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提到: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古希腊普鲁塔戈语)。当今社会已是“If you dream,you can do”的时代。而教育呢,已从原来的选拔性向发展性转轨,作为教师,就必须改变单向知识传输的状况,想方设法让学生的思想“长”出来,形成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学习能力和思维习惯。
一、创设开放性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表现
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势必会变成“驯兽式”的活动,而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有赖于教师的激发。所以,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身份,放下师长的架子,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去研读文章,文章中出现多向思维的问题时,应该多问怎么样,少问是什么,更不可以用标准答案替代结果。让学生自行思考,然后在众说纷纭的基础上说出教师的看法,而且应该声明看法只属于个人,不代表大家。这样才能营造宽松、宽容、富于活力的教学氛围,让大家畅所欲言,真正达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境界。如在执教《孔乙己》时,以学生自学为主,在此基础上对几个问题进行研讨和感悟,当涉及到“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时,真可谓是智山仁水,各有所见,说他“可怜”、“可悲”、“幽默”、“可笑”、“善良”、“懒惰”都有,而且均能从书中找出例证,这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孔乙己”,让人感慨不已。这种平等和谐又紧张兴奋的气氛,颇能使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对教师来说更是另拓思路,引出一个新世界。
记得有人说过:一个好教师,不是自己能教得有多好,而是如何能让学生进入一个琢磨的学习状态。不是你教给他什么,而是他自己琢磨出了什么。孩子在琢磨,他就不会错。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和兴趣。在执教的过程中,多次发现学生的思维一旦被点燃,绝非是一个教师的大脑能囊括的。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创设一种专题性活动,每月安排1-2次,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对大量的语言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创造力。因这种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平时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提升了学生观察事物的深度。
二、自由阅读感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美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切尔瑞·富勒在《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一书中说过:“每个孩子的大脑如他的指纹一样独特。”即没有两个孩子是完全一致地思考问题、处理信息的。所以教师不能下达命令性划一的目标去强迫学生,使他们变成戴着镣铐在皮鞭下服役的奴隶。为了使学生的个性不致被抹杀,自主研讨的热情不致熄灭。采用“自由感悟制”,即让大家自主阅读,不作任何限制。每周安排阅读课,阅读的对象以学生比较喜欢的报刊杂志为主。阅读时,尽量发扬民主,让学生自由阅读和感悟。当然教师还是要管的,具体表现在“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间接暗示,教师的适当指导是举足轻重的,这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任务,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也许有人会担心教程是否会受到影响,其实恰恰相反,真正的语文素养早已在个中默默地提升,这颇有点像陶公所言: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因这样每个学生感悟的是自己有兴趣的问题。当然,由于学生受生活经历、知识视野和认知水平的制约,对许多问题的研讨,难免有疑惑的地方。如在研读《幽谷睡者》时,有学生质疑:为什么用这么美的景色来写战争?战争下的景色还有这么美吗?这时就需要教师告诉他们:以美丽的图景来写战争,能更加突出战争的残酷,从美学的角度讲,这是一种“悲剧美”,特别震撼人心。还有因为作者是象征派诗人,象征派的诗大多既不真实描写,也不直抒胸臆,而是用不同于常态的联想、隐喻、对比、暗示等手段制造朦胧、神秘的色彩。平时经常这样指导他们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提升,可达到开拓思维、提高认知能力的目的。
三、引导走向生活,开拓思维途径
记得有人说过:如果把知识和能力比作皇冠的话,那么联想和创新就是皇冠上的明珠。为了擦亮这颗“明珠”,可以在执教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复杂的社会生活,激发他们探求的欲望,让学生在感悟中增添智慧,点亮心灯。具体方法如下:每天在课前讲一个短小精悍的小故事,第二天针对故事内容谈看法或启示。朗读时,不告知结果,以悬念促动脑,以多向拓思维。如《蜀贾卖药》(出自《中华典故》)一文,第一天只讲三个商人的具体情况:蜀地有三个商人在街上卖药材。一人专门收购好药材,根据药材收购价格决定卖出的价格,不漫天要价,也不过多地谋取利润。另外一个人,好药材、劣药材都收购,他卖出的价格高低不等,只看顾客的要求,用不同的药材来应付,出的价钱高就给好药材,出的价钱低就给劣药材。还有一个人,不收购好药材,只收购大量的劣等货,卖时定价很低,顾客要求多拿点药就多拿点,从不争执。第二天讨论两个小问题:①三个商人的结果将会怎么样?②你联想到了哪些社会现象或人生经历?又如《该谁道歉》(出自《报刊文摘》)一文,第一天只介绍发生的具体情况:在国内没有学骑自行车,到日本留学后买了一辆,天天骑着上学,既节省了车费,又锻炼了身体。日本的自行车道是和人行道在一起的。刚会骑车时,一次,我看见前面有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在走路,手一哆嗦,车子直冲她撞过去,结果老太太倒在地上,我连人带车也倒在地上。第二天讨论:①到底该谁道歉?②你的理由是什么?讨论过程中,尽管有时会为了一个不很成熟的观点争论不休,好像浪费了不少时间,其实,在潜移默化中,更多的是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观察,而且更有意义的是净化了心灵,积累了经验,使他们更接近社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人。
尽管你的学生在知识、学历方面存有一定的欠缺,但他们的脑子里都埋藏着无穷的潜力,他们才是能独辟蹊径、大胆创新之人。如果教师能做到以生气唤醒生气,以激情感动激情,以理想鼓舞理想,以生命点燃生命,定能使学生的“火把”(头脑)亮起来,使他们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成为一个健全的有用之人。
单位:浙江嵊州市小砩中学
一、创设开放性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表现
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势必会变成“驯兽式”的活动,而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有赖于教师的激发。所以,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身份,放下师长的架子,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去研读文章,文章中出现多向思维的问题时,应该多问怎么样,少问是什么,更不可以用标准答案替代结果。让学生自行思考,然后在众说纷纭的基础上说出教师的看法,而且应该声明看法只属于个人,不代表大家。这样才能营造宽松、宽容、富于活力的教学氛围,让大家畅所欲言,真正达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境界。如在执教《孔乙己》时,以学生自学为主,在此基础上对几个问题进行研讨和感悟,当涉及到“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时,真可谓是智山仁水,各有所见,说他“可怜”、“可悲”、“幽默”、“可笑”、“善良”、“懒惰”都有,而且均能从书中找出例证,这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孔乙己”,让人感慨不已。这种平等和谐又紧张兴奋的气氛,颇能使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对教师来说更是另拓思路,引出一个新世界。
记得有人说过:一个好教师,不是自己能教得有多好,而是如何能让学生进入一个琢磨的学习状态。不是你教给他什么,而是他自己琢磨出了什么。孩子在琢磨,他就不会错。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和兴趣。在执教的过程中,多次发现学生的思维一旦被点燃,绝非是一个教师的大脑能囊括的。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创设一种专题性活动,每月安排1-2次,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对大量的语言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创造力。因这种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平时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提升了学生观察事物的深度。
二、自由阅读感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美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切尔瑞·富勒在《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一书中说过:“每个孩子的大脑如他的指纹一样独特。”即没有两个孩子是完全一致地思考问题、处理信息的。所以教师不能下达命令性划一的目标去强迫学生,使他们变成戴着镣铐在皮鞭下服役的奴隶。为了使学生的个性不致被抹杀,自主研讨的热情不致熄灭。采用“自由感悟制”,即让大家自主阅读,不作任何限制。每周安排阅读课,阅读的对象以学生比较喜欢的报刊杂志为主。阅读时,尽量发扬民主,让学生自由阅读和感悟。当然教师还是要管的,具体表现在“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间接暗示,教师的适当指导是举足轻重的,这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任务,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也许有人会担心教程是否会受到影响,其实恰恰相反,真正的语文素养早已在个中默默地提升,这颇有点像陶公所言: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因这样每个学生感悟的是自己有兴趣的问题。当然,由于学生受生活经历、知识视野和认知水平的制约,对许多问题的研讨,难免有疑惑的地方。如在研读《幽谷睡者》时,有学生质疑:为什么用这么美的景色来写战争?战争下的景色还有这么美吗?这时就需要教师告诉他们:以美丽的图景来写战争,能更加突出战争的残酷,从美学的角度讲,这是一种“悲剧美”,特别震撼人心。还有因为作者是象征派诗人,象征派的诗大多既不真实描写,也不直抒胸臆,而是用不同于常态的联想、隐喻、对比、暗示等手段制造朦胧、神秘的色彩。平时经常这样指导他们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提升,可达到开拓思维、提高认知能力的目的。
三、引导走向生活,开拓思维途径
记得有人说过:如果把知识和能力比作皇冠的话,那么联想和创新就是皇冠上的明珠。为了擦亮这颗“明珠”,可以在执教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复杂的社会生活,激发他们探求的欲望,让学生在感悟中增添智慧,点亮心灯。具体方法如下:每天在课前讲一个短小精悍的小故事,第二天针对故事内容谈看法或启示。朗读时,不告知结果,以悬念促动脑,以多向拓思维。如《蜀贾卖药》(出自《中华典故》)一文,第一天只讲三个商人的具体情况:蜀地有三个商人在街上卖药材。一人专门收购好药材,根据药材收购价格决定卖出的价格,不漫天要价,也不过多地谋取利润。另外一个人,好药材、劣药材都收购,他卖出的价格高低不等,只看顾客的要求,用不同的药材来应付,出的价钱高就给好药材,出的价钱低就给劣药材。还有一个人,不收购好药材,只收购大量的劣等货,卖时定价很低,顾客要求多拿点药就多拿点,从不争执。第二天讨论两个小问题:①三个商人的结果将会怎么样?②你联想到了哪些社会现象或人生经历?又如《该谁道歉》(出自《报刊文摘》)一文,第一天只介绍发生的具体情况:在国内没有学骑自行车,到日本留学后买了一辆,天天骑着上学,既节省了车费,又锻炼了身体。日本的自行车道是和人行道在一起的。刚会骑车时,一次,我看见前面有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在走路,手一哆嗦,车子直冲她撞过去,结果老太太倒在地上,我连人带车也倒在地上。第二天讨论:①到底该谁道歉?②你的理由是什么?讨论过程中,尽管有时会为了一个不很成熟的观点争论不休,好像浪费了不少时间,其实,在潜移默化中,更多的是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观察,而且更有意义的是净化了心灵,积累了经验,使他们更接近社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人。
尽管你的学生在知识、学历方面存有一定的欠缺,但他们的脑子里都埋藏着无穷的潜力,他们才是能独辟蹊径、大胆创新之人。如果教师能做到以生气唤醒生气,以激情感动激情,以理想鼓舞理想,以生命点燃生命,定能使学生的“火把”(头脑)亮起来,使他们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成为一个健全的有用之人。
单位:浙江嵊州市小砩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