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早期教育地位的不断上升,做父母的越来越重视对自己子女的教育。然而,受成人强烈的社会意识、成年人心理行为的直接影响,一部分儿童出现了成人化趋势,他们循规蹈矩,失去了应有的天真、活泼的性格,过早地成为精于世故的“小大人”。这种现象必须引起家长和幼儿机构保教工作者的重视和注意,而解决弊端的重要途径是重新正确认识儿童早期教育规律,避免任何非理性的拨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
关键词;早期教育 成人化 弊端 对策
早期教育是指对从出生到学龄前这个阶段对儿童进行符合科学规律的教育、训练和保育,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1]。本文所讨论的早期教育是指3 — 6岁的幼儿学前教育。
一、儿童成人化的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科技、信息、文化教育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条件和知识结构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被大家了解和接受。传统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和社会竞争意识的交汇,所有的父母几乎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从小就是人才,长大成为栋梁,于是,在智力和技能的培养上不惜财力和精力。据了解,在学前教育阶段,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家长为子女选择专业课程进行培训学习,学习的项目少则二、三种,多则五六种,如:学画画、练书法;学钢琴、练古筝;学唱歌、练舞蹈;学下棋、练武术;学英语、练珠心算……纵观这些家庭,可以听到一个共同的心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熟不知,家长们是把儿童的早期教育引向成人化发展的轨道。
这种成人化的儿童早期教育,正是当今独生子女好强、自我、孤僻等性格与家长功利、浮燥、茫然的心情相对应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家庭中孩子多半生活在成人的世界里,他们被动地接受了对成人的模仿,被超前教育、拔苗助长。因而,在我们的周围,时常可以听到三、四岁的孩子,唱流行歌曲,满口大人话,就连穿戴妆容也透着几分成人味儿,加之社会媒体的宣传、报道,从客观上促使更多家长和儿童奋起效仿小歌手、小名星,这无疑对儿童成人化教育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儿童成人化现象及弊端
对于学前儿童身上显现出成人化现象,一些家长并不以为然,看着自己孩子小小年纪就懂得揣摩他人的心里,并投其所好,心里充满了成就感。祖辈们更是为孙儿们的懂事、乖巧而津津乐道、宠爱有加。如孩子们如何会照顾、孝顺他们,能端水送茶,能说“善意的谎言”,能劝说父母吵架,为成人传话、保密、分忧等等,而当他们发现孩子们同时学会了说脏话、谎话、训斥人,讲究穿戴、追求享受等不良言行时,身为父母往往一脸茫然和震惊,或束手无策、或严励训斥甚至打骂,深表痛心和不满。
从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上看,儿童上述表现都属于不正常的状况,这是因为学龄前儿童身心发育处于不成熟阶段,主要表现特征是好奇、好问、好动、好模仿。他们思想单纯,天真幼稚,还有可能出现“人来疯”等,这个时期是家长们陪伴儿童成长的必然过程,对孩子们应该是呵护、引导、启发式的启蒙教育,而不应过度、过早地施教,要求他们学这学那。窃以为,早熟的孩子由于缺乏亲身体验,看似懂得不少,更多的是机械模仿成人而获得的肤浅的表面的知识。孩子们过早地懂得处世之道和规矩,必然导致丧失儿童天真本性和快乐,它将是儿童的不幸。因此,早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对儿童来说都将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对儿童身心发展十分不利。
三、阻止儿童成人化的对策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因此,阻止儿童成人化发展趋势首先要引导家长走出教育误区,树立正确的育儿观,主动配合幼教机构的保教工作者,共同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幼儿的心智,使孩子们获得终生受益的教育。
1、让儿童多亲近大自然
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世界。儿童在大自然中最容易展现出自己最朴素的情感。在儿童眼里,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灵性,都使他们趣味盎然充满期盼;无论是一只蝴蝶,一片树叶,还是一缕青烟,一道彩虹都会引发他们无尽的遐想。家长们经常带孩子们到山坡下,溪水边,树丛中嬉戏游玩,即可抒发他们的童真情感,又可获得“三浴”——空气浴、日光浴、冷水浴,从而增强体魄,增长见识,愉悦性情。
2、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
儿童天性好奇、好动、好模仿,他们思维简单,注意力容易分散,经常给大人们添乱、找麻烦。一些失去耐心的家长通常会采取极端的手段,限制儿童的行为与活动空间。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会极大影响儿童的早期经验,对孩子过度放任或过度控制都将是危险的,过度的放任和溺爱只能使孩子变得固执和无知,而过度控制和保护则会使孩子失去发展个性的能力,其后果同样是负面的。马斯洛认为:一个儿童如果是健康的话,就会有一种“潜在的智慧”,他能选择合适的饮食,知道需要多少睡眠,知道必须养成怎样的卫生习惯等等。家长们只要鼓励他们去操作,给他们吃一堑长一智的机会,他们就能获得发展。成人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经历一定的挫折和痛苦,获得有益的体验,也就是给儿童有限度的自由,不要以成人的标准、愿望和意志要求和衡量他们,对于他们的无知、顽皮、情感外露等表现要予以理解和接纳。
3、不要让儿童感到孤独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常常处于没有小伙伴的孤独中,多数双职工的父母忙于自己的事务或将孩子托家里的老人看护或让其独自玩耍,自己照顾自己,而长时间的孤独往往提早促成其外表的成人化。因此,家长要尽量减少让幼儿独处的时间,尽可能让儿童同其它儿童在一起游戏和集体活动,一起唱歌谣,做游戏,在欢歌笑语中让幼儿逐渐养成活泼、开朗、乐观、合群的性格。
4、减少成人对儿童的不良影响
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儿童对社会现象、大人们的举动却感到十分新鲜,但他们并不懂得分析和判断,不明白自己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这就要求家长注意防止儿童接触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如尽量不带孩子到成人娱乐场所,不在孩子面前长时间打牌、喝酒、抽烟,不对他人说三道四,评头论足等。应给孩子们更多的正面教育,讲文明、懂礼仪、尊敬长辈,待人以诚。家长和老师的表率作用对幼儿个性的形成具有巨大的影响力量。
5、营造一个美的洁净的环境
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思想感情,所谓阴暗令人神伤,明丽使人舒畅,优美的环境可以陶冶幼儿爱美的情趣。家长和老师应创造条件,让幼儿用自己的小手去创造美的环境,如给花儿浇水施肥,给垃圾分类,不随地扔纸屑、垃圾,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让儿童争当美化家庭、美化幼儿园的小主人。在引导儿童感受美、欣赏美与创造美的活动中,让幼儿体验快乐,陶冶性情,增强自信。有人说,幼儿期是美的时期,因为在儿童眼里到处都是美的。在幼儿的各项活动中贯穿美育,使幼儿在美好的环境中,在美好的事物影响与感染下充分地、全面地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如勤劳、勇敢、真诚、热情、活泼、开朗、善于观察、有创造力等。
童心有着人类生命的原态性,这种自然属性决定了他们追求的必然是一种非功利的审美情趣及价值取向。拥有一片净土是儿童的权利,这一权利的实现不仅是童心的需要,也是儿童学习、体验、创新的基石,是形成儿童完整人格不可欠缺的必要。
教育不是赛跑,它既无明确的起跑线,也没有终点。谁能证明三岁儿童学习某种技能比六岁学习占有任何持续的优势,相反,使孩子过早接受成人化教育,很可能会把孩子置于短时期紧张、重压和长时期学习困难之中。因此,幼儿教育应以人为本,以追求人一生的发展为目的,回归自然,守护童真,充分展现儿童的潜能是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任务,在教育过程中,要以爱为桥梁,以形成其价值体系为核心,以引发儿童成长体验为契机,最终达到造就一代又一代健康、快乐、富有个性、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人才之目的。
注释:
① 王亚娜.早期教育对婴幼儿智能教育的影响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0(5):408-410.
②《人的潜能与价值》马斯洛著,华厦出版社1987年2月第一版.
参考文献:
[1] 王亚娜.早期教育对婴幼儿智能教育的影响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0(5):408-410.
[2] 《人的潜能与价值》马斯洛著,华厦出版社1987年2月第一版.
[3] 张玉玲.生命主题的童心守护,《教育探究》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第4卷2009年第4期.
[4] 大卫?埃尔金德.幼儿教育需要清醒认识的问题.美国《今日全国教育学会》1988年1月.
关键词;早期教育 成人化 弊端 对策
早期教育是指对从出生到学龄前这个阶段对儿童进行符合科学规律的教育、训练和保育,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1]。本文所讨论的早期教育是指3 — 6岁的幼儿学前教育。
一、儿童成人化的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科技、信息、文化教育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条件和知识结构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被大家了解和接受。传统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和社会竞争意识的交汇,所有的父母几乎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从小就是人才,长大成为栋梁,于是,在智力和技能的培养上不惜财力和精力。据了解,在学前教育阶段,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家长为子女选择专业课程进行培训学习,学习的项目少则二、三种,多则五六种,如:学画画、练书法;学钢琴、练古筝;学唱歌、练舞蹈;学下棋、练武术;学英语、练珠心算……纵观这些家庭,可以听到一个共同的心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熟不知,家长们是把儿童的早期教育引向成人化发展的轨道。
这种成人化的儿童早期教育,正是当今独生子女好强、自我、孤僻等性格与家长功利、浮燥、茫然的心情相对应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家庭中孩子多半生活在成人的世界里,他们被动地接受了对成人的模仿,被超前教育、拔苗助长。因而,在我们的周围,时常可以听到三、四岁的孩子,唱流行歌曲,满口大人话,就连穿戴妆容也透着几分成人味儿,加之社会媒体的宣传、报道,从客观上促使更多家长和儿童奋起效仿小歌手、小名星,这无疑对儿童成人化教育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儿童成人化现象及弊端
对于学前儿童身上显现出成人化现象,一些家长并不以为然,看着自己孩子小小年纪就懂得揣摩他人的心里,并投其所好,心里充满了成就感。祖辈们更是为孙儿们的懂事、乖巧而津津乐道、宠爱有加。如孩子们如何会照顾、孝顺他们,能端水送茶,能说“善意的谎言”,能劝说父母吵架,为成人传话、保密、分忧等等,而当他们发现孩子们同时学会了说脏话、谎话、训斥人,讲究穿戴、追求享受等不良言行时,身为父母往往一脸茫然和震惊,或束手无策、或严励训斥甚至打骂,深表痛心和不满。
从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上看,儿童上述表现都属于不正常的状况,这是因为学龄前儿童身心发育处于不成熟阶段,主要表现特征是好奇、好问、好动、好模仿。他们思想单纯,天真幼稚,还有可能出现“人来疯”等,这个时期是家长们陪伴儿童成长的必然过程,对孩子们应该是呵护、引导、启发式的启蒙教育,而不应过度、过早地施教,要求他们学这学那。窃以为,早熟的孩子由于缺乏亲身体验,看似懂得不少,更多的是机械模仿成人而获得的肤浅的表面的知识。孩子们过早地懂得处世之道和规矩,必然导致丧失儿童天真本性和快乐,它将是儿童的不幸。因此,早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对儿童来说都将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对儿童身心发展十分不利。
三、阻止儿童成人化的对策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因此,阻止儿童成人化发展趋势首先要引导家长走出教育误区,树立正确的育儿观,主动配合幼教机构的保教工作者,共同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幼儿的心智,使孩子们获得终生受益的教育。
1、让儿童多亲近大自然
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世界。儿童在大自然中最容易展现出自己最朴素的情感。在儿童眼里,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灵性,都使他们趣味盎然充满期盼;无论是一只蝴蝶,一片树叶,还是一缕青烟,一道彩虹都会引发他们无尽的遐想。家长们经常带孩子们到山坡下,溪水边,树丛中嬉戏游玩,即可抒发他们的童真情感,又可获得“三浴”——空气浴、日光浴、冷水浴,从而增强体魄,增长见识,愉悦性情。
2、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
儿童天性好奇、好动、好模仿,他们思维简单,注意力容易分散,经常给大人们添乱、找麻烦。一些失去耐心的家长通常会采取极端的手段,限制儿童的行为与活动空间。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会极大影响儿童的早期经验,对孩子过度放任或过度控制都将是危险的,过度的放任和溺爱只能使孩子变得固执和无知,而过度控制和保护则会使孩子失去发展个性的能力,其后果同样是负面的。马斯洛认为:一个儿童如果是健康的话,就会有一种“潜在的智慧”,他能选择合适的饮食,知道需要多少睡眠,知道必须养成怎样的卫生习惯等等。家长们只要鼓励他们去操作,给他们吃一堑长一智的机会,他们就能获得发展。成人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经历一定的挫折和痛苦,获得有益的体验,也就是给儿童有限度的自由,不要以成人的标准、愿望和意志要求和衡量他们,对于他们的无知、顽皮、情感外露等表现要予以理解和接纳。
3、不要让儿童感到孤独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常常处于没有小伙伴的孤独中,多数双职工的父母忙于自己的事务或将孩子托家里的老人看护或让其独自玩耍,自己照顾自己,而长时间的孤独往往提早促成其外表的成人化。因此,家长要尽量减少让幼儿独处的时间,尽可能让儿童同其它儿童在一起游戏和集体活动,一起唱歌谣,做游戏,在欢歌笑语中让幼儿逐渐养成活泼、开朗、乐观、合群的性格。
4、减少成人对儿童的不良影响
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儿童对社会现象、大人们的举动却感到十分新鲜,但他们并不懂得分析和判断,不明白自己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这就要求家长注意防止儿童接触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如尽量不带孩子到成人娱乐场所,不在孩子面前长时间打牌、喝酒、抽烟,不对他人说三道四,评头论足等。应给孩子们更多的正面教育,讲文明、懂礼仪、尊敬长辈,待人以诚。家长和老师的表率作用对幼儿个性的形成具有巨大的影响力量。
5、营造一个美的洁净的环境
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思想感情,所谓阴暗令人神伤,明丽使人舒畅,优美的环境可以陶冶幼儿爱美的情趣。家长和老师应创造条件,让幼儿用自己的小手去创造美的环境,如给花儿浇水施肥,给垃圾分类,不随地扔纸屑、垃圾,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让儿童争当美化家庭、美化幼儿园的小主人。在引导儿童感受美、欣赏美与创造美的活动中,让幼儿体验快乐,陶冶性情,增强自信。有人说,幼儿期是美的时期,因为在儿童眼里到处都是美的。在幼儿的各项活动中贯穿美育,使幼儿在美好的环境中,在美好的事物影响与感染下充分地、全面地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如勤劳、勇敢、真诚、热情、活泼、开朗、善于观察、有创造力等。
童心有着人类生命的原态性,这种自然属性决定了他们追求的必然是一种非功利的审美情趣及价值取向。拥有一片净土是儿童的权利,这一权利的实现不仅是童心的需要,也是儿童学习、体验、创新的基石,是形成儿童完整人格不可欠缺的必要。
教育不是赛跑,它既无明确的起跑线,也没有终点。谁能证明三岁儿童学习某种技能比六岁学习占有任何持续的优势,相反,使孩子过早接受成人化教育,很可能会把孩子置于短时期紧张、重压和长时期学习困难之中。因此,幼儿教育应以人为本,以追求人一生的发展为目的,回归自然,守护童真,充分展现儿童的潜能是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任务,在教育过程中,要以爱为桥梁,以形成其价值体系为核心,以引发儿童成长体验为契机,最终达到造就一代又一代健康、快乐、富有个性、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人才之目的。
注释:
① 王亚娜.早期教育对婴幼儿智能教育的影响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0(5):408-410.
②《人的潜能与价值》马斯洛著,华厦出版社1987年2月第一版.
参考文献:
[1] 王亚娜.早期教育对婴幼儿智能教育的影响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0(5):408-410.
[2] 《人的潜能与价值》马斯洛著,华厦出版社1987年2月第一版.
[3] 张玉玲.生命主题的童心守护,《教育探究》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第4卷2009年第4期.
[4] 大卫?埃尔金德.幼儿教育需要清醒认识的问题.美国《今日全国教育学会》198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