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lixi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年小学毕业,同学送了我一张他的黑白照片。
  作为交换,我也想回赠照片给他,向他打探得知,他是在初中物理刘老师那儿拍的照片,三角钱,冲洗一张加三分钱。我立即打消了赠相片的念头,不要说拿余钱出来照相,就连拖欠一学期的学费也才刚刚交完,我又怎么好意思再向母亲要钱呢?
  这种渴望又失望的心情一直延续到毕业合影那天。
  农村小学里最隆重的事情莫过于毕业合影了。班主任哲楠老师神秘地说:“明天我们照毕业照,大家穿上漂亮的白衬衫、蓝裤子哦!”这是我的第一张照片,一定要照得好看才行。可是,我没有白衬衫、蓝裤子,更没有新鞋子!但我见过以前的毕业生合影,第一排是老师和漂亮的女生,蓝裤子、新鞋子只对她们才有意义,后面几排的人腿脚不露出来的。
  第二天,我躲躲闪闪,挤到后面,以免露出破旧的裤子。按之前想好的,看着前面的摄影师,尽量微笑着,把眼睛睁到最大最亮,反复调整自己的表情,讨好镜头,努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它。
  其实,后来我完全记不起自己站在第几排,什么位置,我从来没有得到过那张合影,因为那时的我,根本交不起钱。
  初中毕业合影的那天,阳光很好,男生们个个穿着新衣服,梳了整齐的头发,脸洗得特别干净。女生们也换上了鲜艳的衣服,身上似乎还有一种香味。我站在高高的架子上,不停调整着自己的站姿,睜着有些近视的眼,力图更加炯炯有神。
  但我没有看到堂妹华玉站在什么位置。前一天,她与我一前一后上学,她追上来,塞给我一把东西,原来是水煮毛豆。“不要!”“给你,你就吃吧!”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毛豆是在夏收前给我无限期待的美味。她说,等照完毕业照,就要外出打工了,她自知成绩不好,便没有报考。我那时还想要买个笔记本给她送行,而合影完,我完全忘记了买笔记本送给她的事。
  那年,姐姐还没有结婚,准姐夫经常来我家,还带来各种各样的吃食。有一天,家人急急忙忙地来学校叫我回家,原来是准姐夫有个朋友,带了个相机来看他。他便带那朋友来为我们一家照相。
  这次照相,我竟然找不到一件像样的衣服。最后,相片里穿着的,是一件松松垮垮的浅绿色西装。这是我的第一张生活照,在老屋北边的竹篷下,一个脸上微胖、顶着锅盖头、眯着眼、抿着嘴的男孩。后来拿到相片时,都不敢相信那是自己。这成为我离开家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母亲常拿在手中摩挲细看,想象着这个穿淡绿色衣服的孩子在广州的生活。其实,几年过去,我已完全变了样,但在母亲的心里,我却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心中那个离家前的儿子。
  只可惜,这张照片在一场洪水中,连同其他照片一起毁于一旦,没能留下一张在老家的照片。
其他文献
时针拨回到六年前的国庆节,白天,我帮家里平整一块地。一个下午,我挥汗如雨,将一块巴掌大的高低不平的地整得平坦,累是累了点,心中却是快乐的,因为劳动最光荣。晚饭后,我准备去洗澡,却感觉身体在“闹脾气”,肚子极不舒服。当我蹲在厕所里时,却又没有了要如厕的想法,只是莫名地想呕吐。“这是什么鬼病?”痛不那么痛,胀不那么胀,一个词概括:难受!  我下楼去喝水,想缓解病情,刚喝一小口水,便一顿呕吐。老婆叮嘱我
期刊
她的一生应该是被嫌弃的吧!  那年,她到了入学的年纪,外公外婆却不曾有送她入学的意思,她反复哭求,并许诺每天放学后割一背箩草回来。遗憾的是,两位老人冷冷地甩出一句:“一个女孩读什么书!”每每说到此处,她的眼睛总是微微泛红。或许,这是她第一次深刻地认识到男孩与女孩之间,生来就有着云泥之别。望着同龄的男孩背着书包走进神圣的学堂,她的泪一定一次又一次往心里倒灌如海水吧?  决定不顾一切嫁给父亲时,她的悲
期刊
杜甫草堂坐落在成都的西郊。  可是你晓不晓得离草堂不到100 米的訇然问世的唐代市井遗址呢?时光之云回溯到2001 年,辛劳的人们在成都杜甫草堂挖掘地基铺设下水道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迄今为止巴山蜀水范围内规模最大的一处唐代文化遗址,今天我站在围栏外面,注视三口砌有井沿的水井和7 处面积工整的唐代房屋遗址,想象着当地原住居民的来来去去。  一妇人在井口汲水,有几孩童在街沿上嬉戏打闹,清癯而孤高的杜甫
期刊
窗外,鸟鸣叽叽喳喳,梦做得零零碎碎,老人又累又乏,决定还是醒来,到门口去坐坐。  找出他的代步轮椅车,朝门口的人行小路推去,道路规整洁净,行进并无大碍。即便如此,老人患肺心病已多年,走不了几步路就喘得厉害。老人推推停停,累了,就坐在上面歇歇。而老伴还在屋里,就着还没移走的阳光,磕绊着继续摸索那些仿佛永远都干不完的活儿。  阳光披拂,顿时轰轰烈烈、铺天盖地向着老人翻涌。鹅黄,灿烂,和风与蓝天,在浓郁
期刊
母亲干练睿智,硬是把不屈的命运写成传奇。  想想那时近乎是孤儿的父亲家徒四壁,娶了母亲又添我们兄弟4 个后,家中更是穷得揭不开锅。可岁月在母亲浆洗缝补中硬撑了下来。听姨娘们讲,母亲思维敏捷,数学特好,吟诗作对无所不通,从小学到汀泗七中成绩一直是佼佼者。古有木兰替父从军,母亲替病父上工也成佳话。那时15 岁的母亲毕业回乡替生病的外公上南川水库、鸣泉水库等工堤(因家中姊妹多排行老大),因读《四书》《五
期刊
人人都说,天上不可能掉馅饼,可是在1974 年,天上就掉下来一个馅饼,而且是一个大大的馅饼。  我被大队革委会和公社革委会推荐上大学。推荐表送到区文教站,文教站站长、我高中的周老师对我说:“推荐上大学,要在农村锻炼两年,你还差三个月,明年再上吧!”真可谓一场欢喜忽悲空,到口的馅饼飞了。  这年年底,一年一度的征兵開始了。因我想着上大学,没有报名,那年我们区分了44 个名额,第一次体检,只有六人过关
期刊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生活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农村。那时,在村上看露天电影是很大的一件事。每个放电影的傍晚,几乎是全村人倾巢出动,拿着高高低低的木板凳、椅子陆续进场。开演前大家纷纷掏出衣兜中的红薯干、炒黄豆、炒玉米等等,你一把、我一把地互通有无,共同享用,一边兴奋地拉着家常,一边等待着电影开演。  当时,村上还驻有军队,每逢演电影时,解放军战士们都会排着整齐的队伍进场。在电影没有开场之前,常常是战士之间
期刊
从武昌楼下来,沿着台阶右侧长满青苔的小路,经石门开、望江亭等景点,到达秀园的正门,正门斜对面便是当年吴王试剑的地方。试剑石的旁边,是明朝正德元年(公元1506 年)湖广兵备副使恽巍为纪念楚国诗人屈原而修建的望楚亭。  亭子不大,隐于青山绿水之间,占据着一个绝佳的远眺的位置,去国怀乡的诗人屈子,行吟鄂渚之时,在樊山的每一个山头,想必是走了又走,选了又选,最终才选定此处的。  从望楚亭下来,已是下午三
期刊
“他”安静地待在角落里,灰扑扑的,努力靠墙,站得笔直。“他”的油漆已经斑驳,骨架不再坚硬,琴键像牙齿一样出现松动,发出哧哧的哑声。但“他”一直站在那里,挂钟在头上嘀嘀嗒嗒地走着。  钢琴真的很老了,孩子经常会忘记了它的存在。可是,当年孩子是那么地喜爱啊,那是父亲眼神中闪闪发光的宝贝。  钢琴很重,需要四个大汉搬运,他们个个膀大腰圆、身强体壮,可是在抬着钢琴上楼时,依然大口喘着粗气,像耕地里累极了的
期刊
秋天,收获的季节,在果园里饱餐后,母亲便带着我们将玉米收回来脱粒,然而,我们开始期盼着母亲亲手做的香喷喷的玉米饭。  只见母亲往火坑上架一个三脚支架,放上有一个把手的圆圆的小铁锅,小铁锅因为时间用得太久而发亮,待白色的猪油慢慢化开变成暗黄色,在锅底冒着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泡泡后,母亲便左手抱着木头箍成的圆甑子,右手用银白色的锅铲从里面把苞谷饭舀出来,轻轻放在锅里。锅底下火很旺盛,颇有点煮豆燃萁的感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