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作学习在教学中被认为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学习方式,要有效地实现合作学习就必须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它的精神实质。对于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合作学习;活动;参与;交流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探索及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的方法和能力。通过合作交流学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取必要的数学知识,而且对提高每个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及合作意识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学习方式。能否有效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施合作学习,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它的精神实质。
一、确定合作的内容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但不是所有的数学教学内容都适合,也并非所有的数学学习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来完成。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内容的选定是合作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一个好的研究问题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合作学习呢?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学生不感兴趣,小组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数学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开放性的内容,或者是对多数学生有困难,个人难以完成的,本身就要多人一起合作才能解决的内容。同时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如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方法多样、意见不统一时,或者当问题处于模糊、似是而非、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时,则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新教材的编写,着重突出了用数学活动呈现教学内容,而不是以例题和习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竞争中收获,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同时能调节课堂的气氛,培养学生之间的情感。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意识才会充分地发挥出来。
二、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由以下要素构成: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所有学生能进行沟通,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以及对活动成效进行评估等。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规模要小一些,以4至6人为宜,保证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小组里能有足够的表现空间。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体,要培养组内成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因而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分工一定要明确。只有分工细致明确,成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才能得以培养,数学学习任务也才能顺利完成。为使全体成员都有得到锻炼的机会,同时建立组内成员的平等关系,组内各角色最好实行轮换制,但要注意各角色的培训工作。通过合作交流,增强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通过解释、推断和对自己思维进行口头和书面的表达以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实施有效的课堂讨论
新课程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人。我们应充分认识课改精神,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必须是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才是行之有效的,没有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学生的智慧就不能发生碰撞,思想就不会实现交融。合作能提升人的能力,能形成集体的智慧,但应以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有针对性、目的性的讨论,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要求。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在出现问题后,不要急于组织或要求学生讨论,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组内同学互相交流看法时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并轮流在班内发言,再由本组同学补充,然后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最后达成共识。否则课堂内的讨论与交流将流于形式,如有些讨论时间小于2分钟,学生在叽叽嘎嘎地说,谁也听不清楚。这样讨论,很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极易助长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造成两极分化。因此,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留给每一位同学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时间与机会,还要根据学习小组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目的。
四、通过教师的指导,发展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学习方式及学习内容的呈现,适时组织学习方法及知识的交流,给学生以鼓励,形成激励机制,同时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概念。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方式,拓宽和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在进入教师的指导阶段时,要先搜集各组汇报的疑惑,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学生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去指导,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要做到有效的指导。尤其应注意的是,当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时,教师不能站在一旁无所事事,须知此时是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的良机。此时教师应以听、看为主,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上,在此基础上,迅速地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作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教师要做出最恰当的选择,才能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挖掘数学问题的内涵和外延。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师的作用,更有效地促进合作学习。
五、合作学习的评价
合作学习的评价与传统教学的评价有很大不同。传统的教学评价强调的是常模参照评价,关注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教学活动则是以培养高素质、善于学习的"学生"为宗旨。同时也将它作为数学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将常模参照评价改为标准参照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关键词:合作学习;活动;参与;交流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探索及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的方法和能力。通过合作交流学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取必要的数学知识,而且对提高每个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及合作意识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学习方式。能否有效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施合作学习,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它的精神实质。
一、确定合作的内容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但不是所有的数学教学内容都适合,也并非所有的数学学习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来完成。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内容的选定是合作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一个好的研究问题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合作学习呢?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学生不感兴趣,小组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数学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开放性的内容,或者是对多数学生有困难,个人难以完成的,本身就要多人一起合作才能解决的内容。同时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如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方法多样、意见不统一时,或者当问题处于模糊、似是而非、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时,则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新教材的编写,着重突出了用数学活动呈现教学内容,而不是以例题和习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竞争中收获,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同时能调节课堂的气氛,培养学生之间的情感。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意识才会充分地发挥出来。
二、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由以下要素构成: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所有学生能进行沟通,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以及对活动成效进行评估等。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规模要小一些,以4至6人为宜,保证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小组里能有足够的表现空间。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体,要培养组内成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因而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分工一定要明确。只有分工细致明确,成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才能得以培养,数学学习任务也才能顺利完成。为使全体成员都有得到锻炼的机会,同时建立组内成员的平等关系,组内各角色最好实行轮换制,但要注意各角色的培训工作。通过合作交流,增强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通过解释、推断和对自己思维进行口头和书面的表达以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实施有效的课堂讨论
新课程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人。我们应充分认识课改精神,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必须是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才是行之有效的,没有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学生的智慧就不能发生碰撞,思想就不会实现交融。合作能提升人的能力,能形成集体的智慧,但应以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有针对性、目的性的讨论,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要求。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在出现问题后,不要急于组织或要求学生讨论,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组内同学互相交流看法时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并轮流在班内发言,再由本组同学补充,然后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最后达成共识。否则课堂内的讨论与交流将流于形式,如有些讨论时间小于2分钟,学生在叽叽嘎嘎地说,谁也听不清楚。这样讨论,很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极易助长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造成两极分化。因此,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留给每一位同学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时间与机会,还要根据学习小组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目的。
四、通过教师的指导,发展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学习方式及学习内容的呈现,适时组织学习方法及知识的交流,给学生以鼓励,形成激励机制,同时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概念。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方式,拓宽和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在进入教师的指导阶段时,要先搜集各组汇报的疑惑,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学生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去指导,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要做到有效的指导。尤其应注意的是,当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时,教师不能站在一旁无所事事,须知此时是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的良机。此时教师应以听、看为主,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上,在此基础上,迅速地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作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教师要做出最恰当的选择,才能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挖掘数学问题的内涵和外延。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师的作用,更有效地促进合作学习。
五、合作学习的评价
合作学习的评价与传统教学的评价有很大不同。传统的教学评价强调的是常模参照评价,关注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教学活动则是以培养高素质、善于学习的"学生"为宗旨。同时也将它作为数学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将常模参照评价改为标准参照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