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迫切,需要作为综合国力重要方面的国民素质的提高,知识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国民素质的提高。青少年是未来的主人,他们没有固定的思维模式,心理没有过多负担,能够很快进入无拘无束、自然放松的状态,从而激发灵感,直至产生强大创造力。怎样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造精神,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把祖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科技强国,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愿望。美术教育尤其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如何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创造力并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呢?
一、营造民主氛围,奠定创新基础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建立在师道尊严之上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如此教学,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新课程改革提出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课堂上老师应该尽量把话语说得亲切、和蔼、富有感染力,这样才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让学生乐于亲近你。时时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这样课堂才会成为学习的乐园。例如:借班上《咚咚姑娘》一课时,我在课前互动时,提问:“孩子们,认识我吗?”孩子们齐刷刷回答:“不认识。”“老师姓林,两棵木的林,我们班有和老师一样是姓林的吗?”“有没有谁的名字里有和老师一样的木呢?”生1:老师我和您一样是姓林。生2:老师我姓柯,也有一个木……师:是呀,看来我们在一起就是一片大森林啦。这下可得好好爱护树木,好好爱护环境呀。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与学生的距离拉近许多,同时为待会的“手工制作大树”的上课内容埋下伏笔。在绘画示范时,我从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画地画,不要求学生作品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学生有创新的地方,我会及时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心情较好、情绪愉快、观察灵敏、思维活跃,通过作品较完全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二、借助生活经验,激发创新火花
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则是点燃学生兴趣的火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巧于创设问题情境,将引人入胜的故事,饶有兴趣的谜语,美好动听的音乐,直观形象的简笔画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每一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例如:教学《咚咚姑娘》时,为了激发学生对啄木鸟的喜爱,并能准确地表现啄木鸟的特点,我用谜语:“小鸟儿,本领高,尖嘴爱给树开刀,树木害虫被吃掉,绿化造林立功劳。”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啄木鸟的突出特点——尖嘴,专捉树上的害虫。导入课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进一步了解啄木鸟的其他特点。再结合故事教学:李伯伯的树林遭虫害,没精打采的,怎么办呢?生1:赶快喷洒农药。生2:不行,这样污染环境。生3:把有害虫的大树砍掉。生4:啄木鸟是森林医生,请它帮大树治病,既环保又快捷。师:此处需要掌声。课前我们大家都表示要爱护环境、爱护树木,看来我们就得请啄木鸟来帮忙啦。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接下来的教学任务就自然而然地生成。又如:教学《一粒种子》时,我首先让同学们展示交流大家带来的种子,有葵花籽、西瓜子、花生、玉米、黄豆等。大家一起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如果能吃的话,可以尝一尝味道,然后交流大家的体验、感受。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种子成长过程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到种子长大的样子和小种子很不一样,感受到五颜六色的种子的可爱。再通过范作欣赏,画体现出朴实而不平凡的美,鲜艳的色彩,丰富的想象,给人非常神奇的感觉。让学生感受到,其实种子是平凡的,而神奇的是人的大脑。通过我们大脑的创造性的活动,可以创作出很多令人赞叹的画作。有了这些体验,学生产生创作的强烈欲望。
三、鼓励发散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的“学”,不在于满足学生“学会”,而在于引导学生“会学、会创新”。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美术教师要在学生思维和创作中不断鼓励学生学会动脑、善于动脑;鼓励学生敢于大胆设想,小心求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展开丰富联想,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不依常规地思考,使学生在一种形式上联想到很多种方法,一幅画面上产生多种效果。我在上《我们的田野》一课时,先是让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一首《我们的田野》歌曲,让学生感受那一望无际的稻田、美丽宁静的村庄;那秋收的种子、金色的希望等带来的美感。听完后,学生都争着抢着说出自己的感受:我看到了金黄金黄的稻穗了;我闻到了花香;我看到田间有小朋友在嬉戏;我看到耕牛在犁地;我看到现代化的收割机……这时我在黑板上出示了一幅表现田野的背景图,告诉学生我们要把刚才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景物和人物都画出来,然后用剪刀剪下粘贴到这块田野中。这时学生早已按捺不住自己的愉悦心情,急着想把自己的作品第一个贴在背景图里。
四、延伸课堂内外,拓宽创新视野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并不一定要创设“创造角”,设计所谓的创造性活动,因为一旦使得创造依附于某种特定的对象,教育者就会有意无意地将创造物化为创造结果。因此,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应交织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小学生身边发生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情、境,让小学生内在的创新冲动释放出来。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在教学中我通过电脑网络视频、收集资料、参观访问等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大量接触美术作品,拓宽其艺术视野,吸收时代信息和多元美术的艺术观念,拓展学生思维和思想的深度。例如:在《欢腾的大西北》这一单元,我给学生布置了课前作业:发动学生收集有关青海、江南宁夏等地的资料照片、图片、画册、邮票等。那天上课前,我刚跨进教室,孩子们“哗”地全围了过来,他们纷纷递过来找来的资料,有图片的、有文字的,他们有的相互交流,还有的迫不及待地向我讲起了青海的故事。甚至有的孩子带来了自己到大西北旅游时带回的纪念品,兴致勃勃地为同学们介绍了自己旅游时的所见所闻。看着他们快乐的神情,我知道他们这一课有许多内容画了。通过网络、图书等手段,孩子们不仅找到了有关资料,而且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丰富了知识,激发了探求知识的欲望,都跃跃欲试地用不同形式表现自己最感兴趣的画面。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丰富的知识可以碰撞出小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西北的热情,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意识。
总之,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多样、和谐、轻松的美术教学氛围,以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能够自主、创造性地感悟人生和社会,充分获得生活经验的顿悟与积淀,有效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快乐自由地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营造民主氛围,奠定创新基础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建立在师道尊严之上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如此教学,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新课程改革提出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课堂上老师应该尽量把话语说得亲切、和蔼、富有感染力,这样才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让学生乐于亲近你。时时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这样课堂才会成为学习的乐园。例如:借班上《咚咚姑娘》一课时,我在课前互动时,提问:“孩子们,认识我吗?”孩子们齐刷刷回答:“不认识。”“老师姓林,两棵木的林,我们班有和老师一样是姓林的吗?”“有没有谁的名字里有和老师一样的木呢?”生1:老师我和您一样是姓林。生2:老师我姓柯,也有一个木……师:是呀,看来我们在一起就是一片大森林啦。这下可得好好爱护树木,好好爱护环境呀。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与学生的距离拉近许多,同时为待会的“手工制作大树”的上课内容埋下伏笔。在绘画示范时,我从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画地画,不要求学生作品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学生有创新的地方,我会及时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心情较好、情绪愉快、观察灵敏、思维活跃,通过作品较完全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二、借助生活经验,激发创新火花
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则是点燃学生兴趣的火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巧于创设问题情境,将引人入胜的故事,饶有兴趣的谜语,美好动听的音乐,直观形象的简笔画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每一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例如:教学《咚咚姑娘》时,为了激发学生对啄木鸟的喜爱,并能准确地表现啄木鸟的特点,我用谜语:“小鸟儿,本领高,尖嘴爱给树开刀,树木害虫被吃掉,绿化造林立功劳。”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啄木鸟的突出特点——尖嘴,专捉树上的害虫。导入课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进一步了解啄木鸟的其他特点。再结合故事教学:李伯伯的树林遭虫害,没精打采的,怎么办呢?生1:赶快喷洒农药。生2:不行,这样污染环境。生3:把有害虫的大树砍掉。生4:啄木鸟是森林医生,请它帮大树治病,既环保又快捷。师:此处需要掌声。课前我们大家都表示要爱护环境、爱护树木,看来我们就得请啄木鸟来帮忙啦。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接下来的教学任务就自然而然地生成。又如:教学《一粒种子》时,我首先让同学们展示交流大家带来的种子,有葵花籽、西瓜子、花生、玉米、黄豆等。大家一起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如果能吃的话,可以尝一尝味道,然后交流大家的体验、感受。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种子成长过程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到种子长大的样子和小种子很不一样,感受到五颜六色的种子的可爱。再通过范作欣赏,画体现出朴实而不平凡的美,鲜艳的色彩,丰富的想象,给人非常神奇的感觉。让学生感受到,其实种子是平凡的,而神奇的是人的大脑。通过我们大脑的创造性的活动,可以创作出很多令人赞叹的画作。有了这些体验,学生产生创作的强烈欲望。
三、鼓励发散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的“学”,不在于满足学生“学会”,而在于引导学生“会学、会创新”。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美术教师要在学生思维和创作中不断鼓励学生学会动脑、善于动脑;鼓励学生敢于大胆设想,小心求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展开丰富联想,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不依常规地思考,使学生在一种形式上联想到很多种方法,一幅画面上产生多种效果。我在上《我们的田野》一课时,先是让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一首《我们的田野》歌曲,让学生感受那一望无际的稻田、美丽宁静的村庄;那秋收的种子、金色的希望等带来的美感。听完后,学生都争着抢着说出自己的感受:我看到了金黄金黄的稻穗了;我闻到了花香;我看到田间有小朋友在嬉戏;我看到耕牛在犁地;我看到现代化的收割机……这时我在黑板上出示了一幅表现田野的背景图,告诉学生我们要把刚才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景物和人物都画出来,然后用剪刀剪下粘贴到这块田野中。这时学生早已按捺不住自己的愉悦心情,急着想把自己的作品第一个贴在背景图里。
四、延伸课堂内外,拓宽创新视野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并不一定要创设“创造角”,设计所谓的创造性活动,因为一旦使得创造依附于某种特定的对象,教育者就会有意无意地将创造物化为创造结果。因此,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应交织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小学生身边发生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情、境,让小学生内在的创新冲动释放出来。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在教学中我通过电脑网络视频、收集资料、参观访问等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大量接触美术作品,拓宽其艺术视野,吸收时代信息和多元美术的艺术观念,拓展学生思维和思想的深度。例如:在《欢腾的大西北》这一单元,我给学生布置了课前作业:发动学生收集有关青海、江南宁夏等地的资料照片、图片、画册、邮票等。那天上课前,我刚跨进教室,孩子们“哗”地全围了过来,他们纷纷递过来找来的资料,有图片的、有文字的,他们有的相互交流,还有的迫不及待地向我讲起了青海的故事。甚至有的孩子带来了自己到大西北旅游时带回的纪念品,兴致勃勃地为同学们介绍了自己旅游时的所见所闻。看着他们快乐的神情,我知道他们这一课有许多内容画了。通过网络、图书等手段,孩子们不仅找到了有关资料,而且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丰富了知识,激发了探求知识的欲望,都跃跃欲试地用不同形式表现自己最感兴趣的画面。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丰富的知识可以碰撞出小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西北的热情,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意识。
总之,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多样、和谐、轻松的美术教学氛围,以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能够自主、创造性地感悟人生和社会,充分获得生活经验的顿悟与积淀,有效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快乐自由地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