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最大的难题是制度难改,翻开学校的各项制度一览,竟然发现,十几年前制定的制度,现在依然如旧,世易时移,拿前人的规矩来约束新人,新人能答应?可存在即合理,人们习惯于因循守旧,领导更是为了方便行事,新教师又能奈何?在中小学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里有一持续改进原则,旧制度中有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可领导不愿意改,老教师不想改,新教师想改也改不了,各项制度,挂在墙上,十年如一日,若是遇到涉及相关制度的检查,很多就是将姓名和日期改改,其他依葫芦画瓢,装修一番再重新贴上,美其名曰:新制度,网络时代,更有甚者,百度搜索一番,稍作修改,直接打印张贴。什么样的制度,造就了什么样的教师,什么样的教师造就了什么样的学生,课改在制度沿袭中举步维艰,迷雾重重。
一、制度建设,内外兼修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学校需要建立按学习能力,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一日不学,就要落伍,领导的落伍是教师最大的悲哀,对于教育,目前有着太多的模式,若是不加选择地照搬,形成制度,其实也是一种沿袭,有时甚至会是一种邯郸学步,学习是一种有取舍的过程,学习更多是为了扬长避短,学习更多是要结合本校的实情,我们的领导在掌握先进教育理念的前提下,还能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求一条适合本校发展的特色道路,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制度,是学校发展的活力源泉,学习并不一定要外参观、内考察、跟风名校,阅读教育名著,走进学生生活,对话新教师更是一种学习,学然后知不足,习然后知难能,理论联系实践,制度也就将在实践中逐步得到完善。我们很多校长在制定学校制度时,一味从先进的理念、名校的观念、好学校的经验入手,却很少考虑到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这样的制度建设,难免会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学校是一个有着具体实情的学校,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生源个性、年龄职称结构等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种差别自然不能与名校的制度建设相提并论,本校的制度建设需要重点结合本校的校情、师情和生情进行,深入到学生中间去,形成实际问题实际分析和决策,从学校的实情去学,制度建设才会有更鲜活的源泉。
二、集思广益,听证制度
制度一旦形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不是说就一成不变了,校长聘任制下,学校制度建设面临着一种尴尬,那就是很多校长成了学校“宪法”的代言人,制度建设更多是成了校长的意志的体现,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的社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个人的言论有时也许不够客观,听证是个好办法,我们不妨将教师中一些好的建议、观点和做法,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集思广益,进行听证,若是有相关的激励跟进,如,通过了听证的建议,学校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更能调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涉及学生管理的,我们甚至还可以向学生进行听证,学校是学校中人的学校,只有学校中人都能积极主动献计献策,参与管理,学校才会是一个民主和谐的殿堂。切忌“量体量衣”关系式操作,谨防心血来潮临时性武断,坚持持续性改进原则,唯其如此,制度建设才能得民心,彰民意,才有鲜活的生命力。
三、张扬个性,彰显人性
制度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有个性的人,我们通过民主集中制而形成的制度必须加上个性发展的内容,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死制度束缚活人,很多时候难免会导致行尸走肉的尴尬,对于学生和教师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特殊情况,人性化应是执行制度的出发点,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个全体除了制度中的大多数人的意志外,必然也包括个别,遇到个别人情况,适应于多数师生的制度,自然需要变得更为灵活一些,唯其如此,才是真正面向全体。按制度办事,体现的是一个公平、公正、合理过程,可事物是发展的,个性也在成长,我们除了以静制动外,更需要静中有动,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不伤害大局的利益下,尊重个性会有更大的收获,对于用自己所长为学校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师生,适当加以奖励,更有利于推动学校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师生潜能,对于师生所犯的一些错误,有时宽以待人比制度罚人更有效果,死制度也要活学活用,前提是要以人为本。
四、构建章程,实现发展
同样,制度建设必然也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能长期不变,也不能说变就变,既要考虑到当前的适应性,同时也要能满足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可能,这应该是一个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持续改进的原则下,什么制度不适宜了,需要建立什么样的制度,如何建立,需遵循什么样的程序,适应范围等,都需要在制度建设条例中有比较明确的依据。在建设新制度的时候,我们必须综合考虑该制度的目前适应性,同时还要考虑该制度的延续性和持续改进性,努力做到制度既适合目前学校的发展形势,同时还能适合今后一段时期的可能性,让制度的建设做到规范、适度、有序,能有效服务于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做到切实可行,适合本校校情的发展。
课改不只是改形式,也不只是改制度,更为重要的是转变教师观念,真正建立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机制,实现教学的与时俱进和持续改进,制度建设不应该成为课改的阻力,更应该成为课改最有力的杠杆。
(作者单位:湖南浏阳市小河中学)
一、制度建设,内外兼修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学校需要建立按学习能力,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一日不学,就要落伍,领导的落伍是教师最大的悲哀,对于教育,目前有着太多的模式,若是不加选择地照搬,形成制度,其实也是一种沿袭,有时甚至会是一种邯郸学步,学习是一种有取舍的过程,学习更多是为了扬长避短,学习更多是要结合本校的实情,我们的领导在掌握先进教育理念的前提下,还能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求一条适合本校发展的特色道路,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制度,是学校发展的活力源泉,学习并不一定要外参观、内考察、跟风名校,阅读教育名著,走进学生生活,对话新教师更是一种学习,学然后知不足,习然后知难能,理论联系实践,制度也就将在实践中逐步得到完善。我们很多校长在制定学校制度时,一味从先进的理念、名校的观念、好学校的经验入手,却很少考虑到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这样的制度建设,难免会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学校是一个有着具体实情的学校,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生源个性、年龄职称结构等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种差别自然不能与名校的制度建设相提并论,本校的制度建设需要重点结合本校的校情、师情和生情进行,深入到学生中间去,形成实际问题实际分析和决策,从学校的实情去学,制度建设才会有更鲜活的源泉。
二、集思广益,听证制度
制度一旦形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不是说就一成不变了,校长聘任制下,学校制度建设面临着一种尴尬,那就是很多校长成了学校“宪法”的代言人,制度建设更多是成了校长的意志的体现,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的社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个人的言论有时也许不够客观,听证是个好办法,我们不妨将教师中一些好的建议、观点和做法,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集思广益,进行听证,若是有相关的激励跟进,如,通过了听证的建议,学校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更能调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涉及学生管理的,我们甚至还可以向学生进行听证,学校是学校中人的学校,只有学校中人都能积极主动献计献策,参与管理,学校才会是一个民主和谐的殿堂。切忌“量体量衣”关系式操作,谨防心血来潮临时性武断,坚持持续性改进原则,唯其如此,制度建设才能得民心,彰民意,才有鲜活的生命力。
三、张扬个性,彰显人性
制度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有个性的人,我们通过民主集中制而形成的制度必须加上个性发展的内容,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死制度束缚活人,很多时候难免会导致行尸走肉的尴尬,对于学生和教师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特殊情况,人性化应是执行制度的出发点,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个全体除了制度中的大多数人的意志外,必然也包括个别,遇到个别人情况,适应于多数师生的制度,自然需要变得更为灵活一些,唯其如此,才是真正面向全体。按制度办事,体现的是一个公平、公正、合理过程,可事物是发展的,个性也在成长,我们除了以静制动外,更需要静中有动,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不伤害大局的利益下,尊重个性会有更大的收获,对于用自己所长为学校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师生,适当加以奖励,更有利于推动学校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师生潜能,对于师生所犯的一些错误,有时宽以待人比制度罚人更有效果,死制度也要活学活用,前提是要以人为本。
四、构建章程,实现发展
同样,制度建设必然也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能长期不变,也不能说变就变,既要考虑到当前的适应性,同时也要能满足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可能,这应该是一个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持续改进的原则下,什么制度不适宜了,需要建立什么样的制度,如何建立,需遵循什么样的程序,适应范围等,都需要在制度建设条例中有比较明确的依据。在建设新制度的时候,我们必须综合考虑该制度的目前适应性,同时还要考虑该制度的延续性和持续改进性,努力做到制度既适合目前学校的发展形势,同时还能适合今后一段时期的可能性,让制度的建设做到规范、适度、有序,能有效服务于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做到切实可行,适合本校校情的发展。
课改不只是改形式,也不只是改制度,更为重要的是转变教师观念,真正建立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机制,实现教学的与时俱进和持续改进,制度建设不应该成为课改的阻力,更应该成为课改最有力的杠杆。
(作者单位:湖南浏阳市小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