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契诃夫,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家,俄国文学巨匠,他擅于用辛辣嘲讽的笔触在极短的篇幅中揭露生活的本质与社会的黑暗,在契诃夫笔下,有一批完整丰满、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有的疯狂奔走于男人与珠宝之间,有的则默默忍受着家庭的重担成为婚姻的牺牲品。本文试论契诃夫笔下情感生活与性别意识冲突下该时期俄国女性的生存状态。
关键词:家庭;情感;交际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02
契诃夫小说中的女性类型丰富,性格各异,她们有着不同的家庭出身、社会地位、个人魅力、家庭教育,更重要的是,她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爱情观与婚姻观。当然,契诃夫也对这些女性的情感生活和生存状况的好与坏,幸福与不幸作出了回答。他认为这些女性的幸福或不幸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形成的,一些非常小的事件看起来无关紧要,但对于一直处于蒙昧昏睡状态的女性来说无疑成为了震耳的警钟,这些小事件使她们惊醒、感愤、羞怯、反思,使她们突然发觉和意识到自己究竟是以怎样的姿态存在自己的家庭里。
一、爱情,女性情感生活中永恒的主题
19世纪后期的俄国社会中,男性在社交场合和家庭生活中都是话语权的主体,无论是爱情取舍的决定权还是家庭生活的主导权,俄国男性都以强硬的控制欲和专断性囊括。这种专断与自私的独占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精神体系的倾斜和失衡。
1、男性与女性的爱情观
俄国男性对于女性的爱情是冲动型的,他们往往一眼被对方的魅力倾倒,在未得到女性肯定的答复前,男子眼中的女性无比完美,他们时刻都陷入在甜蜜而忧愁的痛苦中,愿意将所有的勇气付诸到完成爱人心愿的伟大事业中去。然而,当得到对方的爱慕后,他们又会惶恐不知所措,善变且畏缩不前。不仅仅是俄国男性,世界范围内的男性普遍适用于这一征服规律。
爱情不等于婚姻,这二者的衔接是艰难的。契诃夫笔下的《薇罗奇卡》就是这样一段没有承诺没有结果的爱情。在《薇罗奇卡》中,小说前部分少年奥格涅夫与少女薇罗奇卡的邂逅让人怦然心动,然而当少女大胆地表白后,奥格涅夫瞬间觉得眼前的少女不再艳丽夺目了,那种疯狂地迷恋感变成一种微涩的怜悯之情,在成功“征服”对方的真心后,恋爱中忐忑不安的期待变了味,一种潜在的责任和艰难的抉择将明快的心情蒙上阴影,这種男女在感情付出上的不对等揭示了女性在情感方面的被动性。
《没意思的故事》中,六十多岁的老博士对于妻子瓦西娅的看法真实反映了男性的想法。”这个胖而笨重的老太婆,总是一副蠢相,目光迟钝,满脑子只有价格和折扣,这个开口只谈开支的女人难道真是当初那个聪慧纯洁、面容美丽而被我疯狂爱恋的瓦西娅吗?” 女性的衰老带给男性的心理落差和打击远远超过女性,婚姻改变了女性的面貌,也改变了女性在男性心目中的地位,婚姻是个必然魅力贬值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婚姻生活对于男女的影响差距是极大的,也能反映出男女在情感上的一种不平等。
2、男性与女性心目中理想伴侣形象
男性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即如《吻》中那个神秘的贵妇人一般有着温暖美好的身体和神秘的令人着迷的魅力,又符合《苦恼》中老赶车人对女性的判断;易动感情,愚蠢爱哭,《套中人》中瓦连卡一般爱笑爱闹、爱唱爱跳、性格鲜明、明艳鲜丽如蜜饯水果,也如《薇罗奇卡》中薇罗奇卡一般举止优雅,带有女性特有的慵懒温柔的天生风情。
而俄国少女的爱情观在契诃夫的小说中也有所总结。《不平的镜子》中,疯狂的妻子在弥补了自身外表的缺陷后潜意识得到充分的释放:“我的脚边应该匍匐着最漂亮、高贵的骑士才对!”《跳来跳去的女人》中,奥莉加在情人的哄诱下不禁幻想自己本是最耀眼的艺术家,能与她并立接受人们欢呼掌声的必须是一个思想上的天才,上帝的选民,真正伟大而瞩目的巨人……总结来看,高贵的出身,迷人的外表举止,世人瞩目的才华,甚至唤醒女性同情心的忧郁气质,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俄国女性心中的理想伴侣形象。
二、家庭,零风险保险还是锁链囚牢?
1、婚姻的热烈追捧者——扭曲心态下的悲惨女性
尽管在契诃夫的小说中多描写的是婚姻生活中的少妇感到对压抑家庭氛围的厌倦,感叹自己的不幸和欲望的不得满足,但是在俄国社会,女性中绝大部分都是婚姻家庭的疯狂追捧者,无论是在贫苦家庭中,还是在上层家庭中。
贫苦家庭中,母亲和女儿辛辛苦苦筹备嫁妆,严肃地如同一件生死攸关的事业。这种执著的努力甚至成为了一种扭曲的执念:一个贫民女孩子,嫁妆仿佛是生命的一切,没有嫁妆就没有依赖男人的资格,而没有男人就注定面临贫穷、饥饿、死亡。契诃夫的《嫁妆》中塑造的就是这样一对母女形象,母亲一心期待着女儿嫁入一个体面而富庶的家庭,这就相当于自己完成了一个光荣母亲的巨大使命,而女儿病态地幻想着婚姻,但她到生命尽头都未曾真正与男性接触交流。女儿的离去使母亲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绝望的母亲只能转而以虚无的神为感情寄托,完成自己内心最大的遗憾。这样的悲剧无疑是令人心情格外沉重,这是无数俄国贫苦母亲与女儿们的无声的巨大的悲哀。
婚姻的热烈追捧者中,还有上层社会的家族们,在他们眼中,年轻貌美的家族女性简直就是最好的筹码。她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换来其他家族的关系人脉,继承权和大笔财富,而自身却只赚不赔,女性的婚姻成为了利益交织、勾心斗角的他人的买卖,女性自身的声音完全没有人理会和重视。这些女性的未来注定蒙上这样一层危险而沉闷的灰色阴影。因此契诃夫笔下的《新娘》才会被迫以出走的方式逃离家族的黑暗的操控。
不论出于何种心理,在这种扭曲的心理操纵下,女性很难真正得到称心的归宿,最终都成为了婚姻家庭的牺牲品。
2、女性与家庭
在《丈夫》一篇中,契诃夫讲述了一件小事,然而就是在这件小事中使读者对于女性在家庭中的位置产生了思考。骑兵团在某小县城过夜,太太小姐们听说骑兵团的到来……她们衣冠不整,蓬头散发,呼吸急促,她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向着同一个目标涌去,她们痴迷的脸个个苍白……那些士兵们的铜号声在她们听来简直是神乐。” 在阶级礼教约束下,那些出身有教养家庭的年轻小姐们是青涩的,她们从小接受的严格的家庭教育使得她们明明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却受到了行动上的限制,在真正成为妇人之前,她们甚至很少有与异性的正常接触与交流。这便会使这些小姐们的判断稚嫩而有所偏失,她们在择偶时往往把外表放在了第一位,忽略了一个成熟男人所必备的可贵的品质。这些风度翩翩的社交宠儿们往往举止轻浮,玩弄感情,这些被女人香粉和赞美声洗脑的结局。由此看来,社会对女性的定位和预期的行为设定压抑了女性健康的心理发育,使得女性对男性亲近的天性被畸形放大,甚至病态化。
同样,作为规矩,举止得体的少妇们刚刚挥手与少女时代作别,在心智上她们并不成熟。初入婚姻的她们往往在成为妇人后几年才初次体会到情为何物,在这样的家庭生活中,她们对自己的丈夫礼貌有礼,但却拘谨,偶尔她们会遇到一个能够彻底放开自己的舞台,而在这个舞台上,父亲和丈夫永远是缺席的。父亲象征着从小到大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权威,而丈夫则是每日婚姻生活中虚伪以待的客人,契诃夫将少妇们的解放写得十分贴近现实而具有诗意,她们因舞蹈、乐声和清脆的马刺声陶醉,她们把整颗心交给萍水相逢的朋友,完全忘记了她们那些平民身份的同伴了。她们的父亲和丈夫迟到远远的后面去,拥挤在前厅寒伧的饮食部旁边。
当《丈夫》中的少妇安娜回到现实面对自己的丈夫时,她打了冷战,随后满脸涨红,为幻想和现实的强烈反差和巨大失落而臊得无地自容,当遭到丈夫强制退场的无理要求后,安娜.帕灭洛夫娜开始拒绝,而后央告恳求,末了她开始不准她向丈夫赌咒发誓,只为了能使舞会的愉悦感多停留一会儿,这样辛酸而可怜的安娜做出了如此卑微的姿态,却还要维持她和丈夫的关系,顾及旁人的闲言碎语,只能在旁人面前强颜欢笑,轻声细语,强忍下極大的痛苦和失落,而这一切的原因,契诃夫犀利地指出:她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这种身体自然的反应才更显现出女性的悲裒。
家庭带给妇女们的预期压力过大,夫妇的关系形同一种被规定了的僵化了的契约羁绊,这种夫妇之间的联系是生着倒刺的颈环,牢牢锁在女性的脖子上,麻木的女性只有某些时候尝试挣脱或松动它时才会感受到钻心的疼痛。
退场后,如愿的丈夫到方才舞会上神采飞扬的安娜满脸痛苦和委屈地低着头,灰心丧气,在看到这样的反应后他没有任何的安慰和负疚,而是感到一种强烈的兴奋和快感,在成功扼制了妻子的精神出轨后,这位自命不凡的小官吏也继而感到无尽的难以填补的空虚,在没有任何感情基础或已感情淡化的家庭里,生活开始散发腐味,这样的日子渺小可怜,索然无味,男人们在街上摸黑走路听着烂泥在脚下咕唧作响,知道明天仍没有什么指望,只好仍旧喝酒打牌。这让人不禁反思,在这样的平民家庭里,社会环境掐灭了人民生活的光亮,在这样毫无生机的泥滩里逗留过久,难免会互相嫌弃厌恶对方的恶臭,一方面又无可奈何地继续在烂泥里打滚,因此 ,男人们对妻子会产生浅薄淡淡的感情,养成善妒暴戾的性格也确实有着外部社会压力的原因。他们守着家中的女性,嫉妒、懊恼、受伤害的自尊心。他们有常喝白酒,长期过着停滞生活在男人的内心产生的那种狭隘的内地人愤世嫉俗的心理,可惟独最可贵的对女性的依恋与温柔的爱慕之情却丝毫没有,他们不懂在家庭生活中,对妻子发自内心的尊重与赞美才是守住妻子最牢靠的保障,这便是平民阶层家庭的状况。
三、结语
在契诃夫的笔下,这些发觉到自身需求与现实束缚矛盾的女性,开始尝试摆脱社会给女性的定位,开始努力正视男性对女性的偏见,然而身体上的觉醒并不是真正意味上作为人的真正觉醒,因此,这些为情所困的俄国女性的抗争并未让我们感受到维护人格尊严抗争时的那种激昂勇气,而更多的则是对那些角落里夜中枕畔的呜咽与泪水的深切同情。
参考文献:
[1]李文瑞.探究契诃夫戏剧中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方法[J].人文天下,2016,(第10期).
[2](俄)契诃夫著.《契诃夫小说全集》[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3](俄)契诃夫著 贾植芳译.《契诃夫手记》[M].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4]朱逸森著.《契诃夫1860-1904》[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张虎.门罗与契诃夫——以女性书写为中心[J].俄罗斯文艺,2016,(第2期).
[6]王雅,吕明凤.论契诃夫小说的审美追求[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第9期).
关键词:家庭;情感;交际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02
契诃夫小说中的女性类型丰富,性格各异,她们有着不同的家庭出身、社会地位、个人魅力、家庭教育,更重要的是,她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爱情观与婚姻观。当然,契诃夫也对这些女性的情感生活和生存状况的好与坏,幸福与不幸作出了回答。他认为这些女性的幸福或不幸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形成的,一些非常小的事件看起来无关紧要,但对于一直处于蒙昧昏睡状态的女性来说无疑成为了震耳的警钟,这些小事件使她们惊醒、感愤、羞怯、反思,使她们突然发觉和意识到自己究竟是以怎样的姿态存在自己的家庭里。
一、爱情,女性情感生活中永恒的主题
19世纪后期的俄国社会中,男性在社交场合和家庭生活中都是话语权的主体,无论是爱情取舍的决定权还是家庭生活的主导权,俄国男性都以强硬的控制欲和专断性囊括。这种专断与自私的独占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精神体系的倾斜和失衡。
1、男性与女性的爱情观
俄国男性对于女性的爱情是冲动型的,他们往往一眼被对方的魅力倾倒,在未得到女性肯定的答复前,男子眼中的女性无比完美,他们时刻都陷入在甜蜜而忧愁的痛苦中,愿意将所有的勇气付诸到完成爱人心愿的伟大事业中去。然而,当得到对方的爱慕后,他们又会惶恐不知所措,善变且畏缩不前。不仅仅是俄国男性,世界范围内的男性普遍适用于这一征服规律。
爱情不等于婚姻,这二者的衔接是艰难的。契诃夫笔下的《薇罗奇卡》就是这样一段没有承诺没有结果的爱情。在《薇罗奇卡》中,小说前部分少年奥格涅夫与少女薇罗奇卡的邂逅让人怦然心动,然而当少女大胆地表白后,奥格涅夫瞬间觉得眼前的少女不再艳丽夺目了,那种疯狂地迷恋感变成一种微涩的怜悯之情,在成功“征服”对方的真心后,恋爱中忐忑不安的期待变了味,一种潜在的责任和艰难的抉择将明快的心情蒙上阴影,这種男女在感情付出上的不对等揭示了女性在情感方面的被动性。
《没意思的故事》中,六十多岁的老博士对于妻子瓦西娅的看法真实反映了男性的想法。”这个胖而笨重的老太婆,总是一副蠢相,目光迟钝,满脑子只有价格和折扣,这个开口只谈开支的女人难道真是当初那个聪慧纯洁、面容美丽而被我疯狂爱恋的瓦西娅吗?” 女性的衰老带给男性的心理落差和打击远远超过女性,婚姻改变了女性的面貌,也改变了女性在男性心目中的地位,婚姻是个必然魅力贬值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婚姻生活对于男女的影响差距是极大的,也能反映出男女在情感上的一种不平等。
2、男性与女性心目中理想伴侣形象
男性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即如《吻》中那个神秘的贵妇人一般有着温暖美好的身体和神秘的令人着迷的魅力,又符合《苦恼》中老赶车人对女性的判断;易动感情,愚蠢爱哭,《套中人》中瓦连卡一般爱笑爱闹、爱唱爱跳、性格鲜明、明艳鲜丽如蜜饯水果,也如《薇罗奇卡》中薇罗奇卡一般举止优雅,带有女性特有的慵懒温柔的天生风情。
而俄国少女的爱情观在契诃夫的小说中也有所总结。《不平的镜子》中,疯狂的妻子在弥补了自身外表的缺陷后潜意识得到充分的释放:“我的脚边应该匍匐着最漂亮、高贵的骑士才对!”《跳来跳去的女人》中,奥莉加在情人的哄诱下不禁幻想自己本是最耀眼的艺术家,能与她并立接受人们欢呼掌声的必须是一个思想上的天才,上帝的选民,真正伟大而瞩目的巨人……总结来看,高贵的出身,迷人的外表举止,世人瞩目的才华,甚至唤醒女性同情心的忧郁气质,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俄国女性心中的理想伴侣形象。
二、家庭,零风险保险还是锁链囚牢?
1、婚姻的热烈追捧者——扭曲心态下的悲惨女性
尽管在契诃夫的小说中多描写的是婚姻生活中的少妇感到对压抑家庭氛围的厌倦,感叹自己的不幸和欲望的不得满足,但是在俄国社会,女性中绝大部分都是婚姻家庭的疯狂追捧者,无论是在贫苦家庭中,还是在上层家庭中。
贫苦家庭中,母亲和女儿辛辛苦苦筹备嫁妆,严肃地如同一件生死攸关的事业。这种执著的努力甚至成为了一种扭曲的执念:一个贫民女孩子,嫁妆仿佛是生命的一切,没有嫁妆就没有依赖男人的资格,而没有男人就注定面临贫穷、饥饿、死亡。契诃夫的《嫁妆》中塑造的就是这样一对母女形象,母亲一心期待着女儿嫁入一个体面而富庶的家庭,这就相当于自己完成了一个光荣母亲的巨大使命,而女儿病态地幻想着婚姻,但她到生命尽头都未曾真正与男性接触交流。女儿的离去使母亲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绝望的母亲只能转而以虚无的神为感情寄托,完成自己内心最大的遗憾。这样的悲剧无疑是令人心情格外沉重,这是无数俄国贫苦母亲与女儿们的无声的巨大的悲哀。
婚姻的热烈追捧者中,还有上层社会的家族们,在他们眼中,年轻貌美的家族女性简直就是最好的筹码。她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换来其他家族的关系人脉,继承权和大笔财富,而自身却只赚不赔,女性的婚姻成为了利益交织、勾心斗角的他人的买卖,女性自身的声音完全没有人理会和重视。这些女性的未来注定蒙上这样一层危险而沉闷的灰色阴影。因此契诃夫笔下的《新娘》才会被迫以出走的方式逃离家族的黑暗的操控。
不论出于何种心理,在这种扭曲的心理操纵下,女性很难真正得到称心的归宿,最终都成为了婚姻家庭的牺牲品。
2、女性与家庭
在《丈夫》一篇中,契诃夫讲述了一件小事,然而就是在这件小事中使读者对于女性在家庭中的位置产生了思考。骑兵团在某小县城过夜,太太小姐们听说骑兵团的到来……她们衣冠不整,蓬头散发,呼吸急促,她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向着同一个目标涌去,她们痴迷的脸个个苍白……那些士兵们的铜号声在她们听来简直是神乐。” 在阶级礼教约束下,那些出身有教养家庭的年轻小姐们是青涩的,她们从小接受的严格的家庭教育使得她们明明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却受到了行动上的限制,在真正成为妇人之前,她们甚至很少有与异性的正常接触与交流。这便会使这些小姐们的判断稚嫩而有所偏失,她们在择偶时往往把外表放在了第一位,忽略了一个成熟男人所必备的可贵的品质。这些风度翩翩的社交宠儿们往往举止轻浮,玩弄感情,这些被女人香粉和赞美声洗脑的结局。由此看来,社会对女性的定位和预期的行为设定压抑了女性健康的心理发育,使得女性对男性亲近的天性被畸形放大,甚至病态化。
同样,作为规矩,举止得体的少妇们刚刚挥手与少女时代作别,在心智上她们并不成熟。初入婚姻的她们往往在成为妇人后几年才初次体会到情为何物,在这样的家庭生活中,她们对自己的丈夫礼貌有礼,但却拘谨,偶尔她们会遇到一个能够彻底放开自己的舞台,而在这个舞台上,父亲和丈夫永远是缺席的。父亲象征着从小到大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权威,而丈夫则是每日婚姻生活中虚伪以待的客人,契诃夫将少妇们的解放写得十分贴近现实而具有诗意,她们因舞蹈、乐声和清脆的马刺声陶醉,她们把整颗心交给萍水相逢的朋友,完全忘记了她们那些平民身份的同伴了。她们的父亲和丈夫迟到远远的后面去,拥挤在前厅寒伧的饮食部旁边。
当《丈夫》中的少妇安娜回到现实面对自己的丈夫时,她打了冷战,随后满脸涨红,为幻想和现实的强烈反差和巨大失落而臊得无地自容,当遭到丈夫强制退场的无理要求后,安娜.帕灭洛夫娜开始拒绝,而后央告恳求,末了她开始不准她向丈夫赌咒发誓,只为了能使舞会的愉悦感多停留一会儿,这样辛酸而可怜的安娜做出了如此卑微的姿态,却还要维持她和丈夫的关系,顾及旁人的闲言碎语,只能在旁人面前强颜欢笑,轻声细语,强忍下極大的痛苦和失落,而这一切的原因,契诃夫犀利地指出:她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这种身体自然的反应才更显现出女性的悲裒。
家庭带给妇女们的预期压力过大,夫妇的关系形同一种被规定了的僵化了的契约羁绊,这种夫妇之间的联系是生着倒刺的颈环,牢牢锁在女性的脖子上,麻木的女性只有某些时候尝试挣脱或松动它时才会感受到钻心的疼痛。
退场后,如愿的丈夫到方才舞会上神采飞扬的安娜满脸痛苦和委屈地低着头,灰心丧气,在看到这样的反应后他没有任何的安慰和负疚,而是感到一种强烈的兴奋和快感,在成功扼制了妻子的精神出轨后,这位自命不凡的小官吏也继而感到无尽的难以填补的空虚,在没有任何感情基础或已感情淡化的家庭里,生活开始散发腐味,这样的日子渺小可怜,索然无味,男人们在街上摸黑走路听着烂泥在脚下咕唧作响,知道明天仍没有什么指望,只好仍旧喝酒打牌。这让人不禁反思,在这样的平民家庭里,社会环境掐灭了人民生活的光亮,在这样毫无生机的泥滩里逗留过久,难免会互相嫌弃厌恶对方的恶臭,一方面又无可奈何地继续在烂泥里打滚,因此 ,男人们对妻子会产生浅薄淡淡的感情,养成善妒暴戾的性格也确实有着外部社会压力的原因。他们守着家中的女性,嫉妒、懊恼、受伤害的自尊心。他们有常喝白酒,长期过着停滞生活在男人的内心产生的那种狭隘的内地人愤世嫉俗的心理,可惟独最可贵的对女性的依恋与温柔的爱慕之情却丝毫没有,他们不懂在家庭生活中,对妻子发自内心的尊重与赞美才是守住妻子最牢靠的保障,这便是平民阶层家庭的状况。
三、结语
在契诃夫的笔下,这些发觉到自身需求与现实束缚矛盾的女性,开始尝试摆脱社会给女性的定位,开始努力正视男性对女性的偏见,然而身体上的觉醒并不是真正意味上作为人的真正觉醒,因此,这些为情所困的俄国女性的抗争并未让我们感受到维护人格尊严抗争时的那种激昂勇气,而更多的则是对那些角落里夜中枕畔的呜咽与泪水的深切同情。
参考文献:
[1]李文瑞.探究契诃夫戏剧中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方法[J].人文天下,2016,(第10期).
[2](俄)契诃夫著.《契诃夫小说全集》[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3](俄)契诃夫著 贾植芳译.《契诃夫手记》[M].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4]朱逸森著.《契诃夫1860-1904》[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张虎.门罗与契诃夫——以女性书写为中心[J].俄罗斯文艺,2016,(第2期).
[6]王雅,吕明凤.论契诃夫小说的审美追求[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