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世纪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战线上的优秀人物,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执著追求、奋力拼搏、勇攀高峰,为科技进步和国家强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努力写出科技人物通讯的精品,展现他们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特色,为优秀知识分子树碑立传,展示科技第一生产力的辉煌,为青年人成才树立榜样,是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职责。科技人物通讯的写作需要掌握的几条要领如下。
一、从科技人物最具新闻价值的事实中,提炼反映时代精神的写作主题
科教兴国,科教强国,承载着中华民族多少代人的梦想。科技战线上的知识分子所从事的科研活动,所作出的科技成就,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时代创新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科技新闻人物通讯,要站在时代的、民族的、历史的高度,以他们个人成功的奋斗历程,写出中国知识分子负重奋进的拼搏史、中华民族的振兴史、科学技术的发展史,诠释人生的意义,展示美好的心灵。
一篇优秀的科技人物通讯,提炼好新鲜、深刻、集中、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主题,是写作成功的基础。主题,是通讯的灵魂,是一条红线,它决定着这篇通讯的社会价值,同时,它也支配着通讯写作的全过程,即采访记录、材料取舍、谋篇布局、表达方式、语言运用,都要围绕主题进行。因此,正确地选择主题,深刻地提炼主题,完美地表达主题,抓住读者最关心的话题,拨动起最能激起人们反响的那根弦,给人以鼓舞,是科技人物通讯写作的关键。
现代社会已进入了电子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写科技新闻人物的通讯,首先要注意抓时代尖端的成果,写生活潮流前沿的动向,要“赶新潮”、创新意,才能令人耳目一新。要努力开掘科技新闻人物事迹的内在本质,抓住其所包含的时代精神和普遍指导意义,回答人们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才会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精心写好吸引读者的开头,是科技人物通讯写作成功的要诀
科技精英,他们有较为显赫的科技成果,有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往往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抓住他们与众不同的特点、最高级别的科研成果、社会影响最大的著作或成就,写出他们一生中最为辉煌的瞬间,作为通讯的开头,点明主题,抓住读者的眼球,吸引读者阅读,先入为主,是科技人物写作成功的诀窍。如《光明日报》1999年7月3日头版头条刊登的《中国锥齿轮第一人》的开头“齿轮、麦穗、环绕着天安门的五星红旗,每一位中国人都会对这枚图案肃然起敬——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齿轮,在这里是我们民族工业的象征,然而,多少年来,在国际齿轮研究领域,却始终没有中国的一席之地,是河南科技大学的梁桂明教授填补了这个空白”。这篇经典的通讯开头,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它把梁桂明的科研成就与整个民族工业、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联系起来,与为国争光的爱国情怀联系起来。
三、发掘人物细节,充分展现科技人物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
科技人物通讯不是部门上报的先进个人材料,也不是组织开具的个人鉴定。作为通讯,必须展现现实生活的立体画面,用精彩的细节描写和生动曲折的情节叙述才能使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要注意以事显人,按照事先确定的人物通讯写作主题深入采访,发现新颖、生动感人的细节。在选材时,不仅要抓住主要的新闻事实,而且必须抓住能表现主题和人物特征及个性的细节。细节就像颗颗闪光的珍珠,将这些珍珠用表现主题的红线串联起来,就是一条美丽的项链。通讯的形象性和感染力,离不开生动的细节。细节可以使故事曲折动人,人物丰满扎实,主题深刻鲜明。如《河南科技大学报》3月21日第66期刊登的《重塑钢骨铁筋的创新医学家》,描写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尅戎“向世人展示了一项神奇的手术”,即用被国外专家誉为“魔术般金属制品”的形状记忆骑缝钉治疗膝盖骨断裂的病人。这个细节,使每一位读者记住了金属还能像人一样有“记忆”。
四、掌握科技新闻“翻译”技巧
科技新闻中,有些科学原理、科技名词专业性很强,不但一般读者不懂,即使是新闻工作者,也不一定都懂,使用它们写出来的通讯就显得很呆板、枯燥,让人如坠云雾之中,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所以,掌握科技新闻的“翻译”技巧,用通俗化的科普语言,把高深的科学原理和技术问题表达出来,是写好科技新闻的关键。比如,某大学一位教授主持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互联网络的枢纽系统,每秒信息吞吐量达400亿比特以上。“比特”是计算机储存的基本单位。“400亿比特”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作者在写作时把它翻译为:“相当于每秒传输25亿个汉字信息,也就是说,1万册每本25万字的图书,在核心路由器上1秒钟就可以完成交换传输任务。”这样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人人能懂,而且让人记忆深刻。其实,力求让读者看懂,避免让人“雾里看花”,也是对读者的尊重。
五、善于用眼睛写稿,增强通讯的文采和可读性
有文采是科技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著名科普作家伊林说过:“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枯燥的叙述。”如何把科技通讯写得精彩生动呢?这就需要多在语言上下工夫,在不影响科学性和准确性的前提下,要设法化抽象为具体,用形象思维来代替逻辑思维,用普通的生活语言来表达科技原理,在专业技术学者和一般读者之间架起语言沟通的桥梁,用人们最熟悉的事物和常识,或各种修辞和形象化的手法来表达出来,能让人既感兴趣,又受教益。
科技新闻的作者要善于观察,用眼睛“写稿”,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用现场描写的手法,把读者带入现场,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就增强了通讯的感染力和可读性。比如,河南科技大学以其完善的教学信息化服务,成为全省首批“数字化校园”建设示范院校。什么是“数字化校园”呢?作者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来描写:“鼠标轻轻一点,大学生可以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计算机上选课;一卡通轻轻一划,你可以到校图书馆借书、在校食堂买饭、去校医院看病……”
(作者系河南科技大学报主编)
编校:张红玲
一、从科技人物最具新闻价值的事实中,提炼反映时代精神的写作主题
科教兴国,科教强国,承载着中华民族多少代人的梦想。科技战线上的知识分子所从事的科研活动,所作出的科技成就,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时代创新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科技新闻人物通讯,要站在时代的、民族的、历史的高度,以他们个人成功的奋斗历程,写出中国知识分子负重奋进的拼搏史、中华民族的振兴史、科学技术的发展史,诠释人生的意义,展示美好的心灵。
一篇优秀的科技人物通讯,提炼好新鲜、深刻、集中、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主题,是写作成功的基础。主题,是通讯的灵魂,是一条红线,它决定着这篇通讯的社会价值,同时,它也支配着通讯写作的全过程,即采访记录、材料取舍、谋篇布局、表达方式、语言运用,都要围绕主题进行。因此,正确地选择主题,深刻地提炼主题,完美地表达主题,抓住读者最关心的话题,拨动起最能激起人们反响的那根弦,给人以鼓舞,是科技人物通讯写作的关键。
现代社会已进入了电子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写科技新闻人物的通讯,首先要注意抓时代尖端的成果,写生活潮流前沿的动向,要“赶新潮”、创新意,才能令人耳目一新。要努力开掘科技新闻人物事迹的内在本质,抓住其所包含的时代精神和普遍指导意义,回答人们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才会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精心写好吸引读者的开头,是科技人物通讯写作成功的要诀
科技精英,他们有较为显赫的科技成果,有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往往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抓住他们与众不同的特点、最高级别的科研成果、社会影响最大的著作或成就,写出他们一生中最为辉煌的瞬间,作为通讯的开头,点明主题,抓住读者的眼球,吸引读者阅读,先入为主,是科技人物写作成功的诀窍。如《光明日报》1999年7月3日头版头条刊登的《中国锥齿轮第一人》的开头“齿轮、麦穗、环绕着天安门的五星红旗,每一位中国人都会对这枚图案肃然起敬——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齿轮,在这里是我们民族工业的象征,然而,多少年来,在国际齿轮研究领域,却始终没有中国的一席之地,是河南科技大学的梁桂明教授填补了这个空白”。这篇经典的通讯开头,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它把梁桂明的科研成就与整个民族工业、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联系起来,与为国争光的爱国情怀联系起来。
三、发掘人物细节,充分展现科技人物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
科技人物通讯不是部门上报的先进个人材料,也不是组织开具的个人鉴定。作为通讯,必须展现现实生活的立体画面,用精彩的细节描写和生动曲折的情节叙述才能使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要注意以事显人,按照事先确定的人物通讯写作主题深入采访,发现新颖、生动感人的细节。在选材时,不仅要抓住主要的新闻事实,而且必须抓住能表现主题和人物特征及个性的细节。细节就像颗颗闪光的珍珠,将这些珍珠用表现主题的红线串联起来,就是一条美丽的项链。通讯的形象性和感染力,离不开生动的细节。细节可以使故事曲折动人,人物丰满扎实,主题深刻鲜明。如《河南科技大学报》3月21日第66期刊登的《重塑钢骨铁筋的创新医学家》,描写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尅戎“向世人展示了一项神奇的手术”,即用被国外专家誉为“魔术般金属制品”的形状记忆骑缝钉治疗膝盖骨断裂的病人。这个细节,使每一位读者记住了金属还能像人一样有“记忆”。
四、掌握科技新闻“翻译”技巧
科技新闻中,有些科学原理、科技名词专业性很强,不但一般读者不懂,即使是新闻工作者,也不一定都懂,使用它们写出来的通讯就显得很呆板、枯燥,让人如坠云雾之中,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所以,掌握科技新闻的“翻译”技巧,用通俗化的科普语言,把高深的科学原理和技术问题表达出来,是写好科技新闻的关键。比如,某大学一位教授主持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互联网络的枢纽系统,每秒信息吞吐量达400亿比特以上。“比特”是计算机储存的基本单位。“400亿比特”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作者在写作时把它翻译为:“相当于每秒传输25亿个汉字信息,也就是说,1万册每本25万字的图书,在核心路由器上1秒钟就可以完成交换传输任务。”这样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人人能懂,而且让人记忆深刻。其实,力求让读者看懂,避免让人“雾里看花”,也是对读者的尊重。
五、善于用眼睛写稿,增强通讯的文采和可读性
有文采是科技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著名科普作家伊林说过:“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枯燥的叙述。”如何把科技通讯写得精彩生动呢?这就需要多在语言上下工夫,在不影响科学性和准确性的前提下,要设法化抽象为具体,用形象思维来代替逻辑思维,用普通的生活语言来表达科技原理,在专业技术学者和一般读者之间架起语言沟通的桥梁,用人们最熟悉的事物和常识,或各种修辞和形象化的手法来表达出来,能让人既感兴趣,又受教益。
科技新闻的作者要善于观察,用眼睛“写稿”,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用现场描写的手法,把读者带入现场,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就增强了通讯的感染力和可读性。比如,河南科技大学以其完善的教学信息化服务,成为全省首批“数字化校园”建设示范院校。什么是“数字化校园”呢?作者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来描写:“鼠标轻轻一点,大学生可以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计算机上选课;一卡通轻轻一划,你可以到校图书馆借书、在校食堂买饭、去校医院看病……”
(作者系河南科技大学报主编)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