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创作手法在《喧哗与骚动》中的运用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mycjri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喧哗与骚动》是其所有作品中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使用各种现代化的写作技巧和手法,取得了意识流小说创作过程中非常高的成就,促进了世界意识流创作手法的发展。本文重点对意识流创作手法在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意识流创作手法 威廉·福克纳 《喧哗与骚动》 运用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70多部短篇小说、19部长篇小说和20部电影剧本,是西方非常著名的现代经典作家。《喧哗与骚动》是作者本人最喜欢的一部作品,整部作品以一个堕落的南方淑女为中心,对名门贵族的分裂和衰败进行了描述。在整部小说中,作者使用各种艺术流手法对康普生家族的兴衰进行了描述,利用合理的结构和时间安排,把自己想追求的最佳表现方式表达了出来。本文主要对小说中人物意识、时间、空间创作的意识流手法的运用进行分析。
  一 《喧哗与骚动》的写作手法
  《喧哗与骚动》和普通的小说的写作手法是有着非常大的不同的,最大的差异是小说对意识流的运用,意识流本来指的是心理学的专业术语,是由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威廉·詹姆斯提出来的。詹姆斯认为人的意识活动是一种流,而不是每个不同的部分进行互相独立的、互不连接的进行。意识始终保持着流动的状态,在对意识流进行定义的过程中,认为在人的意识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具备逻辑性和理性的,所以人的意识主要是非理性、无逻辑的潜意识组成的,并且人们现在的潜意识和以往的潜意识会融合在一起,对人的时间感进行组织,进而在人的主观感觉中形成现实性的时间感,法国的哲学家对这种时间感进行了强调和发展,强调了现在的影响和过去经验之间的联系,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统一,将心理时间的概念提了出来,这些学说对意识流写作手法的产生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面对着社会的多变和混乱,福克纳感到了深深的痛苦和分裂,在以上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他大胆地尝试了意识流的艺术表现手法,《喧哗与骚动》整篇小说的手法非常的新颖,故事一共由四个部分组成,并分别由四个人对这些内容进行陈述,整部小说都是对凯蒂的事情进行讲述,在第一部分中讲的全是白痴班吉的梦话,在第二个部分讲的是老大昆丁自杀之前内心的情况,非常的混乱,像是做梦一般,在第三个部分讲的是老三杰生的独白,意识流非常的明快简洁,在小说的第四个部分讲的是作者从外部进行的记录,充分地使用了常规性的故事叙述的手法进行写作,利用老黑奴迪尔西对没有叙述清楚的情节进行叙述,通过利用几个人的意识流,从不同的角度把故事的内容表现了出来。福克纳后来谈到《喧哗与骚动》时说:“由于我认为,一个故事如果让一个只知道表面,而不能深入了解的人表达出来会更加的动人,所以我首先站在一个白痴孩子的角度对故事进行讲解。在故事讲完以后,认为还是没有全面地讲清楚故事的情节,然后又从另外一个兄弟的角度将同一个故事再次讲解了一遍,依然感到不够满意,于是又从第三个兄弟的角度把故事又讲了一遍,依然感到不够理想,于是把着三个故事联系在一起,可是仍然感到有不足的地方,于是我就使用自己的话来进行补充。”
  二 多个叙述形式和多个视角互相结合
  在整个小说中,福克纳充分使用了“自由联想”的描述手法,从故事的第一部分到故事的第三部分,使用了非常多优秀的写作手法把每个人物内心的潜意识展现了出来。从小说的开头,福克纳便抛弃了以往传统叙述的格式,使用反省、回忆、独白的手法从故事的开头一直贯穿到故事的结束,将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性感特征展现了出来,特别是在班吉的部分,在对人物特殊性给予充分尊重的前提下,充分地运用了外部线索,把过去和现在的变化展现了出来,将多重形式和多角度叙述相互结合的特征非常好地展现了出来。如班吉对自己的男孩斯特勒照顾时,告诫自己不要去攀爬篱笆,防止衣服被弄坏,并出于本能,想象到自己小时候凯蒂带着自己攀爬篱笆的情景。作者在小说描述的过程中,通过把这种回忆的手法穿插进来,使得读者在寻找线索的时候,进一步对家庭内部的组成关系有了具体全面的了解。福克纳在使用意识流的手法进行创作时,文章的内容更倾向于诗歌,无论在故事的对位、故事的结构、故事的叙述排列形式等方面,和传统的诗歌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小说中的四个部分就好像是四个诗歌的章节,每一个章节都有着特定主题和完整结构。在创作的过程中,为了把四个相对的世界展现出来,产生出类似于诗歌四重奏的效果,作者把比较常用的诗歌韵律和节奏融入了进来,不仅形象地把主角的意识显露了出来,同时也利用韵律和节奏把主角的意识联合了起来,在人物意识不断的变化下,展现出了抑扬顿挫的手法,特别在对昆丁的部分进行描述时,表现得更加明显,在其心情沉重感觉不到快乐的时候,作者的心情变得更加的沉重,心情也不断地变化着,各种韵律和节奏都显得非常的混乱和无序。在对这些艺术特点进行描述的过程中,作者使用各种语言手段对独白的表现力进行丰富,把人物的形象更加生动地展现了出来,给予了故事特殊的韵律和节奏,对场景的塑造也更加的逼真生动,可以真实地展现出故事背后的精神,再次提升小说的魅力。
  三 不同于常规的对位式结构的应用
  在对故事进行描写和呈现的过程中,福克纳使用不同于寻常的“对位式结构”,分别从四个人物的不同视角来体现出来,例如在前面的三个章节中,通过对三个弟兄内心的独白和不同的性格将他们的人生经历展现了出来,并且完整地将他们家庭的变迁拼凑了出来。另外,每个人不同的艺术特征,也为读者展现了非常多彩丰富的意识材料,最后把这三种意识融汇成了小说的基本情节。在小说的第四个章节中,作者利用比较明晰的叙述手法对意识流和内心独白所表现出来的空白进行了描述,提升了作品的层次感。让作品在构成情节等方面也变得更加的明晰,四个相对的世界、四个不同的部分,互相独立又互相衬托,将故事的整体框架和整体结构形象地表达了出来。在整篇故事中,凯蒂是整个故事进行的主线,所有的人物都是围绕着这个女孩相继出场的,这个女孩是对整个世界进行联系的重心。在这四个相互对立的世界中,有三个是封闭、晦涩和朦胧的,三个儿子复杂纷乱的意识活动和内心的独白,让其中的三个世界变得更加的隐晦和黯淡,对于其城镇社会生活和日常家庭生活的世界来说,就会显得更加的透明、客观和奔放。通过把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进行对比,有效地推动了故事的情节和矛盾的发展,通过对故事中事件和人物进行穿插,让各个部分既封闭又独立,通过互相联系、互相衬托微观世界中的内容,将一幅南方贵族没落生活的情景描述了出来;在小说的最后一个部分,通过作者进行叙述,把内容从混乱无序的精神世界转入了外部的客观世界。在小说中,康普生家的三个孩子已经不再是主要人物,他们家中的黑人女佣迪尔西才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作者通过使用敏锐和冷静的眼光对周围的世界进行观察,把杰弗逊镇的社会生活和康普生家族几十年的变迁,揭示了出来。在描述的过程中,作者的条理非常的清晰,文笔也非常的流畅,让观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康普生太太喜欢穿黑色的裙子,班吉的眼睛是蓝色的,杰生的行动和语言更像是一个酒吧的招待,通过使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描述,就把原本支离破碎、杂乱无序的小说变得完整协调和井井有条。   四 对混合型笔法的充分使用
  在创作中,作者把各种叙述手法合理地结合起来,将不同社会、不同人物的需求反映了出来,如在小说的开头就写到:“我们沿着小路走到了花园内的篱笆旁边,正好可以看到我们的身影。我的身影显得比勒斯特要高许多。在走到缺口处之后,我们钻了进去。”在小说描述的过程中,作者通过使用叙述手法把各种叙述形式合理地结合了起来,对人物不同层次的社会活动进行了表现。在对不同层次、不同人物的社会活动进行描述的过程中,作者使用混合型笔法对各种叙述的形式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小说创作中,福克纳混合型笔法的应用将多种叙述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反映了不同人物的不同层次的社会活动。比如:“在凯蒂放开我之后,我们就一起钻了进去……因为莫利舅舅说了别让任何人看见,所以凯蒂说我们必须猫着腰走路。班吉,把你的手像这样放进口袋里,不然他会冻僵的,你不想让自己的手在圣诞节的时候被冻坏吧,那就赶紧放进去。”
  这段语句中包含了间接引语内心的独白。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各种描述手法的使用,通过使用这些形式不同的描述手法,作者把班吉各种层次不同的感性活动描述了出来,并把这些描述手法进行转化,把混合的心理画面描述了出来,在对描述手法进行转换的过程中,将混合的心理画面描述了出来。作者在对笔法进行转换时,非常的随意自然,没有留下一丝的解释性语言和痕迹,只是通过字体的不同来把时空的变换显示出来,作者通过使用这种混合型笔法和表现形式把班吉的思维形式和内心意识展现了出来,让人物变得更加的直接和生动,更加具有直接感和真实感,充分地彰显出了人物的特点。
  五 结语
  在《喧哗与骚动》的创作过程中,作者在写法上大胆地进行了创新,并充分地使用意识流的手法,把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和内心描述了出来,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深度和高度,即将作者体会到的人类宿命意识体现了出来。一直以来,福克纳被公认为是一个对人类的自我认识进行拓展的著名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对美国南方社会的情景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有非常浓厚的主观色彩,他对传统物质文明的否定和怀疑,让更多的西方知识分子感到共鸣,因此,西方知识分子都觉得福克纳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是时代的精神。
  总之,福克纳作为意识流小说创作的代表性人物,他运用了较为独特的叙述方式,让多个叙述形式和多个视角互相结合在一起,并大胆运用了不同于常规的对位式结构,还充分利用了混合型的笔法,使得整个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都处于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之中,然后再慢慢扩展开来,从而使得整部小说的主体框架显得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体,使一种空间结构的故事框架并通过影视作品完美地表现出来。而且,他的作品中还巧妙地弥补了意识流小说的散漫缺陷,揭露了人性的复杂,成为了震撼人们心灵的伟大史诗。
  注:本文系天津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项目《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中小说二度创编研究》,项目编号:SDJG13101。
  参考文献:
  [1] Faulkner,William.The Sound and the Fury.1964.
  [2] POLK,NOEL.The American Novel:New Essays on The Sound and The Fury.1993.
  [3] 李宁、刘宇:《开放的结构 多元的意义——〈喧哗与骚动〉叙事中的时空艺术》,《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4] 夏妙月:《福克纳两部意识流小说的叙述模式研究》,《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5] 张艳:《论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的现代主义》,《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兰继洲,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1.  一直在下雪。小镇格兰的雪每一年都下得特厚。雪花噗噗烁烁,永远都从天上漏不够似的。警长大卫·沃克叼着雪茄,两脚搭在办公桌上,暖气开得足足的,惬意极了。他想,虽然外面风雪交加,可这个冬天给人的感觉还真宁静。  小镇面积不大,人口不多,基尔克山从东部、南部和西部将格兰小镇围绕其中,像一条巨蟒守候着自己的巢穴。小镇北边,是一处巨大的淡水湖泊——羽毛湖。山与湖是令小镇人自豪的旅游胜地。不过,游客们一
期刊
盈盈满月照耀着  皑皑的雪地上他艰难地举步  摇摇晃晃地终于到了屋内  哦不?!瘫倒在沙发上的人  背上赫然插了一把刀……    1    从气象图的不连续线来看,中午过后便会下雪,但没想到下得这么大。刚开始时,只见雪花飘浮,入夜后逐渐变粗,有如鹅毛般的牡丹雪,看起来会下一整夜了。可是没想到,在九点前,又戛然停止了。  照例,这次的气象预告又与事实相差甚远——但也不应讥讽那些气象专家为“白吃纳税人
期刊
[写在前面]    本篇小说含有叙述性诡计,请各位读者仔细阅读,留意每个细节。我衷心的祝愿各位读者可以识破所有诡计,也衷心的期待自己可以骗过所有的人。    [一]    推开窗户,一阵微风迎面扑来,带着一股春天的味道。路边的柳树又发芽了,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想起她。  那是在我上高中的时候,我们学校是一所很糟糕的高中,老师们都不认真讲课,显然不指望有人能考上大学。学生们也都不好好学习,一心想着混到
期刊
赠与我一次华丽转身,  荣耀这虚席以待的舞台。Chapter 1  妻子又回来了,在我杀死她后的第七天。  我打开卫生间灯的时候,奈美那颗美丽的头颅就在洗手池里,被我切断的脖根处残缺不齐,昏黄灯光下她的皮肤开始腐烂发紫,微微张开的嘴里伸出一条舌头,白色的虫子在鼻翼边蠕动,混浊的眼珠正对着镜子端详自己,一如她生前那样喜爱臭美。  为什么她的头会自己跑回来呢?  已经是这个星期的第三次了。  我快被逼
期刊
序  请别介意我有言在先,你们不会欣赏我,同行会妒忌,读者会反感,这一刻你不会喜欢我,继续往下看,你更加不会喜欢我。  各位作家,请注意:我在自己的作品中曾这样说过,阅读他人杜撰出来的东西无异于浪费生命。不是自夸或骄傲,而是不争的事实,我的作品改编于现实世界,却比浮夸的小说更具戏剧性。若你看到我的作品全无快意,并为此鄙夷唾骂,大可不必,若我的高调冒犯了你的职业,最好把视线移开,再以平静客观的态度给
期刊
1 前四天  “借我一个不在场证明行吧?”电话那头的声音虽没有多严肃,但可以听出不是在开玩笑。  “用来干什么?”老实说我也很吃惊自己的回答,泰然处之的就像在问对方“你要胶水干什么”、“你要胡椒粉用来干什么”一样。  “只是想省掉点麻烦罢了,你别担心啦,是那种‘不必要’的麻烦哦。”  “具体时间?”  “下礼拜四晚上九点到十一点。”  “知道了,让我先想想。”  “谢啦。”说完这句后,对方就挂上了
期刊
一    左手昆仑,右手天山。黄土官道上,一抹黑影疾速掠过,速度之快仿若一撇亮光。  吹花吹花,只因入东厂当日漫天梨花。此刻,吹花驻足停在一匹白马前,拱手道:“大人,前方就是天山、昆仑,岳如影的月影宫应当匿于其中。”  已入高原,白马喘起粗气,不安地扬蹄长嘶。座上人一拉缰绳,立刻让它平静下来。  “直接入山。”低沉男音穿透风沙而来。银色铁甲、英姿飒爽,带着拒人千里的寒冷。  “是。”吹花迅速上马,
期刊
摘要 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在其代表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对名字和命名行为倾注了特别的用心。那些嵌入小说情节中却未受重视的命名行为,不仅有助于作者创造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并实现其写作目的,也使作品饱含多重寓意和丰富的象征意味。其中,派的自我命名最为显著和典型,本文通过对其双重自我命名的探究,重新解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关键词:命名行为 名字 自我命名 缺失 扬·马特尔  引言  加拿大作家扬·马
期刊
摘要 英国当代小说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在其小说《洼地》中,深刻地揭示了生活在洼地上的人们所面临的生活困境。本文运用生态批评理论,对洼地上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进行分析,揭示了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并为生活在文明社会的人们提出警示。  关键词:《洼地》 危机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  引言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是英国20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纵观斯威夫特的创作生涯,他对探究历史投注了极大的
期刊
摘要 本文以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为支点,解析了《最蓝的眼睛》中与命运抗争的黑人小女孩克劳迪娅的成长经历,体现了在强势的白人文化的压力下,黑人女性热爱自我,坚持黑人文化核心价值的重要性。  关键词:镜像阶段 他者 黑人文化 自我  托尼·莫里森,20世纪后期著名的美国非裔女性作家,深受有关黑人的民间传说、希腊神话和基督圣经故事以及西方古典文学的影响,其写作风格简洁而富有神秘色彩。莫里森是第一个赢得诺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