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杰克·迈格斯》是彼得·凯里对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的改写,赋予了澳大利亚文化身份新的寓意,彼得·凯里不仅为被英帝国抛弃的杰克·迈格斯找到了希望之地,也为书中的女性寻到了出路。在《杰克·迈格斯》中,彼得以杰克“母亲”布莱顿和梅西母亲的无意识、索菲娜和莉齐的沉默到欧茨太太的觉醒以及梅西的独立为线索,描述了女性走向独立的艰辛历程。
【关键词】《杰克·迈格斯》;女性;无意识;觉醒;独立
【作者简介】何潇潇(1993- ),女,汉族,甘肃平凉人,西北师范大学2016级英美文学方向研究生。
引言
1943年出生于墨尔本的澳著名新派小说家彼得·凯里,曾获两次布克奖,以改写英帝国作家狄更斯的《远大前程》赋予了澳大利亞文化身份新的寓意,成为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这部作品不仅为整个澳大利亚探寻文化身份,也为女性寻找了出路。布莱顿妈妈和梅西母亲对自己的女性身份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充当了英帝国的代言人;索菲娜和莉齐的沉默导致了自己的悲惨命运,直到欧茨太太才有女性意识的觉醒;最终,梅西勇敢地与命运作斗争,成为一位独立的新女性。
一、无意识
《杰克·迈格斯》中杰克的妈妈布莱顿是澳大利亚作为英国罪犯流放地时期的母亲形象,是澳大利亚的起源的代表。布莱顿妈妈和梅西母亲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女性的存在,默默地充当帝国的代言人。杰克被锡拉斯和布莱顿妈妈从小引上犯罪道路的,是他们亲手制造出来的流放犯。布莱顿一步步将杰克逼向被流放的命运。锡拉斯退场后,布莱顿则代替他的角色,在男权主导的社会中,她没有想到通过正当途径自力更生。
梅西的母亲也是对自己的女性身份和作为女性的生存能力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在失去丈夫之后,为了得到一点钱,她将女儿送到陌生人的手里,导致梅西被性侵,是梅西逃离伦敦的因素之一。她与布莱顿妈妈一样,“只有当他打开充满鱼腥味的小钱包,将一个银弗罗林塞在她手里,梅西的母亲才开始屈尊地看他。”杰克被流放到澳大利亚,梅西最后主动逃离到澳大利亚,布莱顿妈妈和梅西母亲玛乔莉·拉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彼得·凯里塑造的是以这两位母亲为代表的对自己身份无意识的女性,她们意识到要争取生存的权力和空间。
二、沉默中的觉醒者
莉齐和索菲娜一直选择沉默。杰克的恋人索菲娜不像书中其他女性有机会诉说自己的故事,皆是出自别人之口。杰克和索菲娜相依为命,但他们只是布莱顿母子赚钱和提高身份的工具,最终和儿子合谋将索菲娜送上了绞刑架。我们自始至终没有看到索菲娜对这种不公正待遇的反抗,连杰克自己也说,“我的索菲娜内心默默地承受着伤害。”欧茨夫人的妹妹莉齐和姐夫发生关系,未婚先孕,是欧茨夫妇婚姻中的第三者,也是两性中的他者。可她愿意为欧茨牺牲自己,时刻为欧茨着想。莉齐乐于他者的身份,她选择接受生活和命运的所有安排,从未想过为自己发声,但彼得·凯里在她死后利用她的身体为其发声,“尽管她的痛苦结束了,但是她受折磨的身体没有一点安详的迹象。”
只有欧茨太太以违背道德的方式让我们听见了她的声音以道德的角度来审查玛丽,她逃不过自己心灵的煎熬和人们的谴责,但从女性角度看,她不再沉默,默默地接受一切,而是开始反抗。在大的男权社会中,作为女性的玛丽处于他者的地位,在她和欧茨的婚姻中,她又是两性关系中的他者,双重他者的身份压制着玛丽,得知丈夫和她的妹妹发生关系并怀孕之后,被长期压制的她不再沉默,而是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发声——走出家门,找杰克的布莱顿妈妈买了堕胎的药,打掉了妹妹的孩子。
三、独立的女性
在小说结尾时,澳大利亚不再是罪犯流放地,是人们心中新的希望之地,是新女性的希望之地。较之于欧茨太太,梅西不仅为自己发声了,还找到了自己的身份, 尽管她成为新女性的道路非常坎坷。她牺牲手指为杰克挡了来自杰克养子的一枪,女性不再是脆弱的代表,需要男性的保护,转而成为生活的勇士,敢于面对一切。梅西和杰克返回澳大利亚之后,帮助抚养杰克的两个澳大利亚儿子,而且,“是她让整个家庭摆脱了悉尼的不良影响。”彼得描绘的澳大利亚不再像英帝国一样是男权称霸的社会,杰克在澳大利亚事业有成,曾担任两届的郡长,梅西也有自己的事业,成为独立的个体。
四、结语
《杰克·迈格斯》中,通过彼得·凯里对杰克的描写我们看到了英帝国中心地位的瓦解和澳大利亚边缘文化身份地位的上升,而对几位女性的描写则展示了女性寻找自我身份的艰辛历程,从无意识到觉醒再到最终成为独立的个体。布莱顿妈妈虽是英帝国的代言人,但仅仅作为女性,她只能依赖于男性生存,对女性身份处于无意识状态;莉齐和索菲娜选择继续沉默;欧茨太太的做法虽是违背了道德,可她开始觉醒,为自己发声;最后梅西代表独立的新女性,为追寻自我身份付出努力并获得了成功。女性在男权社会中一直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在一步步反抗男权的路上,有多少女性做出了牺牲。历程虽艰辛,结果却是令人满意的,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属品,而是独立的个体。
参考文献:
[1]彼得·凯里.杰克·迈格斯[M].彭青龙,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2]郭梅.永远在路上——《杰克·迈格斯》中文化身份的解读[J].外语研究,2012(6):98-101.
[3]黄源深.澳大利亚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关键词】《杰克·迈格斯》;女性;无意识;觉醒;独立
【作者简介】何潇潇(1993- ),女,汉族,甘肃平凉人,西北师范大学2016级英美文学方向研究生。
引言
1943年出生于墨尔本的澳著名新派小说家彼得·凯里,曾获两次布克奖,以改写英帝国作家狄更斯的《远大前程》赋予了澳大利亞文化身份新的寓意,成为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这部作品不仅为整个澳大利亚探寻文化身份,也为女性寻找了出路。布莱顿妈妈和梅西母亲对自己的女性身份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充当了英帝国的代言人;索菲娜和莉齐的沉默导致了自己的悲惨命运,直到欧茨太太才有女性意识的觉醒;最终,梅西勇敢地与命运作斗争,成为一位独立的新女性。
一、无意识
《杰克·迈格斯》中杰克的妈妈布莱顿是澳大利亚作为英国罪犯流放地时期的母亲形象,是澳大利亚的起源的代表。布莱顿妈妈和梅西母亲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女性的存在,默默地充当帝国的代言人。杰克被锡拉斯和布莱顿妈妈从小引上犯罪道路的,是他们亲手制造出来的流放犯。布莱顿一步步将杰克逼向被流放的命运。锡拉斯退场后,布莱顿则代替他的角色,在男权主导的社会中,她没有想到通过正当途径自力更生。
梅西的母亲也是对自己的女性身份和作为女性的生存能力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在失去丈夫之后,为了得到一点钱,她将女儿送到陌生人的手里,导致梅西被性侵,是梅西逃离伦敦的因素之一。她与布莱顿妈妈一样,“只有当他打开充满鱼腥味的小钱包,将一个银弗罗林塞在她手里,梅西的母亲才开始屈尊地看他。”杰克被流放到澳大利亚,梅西最后主动逃离到澳大利亚,布莱顿妈妈和梅西母亲玛乔莉·拉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彼得·凯里塑造的是以这两位母亲为代表的对自己身份无意识的女性,她们意识到要争取生存的权力和空间。
二、沉默中的觉醒者
莉齐和索菲娜一直选择沉默。杰克的恋人索菲娜不像书中其他女性有机会诉说自己的故事,皆是出自别人之口。杰克和索菲娜相依为命,但他们只是布莱顿母子赚钱和提高身份的工具,最终和儿子合谋将索菲娜送上了绞刑架。我们自始至终没有看到索菲娜对这种不公正待遇的反抗,连杰克自己也说,“我的索菲娜内心默默地承受着伤害。”欧茨夫人的妹妹莉齐和姐夫发生关系,未婚先孕,是欧茨夫妇婚姻中的第三者,也是两性中的他者。可她愿意为欧茨牺牲自己,时刻为欧茨着想。莉齐乐于他者的身份,她选择接受生活和命运的所有安排,从未想过为自己发声,但彼得·凯里在她死后利用她的身体为其发声,“尽管她的痛苦结束了,但是她受折磨的身体没有一点安详的迹象。”
只有欧茨太太以违背道德的方式让我们听见了她的声音以道德的角度来审查玛丽,她逃不过自己心灵的煎熬和人们的谴责,但从女性角度看,她不再沉默,默默地接受一切,而是开始反抗。在大的男权社会中,作为女性的玛丽处于他者的地位,在她和欧茨的婚姻中,她又是两性关系中的他者,双重他者的身份压制着玛丽,得知丈夫和她的妹妹发生关系并怀孕之后,被长期压制的她不再沉默,而是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发声——走出家门,找杰克的布莱顿妈妈买了堕胎的药,打掉了妹妹的孩子。
三、独立的女性
在小说结尾时,澳大利亚不再是罪犯流放地,是人们心中新的希望之地,是新女性的希望之地。较之于欧茨太太,梅西不仅为自己发声了,还找到了自己的身份, 尽管她成为新女性的道路非常坎坷。她牺牲手指为杰克挡了来自杰克养子的一枪,女性不再是脆弱的代表,需要男性的保护,转而成为生活的勇士,敢于面对一切。梅西和杰克返回澳大利亚之后,帮助抚养杰克的两个澳大利亚儿子,而且,“是她让整个家庭摆脱了悉尼的不良影响。”彼得描绘的澳大利亚不再像英帝国一样是男权称霸的社会,杰克在澳大利亚事业有成,曾担任两届的郡长,梅西也有自己的事业,成为独立的个体。
四、结语
《杰克·迈格斯》中,通过彼得·凯里对杰克的描写我们看到了英帝国中心地位的瓦解和澳大利亚边缘文化身份地位的上升,而对几位女性的描写则展示了女性寻找自我身份的艰辛历程,从无意识到觉醒再到最终成为独立的个体。布莱顿妈妈虽是英帝国的代言人,但仅仅作为女性,她只能依赖于男性生存,对女性身份处于无意识状态;莉齐和索菲娜选择继续沉默;欧茨太太的做法虽是违背了道德,可她开始觉醒,为自己发声;最后梅西代表独立的新女性,为追寻自我身份付出努力并获得了成功。女性在男权社会中一直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在一步步反抗男权的路上,有多少女性做出了牺牲。历程虽艰辛,结果却是令人满意的,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属品,而是独立的个体。
参考文献:
[1]彼得·凯里.杰克·迈格斯[M].彭青龙,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2]郭梅.永远在路上——《杰克·迈格斯》中文化身份的解读[J].外语研究,2012(6):98-101.
[3]黄源深.澳大利亚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