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章太炎在《齐物论释》等著作中建构了具有东方特色的语言哲学.他立足唯识学视域,在识生万法的规律中界定语言性质,用"还灭性"统摄了语言哲学的否定性与肯定性.自否定性而言,太炎在真谛层面排遣语言的实在性,解构依语言而立的形而上学传统,以此涤荡障蔽平等的名相分别;自肯定性而言,太炎基于齐物哲学由唯识学向华严学的思想转进,在俗谛层面将"约定俗成"的语言系统性作为语言秩序的基础.太炎的"小学"与语言哲学密不可分,既为语言排遣提供了学理支持,更为语言秩序提供了现实基础.否定性与肯定性的统合,构成了"卮言"作为"圆遍之言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专项学术团队项目"中国训诂学的理论总结与现代转型"(编号20VJXT015)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章太炎在《齐物论释》等著作中建构了具有东方特色的语言哲学.他立足唯识学视域,在识生万法的规律中界定语言性质,用"还灭性"统摄了语言哲学的否定性与肯定性.自否定性而言,太炎在真谛层面排遣语言的实在性,解构依语言而立的形而上学传统,以此涤荡障蔽平等的名相分别;自肯定性而言,太炎基于齐物哲学由唯识学向华严学的思想转进,在俗谛层面将"约定俗成"的语言系统性作为语言秩序的基础.太炎的"小学"与语言哲学密不可分,既为语言排遣提供了学理支持,更为语言秩序提供了现实基础.否定性与肯定性的统合,构成了"卮言"作为"圆遍之言"的实质,体现出太炎语言哲学的整体精神与圆道框架.在现实中,太炎的语言哲学与其思想革命和语文建设密不可分,体现出充分的思想张力.通过与西方语言哲学的对比,可以凸显太炎语言哲学赅遍真俗、圆融名理的思想品质,为探索中国语言哲学的自主道路提供启示.
其他文献
国际税收领域存在数种税收协定解释方法,主要包括《维也纳条约法公约》所规定的条约解释规则、各国对"经合组织范本注释"的借鉴参考、依各国国内法的解释、各国制定的单边技术性解释.此外,为了实现缔约国双方对于税收协定的一致解释,国际税收理论和实践还发展出了共同解释的方法.然而,现有的国际税法解释理论、规则与实践均无法为税收协定解释提供圆满的解决方案.在税收协定的解释和适用中,由于政策目标或解释方法的差异,中国可能会与协定伙伴国因解释的冲突而产生税收争议,从而使纳税人面临双重征税的风险.为了给纳税人营造良好的法治营
新中国一成立就将保障公民基本生存与发展权利的工作纳入了政策保障范畴,开辟了基础教育、卫生、就业、残疾人保障等各类专门事业来分项保障公民权利,但分项模式造成了不同类事业之间的割裂性,降低了保障效率.2001年我国物质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国家开始将传统的保障政策向更为科学的长效机制转变,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推出了平台化、集约化、系统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这项彰显中国"权利保障"特色的事业将社会主义本质落实到每一位公民身上,以"行动的权利"来实现并孵化社会主义公民多向度的基本权利.未来需要在把握规律的基
世行营商环境评估中的"保护少数投资者"指标以各经济体规制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纸面规则作为评估基础,其案例假设中隐含着公司形态独立性、关联交易损害性、严格规制良法性和私人执法主导性等前提假定.该指标设定构成了带有自身价值倾向的"世行关联交易规制范式",其内在逻辑缺陷可归纳为:简单的案例假设与市场客观情境相去甚远,对于关联交易的结构与功能认知有失偏颇,规制方法忽略了不同法律手段之间的整体协同以及评估结果不能反映法律运行实践及其规制效果.以世行范式为参照,能够发现中国现行相关立法存在相似的视角局限和制度缺陷.回应
目前学界对印证证明模式的研究多停留于经验现象层面,忽视了证明模式要解决的终极问题,即如何通过证据发现真实,司法证明的核心要素和作用机理究竟是什么.我国以印证证明模式为代表的传统证明理论和实践,对司法推理活动的关注和分析不足,普遍忽视司法证明中"叙事"和"法则"的作用,倚重核心证据而轻视补助证据,侧重单向的线性推论而忽视事实推理的论证结构,导致印证证明模式在发现真实方面存在局限.依据司法推理的一般原理,确立一种以"自然生活历程事实"为证明对象,融合核心证据与补助证据,容许或然性推论的综合型证明模式,是实现刑
抽象与物化是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两个重要范畴,但它们之间的关系仍需进一步澄清.首先,劳动被抽象的过程同时也是"人格的物象化"过程.在交换过程中,生产者的人格及其关系都被抽象掉了,只留下劳动产品相互中介而形成的闭合体系的外观.抽象劳动揭示的是商品拜物教内在的、超感觉的"幽灵",而"人格的物象化"阐述的则是这个"幽灵"借以表现自身的、物的外观.其次,抽象统治与"物象的人格化"其实质都是社会统治,即非人格的、客观的社会形式对个人的支配与强制.抽象统治是物象的人格化的内在实质,"物象的人格化"是抽象统治的外在表现.
"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对于探索全球新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意义,体现了以人民为本、关怀现实的精神.全人类共同价值尊重不同文明的价值理解和价值实现路径,在包容开放的态度中寻求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全人类共同价值,并且丰富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了深厚底蕴,使我们能够从文明的高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更完善的方案.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机器(生产工具)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已成为"劳动条件"并发挥着"使用工人"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阐明了作为"自动机"(生产工具)的"死劳动"与工人的"活劳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机器与相对剩余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大机器生产工具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力水平,同时它在生产过程中强大的复制功能,能够促使生产出的产品边际成本趋近于零,如此一来相对剩余价值得以大量产生.马克思的"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论断的提出,显示了将机器的功能属性与应用场景相区分的重要性."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批
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与组织体合规具有相同的价值追求,即行为的合规性.合规计划兼具高效、节约公共资源、国际化等优势,可以成为营商环境建设的法治工具.公共机构、企业是最主要的商业环境参与者、营造者;公共机构依法行政、提供公共服务,企业合法经营,则法治化营商环境水到渠成.借助公权合规计划,可以更好地实现公共机构合法运行的目的.公共机构不仅要通过合规计划实现自身合规,还要通过外部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合规.作为公共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桥梁,行业自治组织可以通过行业监督、共建失信信息系统、促进联合调查等方式促进企业守法.未来可
在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智能化过程中,智能系统的"类人智能"和劳动能力日益增强,正在取代人类承担越来越多的劳动任务和劳动职责.这不仅导致"数字穷人"日益丧失劳动的机会和权利,造成波澜壮阔的"技术性失业"潮,而且令"数字穷人"沦落为尴尬的"无用阶层",被经济和社会体系排斥在外,存在变得荒谬化.因此,必须完善社会顶层设计,彻底消除旧式分工和压抑性的强迫劳动,通过人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分工体系,保障所有人享有平等的劳动机会和劳动权利;同时大幅缩减每个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普遍增加自由时间,为包括"数字穷人"在内的全
本文讨论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劳动.未来,尚未具备自主意识的人工智能依然不会脱离马克思定义的机器范畴.但是人工智能时代意味着机器大工业的最高阶段,它预示了资本主义的终结与共产主义的到来.为了考察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问题,文章总结了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与马克思的实践与劳动理论,并从行为结构的角度定义劳动是以行为对象的善为目的的活动.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会消失,摆脱了异化劳动的人们将从事合目的且合规律的自由劳动,本文称之为"美学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