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晓为什么变了

来源 :莫愁·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mas1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晓晓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每天上学总是蹦蹦跳跳、笑逐颜开。一年级刚入学不久,我就发现这个孩子竟然能读懂一些带拼音的故事书,一下课就捧着书,坐在花坛边津津有味地读。
  与晓晓父母交流得知,夫妻俩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也非常严格。别的孩子学英语,父母也给她报了培训班;别的孩子学钢琴,她也一级一级跟着练;别的孩子书法出色,她也要上书法班。用晓晓妈妈的话说,千万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不,看到邻家哥哥练声乐,妈妈也让她拜师学起唱歌来。
  晓晓上了很多培训班,对所学的每一门功课都抱着积极的态度。就这样,孩子顺顺利利地度过了开心的一年级。
  到了二年级,晓晓似乎变了一个人。上课时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什么都想玩,一支铅笔、一把尺子都能让她分神;写起作业来,不再又好又快,写着写着,就给书中的人物添上一副眼镜,一个小时的作业常常两个小时也写不完。让人吃惊的是,晓晓似乎产生了“厌学”情绪,不愿意学习,做作业时故意磨蹭。一向严厉的爸爸听说孩子如此表现,没少教训孩子。

不正常背后的正当


  晓晓两个年级的表现判若两人,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了揭开这个谜底,一个星期五的晚上,我来到晓晓家。
  进了家门,晓晓正在订正数学试卷。我拿过试卷,发现所扣掉的10分全是粗心造成的。一说到孩子粗心,晓晓妈妈就气不打一处来。每次考试前,夫妻俩都会带孩子认真复习学习内容,孩子也掌握得不错,可考试成绩却并不理想。夫妻俩对孩子的态度,也变得急躁起来。
  我了解到,晓晓平时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还得完成父母布置的试卷,双休日还要奔走于各种辅导班之间。看到孩子疲惫不堪,家长也很心疼,一方面希望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另一方面也担心孩子负担过重,想减掉一部分课外班。
  其实,晓晓的家庭教育印证了心理学上的“投射效应”。心理学研究发现,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不少父母常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家长博览群书,也希望孩子沉浸在书海中;父母工作出色,也希望孩子学习出众。这种把自己的好恶和意愿投射到孩子身上的心理现象,就叫做“投射效应”。

大人不一定都正确


  我和晓晓的父母进行了一次深谈,希望达成教育上的共识。
  晓晓妈认为女儿的粗心是很容易改掉的,但实际情况并不如此。每次孩子出现低级错误时,夫妻俩往往“男女双打”,但收效甚微。父母忽视了孩子与父母间的差异,潜意识中没有把大人与孩子区分开来,因而产生了这种“父母能做到,孩子也应该做到”的“相同投射”。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家长往往只重视粗心问题,却忽略了培养孩子做事情的条理性。我告诉晓晓父母,改掉孩子粗心,首先要培养孩子做事的条理性,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避免粗心。
  晓晓参加了那么多辅导班,有的是父母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加于孩子身上的“愿望投射”。实际上,过度单调的重复会引起孩子心理上的疲倦,从而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我建议晓晓父母把孩子学习状态不佳的辅导班退掉,让孩子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完成已有的课程。
  孩子读一年级时,一切都是新鲜的,对上课外班还不反感。功课一旦多起来,很多问题就暴露出来了,父母便有了心理落差,觉得孩子怎么变了个样子。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引导下,父母开始批评、嘲讽甚至体罚孩子,这就是父母最容易犯的“情感投射”错误。通过交流,晓晓父母意识到自己给孩子施加了太多的压力,才让晓晓产生了“厌学”情绪。
  一周后,晓晓告诉我,妈妈帮她退掉了几个辅导班,也不再逼迫她练琴考级。看到晓晓眉飞色舞的可愛模样,轻松的不仅仅是她,还有我。

别把自己的期望强加于孩子身上


  父母习惯性替孩子规划未来,强迫孩子练琴、书法、跳舞……这有可能带给孩子极大的压力。一旦孩子觉得这不是自己需要的,就会渐渐产生抵触情绪。父母可以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孩子多向发展,但不要以“我都是为你好”为名,压抑孩子的天性。
  很多时候,亲子之间的问题并不是孩子本身的问题,而是家庭教育失当造成的。父母把负面情绪迁移到孩子的身上,常常会造成亲子关系冲突。这种情绪投射对孩子是非常不公平的,父母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并积极引导孩子把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编辑 闫清 1453337028@qq.com
其他文献
摘要:方纪是著名的解放区作家。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的小说表现出了鲜明的艺术探索意识。其人物形象的选择与塑造突破了高大全的主流审美规范,艺术表现手法上因材而异、各有不同。尽管不断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与制约,方纪仍以其大胆真诚的姿态,一次次冲击其模糊的边界,创作出了绚烂多姿的艺术花朵。  关键词:方纪 小说 探索意识 主流规范  作为一个久负盛名的解放区作家,方纪的文字至今仍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方纪
期刊
摘要:本文选取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赫塔·穆勒的代表作品《狐狸那时已是猎人》,对小说中表现出的极权独裁下的绝望心理等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求窥视出罗马尼亚的“80代文学”神秘色彩中极具代表的后现代性。  关键词:《狐狸那时已是猎人》 赫塔·穆勒 理性逆动 绝望心理 碎片化  引言  赫塔·穆勒,罗马尼亚裔德国作家和诗人,200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德国总统科勒对她的获奖评价道:“为了抗拒遗忘而写作,提
期刊
本文作者  “我们要像月光一样,通宵守望着静静的春天之夜,我们要像两个儿童。你把我用你的生命裹住,教我像你一样展开笑容……”德国诗人拉斯克·许勒的《春天》本是一首爱情诗,但奇怪的是,每每我读到它,总会想到我和女儿。也许,人类大部分美好纯粹的感情,都是相通的吧。做一些无用之事  长久以来,亲子关系似乎成了一种定论:家长是权威,是为了孩子可以牺牲一切的人,“望子成龙”也成了普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家长们
期刊
摘要:俄罗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诗人安娜·安德列耶夫娜·阿赫玛托娃(1889—1966)晚年花费二十多年心血著成的长诗《没有主人公的叙事诗》,完成了对“白银时代”和诗人自我的纪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但由于诗歌牵涉历史时空甚广且语句晦涩难懂,研究者因此相对较少。笔者在本文中对这首长诗的结构(三联诗)做了一些尝试性的分析,以期对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篇不朽诗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阿赫玛托娃
期刊
本文作者  从小到大,儿子一直是我们的骄傲,无论是考名校、出国留学还是进入高端领域工作,每一次都带给我们很多惊喜。但回头想想,儿子的成长也是一路磕磕碰碰,并没有看上去那么顺利。1  儿子上小学时,有一次老师告诉我,儿子买很多零食分给班上同学吃。  对于孩子分享零食我并不反对,但家里的钱是不许随便拿的,儿子的钱从哪里来?我们注意观察,很快发现他的钱都来自家里专门装硬币的钱袋。爱人说钱明显少了很多,说
期刊
摘要:奥斯卡·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直倡导着“为艺术而艺术”,他创作的《理想丈夫》是描绘英国上流社会的一部喜剧,全剧结构复杂,人物饱满,王尔德在这部戏剧中在矛盾性的舞台上塑造人物,以矛盾性的人物形象将观众带入一个似是而非的矛盾世界。本文以罗伯特、齐尔顿为例对戏剧人物形象的表现、成因、意义进行了简要分析。矛盾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既提高了这部戏剧的审美价值,又抨击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赋予了戏
期刊
摘要:日僧圆仁著《入唐记》四卷,以日记体翔实地记述了入唐求法近十年间的行历和见闻,内容涉及当时唐朝政治、民俗风情、佛教发展状况等,尤其是翔实地记述了作者沿途所见所闻的佛教发展状况。其中圆仁在《入唐记》第二卷主要记载了自己在山东半岛的活动经历,是研究9世纪中叶山东半岛佛教发展状况的重要史料。  关键词:圆仁 《入唐记》 佛教发展状况  一、引言  9世纪众多入唐学问僧里,最为著名的有最澄、空海、常晓
期刊
1. 難以释怀的三个媳妇  常言说得好,“一代没好妻三代没好子。”现如今,人们早已心知肚明,“要得家安宁,媳妇来摆平。”这里首先想聊的就是《安家》中让人难以释怀的三大媳妇。  明明拥有幸福生活的张乘乘,偏偏不安心过正常日子,把好端端的一手牌打砸了,似乎怨不得人。  老严夫妇辛辛苦苦、起早贪晚、一个包子一个包子挣来血汗钱,全款帮儿子在上海买了房。结果,精明的儿媳妇把自己的娘接过来住下,老严老两口无立
期刊
Q 我和先生忙于工作,孩子还小,平时都是老人帮忙照看。最近,我觉得孩子越來越懒惰,吃饭、穿衣都要奶奶帮忙,不顺他心意就爱发脾气。眼看孩子就要上幼儿园了,怎样才能帮孩子改掉坏习惯,培养他的责任心呢?  A 具备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孩子有责任心的前提。生活上过分依赖他人的孩子,往往在品格上晚熟,无法肩负起该负的责任。家长要渐渐做一个“隐身人”  九月份开学时,孩子在幼儿园里跟老师学会了穿脱衣服。但几个月
期刊
1  前段时间,很多阅读专家频繁提到《杀死一只知更鸟》这本书,我便忍不住买了回来。兴冲冲地收到货后,却发现这本书的开头部分并不是很有吸引力,尝试了几次都很难读进去,就放在书架上等着蒙尘了。  没想到参加学校家长会,女儿桐桐的班主任朱老师也推荐了这本书,说自己看了觉得特别好,里面很多内容都对孩子的成长有指导价值。  回家后我对桐桐说,今天家长会上,朱老师说《杀死一只知更鸟》这本书写得特别好,推荐你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