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运用频率域双频道激电法在某铜矿区进行快速找矿的应用情况。并对异常进行了推断和解释,对矿区找矿前景进行了评价,为地质普查工作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铜矿 双频道激电法 异常解释
[中图分类号] O741+.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2-150-1
1地质概况
预查区地层区域上属柴达木地层区柴达木南缘分区,出露地层较简单,以泥盆系变粒岩岩组(Da)和变火山岩岩组(Db)为主,沿山麓沟谷地带分布有第四系冲积层;区内地层走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乌妥压性逆掩断层(F)从中部贯穿全区,断层位于乌妥向斜北翼,为区域性一级断裂,沿断裂带处的地层受强烈挤压,产状多近于直立。断层在区内出露长度约4.5km,挤压破碎带为宽50-100m的碎裂岩带,垂直张节理和平行次级压扭断裂构造发育,地形上一般呈负地形,断层面倾向近北,走向100°-280°,倾角75°左右,为压扭性逆断层。断裂地段局部次级平行挤压带十分发育。
区内变质作用主要有三种类型,区域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
2地球物理特征
本次野外工作采用SQ-3C型双频激电仪,岩(矿)石的物性工作采用泥团法进行参数测定。
根据物性测定分析岩(矿)石的电阻率值大致可以分为高、中、低3类,其中属于高电阻率的岩(矿)石有黑云角闪片岩,电阻率值在1000Ω·m以上;属中等电阻率的岩石有绿泥绿帘石英片岩、砂质板岩、千枚岩、构造角砾岩、花岗岩等,电阻率在400~700Ω·m之间;属于低电阻率的岩石有褐铁矿化、黄铁矿、孔雀石化黑云角闪片岩、黄铁矿、黄铁矿闪长玢岩等电阻率在400Ω·m以下;区内各类未见矿化的岩石幅频率普遍较低,平均幅频率值均小于3%,而含褐铁矿化、铜蓝、黄铁矿、辉铜矿、方铅矿、黄钾铁矾、孔雀石化类的岩石幅频率略高一些,一般在3%~7%之间。
从区内各类岩(矿)石标本的电阻率参数值和幅频率参数值可以看出,测区内含矿岩化石多呈现低阻、高幅频的特征,与中、高阻低幅频率岩性有较大的激电性差异。
3异常的解释推断
本次野外工作中选用SQ-3C型双频激电仪,采用偶极-偶极装置,第二组频率观测,AB=MN=40m,点距40m,异常地段加密为10-20m,“隔离系数”n=2实施剖面测量,剖面线方位为0°。
预查区内圈定出视幅频率(Fs)异常4处,见上图所示。
JD1异常位于乌妥一级压性逆断层(F1)以北近北西向展布,异常整体长约300米、宽约120米,视幅频率极大值为6.45%;视电阻率普遍在65至325Ω·m之间,具有低电阻率中等幅频率特征。
JD2异常位于乌妥一级压性逆断层(F1)以南,按视幅频率3%圈定的等值线异常,整体呈条带状近东西向展布,长约4000米、宽约为100至400米之间,东侧未封闭,视幅频率有多处极值点,其中38线165号点为12.17%,全区最高;异常区视电阻率<500Ω·m;本年度在该异常区内布置槽探工程揭露破碎蚀变带3条,矿化体主要赋存在黑云角闪片岩、千枚岩、大理岩接触带中岩石为构造碎裂岩、岩石蚀变强,以褐铁矿化为主。由此推断该异常有上述岩性引起的;按4%圈定的等值线将该异常分解为5个子异常。
JD2-1位于JD2异常西侧呈椭圆形,近东西向展布,长约200米,宽约120米,视幅频率极大值为7%,视电阻率<130Ω·m;JD2-2位于JD2异常中西部呈条带状,近东西向展布,长约1500米,宽约300米,视幅频率极大值为12.17%,视电阻率<500Ω·m;JD2-3位于JD2异常中东部呈条带状,近东西向展布,长约1000米,宽约150米,视幅频率极大值为10.24%,视电阻率<220Ω·m;JD2-4位于JD2异常东侧呈条带状,近东西向展布,长约800米,宽约160米,视幅频率极大值为8.15%,视电阻率<350Ω·m;JD2-5位于JD2-2异常南侧呈条带状近东西向展布,长约1100米,宽约120米,视幅频率极大值为5.99%,视电阻率<330Ω?m。
JD3异常位于乌妥断裂以南,按视幅频率3%圈定的等值线,异常形态呈哑铃状,近东西向展布,异常长约1200米、宽约800米,视幅频率异常最大值为7.31%;视电阻率<1200Ω·m;异常区内为泥盆系变粒岩岩组的黑云角闪岩和花岗闪长岩岩体,大理岩岩脉发育、岩石破碎、蚀变度强,主要为褐铁矿化、碳酸盐化、硅化等,蚀变带达30—40m。由此推断该异常是由上述岩性引起。
JD3-1位于JD3异常西侧呈哑铃状近东西向展布,长约300米,宽约90米,视幅频率最大值为5.87%,视电阻率<1260Ω?m,JD3-2位于JD3异常东侧呈条带状近北东东向展布,长约600米,宽约150米,视幅频率极大值为7.31%,视电阻率<565Ω·m,
JD4异常位于乌妥断裂以南,异常南部位于碎石破及悬崖陡壁未测量,故异常南侧未封闭,异常呈椭圆形近北西向展布,长约900米。主要出露为:绿泥绿帘石英片岩、构造碎裂岩等,在上述岩性中均可见褐铁矿化,少数见黄铁矿晶体。由此推断该异常是由上述岩性引起。
4结论与建议
本次通过频率域激发极化法双频道偶极装置测量,共圈出4处激电异常,效果较好;通过对JD2-5异常中心处布置ZK1501號钻孔,于138.69-151.37m、154.37-156.07m、159.59-167.82m处见到三层铜-铅-锌工业矿体,累计厚度为22.61m。其中铜、铅、锌最高品位为0.84%、3.90%、7.70%,平均品位为0.58%、2.03%、5.78%,矿石为浸染状或致密块状,金属矿物以铜蓝、黄铁矿、辉铜矿、方铅矿、黄钾铁矾为主。建议对其他异常区进行进一步的深部工程验证。
参考文献
[1]《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
[2]何继善《双频激电仪的技术要求与使用规定》.
[关键词]铜矿 双频道激电法 异常解释
[中图分类号] O741+.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2-150-1
1地质概况
预查区地层区域上属柴达木地层区柴达木南缘分区,出露地层较简单,以泥盆系变粒岩岩组(Da)和变火山岩岩组(Db)为主,沿山麓沟谷地带分布有第四系冲积层;区内地层走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乌妥压性逆掩断层(F)从中部贯穿全区,断层位于乌妥向斜北翼,为区域性一级断裂,沿断裂带处的地层受强烈挤压,产状多近于直立。断层在区内出露长度约4.5km,挤压破碎带为宽50-100m的碎裂岩带,垂直张节理和平行次级压扭断裂构造发育,地形上一般呈负地形,断层面倾向近北,走向100°-280°,倾角75°左右,为压扭性逆断层。断裂地段局部次级平行挤压带十分发育。
区内变质作用主要有三种类型,区域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
2地球物理特征
本次野外工作采用SQ-3C型双频激电仪,岩(矿)石的物性工作采用泥团法进行参数测定。
根据物性测定分析岩(矿)石的电阻率值大致可以分为高、中、低3类,其中属于高电阻率的岩(矿)石有黑云角闪片岩,电阻率值在1000Ω·m以上;属中等电阻率的岩石有绿泥绿帘石英片岩、砂质板岩、千枚岩、构造角砾岩、花岗岩等,电阻率在400~700Ω·m之间;属于低电阻率的岩石有褐铁矿化、黄铁矿、孔雀石化黑云角闪片岩、黄铁矿、黄铁矿闪长玢岩等电阻率在400Ω·m以下;区内各类未见矿化的岩石幅频率普遍较低,平均幅频率值均小于3%,而含褐铁矿化、铜蓝、黄铁矿、辉铜矿、方铅矿、黄钾铁矾、孔雀石化类的岩石幅频率略高一些,一般在3%~7%之间。
从区内各类岩(矿)石标本的电阻率参数值和幅频率参数值可以看出,测区内含矿岩化石多呈现低阻、高幅频的特征,与中、高阻低幅频率岩性有较大的激电性差异。
3异常的解释推断
本次野外工作中选用SQ-3C型双频激电仪,采用偶极-偶极装置,第二组频率观测,AB=MN=40m,点距40m,异常地段加密为10-20m,“隔离系数”n=2实施剖面测量,剖面线方位为0°。
预查区内圈定出视幅频率(Fs)异常4处,见上图所示。
JD1异常位于乌妥一级压性逆断层(F1)以北近北西向展布,异常整体长约300米、宽约120米,视幅频率极大值为6.45%;视电阻率普遍在65至325Ω·m之间,具有低电阻率中等幅频率特征。
JD2异常位于乌妥一级压性逆断层(F1)以南,按视幅频率3%圈定的等值线异常,整体呈条带状近东西向展布,长约4000米、宽约为100至400米之间,东侧未封闭,视幅频率有多处极值点,其中38线165号点为12.17%,全区最高;异常区视电阻率<500Ω·m;本年度在该异常区内布置槽探工程揭露破碎蚀变带3条,矿化体主要赋存在黑云角闪片岩、千枚岩、大理岩接触带中岩石为构造碎裂岩、岩石蚀变强,以褐铁矿化为主。由此推断该异常有上述岩性引起的;按4%圈定的等值线将该异常分解为5个子异常。
JD2-1位于JD2异常西侧呈椭圆形,近东西向展布,长约200米,宽约120米,视幅频率极大值为7%,视电阻率<130Ω·m;JD2-2位于JD2异常中西部呈条带状,近东西向展布,长约1500米,宽约300米,视幅频率极大值为12.17%,视电阻率<500Ω·m;JD2-3位于JD2异常中东部呈条带状,近东西向展布,长约1000米,宽约150米,视幅频率极大值为10.24%,视电阻率<220Ω·m;JD2-4位于JD2异常东侧呈条带状,近东西向展布,长约800米,宽约160米,视幅频率极大值为8.15%,视电阻率<350Ω·m;JD2-5位于JD2-2异常南侧呈条带状近东西向展布,长约1100米,宽约120米,视幅频率极大值为5.99%,视电阻率<330Ω?m。
JD3异常位于乌妥断裂以南,按视幅频率3%圈定的等值线,异常形态呈哑铃状,近东西向展布,异常长约1200米、宽约800米,视幅频率异常最大值为7.31%;视电阻率<1200Ω·m;异常区内为泥盆系变粒岩岩组的黑云角闪岩和花岗闪长岩岩体,大理岩岩脉发育、岩石破碎、蚀变度强,主要为褐铁矿化、碳酸盐化、硅化等,蚀变带达30—40m。由此推断该异常是由上述岩性引起。
JD3-1位于JD3异常西侧呈哑铃状近东西向展布,长约300米,宽约90米,视幅频率最大值为5.87%,视电阻率<1260Ω?m,JD3-2位于JD3异常东侧呈条带状近北东东向展布,长约600米,宽约150米,视幅频率极大值为7.31%,视电阻率<565Ω·m,
JD4异常位于乌妥断裂以南,异常南部位于碎石破及悬崖陡壁未测量,故异常南侧未封闭,异常呈椭圆形近北西向展布,长约900米。主要出露为:绿泥绿帘石英片岩、构造碎裂岩等,在上述岩性中均可见褐铁矿化,少数见黄铁矿晶体。由此推断该异常是由上述岩性引起。
4结论与建议
本次通过频率域激发极化法双频道偶极装置测量,共圈出4处激电异常,效果较好;通过对JD2-5异常中心处布置ZK1501號钻孔,于138.69-151.37m、154.37-156.07m、159.59-167.82m处见到三层铜-铅-锌工业矿体,累计厚度为22.61m。其中铜、铅、锌最高品位为0.84%、3.90%、7.70%,平均品位为0.58%、2.03%、5.78%,矿石为浸染状或致密块状,金属矿物以铜蓝、黄铁矿、辉铜矿、方铅矿、黄钾铁矾为主。建议对其他异常区进行进一步的深部工程验证。
参考文献
[1]《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
[2]何继善《双频激电仪的技术要求与使用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