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学生道德意识形成和法治意识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能只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校园是每个学生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地方,要使学生更广泛地接触、了解和感知法治社会,作为一线教师,更要积极开发与利用各种校园资源,努力丰盈道德与法治课堂,从而达到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校园资源;有效开发利用
翻开道德与法治课本,不难发现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新教材里,仅以导语、提示语及大量图片和少量说明性文字组成,如果课堂上单单拿着教材“照本宣科”,那么好几页的内容只需半节课就可以完成。可以说没有充分的课前准备,道德与法治课就成了“无源之水”,课堂教学将举步维艰,所以我们可以开发和利用校园资源,来丰盈道德与法治课堂。
一、立足教材,开发校园资源
(一)开发显性资源,探索校园环境资源
1.精心设计“校园文化长走廊”。利用名人榜样力量鼓励学生,各楼层分别布置童话童谣、唐诗国画、宋词书法、新诗新画,引领学生读诗词、赏书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
2.班班成立图书角,开放学校图书室、图书吧。班级图书角给孩子们提供了读书的乐趣,但一个班级图书角中图书数量毕竟有限,学校图书室、图书吧给了孩子们更好的读书环境。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在图书吧、阅览室进行拓展性阅读,在老师们的引领下,孩子们静静地沉浸在书香中汲取养分,增长知识,还能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开发隐性资源,巧用校园人文资源
1.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榜样也。教师的言行、待人接物的态度都会被孩子视为模范,被孩子争相模仿。在孩子心中,教师就是标杆。对于刚具有独立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会用自己的耳朵用心听,自己的眼睛仔细看,教师的言行就好比一本活教材,比一切说教都有效,比一切理论都深刻,比一切教科书都鲜活。无论在什么场合下,教师的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陶冶和熏陶。多角度地开发这些隐形资源,将能更好地促进道德与法治的教育。
2.学者,对镜可正衣冠提升也。对于学生,我们可以从改变评价体系入手。以往的评价体系是这样的: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家长是旁观者。学生在评价体系中只是一个被评价者,处在很被动的位置。现在,我们可以开展月评加油站活动,先组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期间,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对自我评价、对他人评价,既要用欣赏的眼光去挖掘别人的长处,又要以诚挚的态度指出别人的短板,对自己更要取长补短。接着,教师在“教师评价”栏中对学生近一个月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评价的内容以期望、鼓励为主。然后,教师将评定表发给家长,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情况后,结合在家具体表现做出合理评价。这样评价的好处在于通过心与心的“对话”,唤醒学生生活学习的激情,启动学生的内驱力。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还能够随时对标检视自己,发现优点和不足,评价就成为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高效途径。
(三)开发校本课程,优化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巧妙结合本校的特色活动,围绕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这四条主线,开发校本课程,为丰富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就是道德与法治教育最大的效益。
(四)开发互联网资源,创建校园网络资源库
互联网资源是校园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为道德与法治课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可以将每个教师的电子教案、课件等资源整理归档,创建网络资源库。教师还可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筛选出适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资源,带领学生走进微格教室,畅游在道德与法治的海洋中。
二、整合教材,利用校园资源
(一)挖掘相同主题,让校园资源和道德与法治课堂整合
挖掘语文等学科教材中的同类主题,一类是年段相同,主题相同,文本价值取向相同。教师要注意它们的共性与差异,将两者有机整合,用心收藏储备,合理利用资源。如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班级生活有规则》,教材是以真实而具体的集体生活让学生体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集体生活的原则。而同册语文第五单元其主题是友好相处,互助合作。我就将语文园地五中的合作与其巧妙结合,水到渠成。还有一类是不同年段,价值取向统一、意义相同,内容承接连贯,有的是语文学科,有的是别的一些学科,我们也可以整合利用。
(二)注意学科互补,让校园资源和道德与法治课堂重组
部分道德与法治课的教材内容与语文学科也有着紧密联系,它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相近,活动形式也大同小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挖出这些关联,合时得当地运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上《父母多爱我》这一课中,就能跟同年级语文园地重组,都讲述了父母对孩子的爱,从每个人的取名当中就能看出。将语文学科和道德与法治学科重组,不仅提高了语文口语表达能力,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又把父母对孩子爱的感悟提升到另一个高度,渗入了语文的情感价值观,教学“一箭双雕”、获得了学科间的双赢。
(三)开展德育活动,让校园资源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服务
道德与法治教育只有让学生对实际生活进行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达到实际效果,从而外化于行为。要让学生在各种生活环境中有所成长,就必须还原学生一个务实本真的空间。教师要安排孩子多参加德育实践活动,走出课堂,走进校园,如开展“校园美容师”清扫校园活动,“关爱大自然”认识校园内的花草树木等活动,这些校园资源都能累积起来,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服务。
总之,我们要摒弃“只有教材和教参”的错误观点,在教学中要努力开发和利用校园资源,让校园资源服务于道德与法治课。
参考文献
[1]陈国成.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德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高雅玲.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9(13):72.
[3]任静.小学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42):74-75.
[4]邬冬星.小学道德与法治与生活(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5]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10(07):48-51.
[6]任海峰.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效性[J]. 2008(04)51-52.
[7]何俊福.《〈道德与法治與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课题方案[DB/OL].百度文库,2010(01):40.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校园资源;有效开发利用
翻开道德与法治课本,不难发现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新教材里,仅以导语、提示语及大量图片和少量说明性文字组成,如果课堂上单单拿着教材“照本宣科”,那么好几页的内容只需半节课就可以完成。可以说没有充分的课前准备,道德与法治课就成了“无源之水”,课堂教学将举步维艰,所以我们可以开发和利用校园资源,来丰盈道德与法治课堂。
一、立足教材,开发校园资源
(一)开发显性资源,探索校园环境资源
1.精心设计“校园文化长走廊”。利用名人榜样力量鼓励学生,各楼层分别布置童话童谣、唐诗国画、宋词书法、新诗新画,引领学生读诗词、赏书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
2.班班成立图书角,开放学校图书室、图书吧。班级图书角给孩子们提供了读书的乐趣,但一个班级图书角中图书数量毕竟有限,学校图书室、图书吧给了孩子们更好的读书环境。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在图书吧、阅览室进行拓展性阅读,在老师们的引领下,孩子们静静地沉浸在书香中汲取养分,增长知识,还能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开发隐性资源,巧用校园人文资源
1.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榜样也。教师的言行、待人接物的态度都会被孩子视为模范,被孩子争相模仿。在孩子心中,教师就是标杆。对于刚具有独立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会用自己的耳朵用心听,自己的眼睛仔细看,教师的言行就好比一本活教材,比一切说教都有效,比一切理论都深刻,比一切教科书都鲜活。无论在什么场合下,教师的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陶冶和熏陶。多角度地开发这些隐形资源,将能更好地促进道德与法治的教育。
2.学者,对镜可正衣冠提升也。对于学生,我们可以从改变评价体系入手。以往的评价体系是这样的: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家长是旁观者。学生在评价体系中只是一个被评价者,处在很被动的位置。现在,我们可以开展月评加油站活动,先组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期间,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对自我评价、对他人评价,既要用欣赏的眼光去挖掘别人的长处,又要以诚挚的态度指出别人的短板,对自己更要取长补短。接着,教师在“教师评价”栏中对学生近一个月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评价的内容以期望、鼓励为主。然后,教师将评定表发给家长,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情况后,结合在家具体表现做出合理评价。这样评价的好处在于通过心与心的“对话”,唤醒学生生活学习的激情,启动学生的内驱力。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还能够随时对标检视自己,发现优点和不足,评价就成为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高效途径。
(三)开发校本课程,优化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巧妙结合本校的特色活动,围绕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这四条主线,开发校本课程,为丰富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就是道德与法治教育最大的效益。
(四)开发互联网资源,创建校园网络资源库
互联网资源是校园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为道德与法治课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可以将每个教师的电子教案、课件等资源整理归档,创建网络资源库。教师还可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筛选出适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资源,带领学生走进微格教室,畅游在道德与法治的海洋中。
二、整合教材,利用校园资源
(一)挖掘相同主题,让校园资源和道德与法治课堂整合
挖掘语文等学科教材中的同类主题,一类是年段相同,主题相同,文本价值取向相同。教师要注意它们的共性与差异,将两者有机整合,用心收藏储备,合理利用资源。如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班级生活有规则》,教材是以真实而具体的集体生活让学生体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集体生活的原则。而同册语文第五单元其主题是友好相处,互助合作。我就将语文园地五中的合作与其巧妙结合,水到渠成。还有一类是不同年段,价值取向统一、意义相同,内容承接连贯,有的是语文学科,有的是别的一些学科,我们也可以整合利用。
(二)注意学科互补,让校园资源和道德与法治课堂重组
部分道德与法治课的教材内容与语文学科也有着紧密联系,它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相近,活动形式也大同小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挖出这些关联,合时得当地运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上《父母多爱我》这一课中,就能跟同年级语文园地重组,都讲述了父母对孩子的爱,从每个人的取名当中就能看出。将语文学科和道德与法治学科重组,不仅提高了语文口语表达能力,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又把父母对孩子爱的感悟提升到另一个高度,渗入了语文的情感价值观,教学“一箭双雕”、获得了学科间的双赢。
(三)开展德育活动,让校园资源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服务
道德与法治教育只有让学生对实际生活进行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达到实际效果,从而外化于行为。要让学生在各种生活环境中有所成长,就必须还原学生一个务实本真的空间。教师要安排孩子多参加德育实践活动,走出课堂,走进校园,如开展“校园美容师”清扫校园活动,“关爱大自然”认识校园内的花草树木等活动,这些校园资源都能累积起来,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服务。
总之,我们要摒弃“只有教材和教参”的错误观点,在教学中要努力开发和利用校园资源,让校园资源服务于道德与法治课。
参考文献
[1]陈国成.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德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高雅玲.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9(13):72.
[3]任静.小学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42):74-75.
[4]邬冬星.小学道德与法治与生活(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5]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10(07):48-51.
[6]任海峰.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效性[J]. 2008(04)51-52.
[7]何俊福.《〈道德与法治與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课题方案[DB/OL].百度文库,2010(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