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人才发展新趋势 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育用留”四篇文章

来源 :宁波通讯·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cheng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没有人才优势,就没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国内发展环境也经历着深刻变化,发展优势和现实问题并存共生,我国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对做好高层次人才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我们要牢牢把握人才发展新趋势新特征,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育用留”四篇文章。
  深刻把握人才发展新趋势新要求
  国内外人才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机遇来看,当前国际人才仍然处于大流动大调整之中,国际产业链创新链还在不断变化调整,全球产业分工尚未尘埃落定,国际性的人才流动仍将持续。随着中国等国家营商环境的改善,全球经济重心呈现持续东移态势,国际人才流向正在发生历史性转折。经过这次疫情应对的考验,各国政府和人民逐渐形成了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这一共识。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并陆续顺利举办全国两会、线下国际服贸会等综合性会议,更加凸显了我国疫情防控的成效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海外的专家人才对中国也更加认可,为我国引进高层次人才带来了机遇。从挑战来看,当前逆全球化思潮興起,美欧等西方国家步入“保守期”,美国采取出口管制、安全审查、交流限制、司法制裁等方式对我国人才引进和科技交流实施定向打击,企图制造“寒蝉效应”,推进中美科技人才“脱钩”,海外引才安全风险不断上升,不确定性增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然客观存在,甚至更多。全球各国争夺“高精尖”人才的姿态和动作更趋白热化,即使受到疫情大流行的影响,各国也都没有放慢延揽高层次人才的步伐。如今年7月,英国宣布在唐宁街首相府成立一个跨部门的“人才办公室”,还承诺斥资3亿英镑来改善全国的科学实验室,足见对国际人才的渴望和重视。
  更大力度延揽高层次人才对宁波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宁波正在争当“重要窗口”模范生,我们需要立足新时代、锚定新目标、开启新征程。今年7月,宁波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作出《关于深入实施人才和创新“栽树工程”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提出以高素质人才引领高水平创新、打造高素质人才发展重要首选地的要求和目标,为今后一段时期的人才工作锚定了方向、指明了路径。人才是宁波当好“重要窗口”模范生的关键指标,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度、活跃度、贡献度、认可度决定着“重要窗口”模范生的建设进度。下阶段,宁波要推动支撑“十四五”发展的“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225”外贸双万亿行动、“3433”服务业倍增行动、“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等系列行动,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实施人才和创新“栽树工程”,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这些都需要一支规模庞大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支撑。
  创新举措做好高层次人才“引”的文章
  一要以更大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民营企业一直是宁波经济的主体,15家宁波民营企业入围2020中国民企500强榜单。民营企业更是人才集聚的主体,新流入宁波的人才90%去了民营企业。要按照“企业走在前台、政府退到后台”的人才工作要求,更加旗帜鲜明地支持民营企业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中发挥主体作用。要将各级引才资源更多向民营企业倾斜,对企业人才工作实施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尤其是要发挥民营企业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中的作用,通过海外并购、设立研发中心等模式就地吸纳人才,为我所用。
  二要以更大力度支持高校院所引进高层次人才。高校院所是集聚高层次人才的“蓄水池”。截至2019年底,15所在甬高校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1175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3854人,占比达44.5%,拥有博士2877人。全市累计建设高能级产业技术研究院69家,集聚研发人员3万多人。要加大高校院所对高层次人才的虹吸效应,尤其是要发挥其对顶尖人才、特优人才的承载功能。支持顶尖人才来甬牵头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等,发挥顶尖人才以才引才的带动效应,推动宁波在工业互联网、新材料、生命健康等产业领域集聚更多高层次人才,形成产业高层次人才雁阵效应。
  三要以更大力度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新形势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要持续发力不松懈,但是工作方式要转变,要更科学、更安全。要实行“揭榜挂帅?全球引智”,谁有本事谁就揭榜,谁能干就让谁干。支持在甬高校院所、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面向全球遴选学术校长、学术院长和首席专家。通过“宁波帮”人士、海外校友会等渠道,点对点定向发声,精准锁定目标人才群体开展针对性对接联络。在海外重点国家和地区广泛布局第三方引才联络站点,鼓励民营企业、产业技术研究院、风投机构等靠前引才。
  协同发力做好高层次人才“育”的文章
  一要处理好人才培育与产业需求的关系。瞄准宁波“十四五”时期主导产业,及时制定产业人才发展规划,形成“一产业一人才规划”,做到重点产业全覆盖。发布产业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按年度发布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目录,强化产业人才开发培养。推动产业技能人才整体素质升级,打造更强大的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加强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的适配度,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高校人才培养导向,争取增设硕士点、博士点,形成高层次人才支撑。
  二要处理好本土人才和新引进人才之间的关系。宁波已经拥有全职在甬工作的顶尖人才23人,在甬博士、博士后人才总量超过6800人,高技能人才超过50万人。随着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对新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支持力度要不断加码,同时也要关注对本土人才的激励扶持。如针对2015年前引进的博士等高级人才,探索按照在甬服务年限给予一定的扶持措施。扩大博士后工作站建设规模,鼓励在甬博士人才进入博士后工作站进行深造,实现自我提升。更大力度实施新一轮领军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和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三要处理好创业创新和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的关系。要更加重视社会发展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育,实施“千名服务业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培养一批服务业领军人才,适应社会事业产业化发展趋势,推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名医名师名人”培育行动,补齐医疗、教育等民生服务领域人才短板,做好应急突发事件的人才储备。加快培养基层社会治理人才,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建设。
  深化改革做好高层次人才“用”的文章
  一要优化高层次人才评价机制。人才评价是指挥棒,是引育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因素。要重点探索优化企业高层次人才的评价机制,将企业高层次人才评价与现有人才分类目录中的高层次人才评价相衔接,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企业人才发现机制,将企业经营管理、技能技术、研发试验等方面的人才更多纳入现有高层次人才体系中,在资源配置、服务保障、扶持举措等方面给予同等待遇。要探索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新领域新业态职称的市场化评价,在全国率先建立人才评价标准。
  二要畅通高层次人才流动机制。要让高层次人才到最能实现自己价值的岗位上去,就要让人才充分流动起来,打破流动障碍制约。要完善科研机构和企业科技人员流动机制,健全双向兼职的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支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开展人才使用、管理和激励等创新政策试点;对领军企业急需关键人才,大胆探索高校和重大科研平台留编引才方式,突破人才二元體制障碍,畅通人才跨所有制流动渠道。
  三要健全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要通过健全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来最大限度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充分发挥收入分配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支持高校和产业技术研究院在薪酬分配、科研经费、税收优惠等方面先行先试重大人才政策和改革举措。扩大高校和产业技术研究院收入分配自主权,加快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深化采用科学技术奖励、绩效奖励等形式,减轻高层次人才个税负担。
  优化生态做好高层次人才“留”的文章
  一是建立清单化服务机制。建立服务对象清单,依托大数据平台,对“246”“225”“3433”“4566”系列产业工程领域的重点高层次人才,建立人才信息数据,实时更新人才信息库。建立服务需求清单。围绕人才创业创新、生活服务、个人发展,以调研走访、问卷调查、网络征询及座谈会、恳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实时掌握高层次人才服务需求。建立人才事项清单。梳理研究人才服务堵点痛点,形成分析表、定位图,为人才提供更全面周到的服务。持续优化宁波市专家服务管理系统,完善App服务事项内容,提升服务智慧化水平。
  二是完善创业创新服务举措。分阶段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精准创业创新服务。初创阶段,注重保护和激发高层次人才的创业创新积极性,依托宁波市天使投资基金、海邦基金等,给予注册、用地、资金等方面的个性化服务。成长阶段,着力解决创业项目即将量产面临的资金和市场推广压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人才提供财务、法务等专业服务,支持更多企业在宁波股交所、中小企业板、科创板挂牌,提高直接融资和挂牌贷企业比例。成熟阶段,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方式,对接国内外知名咨询服务、投资机构,为企业提供股权设计、战略咨询、人力资源管理等服务。
  三是提供更优质的生活服务。针对高层次人才关注度较高、需求量较大的子女入学、医疗保障、安居落户、出入境等关键小事,梳理优化办理流程,完善办理事项流转制度,实现服务事项可跟踪、可追溯、可评价。尤其是关注解决高层次人才的子女入学需求,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教育投入增长幅度要与宁波常住人口、人才的增长幅度相匹配,重点是丰富和扩大优质高中资源,给高层次人才形成更好的子女教育成长预期。
  (作者单位:宁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姚颖超
其他文献
去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余姚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写来回信,在信中充分肯定了横坎头村党组织在发展红色旅游、利用绿色资源、壮大特色农业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勉励他们传承好红色基因,再接再厉、苦干实干,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宁波改革发展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让我们备受鼓舞、倍感振奋。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和期望,既是一种莫大荣幸,更是一份重大责任。一年来,全市各级牢记习
期刊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明确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对工作不力导致重大或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应当从重追究责任。(2月25日央视网)  把食品安全纳入地方政绩考核,是对法律要求的必要对接。在民众对食品安全需求日益增长的压力下,地方官员已经普遍具备了对食品安全的敏感意识和责任意识,但部分官员所理解的责任
期刊
户口登记项目是证明公民身份的最基础信息。户口登记项目信息一处变更,将直接连锁影响到社保卡、学籍卡、出入境证、驾驶证等其他各类证件处处变更。目前,宁波市每年约有5300人办理户口登记信息变更,连锁办理其他证件变更业务2万余件。今年以来,宁波市瞄准这一群众牵肠挂肚的揪心小事,按照“环节最少、程序最简、时间最短、服务最好、效率最高”的要求,推动公民身份信息连锁变更“一件事”改革,在全国率先实现公民身份信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近年来,宁波以超常规力度引才育才,全市人才加速流入态势全面形成,人才增量、新引进大学毕业生数连续创新高,为宁波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宁波人才工作之所以能走在全省、全国前列,核心是抓住了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抓政策。坚持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发力,持续推进人才政策创新。升级“3315系列计划”,推出更具宁波特色的“甬江
期刊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资源,也是城市竞争的关键所在。宁波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近年来积极克服海外引才新形势、新冠肺炎疫情新局面对人才流动带来的影响,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推动实现人才政策、人才计划、人才平台、人才生态“四个全面升级”,形成了顶尖人才、关键人才、青年人才近悦远来的生动局面,全市上下尊才重才爱才理念深入人心。  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挑战,全市上下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2019年11月,经国务院同意,宁波获批建设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这是宁波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具体行动,也是国家赋予宁波的一项重大改革试点任务,综合性强、含金量高,对宁波壮大实体经济、改善社会民生、深化市域治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争取改革试点不容易,完成改革试点任务、交出高质量的改革成绩单更不容易。市委召
期刊
铁路宁波站枢纽综合治理创新和服务环境优化改革项目作为市级改革试点项目,是认真落实关于“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公共场所和公共服务领域延伸扩面要求的实际行动。海曙区在市委改革办具体指导下,在市交通局共同牵头推进下,按照打造“宁波市‘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公共场所延伸扩面的标杆”这一目标,以旅客需求为导向,通过改革撬动铁路宁波站枢纽服务环境全方位提升,围绕“车、票、人、物、管、场、景”七大核心要素,着力破解旅客
期刊
浙江创新中心:打造人才“科创飞地” 唱响“美美与共”新乐章  9月18日下午,阿里数字宁波、中科院产业联盟、能之光新材料等一批优质企业和产业平台通过云签约的方式正式入驻浙江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至此,自去年4月20日开园以来,入驻中心的企业累计达到134家,常驻办公人数达900多人,其中高学历人才162人,国家级、省级、市级人才28人。  浙江创新中心由宁波市委人才办、宁波市东部新城开发建
期刊
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于促进产业优化、推动宁波從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宁波坚持把技能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强市战略和“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重要突破方向,以技能强市为目标,积极谋划改革,厚植人才红利,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169.07万人,高技能人才数量达50.63万人,高技能人才数量占技能人才总量的比例达29.95%。  宁
期刊
发展普惠金融,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2019年11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印发《浙江省宁波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宁波获批建设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8月14日,宁波市委、市政府召开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推进大会,全面启动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作为普惠金融改革试点城市,宁波既有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提高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