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中村问题所衍生的一系列社会、经济、环境问题也尤为显著。本文以西安市区内城中村现象为出发点对城中村问题的本质加以讨论。
关键词:弱势群体;城市;城中村;人居环境;生活方式
1城中村问题中弱势群体聚居现象分析
在西安市区中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城中村,有的维持原状,有的正在改建,有的已经改造完成。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独特问题,其所衍生的一系列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在快速城市化地区尤为显著,成为当前中国城市普遍面临的问题。
简单地说,城中村是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不断扩张,城市建设项目不断占用农村的非居住用地,村落逐步被城市空间包围。城市侵占了原住村民用于耕作的土地,而土地被征用以后,村民便失去了原有的收入以及福利保障,对村民的拆迁补偿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失去耕地的原住村民的生存、发展以及养老等问题。故村民们的生活方式开始城市化,脱离农业生产后开始从事工业,更多的是第三产业,或者是出租房屋和外出打工谋生。这样,城中村便逐渐形成,由于相对低廉的房屋价格,城中村变成了城市低收入人群更多的是外来人口的聚集地。任何城中村的空间形态,都是由初始的乡村聚落空间,逐步向“准城市”和乡村混杂的地方演化,其与相邻地段城市空间的形态差异不断增大,直至最后形成城中村空间形态。在西安所有的城中村基本上还是维持原有乡村型聚落空间的格局,在既有的建筑群落中自建一些新建筑,呈现出典型的乡村建筑风貌,具有明显区别于城市的特征。
虽然城中村是城市发展必然产生的,但城中村并不被现代城市接受,其中的居民的生活状态与整个城市格格不入,即使他们是这个城市运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劳动者。城中村的问题并不只是看上去的市政,治安,环境治理等问题,更多的是其中的居民在生产生活方式与其所在城市的脱节。
在西安碑林区周围就有若干城中村,或大或小,有的已经改造完成,有的正在原址上建造新的建筑物。首先是一个正在改造的例子,祭台村。祭台村是于2009年开始进行改造的,如今在原址上,太乙路以西已有高层住宅建成,太乙路以东正是一片建筑工地。“该项目建成后,祭台村将成为具有历史特色,集购物,休闲,酒店,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商業服务街区。”在改造前“滞后的环境设施和复杂的治安环境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但这并不是根本问题,或者应该说是“经济及社会问题造成了滞后的环境设施和复杂的治安环境,从而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经现场调研发现,那里的环境还是不尽如人意,这环境不仅指的是整洁程度,还包括空间的尺度及舒适度。部分改造完成的地区只不过由过去的底层的民宅改为现在的高层住宅,而其采光,绿化以及景观也不尽如人意,这种品质的居住区及城市化是不可取的。城中村的解决方法也不应是简单的将原有的底层民房换成现代化的高层住宅,应该从根本上解决的是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城市的融合。不应该为了城市化而城市化。城市是城市居民生活的环境,是为生活服务的,生活才是主体,城市不应只是城中村改造时所宣传的“高层住宅,大型商业服务街区”。城市区别于农村的不是居民居住的住宅,而是所从事的劳动,以及生产生活方式。
2老龄化聚居现象分析
城中村只是在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比较尖锐的问题,当然,还有其他问题正在逐渐地显现出来,如人口老龄化。我们对纺织城纺四厂原有的居住区进行了一系列调研。该区域面积为14.5hm2,现有建筑容积率为1.66,就此看来,该住区的舒适度较高,实际上也是如此,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的主观感觉是舒适的,对其使用者的调查也显示大多数使用者对其居住环境感觉满意。该住区建于1950~1960年,部分房屋后期经过改建,加建或重建。在其中居住的都是原纺织厂的退休工人及其家属。由政府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该住区有2000户家庭,共有居民6400人,老年人口系数为19%(老年人指年龄>65岁)儿童人口系数为16%,数据显示该住区以明显处于人口老龄化。但在实际调研中发现,该住区实际居住者并没有得到的数据多,而且老龄化程度更严重,老年人所占比例远大于19%。
该住区与城中村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社会性质,不一样的居住人群,完全不一样的空间,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即同质化的人口的聚集。城中村中聚居的是城市中的低收入者,纺织城居住区聚居的是老年人,可以统称他们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当然,也并不完全是,据前人的调查显示,区域内各类型人口分布大致呈正态分布,但很明显,“弱势群体”在之前提到的城中村及纺织城居住区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对各自所在区域的社会形态产生了影响。
对于整个社会“弱势群体”聚居的住区大都分布在城市的边缘区、近郊工业区周围或是城乡接合部,部分城中村位于城市中心区。他们对社会公共资源的需求是迫切的,但是能为他们所用的公共资源却是有限的。
3改善弱势群体聚居环境的社会责任
在当今的中国,在经过建筑的设计,开发商承包商的建设,房屋是作为商品出售的。但不同的人群,其消费能力是不同的,人们对住房选择与他们的收入情况是对等的。这在中国也是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
建筑师总想用自己设计的建筑或是空间来引导使用者的行为。如雅马萨奇设计的pruitt igoe,他很好地贯彻了柯布西耶的“阳光、空地、绿化”,设计者的意图是值得肯定的,pruitt igoe在建成时得到的是一片赞扬,但仅仅十年后,由于其混乱的状况被拆除了。建筑师精心设计的空间为其设想的使用者的活动提供了可能性,但他没想到这一空间完全没有按照他所设想的情况被使用。生活习惯“有多种多样,是不规则的,不固定的”。不同的生活习惯都是以明确、实际的需要为基础的,多种多样的生活习惯需要多种多样的住宅形式与之相配合。既然生活是复杂多样的,那它的载体——居住建筑自然也应当是复杂多样的。
目前,中国已经在为解决低收入人群、弱势群体的居住问题做出努力,如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廉租房等。在改善居住质量的同时更应该考虑改善低收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环境,这才是弱势群体人居环境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刘献丽.城中村改造中的“搭便车”行为——基于集体行动理论视角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8(33).
关键词:弱势群体;城市;城中村;人居环境;生活方式
1城中村问题中弱势群体聚居现象分析
在西安市区中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城中村,有的维持原状,有的正在改建,有的已经改造完成。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独特问题,其所衍生的一系列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在快速城市化地区尤为显著,成为当前中国城市普遍面临的问题。
简单地说,城中村是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不断扩张,城市建设项目不断占用农村的非居住用地,村落逐步被城市空间包围。城市侵占了原住村民用于耕作的土地,而土地被征用以后,村民便失去了原有的收入以及福利保障,对村民的拆迁补偿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失去耕地的原住村民的生存、发展以及养老等问题。故村民们的生活方式开始城市化,脱离农业生产后开始从事工业,更多的是第三产业,或者是出租房屋和外出打工谋生。这样,城中村便逐渐形成,由于相对低廉的房屋价格,城中村变成了城市低收入人群更多的是外来人口的聚集地。任何城中村的空间形态,都是由初始的乡村聚落空间,逐步向“准城市”和乡村混杂的地方演化,其与相邻地段城市空间的形态差异不断增大,直至最后形成城中村空间形态。在西安所有的城中村基本上还是维持原有乡村型聚落空间的格局,在既有的建筑群落中自建一些新建筑,呈现出典型的乡村建筑风貌,具有明显区别于城市的特征。
虽然城中村是城市发展必然产生的,但城中村并不被现代城市接受,其中的居民的生活状态与整个城市格格不入,即使他们是这个城市运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劳动者。城中村的问题并不只是看上去的市政,治安,环境治理等问题,更多的是其中的居民在生产生活方式与其所在城市的脱节。
在西安碑林区周围就有若干城中村,或大或小,有的已经改造完成,有的正在原址上建造新的建筑物。首先是一个正在改造的例子,祭台村。祭台村是于2009年开始进行改造的,如今在原址上,太乙路以西已有高层住宅建成,太乙路以东正是一片建筑工地。“该项目建成后,祭台村将成为具有历史特色,集购物,休闲,酒店,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商業服务街区。”在改造前“滞后的环境设施和复杂的治安环境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但这并不是根本问题,或者应该说是“经济及社会问题造成了滞后的环境设施和复杂的治安环境,从而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经现场调研发现,那里的环境还是不尽如人意,这环境不仅指的是整洁程度,还包括空间的尺度及舒适度。部分改造完成的地区只不过由过去的底层的民宅改为现在的高层住宅,而其采光,绿化以及景观也不尽如人意,这种品质的居住区及城市化是不可取的。城中村的解决方法也不应是简单的将原有的底层民房换成现代化的高层住宅,应该从根本上解决的是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城市的融合。不应该为了城市化而城市化。城市是城市居民生活的环境,是为生活服务的,生活才是主体,城市不应只是城中村改造时所宣传的“高层住宅,大型商业服务街区”。城市区别于农村的不是居民居住的住宅,而是所从事的劳动,以及生产生活方式。
2老龄化聚居现象分析
城中村只是在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比较尖锐的问题,当然,还有其他问题正在逐渐地显现出来,如人口老龄化。我们对纺织城纺四厂原有的居住区进行了一系列调研。该区域面积为14.5hm2,现有建筑容积率为1.66,就此看来,该住区的舒适度较高,实际上也是如此,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的主观感觉是舒适的,对其使用者的调查也显示大多数使用者对其居住环境感觉满意。该住区建于1950~1960年,部分房屋后期经过改建,加建或重建。在其中居住的都是原纺织厂的退休工人及其家属。由政府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该住区有2000户家庭,共有居民6400人,老年人口系数为19%(老年人指年龄>65岁)儿童人口系数为16%,数据显示该住区以明显处于人口老龄化。但在实际调研中发现,该住区实际居住者并没有得到的数据多,而且老龄化程度更严重,老年人所占比例远大于19%。
该住区与城中村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社会性质,不一样的居住人群,完全不一样的空间,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即同质化的人口的聚集。城中村中聚居的是城市中的低收入者,纺织城居住区聚居的是老年人,可以统称他们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当然,也并不完全是,据前人的调查显示,区域内各类型人口分布大致呈正态分布,但很明显,“弱势群体”在之前提到的城中村及纺织城居住区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对各自所在区域的社会形态产生了影响。
对于整个社会“弱势群体”聚居的住区大都分布在城市的边缘区、近郊工业区周围或是城乡接合部,部分城中村位于城市中心区。他们对社会公共资源的需求是迫切的,但是能为他们所用的公共资源却是有限的。
3改善弱势群体聚居环境的社会责任
在当今的中国,在经过建筑的设计,开发商承包商的建设,房屋是作为商品出售的。但不同的人群,其消费能力是不同的,人们对住房选择与他们的收入情况是对等的。这在中国也是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
建筑师总想用自己设计的建筑或是空间来引导使用者的行为。如雅马萨奇设计的pruitt igoe,他很好地贯彻了柯布西耶的“阳光、空地、绿化”,设计者的意图是值得肯定的,pruitt igoe在建成时得到的是一片赞扬,但仅仅十年后,由于其混乱的状况被拆除了。建筑师精心设计的空间为其设想的使用者的活动提供了可能性,但他没想到这一空间完全没有按照他所设想的情况被使用。生活习惯“有多种多样,是不规则的,不固定的”。不同的生活习惯都是以明确、实际的需要为基础的,多种多样的生活习惯需要多种多样的住宅形式与之相配合。既然生活是复杂多样的,那它的载体——居住建筑自然也应当是复杂多样的。
目前,中国已经在为解决低收入人群、弱势群体的居住问题做出努力,如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廉租房等。在改善居住质量的同时更应该考虑改善低收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环境,这才是弱势群体人居环境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刘献丽.城中村改造中的“搭便车”行为——基于集体行动理论视角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