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社会资本的进入,引入充分竞争的医疗领域将迎来服务质量的整体提升
● 编者按
新医改政策的持续推动、医疗资源不平衡催生的社会公众高度期盼,使得医疗健康投资迎来前所未有的市场“热度”。各路资本的迅速集聚能否加快我国医改进程,并从根本上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难题?
事实上,在资本触摸医疗产业初期,回答这一问题还为时过早。当前,更具重要性和紧迫性的问题是,如何帮助探路优秀资本解决在初期尝试中遇到的诸多“烦恼”,让他们能真正进入到医疗健康产业。本期主要聚焦PPP模式中如何消除社会资本在与地方政府合作中的担忧,建立起平等而高效的生态合作体系,从而促进资本含金量的整体提升,最终为市场顺利引进优质基因,并惠及整个医疗健康产业。
从以建设医院为主营业务的民营企业到与地方政府合作、二十多个医院投资项目落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滨杭集团致力医疗健康产业的整体规划已悄然成型。
滨杭集团董事长邵毅日前在北京接受《财经界》记者采访时表示,医疗产业正处于产业化初期,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在过去半年左右的时间里,医疗产业投资几乎如“互联网思维”一样蔓延开来。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社会资本的进入,引入充分竞争的医疗领域将迎来服务质量的整体提升。
国泰君安分析认为,民营医疗将是未来3年至5年持续性的主题,2014年至2015年将是社会资本快速进入医院领域的两年。
同时值得重视的是,作为市场“先行者”的探路资本在先期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成长的烦恼”。人才、科研、重点学科建设等方面的隐形歧视,加剧了社会资本的融资困难。但邵毅认为,当前最令人焦虑的,还是PPP合作中处于强势一方的地方政府的观念和认识等偏差导致的诚信问题。“从(滨杭)过往的项目看,前期谈判及协议的签订推进相对顺利,但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牵涉部门较多、各自对政策的把握理解又有不同,导致后期合作难以顺利推进。”
多位业内人士向本刊记者指出,医疗产业投资本身就有投资大回报慢的特点,如果不能提高PPP合作效率,无限延长的投资周期必然会拖累社会资本。
PPP为资本助力
自2009年启动新医改之后,国家就一直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但真正让资本由观望到行动的还是PPP模式的推出。
PPP模式是经过国外医院领域实践检验的富有成效的一种公私合作方式。英国是将PPP模式应用医院领域最多的国家之一,从其成长路径看,现在最主要的方式是,由私立机构投资建造公立医院,医院建筑物产权在一定期限内归私人投资方所有。在这个期限内医院每年向投资方支付一定的费用,直至期满后建筑物产权归属医院。
归纳国际经验不难看出,PPP模式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合作是基础;第二,合作目标是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第三,能够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
对外经贸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相关研究员表示,本质上看,PPP模式就是一种融资模式,其核心是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在合作过程中如何创造价值和实现双方优势互补。
很显然,随着我国医改的深入推进,国家的决策思路也日益成熟,PPP模式得到顶层设计者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也使得社会资本触摸医疗领域暖风劲吹。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
2014年9月21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43号文)进一步指出: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等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投资和运营。两日后,《财政部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76号文)又指出,完善项目财政补贴管理。
相比于2014年之前的意见和决定的方向性引导,进入2015年后,国家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开始进入实质性布局阶段。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国家开发银行在联合出台的《关于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有关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表示,开发银行在监管政策允许范围内,要从四个方面给予PPP项目差异化信贷政策。
具体内容包括:加强信贷规模的统筹调配,优先保障PPP项目的融资需求;对符合条件的PPP项目,贷款期限最长可达30年,贷款利率可适当优惠;建立绿色通道,加快PPP项目贷款审批;贯彻《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关于“支持开展排污权、收费权、集体林权、特许经营权、购买服务协议预期收益、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等担保创新类贷款业务”的要求,积极创新PPP项目的信贷服务。
站在资本角度解读,作为多属公益性、投资周期长且回报慢的医院项目,这些举措可谓实实在在的利好。邵毅表示,这样一来,社会资本办医融资政策真正“看得见”,开始落实到位,减少了原来金融机构的融资风险,解决了社会办医投融资方面支持不足的问题,加大了金融支持。
实际上,作为国际上一种成熟的融资与管理模式,PPP模式构造的其实是一种共赢机制。上述研究员认为,它不仅能扩大社会资本的办医空间,让资金取得更好的使用绩效,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地方政府和医院减轻债务压力,加快医疗卫生建设。因此,他相信,PPP模式在我国医院产业的未来发展中一定会大有所为。
资本系需更多空间
正是受益于PPP模式,民企出身的滨杭集团才得以成为社会资本介入医疗产业的一个“先行者”,并在极短的时间里与多个地方政府达成合作办医的协议。
但随着项目的推进,邵毅的压力越来越大,最让他头疼的是项目在签订协议后反而停滞不前。“有些项目已经签了一年了,到现在都没有实质性进展,落实效率非常低。” 谈及原因,他认为,主要是地方政府对PPP模式的认识不一,一个项目又是多头管理,牵涉到多个部门,仅靠项目实施方力量显然很难协调。
事实上,这不仅仅是邵毅的困惑。民生证券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去年9月国办发布《地方政府性存量债务清理处置办法》前后,各地推出总额约1.6万亿元的PPP项目,但到目前为止,真正签约的约2100亿元,实际签约率为13%,仅占总额八分之一。
社会资本渴盼投身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但为何有了路径又却步。本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地方政府部门在PPP项目执行过程中往往暴露出执行力弱、缺乏契约精神等问题,社会资本因此对PPP模式仍然顾虑重重。
对此,相关业内人士建议,有关医疗、公共基础设施PPP项目往往投资额大、合作周期长,需要建立严格有效的监管机制以确保资本投资效率。
邵毅则认为,PPP项目能否成功运行,地方政府思想理念的转变至关重要。他因此提议,一是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评价体系,确保PPP始终运行在健康轨道上。二是尽快形成科学收益分配模型,建立一整套动态调整的定价或政府补贴机制,形成长期稳定投资回报。
结合自身实践,他还建议在PPP模式推行初期,各地成立以招商局为龙头公司的PPP专委会,专门协调项目签订后的各项工作,以提高合作效率。
除了PPP模式近期还不能有效推进,一些隐性歧视也被普遍认为是影响“资本系”办医空间的主要因素。其中,比较突出的因素包括:国家对免税政策、土地政策等方面对社会办医予以优惠,但对与非公立医疗机构密切关注的职业项目准入、医疗服务项目准入、大型医疗器械的购买等关系密切的医疗机构评审定级问题却没有解决;在税收、土地等显性歧视通过政策逐步消除时,在人才、科研、重点学科建设、职称等上面的隐性歧视日渐凸显。
此外,与优质医疗资源高度集中的大型公立医院相比,社会资本办医的门槛依然受到诸多限制,人才紧缺问题也十分突出。尽管医师多点执业已在多地开始探索,但实质性进展较小,大部分民营医院的医护人员在职称评定、学术研究方面存在障碍。
尽管市场空间的完善需要时间,但包括邵毅在内的投资者相信,中国有着13亿以上人口的医疗服务市场,需求巨大,以公立医院为主导的现有医疗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公众日益提高的医疗健康服务需求,未来,国家多层次医疗服务市场肯定会放开,交由更多的社会资本来做,形成一个满足不同需求人群的多元化医疗服务体系。
未来品牌路径
事实上,在医疗产业与社会资本大规模牵手初期的磨合中,也隐含着对彼此的期待。正如资本希望得到更多的产业支持一样,产业也在审视资本,期待吸收到真正优质的资本。
产业的期望,其实就是市场需求的真实体现。说到底,国家之所以大力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产业,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难题,提高我国医疗健康产业服务的整体水平。
所以,谈及社会资本如何得到市场和老百姓的认可,专家给出的答案如出一辙,即引进好的医生、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妇产科医生、中国妇产科网创始人龚晓明在莆系与百度的纷争发生后在自己的微博里直言,“只有真正做到以病人利益为先的医疗,才是长远的。”
但从当前市场实践看,由于资本的逐利天性使然,现有的很多民营医院总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品牌营销上,而在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上鲜有建树。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何新医改一直倡导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办医、但令人期待的优质民营医院仍然寥寥无几的主要原因。
不过,人们也注意到,我国医疗健康产业全面勃兴,国内、国外的优秀医疗机构品牌都积极参与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越来越多社会资本开始重新审视未来发展思路。
相对于仍占市场大多数的“营销派”,邵毅从一开始进入医疗产业就树立了品牌论。他在进行资本布局时多次向员工强调,无论资本力量有多强大,如何建立起获得老百姓信赖的品牌始终是赢得未来市场的关键因素。
尽管目前滨杭实施的是“投融资 建设 运营”总体大战略,但由于前两块已有很强的业务资源积累,其更多的精力实际是在为日后的医院运营铺路。比如,为了突破民营医院的人才引进瓶颈,其积极与北上广等多家知名三甲医院全面开展在人才引进、培育以及医疗管理、品牌联合等方面的合作,并期待通过优秀专家坐诊、巡诊、远程指导等多种形式补足滨杭医疗水平方面的短板。而为了以更可信和更高效的方式把医疗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结合,滨杭集团还更多地研发和引进、吸收新技术,在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领域的布局不断加速深入。
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整体趋势下,越来越多的资本喜欢用马云曾说过的“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来激励自己,在他们眼里,医疗健康产业是除了互联网以外的另一个最佳风口。不过,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教授刘振亚谈及投资科学时也指出,能迎风飞得更高的,最终一定是那些有着长期资源积累,在人才、技术等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