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似乎有些“冷”。对此,有不少业内人士揣测,艺术品市场遭遇了“拐点”;还有一些业内人士则认为,不再那么热闹的艺术品市场正逐步变得理性。当疯狂的艺术品市场不再那么疯狂时,或许这正是我们该进行反思的时候了。
那么,2011年秋拍是否进入了“拐点”?这季拍卖中又出现了哪些新现象?它们会带给人们怎样的思考?近日,大连宝斋负责人、著名收藏家郭庆祥接受了媒体采访,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记者:相比以往,2011年秋拍似乎有些“冷”,您感觉到“冷”了吗?
郭庆祥:我不赞同艺术品市场下滑的说法,只能说市场变得“理性”了。
去年秋拍,李可染的作品卖到了一平尺1000多万元,吴冠中的作品卖到1亿多元,这个价格是与实际相符的。而像赵无极这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在去年秋拍中也受到了藏家的推崇。这一切都说明大家已经认识到:要收藏有创新、有艺术价值的艺术品。
相反,那些没有创新的画家的作品则很难引起藏家的特别关注,这一点在秋拍中也表现得十分明显。因为这类作品属于闭门造车,缺乏创新精神,我们称之为礼品画、商品画。它们千篇一律,无论是技法、形式还是内容都很雷同,这些作品算不上艺术创作,今后的价格还会继续下滑。
记者:值得注意的是,去年许多拍卖行都纷纷提高了保证金,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郭庆祥:拍卖行提高保证金,目的是为了杜绝一部分买家拍后不及时缴款的现象,尤其是对近几年出现的高价位拍品交割难的状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就拿书画来说,这是因为某些投机者操纵一些没有艺术价值的作品,进行恶炒,从而给人们造成一种假象,即拿价格来衡量艺术价值。不过,对于成熟的藏家来说,通过市场恶炒炒出来的价格,是无法代替艺术品的艺术价值的。
以当代国画为例,今天不少画家仍然在临摹前人、克隆自己,千篇一律,这些画家的作品艺术价值就不会高,也代表不了当代国画的主流。
在去年秋拍中,我们也看到某些投资者、机构通过拍卖故意抬高当代国画的价格,这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这种行为会误导投资者和收藏家,是对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损害。如果放任这种行为继续下去,那么拍卖市场只会变得越来越“冷”。
记者:在您看来,什么样的当代书画作品值得收藏?
郭庆祥:首先是要发掘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更有艺术生命力,也才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一些画家老打着传统旗号标榜自己是传统,但大家要清楚知道,我们的传统在当时的年代一定是创新的。这些打着传统旗号的画家,如果你能成为当代的创新者,也能成为未来的传统,那么你的作品才能有艺术价值,才能被后人传承。
比如,吴大羽就是一位有创新精神的画家。这几年,吴大羽体系的价格在不断地提升。其实,吴大羽的作品在市场很少见,这个体系包括吴冠中、赵无极等,他们的作品价格一直都在涨。他们都是创造者,他们的作品有时代感、现代感和时代精神。
记者:去年秋拍中也出现了一些争议性的拍品。对于艺术品的真假问题,您怎么看?
郭庆祥:我们看到,在这季秋拍中,没有纳入正规出版物的一些重量级拍品乏人问津,买家也不再轻易相信鉴定机构和所谓的“鉴定家”。其实,这也是市场理性的一个表现。而买家之所以对鉴定机构和所谓的“鉴定家”失去信心,是因为现在造假者的造假水平比这些“鉴定家”还要高。现在,只要给钱,一些鉴定机构和鉴定家就能把假的说成真的,可以说已经没有道德可言。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如今的收藏家和投资者已经看清了这一点。
记者:一些艺术品基金曾向媒体透露,计划在2011年秋拍收购一批拍品,但秋拍结束后,有业内人士发现,这些艺术品基金并没有“大打出手”。
郭庆祥:国内的一些所谓艺术品基金,实际上就是一些短期的投机产品。现在成立基金的目的就是获利,它不是正常的艺术品收藏。如果说收藏也是投资行为,那一定是一种长期的投资,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眼下哪个投资者等得起?所以,在短期内进出套利是基金的任务,艺术品就变成了一个概念、一个金融产品符号。
人们不再关心和研究艺术价值的含金量,只关心卖出时和买进时的差价,这样是很危险的。大家设想一下,许多没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在市场上倒来倒去,最后的结局会是怎样?为了获利,某些人就会不择手段地吹大泡沫或进行黑幕交易,这将危害艺术品市场,一旦泡沫破裂,实际受损的也将是这些投机者。
记者:现在,一些企业也想介入艺术品市场,但是又很犹豫,您作为万达集团玥宝斋的负责人,是如何看待这种心态的?
郭庆祥:对于拍卖市场,万达集团几乎不涉足。这些年万达集团主要是挖掘、推广中国当下最好的艺术家,比如吴冠中、石齐、张功等,他们都是有艺术创新和时代精神的艺术家。所以,万达集团的企业收藏不是为了藏而藏,而是挖掘能代表这个时代精神的艺术家,在国内外办展览推广中国绘画艺术,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
现在国内有些企业像联想集团、泛海集团等都想介入艺术品市场,但一直在观望中,实际上我比较赞同它们这种慎重态度。这些有实力的企业并没有盲目地进入艺术品市场,为什么不敢介入,我了解到的情况是,他们认为艺术品市场水太浑、水太深,这个市场还不是一个健康的市场。
记者:现在,有些投资者开始把眼光投向艺术院校老师和学生的作品,认为这些作品会有好的发展前景。
郭庆祥:我认为这是不懂艺术的一种表现,叫打包上市。艺术家的产生不是收割麦子,不是一茬一茬的,艺术院校的学生能否成为真正的艺术家现在还看不出来,不能赌,也不该赌。美术院校不是必定能培养得出艺术家的,现在的学校也仅仅做到了“授技”,这远远是不够的。一个美术工作者没有人生认识、社会阅历、思想境界等综合因素,是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的,也创作不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现在一些投资者,花点小钱就指挥一些学生画这画那,这种在金钱助长下的美术教育,会毁掉正在萌芽中的学生的正常发展。他们是用金钱来搞美术教育,而不是用道德、素质、知识来培养美术工作者。
艺术家的打造是需要很多条件的,比如有没有艺术天赋,有没有悟性,而不是刻意的、生拉硬拽的,也不是金钱能够培养出来的。中国的艺术家走明星效应过于明显,学院派的学生也受到了这种环境的影响。
那么,2011年秋拍是否进入了“拐点”?这季拍卖中又出现了哪些新现象?它们会带给人们怎样的思考?近日,大连宝斋负责人、著名收藏家郭庆祥接受了媒体采访,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记者:相比以往,2011年秋拍似乎有些“冷”,您感觉到“冷”了吗?
郭庆祥:我不赞同艺术品市场下滑的说法,只能说市场变得“理性”了。
去年秋拍,李可染的作品卖到了一平尺1000多万元,吴冠中的作品卖到1亿多元,这个价格是与实际相符的。而像赵无极这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在去年秋拍中也受到了藏家的推崇。这一切都说明大家已经认识到:要收藏有创新、有艺术价值的艺术品。
相反,那些没有创新的画家的作品则很难引起藏家的特别关注,这一点在秋拍中也表现得十分明显。因为这类作品属于闭门造车,缺乏创新精神,我们称之为礼品画、商品画。它们千篇一律,无论是技法、形式还是内容都很雷同,这些作品算不上艺术创作,今后的价格还会继续下滑。
记者:值得注意的是,去年许多拍卖行都纷纷提高了保证金,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郭庆祥:拍卖行提高保证金,目的是为了杜绝一部分买家拍后不及时缴款的现象,尤其是对近几年出现的高价位拍品交割难的状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就拿书画来说,这是因为某些投机者操纵一些没有艺术价值的作品,进行恶炒,从而给人们造成一种假象,即拿价格来衡量艺术价值。不过,对于成熟的藏家来说,通过市场恶炒炒出来的价格,是无法代替艺术品的艺术价值的。
以当代国画为例,今天不少画家仍然在临摹前人、克隆自己,千篇一律,这些画家的作品艺术价值就不会高,也代表不了当代国画的主流。
在去年秋拍中,我们也看到某些投资者、机构通过拍卖故意抬高当代国画的价格,这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这种行为会误导投资者和收藏家,是对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损害。如果放任这种行为继续下去,那么拍卖市场只会变得越来越“冷”。
记者:在您看来,什么样的当代书画作品值得收藏?
郭庆祥:首先是要发掘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更有艺术生命力,也才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一些画家老打着传统旗号标榜自己是传统,但大家要清楚知道,我们的传统在当时的年代一定是创新的。这些打着传统旗号的画家,如果你能成为当代的创新者,也能成为未来的传统,那么你的作品才能有艺术价值,才能被后人传承。
比如,吴大羽就是一位有创新精神的画家。这几年,吴大羽体系的价格在不断地提升。其实,吴大羽的作品在市场很少见,这个体系包括吴冠中、赵无极等,他们的作品价格一直都在涨。他们都是创造者,他们的作品有时代感、现代感和时代精神。
记者:去年秋拍中也出现了一些争议性的拍品。对于艺术品的真假问题,您怎么看?
郭庆祥:我们看到,在这季秋拍中,没有纳入正规出版物的一些重量级拍品乏人问津,买家也不再轻易相信鉴定机构和所谓的“鉴定家”。其实,这也是市场理性的一个表现。而买家之所以对鉴定机构和所谓的“鉴定家”失去信心,是因为现在造假者的造假水平比这些“鉴定家”还要高。现在,只要给钱,一些鉴定机构和鉴定家就能把假的说成真的,可以说已经没有道德可言。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如今的收藏家和投资者已经看清了这一点。
记者:一些艺术品基金曾向媒体透露,计划在2011年秋拍收购一批拍品,但秋拍结束后,有业内人士发现,这些艺术品基金并没有“大打出手”。
郭庆祥:国内的一些所谓艺术品基金,实际上就是一些短期的投机产品。现在成立基金的目的就是获利,它不是正常的艺术品收藏。如果说收藏也是投资行为,那一定是一种长期的投资,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眼下哪个投资者等得起?所以,在短期内进出套利是基金的任务,艺术品就变成了一个概念、一个金融产品符号。
人们不再关心和研究艺术价值的含金量,只关心卖出时和买进时的差价,这样是很危险的。大家设想一下,许多没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在市场上倒来倒去,最后的结局会是怎样?为了获利,某些人就会不择手段地吹大泡沫或进行黑幕交易,这将危害艺术品市场,一旦泡沫破裂,实际受损的也将是这些投机者。
记者:现在,一些企业也想介入艺术品市场,但是又很犹豫,您作为万达集团玥宝斋的负责人,是如何看待这种心态的?
郭庆祥:对于拍卖市场,万达集团几乎不涉足。这些年万达集团主要是挖掘、推广中国当下最好的艺术家,比如吴冠中、石齐、张功等,他们都是有艺术创新和时代精神的艺术家。所以,万达集团的企业收藏不是为了藏而藏,而是挖掘能代表这个时代精神的艺术家,在国内外办展览推广中国绘画艺术,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
现在国内有些企业像联想集团、泛海集团等都想介入艺术品市场,但一直在观望中,实际上我比较赞同它们这种慎重态度。这些有实力的企业并没有盲目地进入艺术品市场,为什么不敢介入,我了解到的情况是,他们认为艺术品市场水太浑、水太深,这个市场还不是一个健康的市场。
记者:现在,有些投资者开始把眼光投向艺术院校老师和学生的作品,认为这些作品会有好的发展前景。
郭庆祥:我认为这是不懂艺术的一种表现,叫打包上市。艺术家的产生不是收割麦子,不是一茬一茬的,艺术院校的学生能否成为真正的艺术家现在还看不出来,不能赌,也不该赌。美术院校不是必定能培养得出艺术家的,现在的学校也仅仅做到了“授技”,这远远是不够的。一个美术工作者没有人生认识、社会阅历、思想境界等综合因素,是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的,也创作不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现在一些投资者,花点小钱就指挥一些学生画这画那,这种在金钱助长下的美术教育,会毁掉正在萌芽中的学生的正常发展。他们是用金钱来搞美术教育,而不是用道德、素质、知识来培养美术工作者。
艺术家的打造是需要很多条件的,比如有没有艺术天赋,有没有悟性,而不是刻意的、生拉硬拽的,也不是金钱能够培养出来的。中国的艺术家走明星效应过于明显,学院派的学生也受到了这种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