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教育投资配置尽管得到了很大发展,仍存在较大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投资结构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最主要的方面是要改革教育投资的体制,建立一个完善的新体制。
[关键词]教育投资;配置结构
中图分类号:G5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4-0251-01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在“科教兴国”的战略下迅速发展,但是效果并不令人满意。高等教育是社会支持的巨型文化产业,教育事业是由政府资助的巨型文化产业,随着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的扩招,教育的“量”已经不成问题,“质”的问题被突显出来,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到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问题。教育成本的不断上升,义务教育的实施带来的政府财政的严重压力,高等教育财政资金使用的不当:如学生培养成本膨胀,资金使用效率低等等这些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尤其是教育投资配置效率不高、结构不合理导致教育没有对经济起到应有的支撑作用。因此,对高等教育投资配置和使用结构的改革极为重要。
一、教育投资分配结构分析
教育投资的分配结构主要包括教育投资在三级教育中分配的结构、教育投资的地域性分配结构以及教育投资在教育层次内部的分配结构三个方面。[1]
(一)三级教育投资结构的失衡
教育投资在三级教育部门的分配结构是指初等、中等和高等投资分配的相互关系,它包括了高等、中等和初等教育的发展比例问题。我国除了存在教育投资总量不足的问题,而且投资额在三级教育之间的配置也是不合理的。[2]
由表1可以看出教育投资在三级教育中间的比例是严重失衡的。从2000开始初等教育的生均预算内经费在不断的上涨,到2003年时初等教育的经费已经达到2000年的两倍,中等教育的经费稳中带升,几年之中变化不大,而高等教育的生均预算内经费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所以高等教育育初等教育的经费之比是变化明显的。但是根据1990年的生均日常教育经费占GNP得比例来看,中国的基础教育仅为0.05,不及发达国家如美国的二分之一,但是高等教育的比例为1.93,确接近美国的九倍。虽然近年来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日益加大,同时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拨款逐年削减,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仍有不足。
由表2可以看出我国初等和中等教育的生均事业性经费增长较快,2003年初等教育的事业性经费几乎是2000年的两倍,而高等教育的事业性经费趋于平稳,略有下降,因此,三级教育的生均事业性经费的比值在逐渐缩小。但是这个比值于1995的世界平均水平1:2.7:3.0还相差甚远,要接近世界平均的目标就要加大初等教育的投入,而其中首要的是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初等教育是教育过程中最基础的教育,同时也是社会最需要的,1933年世界银行高级教育经济学专家萨卡罗普洛斯对数十个国家、地区教育内部投资收益率研究和比较后发现:各类教育的世界平均收益为:初等教育:18.4%,中等教育:13.1%,高等教育:10.9%。三阶段社会收益率随着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而逐渐减少。因而义务教育的社会收益率最高,初等教育对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普及性教育的程度应该逐步提高,但并不是说要忽视初等教育。沒有基础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就无法顺利进行。与其他国家教育投资内部结构相比,目前我国三级教育投资配置结构不合理,高教投资比重过大的问题表现得十分突出。
(二)教育投资的区域配置差异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了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反过来又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我国教育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地区间的不均衡,这固然有历史、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但最重要的是我国教育投资的宏观配置的策略问题。特别是我国政府作为公共教育投资主体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构成,近十多年来,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相差很大,造成地区间的教育投资量、师资力量和人力资本的巨大差异。同时,由于我国的高等学校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大城市,存在着高等教育区域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国家的财政拨款明显偏向这些地区。
(三)教育投资的城乡配置的失衡
我国教育投资存在严重的二元结构差异。农村教育的投资不足直接导致教育的落后,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和农村小学、初中的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公用经费和生均个人经费的比例有增大趋势,城乡比值基本上在1.5倍以上,特别是小学与初中的生均公用经费的城乡比值都在2倍以上,这是极大的不公平现象。教育的不公平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导致农村的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降低,农村教育的落后又导致了农村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不足,使得农村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相对于物力资本而言更为稀缺。生产要素的不平衡配置必然导致经济的畸形发展,影响农村现代化的进程。要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就必须增加农村教育投资,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
二、我国经费投资配置改革的途径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多元化改革只是进行了从无到有的结构性突破,多元化的体制改革框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目前高等教育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政府投资和学费收入,政府投资的低效、政府的直接干预、政府拨款机制缺乏激励效应使教育机构仍未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另一方面,尽管经费来源中增加了学费投资渠道,但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的供不应求情况严重,所以由学生成本分摊机制建立起来的消费者权威对教育机构效率的影响很小;其他投资渠道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力量对原有的教育体制形成冲击,所以无法实现多元化投资体制的效率目标,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 王培根.高等教育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 张勇兵.我国公共教育投资的优化配置研究[J]湖南大学,2006(9).
[关键词]教育投资;配置结构
中图分类号:G5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4-0251-01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在“科教兴国”的战略下迅速发展,但是效果并不令人满意。高等教育是社会支持的巨型文化产业,教育事业是由政府资助的巨型文化产业,随着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的扩招,教育的“量”已经不成问题,“质”的问题被突显出来,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到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问题。教育成本的不断上升,义务教育的实施带来的政府财政的严重压力,高等教育财政资金使用的不当:如学生培养成本膨胀,资金使用效率低等等这些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尤其是教育投资配置效率不高、结构不合理导致教育没有对经济起到应有的支撑作用。因此,对高等教育投资配置和使用结构的改革极为重要。
一、教育投资分配结构分析
教育投资的分配结构主要包括教育投资在三级教育中分配的结构、教育投资的地域性分配结构以及教育投资在教育层次内部的分配结构三个方面。[1]
(一)三级教育投资结构的失衡
教育投资在三级教育部门的分配结构是指初等、中等和高等投资分配的相互关系,它包括了高等、中等和初等教育的发展比例问题。我国除了存在教育投资总量不足的问题,而且投资额在三级教育之间的配置也是不合理的。[2]
由表1可以看出教育投资在三级教育中间的比例是严重失衡的。从2000开始初等教育的生均预算内经费在不断的上涨,到2003年时初等教育的经费已经达到2000年的两倍,中等教育的经费稳中带升,几年之中变化不大,而高等教育的生均预算内经费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所以高等教育育初等教育的经费之比是变化明显的。但是根据1990年的生均日常教育经费占GNP得比例来看,中国的基础教育仅为0.05,不及发达国家如美国的二分之一,但是高等教育的比例为1.93,确接近美国的九倍。虽然近年来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日益加大,同时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拨款逐年削减,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仍有不足。
由表2可以看出我国初等和中等教育的生均事业性经费增长较快,2003年初等教育的事业性经费几乎是2000年的两倍,而高等教育的事业性经费趋于平稳,略有下降,因此,三级教育的生均事业性经费的比值在逐渐缩小。但是这个比值于1995的世界平均水平1:2.7:3.0还相差甚远,要接近世界平均的目标就要加大初等教育的投入,而其中首要的是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初等教育是教育过程中最基础的教育,同时也是社会最需要的,1933年世界银行高级教育经济学专家萨卡罗普洛斯对数十个国家、地区教育内部投资收益率研究和比较后发现:各类教育的世界平均收益为:初等教育:18.4%,中等教育:13.1%,高等教育:10.9%。三阶段社会收益率随着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而逐渐减少。因而义务教育的社会收益率最高,初等教育对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普及性教育的程度应该逐步提高,但并不是说要忽视初等教育。沒有基础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就无法顺利进行。与其他国家教育投资内部结构相比,目前我国三级教育投资配置结构不合理,高教投资比重过大的问题表现得十分突出。
(二)教育投资的区域配置差异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了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反过来又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我国教育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地区间的不均衡,这固然有历史、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但最重要的是我国教育投资的宏观配置的策略问题。特别是我国政府作为公共教育投资主体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构成,近十多年来,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相差很大,造成地区间的教育投资量、师资力量和人力资本的巨大差异。同时,由于我国的高等学校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大城市,存在着高等教育区域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国家的财政拨款明显偏向这些地区。
(三)教育投资的城乡配置的失衡
我国教育投资存在严重的二元结构差异。农村教育的投资不足直接导致教育的落后,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和农村小学、初中的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公用经费和生均个人经费的比例有增大趋势,城乡比值基本上在1.5倍以上,特别是小学与初中的生均公用经费的城乡比值都在2倍以上,这是极大的不公平现象。教育的不公平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导致农村的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降低,农村教育的落后又导致了农村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不足,使得农村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相对于物力资本而言更为稀缺。生产要素的不平衡配置必然导致经济的畸形发展,影响农村现代化的进程。要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就必须增加农村教育投资,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
二、我国经费投资配置改革的途径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多元化改革只是进行了从无到有的结构性突破,多元化的体制改革框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目前高等教育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政府投资和学费收入,政府投资的低效、政府的直接干预、政府拨款机制缺乏激励效应使教育机构仍未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另一方面,尽管经费来源中增加了学费投资渠道,但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的供不应求情况严重,所以由学生成本分摊机制建立起来的消费者权威对教育机构效率的影响很小;其他投资渠道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力量对原有的教育体制形成冲击,所以无法实现多元化投资体制的效率目标,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 王培根.高等教育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 张勇兵.我国公共教育投资的优化配置研究[J]湖南大学,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