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全心教育”?
“全人教育”、“全纳教育”、“全民教育”、“三全育人”、“全教育”、“心灵教育”、“全员德育”等国内外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反映了教育发展的一些新趋势。它们要么追求受教育者数量的最大化,要么追求教育力量的最大化,要么追求教育目标的最大化,要么追求教育过程的极致化。在思考“面”上的问题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即如何使我们的教育向纵深发展?
比如,我们应该思考用怎样的方式让德育工作深入学生的心灵,而不是让学生成为接受道德规范与教条的容器。已往的学校德育存在两种不良的倾向:一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非道德化”倾向。如德育缺少“心”的互动,逐步演化为对道德知识的教学与灌输;学校在组织与安排德育活动时表现出对心灵的漠视,某些德育意识的确立甚至以对生命本身的损害为代价。二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单一化”倾向。长期以来,学校道德教育的工具性意义被过分强化,而其目的性意义被忽视或弱化。德育的实施依靠的不是道德自身的力量,而是道德以外的力量。因而,道德教育很难达到让学生“心有所得”的境界。
基于以上认识与思考以及我校的实际,我们提出了以“学生当家、教师‘打包’、全心学教、五心五会”十六个字为表征的“全心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不仅要静下心来教书,而且要潜下心来育人,做到“以心育人”,以达到学生人人“心有所得”,师生心心相印的较为理想的教育境界。
“全心教育”首先关注教育的主体——学生,体现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思想。“全心教育”要求教师“全心教”,以满腔的热忱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攻心为上。在这方面,我校的具体实践就是汇聚德育力量,盘活德育资源,实施教师“打包制”。“全心教育”还关注德育内容的选择,如我校实施“五心五会”教育,即爱心献给祖国——学会尊重,热心献给社会——学会和谐,关心献给他人——学会合作,孝心献给父母——学会感恩,信心留给自己——学会创造。最后,“全心教育”还指向教育目标的实现,以达到学生“全心学”的目标。
什么是教师“打包制”?
教师“打包制”是学校以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将有效的德育资源整合成师生同构、任务驱动、优势互补、责任共担的班级德育团队的制度。具体地说,教师“打包制”是一种将班主任与若干名(通常为两名)教师或员工组成一个“打包”团队(以班主任为核心)来实施班级管理的制度。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普通高中学生在心理健康和生活自理能力两方面最需要得到特别关注,所以,学校决定在这两方面设立专项辅导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教育活动。与班主任一起“打包”的教师一般为两个,一个是心理辅导教师,一个是生活指导教师。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任务是: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创设丰富的情感体验环境,密切师生关系,缓解学习压力。生活指导教师的工作任务是:熟悉每一位住校生的情况,关心本班学生的饮食起居状况,指导学生创设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氛围,争创“文明寝室”、“最清洁寝室”等。而班主任是“打包”团队的核心,负责班级的全面工作。这样,“打包”团队就形成了1 2的角色分工模式。当然有时也会有其他教师临时加入到“打包”教师的队伍中,负责特殊时期、特殊内容的德育工作。
教师“打包制”的管理模型
与一般的班级管理模式相比,教师“打包制”有很大的优势。我们以下面的管理模型图来说明这一制度实施后班级管理模式的转变。
如图一所示,单一班主任形制下的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单兵作战,班主任的管理难度很大。这种情况在大班额、寄宿制学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与此同时,多数任课教师成为闲置的德育资源,虽然他们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力量,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等渠道发挥自己的教育作用,但其教育力量是分散的,没有被汇聚起来,因而很难系统地、持续地发挥作用。
而图二所标示的教师“打包制”下的班级管理模型为一个立体的三棱锥。三棱锥的顶点是我们教育的主体——学生,而它的底部的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是三位教师。这三个“点”构成了一个“面”,即“打包”管理团队。这个团队在“全心教育”的引领下,在学校制定的各种制度的推动下,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实现了1 >3的管理效应。
教师“打包制”的实施
(1)“打包”团队的组建原则
第一,双向选择的原则。我校实施的由校长聘年级组长、年级组长聘班主任、班主任聘任课教师的制度为班主任与“打包”教师的双向选择提供了制度保证。班主任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挑选适合的任课教师作为自己班级的“打包”教师。同时,任课教师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任课班级范围内作出自主选择。学校和年级组负责做好协调工作。第二,优势互补原则。“打包”团队的组建还要考虑到教师的年龄、性別、任教学科、特长等方面的因素,以求优势互补。比如:学校中层干部、年级组长等带着各自的优势“打包”进需要加强管理的班级。第三,开放性原则。比如:把校外的德育资源引入到学校中来,在特定的阶段实行1 2 X“打包制”等。
(2)“打包”团队的工作方式
学校制定了《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教师“打包”制度》,对教师“打包”团队的工作方式作出了规范:“打包”团队以班主任为核心,既要分工又要合作。具体工作方式包括:开学初,“打包”团队一起制定班级工作计划,确定班级发展的目标,并确定各自的分工;每周二开例行碰头会,商讨一周的工作重点,交流班级情况,确定本周主题班会的内容和方式,“打包”教师认真记录各自的工作情况,每周五将记录本交班主任汇总;“打包”教师积极协助班主任组织日常的班集体活动,并协助班主任完成有关班级管理的一些临时性工作,班主任要主动寻求“打包”教师的支持和配合。
(3)“打包”教师的校本培训
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培训:一是学习相关理论。学校通过组织读书报告会、专家讲座、主题班会现场会、教育案例剖析、讨论交流等,对“打包”教师进行有效的培训。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团队合作理论、班级管理理论、教育学理论以及心理学理论。2007年10月,学校与省市心理辅导机构联系,将培训活动办在学校,成绩合格者发心理辅导专业C证。二是掌握相关技能。一方面,学校邀请专家来校授课,帮助“打包”教师迅速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组织校本管理培训,帮助“打包”教师 了解本校班级管理机制及工作特点,熟悉管理流程、考核制度、班级学生的基本特点等。
(4)对“打包”教师的评价
学校制定了有关“打包”教师的考核细则,以激励为主,每月都有“打包”教师受到表彰。考核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与对班集体、班主任的考核挂钩,体现“打包”团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另一部分以考核细则为依据,与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工作(以班主任、年级组、学生处检查记录为准)挂钩。评价时,把对“打包”教师个体工作的评价与班级整体工作的评价联系在一起。
教师“打包制”的成效
教师“打包制”是一种真正实践“全心教育”理念的有效的班级管理模式。它通过给班主任配备合作的伙伴,盘活了闲置的德育资源,改变了已往任课教师和职工很少参与班级管理的状况,使德育的成效大大提高。
(1)盘活与拓展了德育资源
一方面,1 2模式的教师“打包制”盘活了校内的德育资源,“打包”教师的参与为班级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元素,特别是职工的参与为“打包制”增色不少,另一方面,德育的开放性要求“打包制”也必须具有开放性,所以就有了1 2 X模式的教师“打包制”。“X”可以是其他班的任课教师,也可以是某位热心教育的家长,可以是军训的教官,也可以是校外的名师。“X”元素的引入极大地拓展了德育资源,在某种程度上使寄宿制学校做到了“封而不闭”。
(2)为班集体的和谐发展提供支持
与打破班级建制的“导师制”的做法不同,教师“打包制”是以促进班集体建设为基点来促进学生发展的。它的理论依据之一是:一个健康向上的班集体非常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心理发展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体制下,班主任往往感到工作压力很大、事务繁杂而力不从心。他们如学生和班级的“保姆”,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处理班级琐事,而疏忽了对班级的“战略管理”。如涉及学生思想品德、心理健康、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工作只能是“抽时间”来抓。而实行教师“打包制”后,班主任完全可以借鉴“虚拟经营”的方式,把班级的部分具体工作委托给“打包”教师,自己则可以发挥班主任的核心作用,较以前更多地关注班级的“战略管理”,如炫亮班级的特色、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等。教师“打包”制下的班级“虚拟经营”使班集体建设的方向性更强,工作更加有针对性。这无疑有利于班集体的和谐发展。
(3)为学生的自主发展与自我管理导航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与自我管理是高中阶段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我们实施教师“打包制”不是单纯地为了增加管理学生的人数、增强管束学生的力量,而是希望有更多的教师走近学生,满足学生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的需要。
比如:高中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往往滞后于其生理发展水平,他们在身心发展方面容易走入误区,而经过校本培训的心理导师通过谈心、与学生交朋友、家访等方式帮助学生走出青春期的心理困惑,帮助他们更好地“经营今天,准备明天”。
另外,我校曾对高一新生做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有45%的学生不会叠被子,65%的学生在家从不打扫卫生,79%的学生不会洗衣服……针对这种情况,生活导师全力帮助学生树立独立生活的意识,帮助他们解决在住宿生活中遇到的寝室内务问题、与室友如何和睦相处的问题等,提高了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
(4)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打包”教师带着各自的专业背景、各自的个性特长走进班级,他们会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体制下因为班主任个性单一而导致学生的个性发展可能受到抑制的情况。另外,有了“打包”教师的参与,学生受教育的面拓宽了,接受有针对性的教育的机会更多了。再者,实行“打包制”也使对学生的多元评价成为可能。
(5)客观上提高了教学效益
“打包”教师全心投入班级管理之中,促进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这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教学效益的提高。比如:我们通过学校每月进行的教学满意率调查看到一个可喜的变化:“打包”教师通过和学生“亲密接触”,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教学满意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事实说明,原本以提高德育效果为出发点而实行的教师“打包制”在客观上为我们探索提高教学有效性和教学效益的途径提供了新的思路。
“全心教育”理念下的教师“打包制”是新课程背景下我校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产物。它在实践中建构成型,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并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同行所认同。当然,更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这一创新性的管理模式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也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全人教育”、“全纳教育”、“全民教育”、“三全育人”、“全教育”、“心灵教育”、“全员德育”等国内外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反映了教育发展的一些新趋势。它们要么追求受教育者数量的最大化,要么追求教育力量的最大化,要么追求教育目标的最大化,要么追求教育过程的极致化。在思考“面”上的问题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即如何使我们的教育向纵深发展?
比如,我们应该思考用怎样的方式让德育工作深入学生的心灵,而不是让学生成为接受道德规范与教条的容器。已往的学校德育存在两种不良的倾向:一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非道德化”倾向。如德育缺少“心”的互动,逐步演化为对道德知识的教学与灌输;学校在组织与安排德育活动时表现出对心灵的漠视,某些德育意识的确立甚至以对生命本身的损害为代价。二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单一化”倾向。长期以来,学校道德教育的工具性意义被过分强化,而其目的性意义被忽视或弱化。德育的实施依靠的不是道德自身的力量,而是道德以外的力量。因而,道德教育很难达到让学生“心有所得”的境界。
基于以上认识与思考以及我校的实际,我们提出了以“学生当家、教师‘打包’、全心学教、五心五会”十六个字为表征的“全心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不仅要静下心来教书,而且要潜下心来育人,做到“以心育人”,以达到学生人人“心有所得”,师生心心相印的较为理想的教育境界。
“全心教育”首先关注教育的主体——学生,体现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思想。“全心教育”要求教师“全心教”,以满腔的热忱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攻心为上。在这方面,我校的具体实践就是汇聚德育力量,盘活德育资源,实施教师“打包制”。“全心教育”还关注德育内容的选择,如我校实施“五心五会”教育,即爱心献给祖国——学会尊重,热心献给社会——学会和谐,关心献给他人——学会合作,孝心献给父母——学会感恩,信心留给自己——学会创造。最后,“全心教育”还指向教育目标的实现,以达到学生“全心学”的目标。
什么是教师“打包制”?
教师“打包制”是学校以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将有效的德育资源整合成师生同构、任务驱动、优势互补、责任共担的班级德育团队的制度。具体地说,教师“打包制”是一种将班主任与若干名(通常为两名)教师或员工组成一个“打包”团队(以班主任为核心)来实施班级管理的制度。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普通高中学生在心理健康和生活自理能力两方面最需要得到特别关注,所以,学校决定在这两方面设立专项辅导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教育活动。与班主任一起“打包”的教师一般为两个,一个是心理辅导教师,一个是生活指导教师。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任务是: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创设丰富的情感体验环境,密切师生关系,缓解学习压力。生活指导教师的工作任务是:熟悉每一位住校生的情况,关心本班学生的饮食起居状况,指导学生创设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氛围,争创“文明寝室”、“最清洁寝室”等。而班主任是“打包”团队的核心,负责班级的全面工作。这样,“打包”团队就形成了1 2的角色分工模式。当然有时也会有其他教师临时加入到“打包”教师的队伍中,负责特殊时期、特殊内容的德育工作。
教师“打包制”的管理模型
与一般的班级管理模式相比,教师“打包制”有很大的优势。我们以下面的管理模型图来说明这一制度实施后班级管理模式的转变。
如图一所示,单一班主任形制下的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单兵作战,班主任的管理难度很大。这种情况在大班额、寄宿制学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与此同时,多数任课教师成为闲置的德育资源,虽然他们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力量,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等渠道发挥自己的教育作用,但其教育力量是分散的,没有被汇聚起来,因而很难系统地、持续地发挥作用。
而图二所标示的教师“打包制”下的班级管理模型为一个立体的三棱锥。三棱锥的顶点是我们教育的主体——学生,而它的底部的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是三位教师。这三个“点”构成了一个“面”,即“打包”管理团队。这个团队在“全心教育”的引领下,在学校制定的各种制度的推动下,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实现了1 >3的管理效应。
教师“打包制”的实施
(1)“打包”团队的组建原则
第一,双向选择的原则。我校实施的由校长聘年级组长、年级组长聘班主任、班主任聘任课教师的制度为班主任与“打包”教师的双向选择提供了制度保证。班主任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挑选适合的任课教师作为自己班级的“打包”教师。同时,任课教师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任课班级范围内作出自主选择。学校和年级组负责做好协调工作。第二,优势互补原则。“打包”团队的组建还要考虑到教师的年龄、性別、任教学科、特长等方面的因素,以求优势互补。比如:学校中层干部、年级组长等带着各自的优势“打包”进需要加强管理的班级。第三,开放性原则。比如:把校外的德育资源引入到学校中来,在特定的阶段实行1 2 X“打包制”等。
(2)“打包”团队的工作方式
学校制定了《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教师“打包”制度》,对教师“打包”团队的工作方式作出了规范:“打包”团队以班主任为核心,既要分工又要合作。具体工作方式包括:开学初,“打包”团队一起制定班级工作计划,确定班级发展的目标,并确定各自的分工;每周二开例行碰头会,商讨一周的工作重点,交流班级情况,确定本周主题班会的内容和方式,“打包”教师认真记录各自的工作情况,每周五将记录本交班主任汇总;“打包”教师积极协助班主任组织日常的班集体活动,并协助班主任完成有关班级管理的一些临时性工作,班主任要主动寻求“打包”教师的支持和配合。
(3)“打包”教师的校本培训
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培训:一是学习相关理论。学校通过组织读书报告会、专家讲座、主题班会现场会、教育案例剖析、讨论交流等,对“打包”教师进行有效的培训。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团队合作理论、班级管理理论、教育学理论以及心理学理论。2007年10月,学校与省市心理辅导机构联系,将培训活动办在学校,成绩合格者发心理辅导专业C证。二是掌握相关技能。一方面,学校邀请专家来校授课,帮助“打包”教师迅速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组织校本管理培训,帮助“打包”教师 了解本校班级管理机制及工作特点,熟悉管理流程、考核制度、班级学生的基本特点等。
(4)对“打包”教师的评价
学校制定了有关“打包”教师的考核细则,以激励为主,每月都有“打包”教师受到表彰。考核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与对班集体、班主任的考核挂钩,体现“打包”团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另一部分以考核细则为依据,与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工作(以班主任、年级组、学生处检查记录为准)挂钩。评价时,把对“打包”教师个体工作的评价与班级整体工作的评价联系在一起。
教师“打包制”的成效
教师“打包制”是一种真正实践“全心教育”理念的有效的班级管理模式。它通过给班主任配备合作的伙伴,盘活了闲置的德育资源,改变了已往任课教师和职工很少参与班级管理的状况,使德育的成效大大提高。
(1)盘活与拓展了德育资源
一方面,1 2模式的教师“打包制”盘活了校内的德育资源,“打包”教师的参与为班级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元素,特别是职工的参与为“打包制”增色不少,另一方面,德育的开放性要求“打包制”也必须具有开放性,所以就有了1 2 X模式的教师“打包制”。“X”可以是其他班的任课教师,也可以是某位热心教育的家长,可以是军训的教官,也可以是校外的名师。“X”元素的引入极大地拓展了德育资源,在某种程度上使寄宿制学校做到了“封而不闭”。
(2)为班集体的和谐发展提供支持
与打破班级建制的“导师制”的做法不同,教师“打包制”是以促进班集体建设为基点来促进学生发展的。它的理论依据之一是:一个健康向上的班集体非常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心理发展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体制下,班主任往往感到工作压力很大、事务繁杂而力不从心。他们如学生和班级的“保姆”,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处理班级琐事,而疏忽了对班级的“战略管理”。如涉及学生思想品德、心理健康、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工作只能是“抽时间”来抓。而实行教师“打包制”后,班主任完全可以借鉴“虚拟经营”的方式,把班级的部分具体工作委托给“打包”教师,自己则可以发挥班主任的核心作用,较以前更多地关注班级的“战略管理”,如炫亮班级的特色、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等。教师“打包”制下的班级“虚拟经营”使班集体建设的方向性更强,工作更加有针对性。这无疑有利于班集体的和谐发展。
(3)为学生的自主发展与自我管理导航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与自我管理是高中阶段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我们实施教师“打包制”不是单纯地为了增加管理学生的人数、增强管束学生的力量,而是希望有更多的教师走近学生,满足学生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的需要。
比如:高中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往往滞后于其生理发展水平,他们在身心发展方面容易走入误区,而经过校本培训的心理导师通过谈心、与学生交朋友、家访等方式帮助学生走出青春期的心理困惑,帮助他们更好地“经营今天,准备明天”。
另外,我校曾对高一新生做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有45%的学生不会叠被子,65%的学生在家从不打扫卫生,79%的学生不会洗衣服……针对这种情况,生活导师全力帮助学生树立独立生活的意识,帮助他们解决在住宿生活中遇到的寝室内务问题、与室友如何和睦相处的问题等,提高了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
(4)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打包”教师带着各自的专业背景、各自的个性特长走进班级,他们会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体制下因为班主任个性单一而导致学生的个性发展可能受到抑制的情况。另外,有了“打包”教师的参与,学生受教育的面拓宽了,接受有针对性的教育的机会更多了。再者,实行“打包制”也使对学生的多元评价成为可能。
(5)客观上提高了教学效益
“打包”教师全心投入班级管理之中,促进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这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教学效益的提高。比如:我们通过学校每月进行的教学满意率调查看到一个可喜的变化:“打包”教师通过和学生“亲密接触”,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教学满意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事实说明,原本以提高德育效果为出发点而实行的教师“打包制”在客观上为我们探索提高教学有效性和教学效益的途径提供了新的思路。
“全心教育”理念下的教师“打包制”是新课程背景下我校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产物。它在实践中建构成型,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并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同行所认同。当然,更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这一创新性的管理模式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也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