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堂氛围的好坏直接与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学生听课效率的高低息息相关,为此,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在积极主动的探究改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方法,为此本文专门就改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一课题展开探究,以便更好的调动小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公。
关键词:自主学习;小学语文;课堂氛围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的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师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统治者的角色。而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只能安静的坐在课堂上,吸收着教师传递给他们的知识,聆听着教师的教诲。这一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抹杀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过度的依赖教师,用一个比喻来讲,教师就是学生行走过程中的拐杖,一旦把这幅拐杖拿走,学生便无法独立行走。探究如何改善语文课堂教学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不断的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必经之路,也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的一个有效途径。改善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不再被动的接受知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确自身的职责与使命,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大的意义。那么应该怎样去做,才能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呢?本文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引导学生从思想上转变观念,真正的认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
小学阶段,是学生进入校园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习惯的基础阶段。为此,在学生入学接受教育之初,教师就应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让他们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依靠老师监督,家长逼迫才能进行的事情。当下,不少学生厌学,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不能够很好的完成,甚至在课堂上学习的态度也不够端正,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正确的求学意识,没有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很多教师乃至家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采取了鼓励多于惩罚的教育方式,致使学生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观念,即我是为老师学的,我是为家长学的。这样的思想观念就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过于被动。内因是关键,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不断的向学生灌输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理念,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相信长此下去,学生的学习成绩一定会有很大的提升。
二、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创新教学方法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小学语文教育亦是如此。语文学科与数学,英语学科相比,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可以这样说,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为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今后走向社会奠定着基础。另一方面语文又是一门兼具人文性和思想性的学科。高尔基说过:“文学就是人学”.同时语文学科还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特征,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海阔天空,白川会聚.不但内容上具有开放性,教学方式上也是具有多样性.可以读,可以问,可以说,可以唱,有时哄堂大笑,有时屏声静气,有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时伏案疾书,洋洋洒洒.新时期的教学,更具有这种特点.当然,语文教学还不仅仅限于课堂.多少语文教师在开辟“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进行着课外的语文活动,大大促进了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然而,面对社会,面对生活,语文学习又无处不有.看小说、看报纸、看电视、看文艺演出等等,甚至街头的标语、广告、都是学习语文的良好机会.俗语说: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句话用在语文学习上,也很恰当.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抓住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创新教学方法,真正的调动课堂氛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三、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要紧密结合,注重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俗话说的好,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也是我通常用来教育孩子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一句俚语。那么在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中如何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呢?就拿小学生作文这一板块的内容来讲吧。通常情况下教师会给学生布置一个半命题作文,比如我第一次—很多学生刚开始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循序善诱的去引导学生进行去回忆自己所经历的那些第一次,有的学生可能真的不记得了,就需要老师布置下任务,比如第一次帮妈妈洗脚,第一次自己洗衣服,第一次去博物馆等相关的内容,需要学生课下完成,然后再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再有就是小学语文的学习讲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拿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来讲吧,比喻,教师一般会告诉学生其概念,即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如果教师仅仅把这个概念讲给学生听,他们一定会云里雾里,不知道教师在讲些什么。如果把比喻这一课堂内容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话,学生理解起来就会简单的多。就拿太阳像个大火球这个比喻来说把,教师要去引导学生为什么太阳看起来像个大火球啊,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啊。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样学生就能够准确地明白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了,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也能够更加准确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了。
课堂氛围的调动不是仅仅依靠教师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实现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的角度上去准备课堂内容,尽可能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真正的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更好的适应课堂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莫焕泽.浅谈如何构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高效课堂[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年9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2.
[2]祁金月.语文教學中如何构建高效教学模式[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年4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1.
关键词:自主学习;小学语文;课堂氛围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的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师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统治者的角色。而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只能安静的坐在课堂上,吸收着教师传递给他们的知识,聆听着教师的教诲。这一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抹杀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过度的依赖教师,用一个比喻来讲,教师就是学生行走过程中的拐杖,一旦把这幅拐杖拿走,学生便无法独立行走。探究如何改善语文课堂教学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不断的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必经之路,也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的一个有效途径。改善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不再被动的接受知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确自身的职责与使命,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大的意义。那么应该怎样去做,才能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呢?本文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引导学生从思想上转变观念,真正的认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
小学阶段,是学生进入校园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习惯的基础阶段。为此,在学生入学接受教育之初,教师就应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让他们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依靠老师监督,家长逼迫才能进行的事情。当下,不少学生厌学,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不能够很好的完成,甚至在课堂上学习的态度也不够端正,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正确的求学意识,没有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很多教师乃至家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采取了鼓励多于惩罚的教育方式,致使学生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观念,即我是为老师学的,我是为家长学的。这样的思想观念就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过于被动。内因是关键,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不断的向学生灌输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理念,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相信长此下去,学生的学习成绩一定会有很大的提升。
二、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创新教学方法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小学语文教育亦是如此。语文学科与数学,英语学科相比,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可以这样说,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为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今后走向社会奠定着基础。另一方面语文又是一门兼具人文性和思想性的学科。高尔基说过:“文学就是人学”.同时语文学科还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特征,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海阔天空,白川会聚.不但内容上具有开放性,教学方式上也是具有多样性.可以读,可以问,可以说,可以唱,有时哄堂大笑,有时屏声静气,有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时伏案疾书,洋洋洒洒.新时期的教学,更具有这种特点.当然,语文教学还不仅仅限于课堂.多少语文教师在开辟“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进行着课外的语文活动,大大促进了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然而,面对社会,面对生活,语文学习又无处不有.看小说、看报纸、看电视、看文艺演出等等,甚至街头的标语、广告、都是学习语文的良好机会.俗语说: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句话用在语文学习上,也很恰当.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抓住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创新教学方法,真正的调动课堂氛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三、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要紧密结合,注重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俗话说的好,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也是我通常用来教育孩子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一句俚语。那么在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中如何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呢?就拿小学生作文这一板块的内容来讲吧。通常情况下教师会给学生布置一个半命题作文,比如我第一次—很多学生刚开始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循序善诱的去引导学生进行去回忆自己所经历的那些第一次,有的学生可能真的不记得了,就需要老师布置下任务,比如第一次帮妈妈洗脚,第一次自己洗衣服,第一次去博物馆等相关的内容,需要学生课下完成,然后再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再有就是小学语文的学习讲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拿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来讲吧,比喻,教师一般会告诉学生其概念,即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如果教师仅仅把这个概念讲给学生听,他们一定会云里雾里,不知道教师在讲些什么。如果把比喻这一课堂内容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话,学生理解起来就会简单的多。就拿太阳像个大火球这个比喻来说把,教师要去引导学生为什么太阳看起来像个大火球啊,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啊。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样学生就能够准确地明白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了,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也能够更加准确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了。
课堂氛围的调动不是仅仅依靠教师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实现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的角度上去准备课堂内容,尽可能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真正的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更好的适应课堂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莫焕泽.浅谈如何构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高效课堂[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年9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2.
[2]祁金月.语文教學中如何构建高效教学模式[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年4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