任何理论都不能代替实践本身。因此,“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就是把当前以理论为主的演讲课改变为以实践为中心的训练课,学生参与,学生实践,使学生在掌握演讲理论和技巧的同时逐渐形成能力,从而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言之有理、言之有情的目的。具体说来,就是采用主体性教学模式。主体性教学是指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和引导下,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和其他教育活动,自主地探究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笔者主要采用了三个方面的做法,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和精神,做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
(1)丰富教学环节,创造学生训练平台。
针对该课程内容广泛、实用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为中心的灌输模式,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第一,穿插案例,组织课堂讨论。例如在介绍“演讲稿的写作”时,选取了一些精彩的演讲稿,介绍给学生。在讲授“求职面试口才”时,注重实践教学的重要,让学生提前热身,设计了“模拟招聘会现场”,在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中,使学生灵活地掌握求职面试口才的知识。另外,经常设置疑问,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如让学生上台说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根据学生关心各类话题程度的高低,确定讨论题目,然后组织全班讨论,并针对发言人演讲的优点及不足进行点评,点评者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案例讲授和课堂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习兴趣,锻炼了演讲能力。
第二,加强实战训练。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演讲、提高口才的积极性,时刻让他们感受到口才与自己未来的求职、工作、生活密切相关,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以练为主,以讲为辅的教学方式,做到精讲多练,一课一练,课内外结合,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在实践中创造尽可能多的练习机会,使学生在练习中加深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的理解,推进学生演讲才能的培养与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具体做法有两种:一种是片段练习与即兴演讲相结合。如由教师出题目或提要求,由学生针对教学内容写演讲稿,或是做单项练习,创设不同形式的演讲开头与结尾等。同时,可适时穿插进行一些即兴演讲,演讲的内容可以是学生个人某项演讲设计,也可以是针对教学中的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种演讲不求完整,只注重对课堂知识的吸收与消化。第二种是多维情景模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体推进。这是“演讲与口才”课的实体演练,一般两个教学单元之间安排一次。在这种实体演练的过程中,教师的“引”主要体现在让学生明确题旨,激活演讲氛围,而具体的演练则由学生独立完成。在实际操作中可分两步走:第一步,竞聘演讲比赛主持人或课代表。为了激发学生的演讲积极性,笔者在上课时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多维情景模拟,让同学通过竞聘演讲的方式获取演讲比赛主持人或课代表的角色。第二步,按演讲主持人的整体设计安排,由主持人主持,课代表配合,进行全班演讲实训课演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听众和欣赏者坐在讲台下,认真听学生演讲,适当作点评,并于演练结束时做一小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2)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学生的口才能力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才能得到提高。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死板和沉闷,会使学生思想上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产生紧张感,从而抑制大脑皮层的活动。因此,在课堂上,积极与学生互动,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勇于表达,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变“厌学”为“好学”,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第一,融洽师生关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时才能获得充分表现和发展。所以,教师要尊重、理解学生,要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让学生觉得师生平等,使学生身心愉悦。同时,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善于通过非言语行为,如亲切的目光、友好的微笑、得体的手势来表达对学生的感情。这样,消除了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容易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表现。 第二,营造激励氛围。课堂上,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尽情展示、实践和创造的大舞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创设人人敢说、愿说、会说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促使他们积极思考,认真训练。只有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真正解放思想,充分张扬个性,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轻松愉快的感受中做课堂的主人。
(3)改革考核评估制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考核评估制度历来是教学的指挥棒,其方式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方向和质量。既然开设“演讲与口才”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者的口头表达能力,那么,其考核评估制度就应该紧紧围绕这一目的来组织实施。
第一,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新变化,改变了以往一次期末考试定成绩的传统方法,灵活采取了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的新模式。把学生的平时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情况都作为考核的依据点,真正做到考核重心从期末转向平时,从而确保了基本教学环节正常实施并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养成教育。
第二,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在期末考试过程中一改传统笔试测试的方式,变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在口试过程中,学生现场抽题,教师从口才表达、演讲内容、时间掌握等方面给予评分。这种考试方式的改革与教学内容、方法改革联系紧密,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促进学习的无比动力。”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改革,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社会性,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做了课堂的主人。
二、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教改成功的关键
对大学教育而言,一是教师应给自己恰当定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均为教学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地位上完全平等,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际关系。二是大学课堂应该是师生合作的课堂,是师生共建的课堂。教师要把传授知识升华为人文关怀,“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1)做好角色转变。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发扬教学民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一,要转变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课堂和课外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二,要转变自身的角色。教师是主体性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主导者,一方面,教师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讲授、示范、指导,促使学生内化和运用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境、状态、方式和结果,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学习的困惑和质疑,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向着有利于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
(2)做好课堂组织。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组织高效的实训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获得成功体验,进而不断激励自己。特别是在组织“演讲与口才”课的互动环节,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也就是让学生自由决定参加与否,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如果教师引导得法,当这种互动成了一种风气、一种氛围,学生从中真正得到了快乐和提高,就很少会有学生拒绝参与了。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想说、敢说,而后他们才会变得能说、会说。当然,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教师自身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教师不仅在演讲与口才方面做到“精”,其知识面还要在其他学科方面做到“博”,才能灵活地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更高效率地优化课堂实训。
(3)提高教学水平和教研质量。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响乐。教学活动只有用“教”吸引“学”,以“学”促进“教”,才能达到促进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教学的内容与课堂合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势必作用于学生的心理。教师首先自己要对讲课内容做到精和熟,一个背不出剧本的演员绝不是一个称职的好演员。只有当教师把眼睛从讲稿上解放出来,授课过程中才会有眼神,有手势,有表情,才会生动而感人。只有当教师的目光在课堂上与学生求知的目光交汇、交流时,才能撞击出思想的火花。另外,教师还要注意研究教学语言,努力做到幽默风趣,引人入胜;洁净无赘,词语贴切;节奏明显,感情投入;留有余地,蕴涵幽默。在课堂表述中,分清引发、陈述、分析、论证、结论、插话等不同的语言特点,多用自问自答的句式及排比、递进等句式,切忌死板单调,平淡无味,更要防止哗众取宠。因此,教师要善于安排好教学内容,将宝贵的课堂时间尽量留给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训练,为学生创造训练平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增强学习的
主动性,营造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另外,在教书育人的同时,除注重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外,还应根据教改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提高教研水平,编写教材,并撰写相关论文,扩大社会影响。
(4)采用新技术教学手段。随着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制作一套简明、实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增大教学信息。同时,还要购置经典的录音或录像资料,既扩充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又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和趣味性。运用这些音像资料辅助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思考问题。在播放录音或录像之前可预先设置一些思考题和讨论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去看,印象就会深刻得多。
实践证明,“演讲与口才”课的教育模式改革与探索,效果明显,主要表现在:①让教师从传统的刻板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做好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教育教学创新。②激发了学生学好演讲与口才课的积极性,变“要我学”、“我不得不学”为“我真的好想学”,实现了教学互动,增强了教学实效。③融洽了师生关系,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便于教学沟通,对演讲与口才课的教改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④学生的演讲水平与口头表达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总之,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法,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以精彩的教学“演出”吸引学生,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口才训练氛围,才能使学生真正进入主体角色,乐于表现,成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范莉.“演讲与口才”课程主体性教学改革初探[J]. 中国电力教育,2009(5).
[2] [美]戴尔?卡耐基. 说话的艺术[M].刘祜编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7.
[3] 孟顺英.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的研究和实践[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4] 张守兴. “演讲与口才”课教学新模式探析[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
[5] 杨树彬. 市场呼唤新型“学历+技术”人才[N ]. 光明日报,2004-10-14.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