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的遗传学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ding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是遗传性心律失常的一种,临床表现为运动或情绪激动时诱发双向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导致晕厥或心原性猝死。目前已经发现与之相关的5种突变基因,基因突变增加舒张期钙离子释放至细胞质内,局部形成钙火花,引起延迟后除级,引发心律失常。CPVT治疗的一线用药为β受体阻滞剂,氟卡尼可作为辅助用药,高危人群可选择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左心交感神经结切除(LCSD)及导管射频消融(RFCA)等手术器械治疗,基因治疗仍在研究中,有望提供新的有效治疗手段。

其他文献
真菌性角膜炎是我国角膜盲的重要原因,该病诊断困难、治疗棘手、预后较差。近年来,新的微生物实验室诊断技术和眼前节影像学分析方法不断出现并应用于临床,同时治疗方法也得到进一步改进,使得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治水平明显提高。本文针对近年来真菌性角膜炎在实验室诊断、影像学诊断及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面上出现的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促进这些新技术在我国真菌性角膜炎临床诊治过程中的应用。(中华眼科杂志,2020,56
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心脏核磁共振成像(CMR)技术可精确展示心脏三维形态结构,评价左心房纤维化程度,为AF患者的治疗决策提供更多依据。心脏射频消融术是治疗AF的有效手段,CMR可以指导AF患者行心脏射频消融术,提高手术成功率,还可以评估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和AF复发情况。因此,CMR在AF管理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该文综述了其研究进展。
该文报道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合并恶性心律失常2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结合文献,探讨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的典型或不典型临床表现。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临床误诊和漏诊。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注射液对β-氨基丙腈(BAPN)诱导的主动脉夹层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3周龄雄性C57BL/6小鼠26只随机分成对照组(普通饮水,n=13)和模型组(1 g·kg-1·d-1 BAPN饮水,n=13),14 d时提取主动脉组织RNA和总蛋白,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对照组和模型组主动脉炎症相关基因、EP基因mRNA(每组各6只)和前列地尔受体4 (EP4)蛋
目的探讨西北地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医院溶栓后区域转运至PCI医院模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了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胸痛中心收治的,由基层医院转诊来的、发病时间<24 h的STEMI患者1 062例,根据治疗策略分为静脉溶栓联合PCI组(240例)和直接PCI组(822例)。观察终点为患者
目的比较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与传统维生素K拮抗剂(VKA)在活动性癌症患者中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PubMed、Web of Science和Clinical Trials数据库中检索2019年5月前关于活动性癌症患者使用NOAC与VKA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或原始研究设计为RCT的二次研究,语种限制为中、英文。由2名研究者依据筛选策略独立进行文献筛选与资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卒中是心房颤动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文报道了1例因心房颤动行经皮心脏射频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后发生封堵器血栓形成的病例,提示对于左心耳封堵术后服用华法林行抗凝治疗的患者,应强调术后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并及时调整华法林用量,此外还应定期复查经食道心脏超声。
目的在真实世界中对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应用比伐芦定和肝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间接受PCI的冠心病患者13 097例,按PCI围术期抗凝治疗方案分为比伐芦定组和肝素组。主要终点为术后30 d净临床不良事件(NACE)发生率,NACE定义为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卒中、紧急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uTLR)和全部出血的复合
目的探讨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对老年非心力衰竭(心衰)住院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入选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在北京医院住院的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排除临床诊断心衰或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的患者。收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测定入选患者血NT-proBNP水平,并据此将患者分为2组,即低NT-proBNP(<125 ng/L)组和高NT-proBNP(≥12
目的探索早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影响因素,并比较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早发与非早发AMI患者的长期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3年1至12月在阜外医院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共10 724例,其中符合AMI诊断标准者1 920例,依据发病年龄将其分为早发AMI组(男性≤50岁,女性≤60岁)及非早发AMI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