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曾感慨:在中国的中小学里,音乐教育遇到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学生对音乐技巧的掌握超过了他们对文化范畴的学习和理解。音乐教学无例外地集中在技巧训练上,并视方法论为最高准则。中国的孩子很少表现出独立性,他们没有自主的观念,没有想到自己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他们在音乐上的成绩是令人鼓舞的,但无疑让我们感到痛心的是他们失去得太多,代价太大,他们的兴趣受到压抑。
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发达,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可是生活是否轻松愉快呢?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物质生活追求越多,人们就越感到失去了什么,或者还缺少什么。就拿孩子们来说,他们根本没有自己的空间,家长培养他们学琴的兴趣,可是有些孩子没有兴趣,不想练琴,这不是孩子的错,是家长没培养好他们的兴趣。一些家长用各种方式强迫孩子练琴,且美其名曰为了孩子的将来,这其实是家长无能的表现,扼杀孩子的灵性,也只是满足了家长的一己私欲,不要动不动就说是为了孩子的将来考虑,如果真的爱孩子,为什么不为他们的现在考虑考虑,想想他们现在过得开不开心?
当然有些所谓的天才是被家长打出来的,可能十年二十后他们有了成就了,回头还会感谢父母,那是因为他们在其中已经获得了利益,他们被逼有了兴趣。但别的孩子在享受童年的时候,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回想起自己的童年难道不会暗自神伤吗?况且又有多少人能成为天才?
每当学生把“音乐”叫成“音乐(le)”的时候,我总是不厌其烦地说:“叫‘音乐(yue)’,不叫‘音乐(le)’”。慢慢地,我被学生同化了,也许他们才是对的,在学生的心里,音乐应该是“快乐”的化身。我认为“快乐”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最重要。
一、在哆来咪中增长“乐趣”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抓住孩子的这个特点,就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比如学生喜欢猜谜,就可以把一些较难的乐理知识变成谜语,让学生猜一猜“一个小不点,真是不起眼,音符后边站,时值加一半”,这样学生不但动了脑筋思考,而且掌握了乐理知识。
乐理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有了主动探索思考的乐趣,课堂中常出现学生自信的语言。其实不管他们有没有说对,他们参与了,就乐在其中。
二、在哆来咪中提高“兴趣”
“好动”是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征的需要,音乐教学中加入律动是必需的。穿插一些律动可以调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强化他们的音乐节奏感。比如初中七年级下册《中国功夫》中念白“棍扫一大片,枪挑一条线……”,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了三组,一组念对白,一组用手打拍子,一组打中国武术基本动作。拍子:“XX XX X O|XX XX X O|XX XX XX X|XX XX X O|XX XX X O|XX XX X O|XX XX XX XXX|XX XX X O:‖。学生兴趣提高了许多,不仅学会了旋律,还学会了基本节奏,并且可以一边拍打一边演唱,更好地理解音乐。
三、在哆来咪中寻找“童趣”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学生童年在紅领巾的伴随下,像阳光下的花朵,幸福灿烂。《珍藏起红领巾》一课让学生寻找童年的回忆,倾听学生的童年往事,发挥他们的丰富创造力表演并插入歌曲《在教师身边》,以这首歌的歌词“从一个爱哭的孩子变成一个有知识的青年”,“虽然离开了妈妈的怀抱,红领巾却抱着我们的双肩”,“我们和教师漫步在校园、我们谈生活谈理想”,“带着老师深切的期望,把少先队时代的理想实现”等紧扣主题编排情景剧,沉浸在童年的快乐中。
四、在哆来咪中滋长“情趣”
“好奇”是每个孩子都具有的特点,对未知世界有探索的欲望,什么都想亲自尝试,对音乐也不例外。被动地接受,干巴巴的说教只会扼杀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因此应重视学生心理需要,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启发并鼓励他们去发现、感知、创造音乐。如何把每个音作一小曲,体裁不限,三拍子、二拍子、四拍子都可以,然后选几首比较好的小曲抄在黑板上,让全班学生唱自己创作的小曲,再让学生自己填上合适的词唱出来,效果更好。极力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创造欲望,鼓励他们大胆表现、创新,从中找回自信,表现自信,感受到“自娱自乐”的情趣。
五、在哆来咪中多多“鼓励”
放大学生的优点就是供给学生心中的种子以发芽、开花、结果所需的充足水分和阳光。有一首诗这样写道:“鼓励伴随着孩子,他信心倍增;赞美伴随着孩子,他鉴赏有力;认可伴随着孩子,他爱心常存……”这首诗启示我们应给予不同孩子以不同评价,应根据具体情况更多地采用鼓励、表扬的方式,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教师应给他们体验成功的机会,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使学生获得前进的动力,从而扬起自信的风帆,体验到其中的快乐。
用音乐指挥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乐意接受,也更加有序。课堂上少了老师的严厉呵斥,取而代之的是跳跃流畅的哆来咪,让学生在哆来咪的气氛中获得审美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发达,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可是生活是否轻松愉快呢?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物质生活追求越多,人们就越感到失去了什么,或者还缺少什么。就拿孩子们来说,他们根本没有自己的空间,家长培养他们学琴的兴趣,可是有些孩子没有兴趣,不想练琴,这不是孩子的错,是家长没培养好他们的兴趣。一些家长用各种方式强迫孩子练琴,且美其名曰为了孩子的将来,这其实是家长无能的表现,扼杀孩子的灵性,也只是满足了家长的一己私欲,不要动不动就说是为了孩子的将来考虑,如果真的爱孩子,为什么不为他们的现在考虑考虑,想想他们现在过得开不开心?
当然有些所谓的天才是被家长打出来的,可能十年二十后他们有了成就了,回头还会感谢父母,那是因为他们在其中已经获得了利益,他们被逼有了兴趣。但别的孩子在享受童年的时候,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回想起自己的童年难道不会暗自神伤吗?况且又有多少人能成为天才?
每当学生把“音乐”叫成“音乐(le)”的时候,我总是不厌其烦地说:“叫‘音乐(yue)’,不叫‘音乐(le)’”。慢慢地,我被学生同化了,也许他们才是对的,在学生的心里,音乐应该是“快乐”的化身。我认为“快乐”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最重要。
一、在哆来咪中增长“乐趣”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抓住孩子的这个特点,就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比如学生喜欢猜谜,就可以把一些较难的乐理知识变成谜语,让学生猜一猜“一个小不点,真是不起眼,音符后边站,时值加一半”,这样学生不但动了脑筋思考,而且掌握了乐理知识。
乐理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有了主动探索思考的乐趣,课堂中常出现学生自信的语言。其实不管他们有没有说对,他们参与了,就乐在其中。
二、在哆来咪中提高“兴趣”
“好动”是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征的需要,音乐教学中加入律动是必需的。穿插一些律动可以调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强化他们的音乐节奏感。比如初中七年级下册《中国功夫》中念白“棍扫一大片,枪挑一条线……”,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了三组,一组念对白,一组用手打拍子,一组打中国武术基本动作。拍子:“XX XX X O|XX XX X O|XX XX XX X|XX XX X O|XX XX X O|XX XX X O|XX XX XX XXX|XX XX X O:‖。学生兴趣提高了许多,不仅学会了旋律,还学会了基本节奏,并且可以一边拍打一边演唱,更好地理解音乐。
三、在哆来咪中寻找“童趣”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学生童年在紅领巾的伴随下,像阳光下的花朵,幸福灿烂。《珍藏起红领巾》一课让学生寻找童年的回忆,倾听学生的童年往事,发挥他们的丰富创造力表演并插入歌曲《在教师身边》,以这首歌的歌词“从一个爱哭的孩子变成一个有知识的青年”,“虽然离开了妈妈的怀抱,红领巾却抱着我们的双肩”,“我们和教师漫步在校园、我们谈生活谈理想”,“带着老师深切的期望,把少先队时代的理想实现”等紧扣主题编排情景剧,沉浸在童年的快乐中。
四、在哆来咪中滋长“情趣”
“好奇”是每个孩子都具有的特点,对未知世界有探索的欲望,什么都想亲自尝试,对音乐也不例外。被动地接受,干巴巴的说教只会扼杀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因此应重视学生心理需要,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启发并鼓励他们去发现、感知、创造音乐。如何把每个音作一小曲,体裁不限,三拍子、二拍子、四拍子都可以,然后选几首比较好的小曲抄在黑板上,让全班学生唱自己创作的小曲,再让学生自己填上合适的词唱出来,效果更好。极力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创造欲望,鼓励他们大胆表现、创新,从中找回自信,表现自信,感受到“自娱自乐”的情趣。
五、在哆来咪中多多“鼓励”
放大学生的优点就是供给学生心中的种子以发芽、开花、结果所需的充足水分和阳光。有一首诗这样写道:“鼓励伴随着孩子,他信心倍增;赞美伴随着孩子,他鉴赏有力;认可伴随着孩子,他爱心常存……”这首诗启示我们应给予不同孩子以不同评价,应根据具体情况更多地采用鼓励、表扬的方式,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教师应给他们体验成功的机会,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使学生获得前进的动力,从而扬起自信的风帆,体验到其中的快乐。
用音乐指挥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乐意接受,也更加有序。课堂上少了老师的严厉呵斥,取而代之的是跳跃流畅的哆来咪,让学生在哆来咪的气氛中获得审美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