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时事政治课,在教学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哪些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哪些是“不为,是为了有为”;学生哪些是“必须为”,哪些是必须需要老师的引导,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有所为 有所不为 时事政治课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5-0081-02
“有所为,有所不为”,但“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正应了“教是为了不教”这种教育时势,我们时事政治课也应运而生。在这课的组织与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所为,有所不为”,但“教师有所不为,才能让学生有所为”。在教学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哪些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哪些是“不为,是为了有为”;学生哪些是“必须为”,哪些是必须需要老师的引导。我认为这个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几点是我在组织时事政治课组织与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商讨与思考:
一、在时事政治课的组织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有所为”,必须充分体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由被动学到主动学、主动探索的过程。这也意味着背后教师的必须“有所不为”,才能让学生“有所为”。
学生可以大胆“有所为”,教师学会大胆“有所不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时事政治课的主题的确立上,给足学生选择的权力,必须让学生“有所为”。
而应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根据最近书本所学的知识,再结合最近发生的家事、国家、天下事,充分讨论哪些时事是本小组最感兴趣的话题。给足小组的个人去准备查找素材的时间,再经过小组内的充分讨论,才来确定本小组最感兴趣最想讲的时事话题。组与组间的话题交流与探讨,最后才在教师的引导下,组与组间的话题的协调商量下,把时事政治课的上课主题全班统一起来,确立一个最值得讨论、最感兴趣、最有话可说的时事政治课的主题。
2.在时事资料的自由收集、观点的挖掘到小组成果的整合展示作品上,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深化学生的“有所为”。
“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让学生自己根据确立的一个主题再次自由收集资料,挖掘观点,组织上课的素材。也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开展,以发散式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这个主题,去探索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背景材料。整个过程,教师完全是“有所不为”,而学生积极的“有所为”,自主性与积极性达到进一步强化,完全是学生思考主题与书本知识结合的学习。
3.在时事政治课的课堂组织上,让学生代表来主持课堂,给足学生锻炼的机会,落实学生的“有所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学生代表来主持组织课堂,一般有全程课堂的学生主持人,也有每个小组的学生代表展示小组的作品,使学生参与面尽可能的扩大。不要怕效果如何,而是教师大胆放手后让学生充分去实践,充分去锻炼,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在时事政治课组织与教学过程中,放手不等于放任自流,学生是主体,但教师仍要起主導作用。教师要必须偶尔“有所为”,有所辅导、引导和开导,才能让学生学得“更有所为”。
在时事政治课组织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导上必须“有所为”的几个方面有:
1.在时事政治主题确立上,通过学生充分收集资料后,教师还必须“有所为”,引导学生选择一个比较有讨论价值、比较有讨论话题与书本更贴切的话题。
2.在确立主题后,各组根据主题第二次收集资料时,教师必须“有所为”,引导各小组分工找各有侧重的资料,避免收集的资料重复,以使课堂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化。
3.在各小组收集资料进行整合课件时,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必须“有所为”,让课堂组织更有效率,更有思路。
如在上《九九重阳话敬老》这课中,各小组做好作品后,我先是让政治科代表与两位主持人进行了初步的整合。但效果不理想,我只能亲自出马,把各组的资料再次进行调整。调整后的教学设计是这样一个过程:先是讲重阳的来由,接着从一个反面:突击敬老来进入新闻探讨,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往下是新闻直击:空巢老人,深入探讨如何敬老问题中一个老年人严重的社会问题。接着时事追踪:扶与不扶。再来个魔法镜活动:想象并表演自己老的时候的样子,把活动推向一个高潮。最后歌曲欣赏:《当你老了》,真正应了诗句: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的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是必须有教师的“有所为”有所导的。
4.在时事政治课课堂进程中,虽是让学生主持,但在特殊情况,教师也应该“有所为”。
如当话题探讨需要进一步深入时,需要老师补充材料;当教师观察学生上课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上课讨论话题,想到了一些新奇见解,应可以随时发表,以更好的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当学生对某些问题讨论不起来,或在学生主持人一再引导下学生的学习还是不积极的时候,教师应主动参与进课堂,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调动。
“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善教善导,主动发展”。在时事政治课中,让学生积极地“有所为”,而教师“有所为,有所不为”中促进学生以后的更“有所为”,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如意.《引入时事政治,构建灵动课堂》[J].教育学文摘,2018(283期).
【关键词】有所为 有所不为 时事政治课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5-0081-02
“有所为,有所不为”,但“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正应了“教是为了不教”这种教育时势,我们时事政治课也应运而生。在这课的组织与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所为,有所不为”,但“教师有所不为,才能让学生有所为”。在教学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哪些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哪些是“不为,是为了有为”;学生哪些是“必须为”,哪些是必须需要老师的引导。我认为这个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几点是我在组织时事政治课组织与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商讨与思考:
一、在时事政治课的组织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有所为”,必须充分体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由被动学到主动学、主动探索的过程。这也意味着背后教师的必须“有所不为”,才能让学生“有所为”。
学生可以大胆“有所为”,教师学会大胆“有所不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时事政治课的主题的确立上,给足学生选择的权力,必须让学生“有所为”。
而应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根据最近书本所学的知识,再结合最近发生的家事、国家、天下事,充分讨论哪些时事是本小组最感兴趣的话题。给足小组的个人去准备查找素材的时间,再经过小组内的充分讨论,才来确定本小组最感兴趣最想讲的时事话题。组与组间的话题交流与探讨,最后才在教师的引导下,组与组间的话题的协调商量下,把时事政治课的上课主题全班统一起来,确立一个最值得讨论、最感兴趣、最有话可说的时事政治课的主题。
2.在时事资料的自由收集、观点的挖掘到小组成果的整合展示作品上,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深化学生的“有所为”。
“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让学生自己根据确立的一个主题再次自由收集资料,挖掘观点,组织上课的素材。也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开展,以发散式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这个主题,去探索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背景材料。整个过程,教师完全是“有所不为”,而学生积极的“有所为”,自主性与积极性达到进一步强化,完全是学生思考主题与书本知识结合的学习。
3.在时事政治课的课堂组织上,让学生代表来主持课堂,给足学生锻炼的机会,落实学生的“有所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学生代表来主持组织课堂,一般有全程课堂的学生主持人,也有每个小组的学生代表展示小组的作品,使学生参与面尽可能的扩大。不要怕效果如何,而是教师大胆放手后让学生充分去实践,充分去锻炼,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在时事政治课组织与教学过程中,放手不等于放任自流,学生是主体,但教师仍要起主導作用。教师要必须偶尔“有所为”,有所辅导、引导和开导,才能让学生学得“更有所为”。
在时事政治课组织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导上必须“有所为”的几个方面有:
1.在时事政治主题确立上,通过学生充分收集资料后,教师还必须“有所为”,引导学生选择一个比较有讨论价值、比较有讨论话题与书本更贴切的话题。
2.在确立主题后,各组根据主题第二次收集资料时,教师必须“有所为”,引导各小组分工找各有侧重的资料,避免收集的资料重复,以使课堂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化。
3.在各小组收集资料进行整合课件时,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必须“有所为”,让课堂组织更有效率,更有思路。
如在上《九九重阳话敬老》这课中,各小组做好作品后,我先是让政治科代表与两位主持人进行了初步的整合。但效果不理想,我只能亲自出马,把各组的资料再次进行调整。调整后的教学设计是这样一个过程:先是讲重阳的来由,接着从一个反面:突击敬老来进入新闻探讨,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往下是新闻直击:空巢老人,深入探讨如何敬老问题中一个老年人严重的社会问题。接着时事追踪:扶与不扶。再来个魔法镜活动:想象并表演自己老的时候的样子,把活动推向一个高潮。最后歌曲欣赏:《当你老了》,真正应了诗句: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的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是必须有教师的“有所为”有所导的。
4.在时事政治课课堂进程中,虽是让学生主持,但在特殊情况,教师也应该“有所为”。
如当话题探讨需要进一步深入时,需要老师补充材料;当教师观察学生上课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上课讨论话题,想到了一些新奇见解,应可以随时发表,以更好的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当学生对某些问题讨论不起来,或在学生主持人一再引导下学生的学习还是不积极的时候,教师应主动参与进课堂,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调动。
“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善教善导,主动发展”。在时事政治课中,让学生积极地“有所为”,而教师“有所为,有所不为”中促进学生以后的更“有所为”,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如意.《引入时事政治,构建灵动课堂》[J].教育学文摘,2018(28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