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晓晓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每天上学总是蹦蹦跳跳、笑逐颜开。一年级刚入学不久,我就发现这个孩子竟然能读懂一些带拼音的故事书,一下课就捧着书,坐在花坛边津津有味地读。
与晓晓父母交流得知,夫妻俩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也非常严格。别的孩子学英语,父母也给她报了培训班;别的孩子学钢琴,她也一级一级跟着练;别的孩子书法出色,她也要上书法班。用晓晓妈妈的话说,千万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不,看到邻家哥哥练声乐,妈妈也让她拜师学起唱歌来。
晓晓上了很多培训班,对所学的每一门功课都抱着积极的态度。就这样,孩子顺顺利利地度过了开心的一年级。
到了二年级,晓晓似乎变了一个人。上课时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什么都想玩,一支铅笔、一把尺子都能让她分神;写起作业来,不再又好又快,写着写着,就给书中的人物添上一副眼镜,一个小时的作业常常两个小时也写不完。让人吃惊的是,晓晓似乎产生了“厌学”情绪,不愿意学习,做作业时故意磨蹭。一向严厉的爸爸听说孩子如此表现,没少教训孩子。
不正常背后的正当
晓晓两个年级的表现判若两人,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了揭开这个谜底,一个星期五的晚上,我来到晓晓家。
进了家门,晓晓正在订正数学试卷。我拿过试卷,发现所扣掉的10分全是粗心造成的。一说到孩子粗心,晓晓妈妈就气不打一处来。每次考试前,夫妻俩都会带孩子认真复习学习内容,孩子也掌握得不错,可考试成绩却并不理想。夫妻俩对孩子的态度,也变得急躁起来。
我了解到,晓晓平时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还得完成父母布置的试卷,双休日还要奔走于各种辅导班之间。看到孩子疲惫不堪,家长也很心疼,一方面希望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另一方面也担心孩子负担过重,想减掉一部分课外班。
其实,晓晓的家庭教育印证了心理学上的“投射效应”。心理学研究发现,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不少父母常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家长博览群书,也希望孩子沉浸在书海中;父母工作出色,也希望孩子学习出众。这种把自己的好恶和意愿投射到孩子身上的心理现象,就叫做“投射效应”。
大人不一定都正确
我和晓晓的父母进行了一次深谈,希望达成教育上的共识。
晓晓妈认为女儿的粗心是很容易改掉的,但实际情况并不如此。每次孩子出现低级错误时,夫妻俩往往“男女双打”,但收效甚微。父母忽视了孩子与父母间的差异,潜意识中没有把大人与孩子区分开来,因而产生了这种“父母能做到,孩子也应该做到”的“相同投射”。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家长往往只重视粗心问题,却忽略了培养孩子做事情的条理性。我告诉晓晓父母,改掉孩子粗心,首先要培养孩子做事的条理性,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避免粗心。
晓晓参加了那么多辅导班,有的是父母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加于孩子身上的“愿望投射”。实际上,过度单调的重复会引起孩子心理上的疲倦,从而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我建议晓晓父母把孩子学习状态不佳的辅导班退掉,让孩子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完成已有的课程。
孩子读一年级时,一切都是新鲜的,对上课外班还不反感。功课一旦多起来,很多问题就暴露出来了,父母便有了心理落差,觉得孩子怎么变了个样子。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引导下,父母开始批评、嘲讽甚至体罚孩子,这就是父母最容易犯的“情感投射”错误。通过交流,晓晓父母意识到自己给孩子施加了太多的压力,才让晓晓产生了“厌学”情绪。
一周后,晓晓告诉我,妈妈帮她退掉了几个辅导班,也不再逼迫她练琴考级。看到晓晓眉飞色舞的可愛模样,轻松的不仅仅是她,还有我。
别把自己的期望强加于孩子身上
父母习惯性替孩子规划未来,强迫孩子练琴、书法、跳舞……这有可能带给孩子极大的压力。一旦孩子觉得这不是自己需要的,就会渐渐产生抵触情绪。父母可以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孩子多向发展,但不要以“我都是为你好”为名,压抑孩子的天性。
很多时候,亲子之间的问题并不是孩子本身的问题,而是家庭教育失当造成的。父母把负面情绪迁移到孩子的身上,常常会造成亲子关系冲突。这种情绪投射对孩子是非常不公平的,父母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并积极引导孩子把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编辑 闫清 14533370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