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到历史学习,许多高中学生就“谈虎色变”,他们大多认为历史知识点碎,不便记忆。当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是以教师串讲、学生记忆知识点为主。由于教学内容多,课堂容量大,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根本无法进行知识点的拓展和迁移。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使历史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更增加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恐惧感。
要改变这种机械的教学模式,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首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拓展迁移的教学方法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历史课堂教学不能以本为本,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结合三维目标,依据教材创设情境,对历史知识进行有效拓展迁移。
一、新旧知识间的纵横拓展迁移
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学习新知识,构建新的知识网络,就是一种知识迁移。纵向拓展迁移是指将不同时期类似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进行比较。课堂上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以便进行知识迁移的讲解。在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进行纵向迁移,通过比较这三者的异同点,从而达到对这三个制度在认识上的升华。当然,还可以把这一制度与美国联邦制进行横向拓展,认识到不同制度下类似管理体制。
横向迁移法就是把同一时间(或时期)在不同空间(世界范围内)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比较,并找出其内在联系的方法。如,在复习“俄国农奴制改革”时,可以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拓展到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从三个国家改革的原因、推行者、内容和影响进行迁移比较,很容易让学生记住三次改革相关知识,通过迁移也使得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性。这种纵横拓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既可“温故”又可“知新”。不仅弱化了历史知识点的难度,还提高了历史课堂效率。
二、学科间知识拓展迁移
新课程观的理念认为,知识来源是多渠道的、多方面的。近几年的高考更注重对学生知识面的考查。历史课堂中,更应注重对一些边缘学科的知识拓展,尤其是政史文地的有机结合,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学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的渡江战役时,让学生背诵毛泽东的史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同样在讲解“改革开放”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唱“春天的故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记住了两个关键的年代和事件。通过与诗歌的迁移一方面让学生轻松地记住历史知识点,另一方面盘活了历史课堂,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大增。
历史事件的发生离不开所发生的地点。在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时,可以拓展迁移到到中国文明产生。通过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迁移,归纳概括出不同经济背景下产生的政治形态,深刻说明了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历史教学中通过不同学科知识间的拓展迁移,不仅满足教学的需要,还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历史与现实间的拓展迁移
《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有效迁移,特别注重与国际国内的时事相结合。
如,在学习“儒家思想的形成”中孔子的“民本”和“为政以德”的治国思想时必然迁移到时下的民生中国、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与时代相紧密内容。用时事将历史与现实进行拓展迁移,在“经济史”教学实践中,例子更是比比皆是。如,学习古代农业政策就可以与当今“三农”政策、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迁移;古代的高超手工业产品就可以与时下国宝鉴赏、民间珍品收藏、古代文物考古与挖掘相结合。历史与时事的拓展迁移,让历史蕴含强烈的时代感,学生因此感到历史不再遥远。
四、教学情境和情感的拓展迁移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更注重以新材料、新情境为依托,注重联系历史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情境题不只是以新材料为背景,近几年更增加了图表情境的考查。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适时把历史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历史知识要点。在学习“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中最容易使用情境迁移法,把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大跃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知识链通过时间数轴展现出来,再通过图示把这些知识点迁移进来。这样,学生对易混淆知识点一目了然,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教与学、学与教辩证统一。
新课程强化了精神文明在教材中的地位,让人文情感走进课堂,也是历史教学最终目的。通过丰满的历史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历史教育的主旋律。如,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之情;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通过学习历史人物的爱国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鉴别美丑的能力,达到学习知识与培养情感的共赢。
实践证明,拓展迁移教学法,充分改变了传统“一言堂”的僵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历史不再是“望而却步”。通过它创建了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轻松地记住知识点,盘活了历史课堂,促进了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主动参与意识,这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宝应县安宜高级中学)
要改变这种机械的教学模式,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首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拓展迁移的教学方法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历史课堂教学不能以本为本,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结合三维目标,依据教材创设情境,对历史知识进行有效拓展迁移。
一、新旧知识间的纵横拓展迁移
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学习新知识,构建新的知识网络,就是一种知识迁移。纵向拓展迁移是指将不同时期类似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进行比较。课堂上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以便进行知识迁移的讲解。在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进行纵向迁移,通过比较这三者的异同点,从而达到对这三个制度在认识上的升华。当然,还可以把这一制度与美国联邦制进行横向拓展,认识到不同制度下类似管理体制。
横向迁移法就是把同一时间(或时期)在不同空间(世界范围内)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比较,并找出其内在联系的方法。如,在复习“俄国农奴制改革”时,可以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拓展到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从三个国家改革的原因、推行者、内容和影响进行迁移比较,很容易让学生记住三次改革相关知识,通过迁移也使得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性。这种纵横拓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既可“温故”又可“知新”。不仅弱化了历史知识点的难度,还提高了历史课堂效率。
二、学科间知识拓展迁移
新课程观的理念认为,知识来源是多渠道的、多方面的。近几年的高考更注重对学生知识面的考查。历史课堂中,更应注重对一些边缘学科的知识拓展,尤其是政史文地的有机结合,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学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的渡江战役时,让学生背诵毛泽东的史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同样在讲解“改革开放”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唱“春天的故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记住了两个关键的年代和事件。通过与诗歌的迁移一方面让学生轻松地记住历史知识点,另一方面盘活了历史课堂,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大增。
历史事件的发生离不开所发生的地点。在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时,可以拓展迁移到到中国文明产生。通过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迁移,归纳概括出不同经济背景下产生的政治形态,深刻说明了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历史教学中通过不同学科知识间的拓展迁移,不仅满足教学的需要,还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历史与现实间的拓展迁移
《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有效迁移,特别注重与国际国内的时事相结合。
如,在学习“儒家思想的形成”中孔子的“民本”和“为政以德”的治国思想时必然迁移到时下的民生中国、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与时代相紧密内容。用时事将历史与现实进行拓展迁移,在“经济史”教学实践中,例子更是比比皆是。如,学习古代农业政策就可以与当今“三农”政策、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迁移;古代的高超手工业产品就可以与时下国宝鉴赏、民间珍品收藏、古代文物考古与挖掘相结合。历史与时事的拓展迁移,让历史蕴含强烈的时代感,学生因此感到历史不再遥远。
四、教学情境和情感的拓展迁移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更注重以新材料、新情境为依托,注重联系历史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情境题不只是以新材料为背景,近几年更增加了图表情境的考查。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适时把历史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历史知识要点。在学习“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中最容易使用情境迁移法,把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大跃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知识链通过时间数轴展现出来,再通过图示把这些知识点迁移进来。这样,学生对易混淆知识点一目了然,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教与学、学与教辩证统一。
新课程强化了精神文明在教材中的地位,让人文情感走进课堂,也是历史教学最终目的。通过丰满的历史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历史教育的主旋律。如,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之情;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通过学习历史人物的爱国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鉴别美丑的能力,达到学习知识与培养情感的共赢。
实践证明,拓展迁移教学法,充分改变了传统“一言堂”的僵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历史不再是“望而却步”。通过它创建了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轻松地记住知识点,盘活了历史课堂,促进了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主动参与意识,这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宝应县安宜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