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人主义的印记
——评于哥《现代化的本质》
和《美国的本质》一样,于哥的第二本书,有思想的穿透力,有对时代的切肤之痒。他以韦伯社会学的进路,用“普遍主义”和“个人主义”两个概念,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历程,与其背后的宗教精神勾连起来。赵晓说,这是一本中国版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现代化的本质是什么呢,我对此书的解读,就是制度层面上的普遍主义,和灵魂层面上的个人主义。
于哥的基本结论是,主要受加尔文主义影响的英语国家,在对上帝主权的信靠中,脱离各种传统主义、特殊主义对世界的割据,建立了一个普遍主义的世界观及制度范式。并在“因信称义”的圣经教导中,唤醒了每一个个体位格的真实、尊贵和责任。从而激发出源源不断的个人主义的创造力。从瑞士到荷兰,从英格兰到美利坚,民族国家的崛起,不过是这一世界观的平面设计。
而主要受启蒙运动影响的欧陆国家,则以反基督(新)教的精神,在对人类理性的信靠中,建立了另一种普遍主义的世界观。这一替代性的世界观的谱系中,既衍生出了共产主义,也衍生出了法西斯主义和各种极权主义。作者的这一立场,虽不尽全面,却振聋发聩。在某个意义上,超越了中国思想界迄今为止对英美与欧陆两条现代化道路的全部理解。
思想界对两条现代化道理的理解,有一明显的脉络。60年代的顾准,在牛棚笔记中,以锋利的思想火花,反思了两条道路的迥异,也点出了新教背景之于我们是一个盲区。80年代的启蒙运动,再次混同了两条道路的激情。90年代中期,刘小枫和朱学勤先生,分别从神学和思想史进路,面向德语思想和法国传统,推进了对这一关乎中国现代化进程最核心命题的理解。之后大致10年,当亨廷顿说,欧洲和美国的最大差异在宗教信仰。但汉语世界中,未曾看到推进这一命题的、启蒙式的和“旗帜鲜明”的作品。
直到于哥这本非学院派的、雄心勃勃的书。作为一本通俗性的启蒙读物,学理上不够严谨,但掩不住视野上的生机勃勃。这不是学者写来评职称的书,是给学者们评职称的书。书中几乎每一章节,都可拈出几个前沿性的博士选题。
对两条现代化道路的混同与误读,我能想到的最有意思的例子,就是毛泽东夸奖马丁
——评于哥《现代化的本质》
和《美国的本质》一样,于哥的第二本书,有思想的穿透力,有对时代的切肤之痒。他以韦伯社会学的进路,用“普遍主义”和“个人主义”两个概念,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历程,与其背后的宗教精神勾连起来。赵晓说,这是一本中国版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现代化的本质是什么呢,我对此书的解读,就是制度层面上的普遍主义,和灵魂层面上的个人主义。
于哥的基本结论是,主要受加尔文主义影响的英语国家,在对上帝主权的信靠中,脱离各种传统主义、特殊主义对世界的割据,建立了一个普遍主义的世界观及制度范式。并在“因信称义”的圣经教导中,唤醒了每一个个体位格的真实、尊贵和责任。从而激发出源源不断的个人主义的创造力。从瑞士到荷兰,从英格兰到美利坚,民族国家的崛起,不过是这一世界观的平面设计。
而主要受启蒙运动影响的欧陆国家,则以反基督(新)教的精神,在对人类理性的信靠中,建立了另一种普遍主义的世界观。这一替代性的世界观的谱系中,既衍生出了共产主义,也衍生出了法西斯主义和各种极权主义。作者的这一立场,虽不尽全面,却振聋发聩。在某个意义上,超越了中国思想界迄今为止对英美与欧陆两条现代化道路的全部理解。
思想界对两条现代化道理的理解,有一明显的脉络。60年代的顾准,在牛棚笔记中,以锋利的思想火花,反思了两条道路的迥异,也点出了新教背景之于我们是一个盲区。80年代的启蒙运动,再次混同了两条道路的激情。90年代中期,刘小枫和朱学勤先生,分别从神学和思想史进路,面向德语思想和法国传统,推进了对这一关乎中国现代化进程最核心命题的理解。之后大致10年,当亨廷顿说,欧洲和美国的最大差异在宗教信仰。但汉语世界中,未曾看到推进这一命题的、启蒙式的和“旗帜鲜明”的作品。
直到于哥这本非学院派的、雄心勃勃的书。作为一本通俗性的启蒙读物,学理上不够严谨,但掩不住视野上的生机勃勃。这不是学者写来评职称的书,是给学者们评职称的书。书中几乎每一章节,都可拈出几个前沿性的博士选题。
对两条现代化道路的混同与误读,我能想到的最有意思的例子,就是毛泽东夸奖马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