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疑问一:文章第一节的最后,鲁迅先生为何要“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尤其是为何要用自己的“苦痛”使“它们”(包括段祺瑞政府与流言家,但主要指流言家)“快意”?
思考:这句话首先表现了面对段祺瑞政府统治下的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把持着话语权的“非人间”,鲁迅先生产生的深重的无力感。既然面对“浓黑”的“非人间”,面对“下劣凶残”到连“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的“我”都出乎意料的段政府,面对混淆视听颠倒黑白,“下劣”到“出于我的意外”的“流言家”,“我”还能怎么样呢?“我”能说什么?“我”说什么又能起到哪怕一丁点的作用呢?面对这样的“非人间”,面对这样的“学者文人”,既然“我”无能为力,那就把“我”的“最大哀痛”显示出来,让“它们”因为“我”的哀痛而自得而高兴吧!这样的话,是负气话,选择这样使敌人“快意”的做法,甚至已经带有某些自虐的性质,但却恰恰表现了鲁迅先生在烈士牺牲后深重而又无法释怀的无力感。
既然对烈士的牺牲无能为力,表达哀痛只不过是让敌人感到快意,那么,把这种哀痛深藏起来,不让敌人知道,不让“它们”因此而高兴自得,行不行?不行。因为如果大家都不说话,就会让敌人认为“它们”真的将烈士牺牲的真相掩盖起来了,“它们”会因此更为高兴自得。因此,将哀痛显示出来虽然可能让敌人“快意”,但却可以告诉敌人,烈士牺牲的真相并未如“它们”所希望的那样所有人都不知道。如此一来,烈士的牺牲就不会毫无意义。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才不仅要把自己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敌人“快意”,而且要“将这作为后死者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疑问二:鲁迅先生说敢于直面惨淡人生敢于正视淋漓鲜血的真的猛士是“哀痛者”与“幸福者”。说真的猛士是“哀痛者”没有问题,可为什么又说他们是“幸福者”呢?
思考:这个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上三处谈到。第一处在第58页第一行,“他们(即真的猛士)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人生,为创造幸福的人生,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意为真的猛士的幸福源于对幸福的创造和追求。第二处在第60页第三十三行,“他们(亦即真的猛士)……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两处均为该书编者的看法。第三处在第64页第二十三行,“同时也只有真正的革命者能够看到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这样,他也是幸福的”,这句话出自该书选录的冯雪峰的《〈记念刘和珍君〉文中几个句子的解释》一文。
这几种解释虽然都有些道理,也似乎都能够自圆其说,但却均脱离了文本的具体语言环境,因此,只能是撇开作者本意的臆测。我们对一篇文章中任何一句话含义的解释都是在试图探得作者的本意,而要比较准确地探得作者的本意,必须将一句话放到一段话甚至是整篇文章中去理解。
这句话在文章第二节的开头。这一节与第一节一样,仍然是在写写作这篇文章的原因。在这一节中,鲁迅先生告诉读者自己写这篇文章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唤醒庸人,不至于使庸人忘记烈士的鲜血。不过,既然是要提醒庸人,为何要写“真的猛士”呢?原来“真的猛士”是一面镜子,是一面能够照出庸人灵魂与生活的镜子;同时,“真的猛士”又是一面旗子,是树在“庸人”面前的一面旗子。写“真的猛士”,作者是用以和“庸人”对比的。因此,要理解作者为什么说“真的猛士”是“幸福者”,我们必须先了解“庸人”是一群怎样的人。我们先看鲁迅先生是怎么写“庸人”的。他说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与微漠的悲哀。就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很显然,“庸人”虽“庸”,但他们绝不同于后文中的“无恶意的闲人”。因为对于“无恶意的闲人”来说,烈士的牺牲只是他们饭后的谈资,是他们用来打发无聊生活的小插曲;而对于烈士的牺牲,“庸人”却是感到了悲哀。这种悲哀,既是为烈士,但更是为自己,因为他们从烈士的死,看到了自己生活在怎样的黑暗中。他们看到自己处在这样的黑暗中,当然也会感到“艰于呼吸视听”,当然也会想到斗争与反抗以改变处境。这正是先生还没有对“庸人”完全失望而要唤起他们的原因。只是,他们不是“真的猛士”,他们没有“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勇气,因此,他们又必须淡化甚至忘掉悲哀,于是,他们寄望于时间的流逝。需要说明的是,悲哀的淡化乃至忘记,实则就是对黑暗现实反应的钝化乃至接受。如此,他们也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苟且活着,而“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也将因为他们的“苟活”而继续得以维持了。如果这样,他们将永远生活于“似人非人的世界”,他们的生活将永远没有希望。怎么办?做“真的猛士”。“真的猛士”虽然由于看清了人生的悲惨暗淡,看到了战友的流血牺牲而感到“哀痛”,但同时,因为他们看到了战友为改变悲惨暗淡的现实不惜流血牺牲,他们也就看到了未来的希望。这样,作者写这一节文字的用意就非常明显了,即告诉“庸人”与其做一个没有未来的“苟活者”,不如做一名虽“哀痛”却有希望的“猛士”。
(作者单位:河南省灵宝市实验高级中学)
思考:这句话首先表现了面对段祺瑞政府统治下的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把持着话语权的“非人间”,鲁迅先生产生的深重的无力感。既然面对“浓黑”的“非人间”,面对“下劣凶残”到连“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的“我”都出乎意料的段政府,面对混淆视听颠倒黑白,“下劣”到“出于我的意外”的“流言家”,“我”还能怎么样呢?“我”能说什么?“我”说什么又能起到哪怕一丁点的作用呢?面对这样的“非人间”,面对这样的“学者文人”,既然“我”无能为力,那就把“我”的“最大哀痛”显示出来,让“它们”因为“我”的哀痛而自得而高兴吧!这样的话,是负气话,选择这样使敌人“快意”的做法,甚至已经带有某些自虐的性质,但却恰恰表现了鲁迅先生在烈士牺牲后深重而又无法释怀的无力感。
既然对烈士的牺牲无能为力,表达哀痛只不过是让敌人感到快意,那么,把这种哀痛深藏起来,不让敌人知道,不让“它们”因此而高兴自得,行不行?不行。因为如果大家都不说话,就会让敌人认为“它们”真的将烈士牺牲的真相掩盖起来了,“它们”会因此更为高兴自得。因此,将哀痛显示出来虽然可能让敌人“快意”,但却可以告诉敌人,烈士牺牲的真相并未如“它们”所希望的那样所有人都不知道。如此一来,烈士的牺牲就不会毫无意义。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才不仅要把自己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敌人“快意”,而且要“将这作为后死者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疑问二:鲁迅先生说敢于直面惨淡人生敢于正视淋漓鲜血的真的猛士是“哀痛者”与“幸福者”。说真的猛士是“哀痛者”没有问题,可为什么又说他们是“幸福者”呢?
思考:这个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上三处谈到。第一处在第58页第一行,“他们(即真的猛士)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人生,为创造幸福的人生,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意为真的猛士的幸福源于对幸福的创造和追求。第二处在第60页第三十三行,“他们(亦即真的猛士)……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两处均为该书编者的看法。第三处在第64页第二十三行,“同时也只有真正的革命者能够看到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这样,他也是幸福的”,这句话出自该书选录的冯雪峰的《〈记念刘和珍君〉文中几个句子的解释》一文。
这几种解释虽然都有些道理,也似乎都能够自圆其说,但却均脱离了文本的具体语言环境,因此,只能是撇开作者本意的臆测。我们对一篇文章中任何一句话含义的解释都是在试图探得作者的本意,而要比较准确地探得作者的本意,必须将一句话放到一段话甚至是整篇文章中去理解。
这句话在文章第二节的开头。这一节与第一节一样,仍然是在写写作这篇文章的原因。在这一节中,鲁迅先生告诉读者自己写这篇文章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唤醒庸人,不至于使庸人忘记烈士的鲜血。不过,既然是要提醒庸人,为何要写“真的猛士”呢?原来“真的猛士”是一面镜子,是一面能够照出庸人灵魂与生活的镜子;同时,“真的猛士”又是一面旗子,是树在“庸人”面前的一面旗子。写“真的猛士”,作者是用以和“庸人”对比的。因此,要理解作者为什么说“真的猛士”是“幸福者”,我们必须先了解“庸人”是一群怎样的人。我们先看鲁迅先生是怎么写“庸人”的。他说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与微漠的悲哀。就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很显然,“庸人”虽“庸”,但他们绝不同于后文中的“无恶意的闲人”。因为对于“无恶意的闲人”来说,烈士的牺牲只是他们饭后的谈资,是他们用来打发无聊生活的小插曲;而对于烈士的牺牲,“庸人”却是感到了悲哀。这种悲哀,既是为烈士,但更是为自己,因为他们从烈士的死,看到了自己生活在怎样的黑暗中。他们看到自己处在这样的黑暗中,当然也会感到“艰于呼吸视听”,当然也会想到斗争与反抗以改变处境。这正是先生还没有对“庸人”完全失望而要唤起他们的原因。只是,他们不是“真的猛士”,他们没有“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勇气,因此,他们又必须淡化甚至忘掉悲哀,于是,他们寄望于时间的流逝。需要说明的是,悲哀的淡化乃至忘记,实则就是对黑暗现实反应的钝化乃至接受。如此,他们也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苟且活着,而“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也将因为他们的“苟活”而继续得以维持了。如果这样,他们将永远生活于“似人非人的世界”,他们的生活将永远没有希望。怎么办?做“真的猛士”。“真的猛士”虽然由于看清了人生的悲惨暗淡,看到了战友的流血牺牲而感到“哀痛”,但同时,因为他们看到了战友为改变悲惨暗淡的现实不惜流血牺牲,他们也就看到了未来的希望。这样,作者写这一节文字的用意就非常明显了,即告诉“庸人”与其做一个没有未来的“苟活者”,不如做一名虽“哀痛”却有希望的“猛士”。
(作者单位:河南省灵宝市实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