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调查结果的专业和课程情况分析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rmer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山大学本科学生学习的调查,分析认为:我国大学本科学生在对专业与课程的理解上,表现出与国外大学生有较大差异。本文着重分析了专业的高期望值反映出来的社会文化原因,同时,我国大学本科学生在自主、创新性和研究性学习方面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还提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问题、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过程、课堂外的创新性和研究性经历等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学习调查;专业;课程
  学习调查作为一种成熟的测量工具,在西方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中经常被运用。中山大学一直关注研究型大学的学生学习调查,从2009年开始研究,并在2012年5月正式实施覆盖全校本科生的大规模在线调查。中山大学的学生调查过程与结果,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学生学习情况。从调查过程与结果分析,我国与西方学生具有明显差异的学习特征凸显在专业与课程上。
  一、大学生对专业具有较高期望值
  大学的专业制度是近现代工业化大发展后知识爆炸和社会分工的产物。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体系是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俄模式建立起来的。中山大学学生学习调查分析结果,凸显出学生注重专业和对专业具有较高期望。
  在现在国外通用的大学生学习调查问卷,尤其是国外研究型大学的问卷,如美国的“大学生就读经历问卷”CSEQ(The College Student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全美学生投入调查系统”NSSE(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美国“加州大学本科生学习状态调查系统”UCU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Undergraduate Experience Survey)、英国“全英学生调研”NSS(National Student Survey)、澳大利亚学生投入调查AUSSE(Australasian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台湾地区高等教育整合资料库等调查系统中,专业问题仅仅作为名义变量,均未作为独立的二级指标。中山大学基于问卷研发过程和调查分析结果,问卷最后定稿后,专业问题作为37个二级指标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二级指标“专业学习经历评价”予以独立项,并在之下设置了5个问题,根据我国大学教育的情况给予特殊关注。这5个问题与专业学习经历评价的总分、题目之间均具有高相关度,表示该指标具有良好的信度(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9)。
  中山大学学生学习调查问卷将专业问题作为重要项予以调查,主要基于以下研究结果的考虑:
  1. 需求分析结果显示“学生专业素养”在与学生相关的管理人员当中受到特别关注
  在问卷设计过程中,除了面向学生的访谈、专家评议之外,我们专门针对学校管理、教学、学生工作人员开展了需求调查。通过对需求调查的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在国外大学的同类问卷中,原来归属于其他维度的指标内容(对个人专业选择的评价、对学校学术支持的评价、与教师交流状况的评价),在我们的需求调查结果中被重新归纳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重要因子。根据内容之间的联系,我们把需求调查的结果分析中表现出来的这个因子命名为“学生专业素养”。这反映了我们大学的管理人员对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专业”要素比较关注,相对国外大学,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因素。为此我们在实际问卷中专门设置了“专业学习经历评价”二级指标。
  2. 大规模在线测试显示学生将专业选择作为重要考虑因素
  我们通过大规模在线试测做问卷的修正。试测在文、理、医、工、社科五个大学科的五个代表性学院全面施行,涉及学生总数为7830人,回收问卷1167份。试测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专业学习情况”指标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4和0.89,并且利用相关系数法检验其效标效度的结果为良好,说明该指标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与必要性。
  在正式调查过程中,有一个题目设计为:当被问到“如果重新选择,你是否还会选择中山大学”,回答“否”的同学填写了原因。这次调查共有有效问卷6673份,其中1129人在该选项选择“否”,比率为16.92%。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进一步做了深入的分析,涉及专业原因占18.60% 。若干学生从专业角度出发做了回答,如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放在首位;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所在的大学;优先考虑专业,这说明专业问题是我国学生权衡对大学的满意度和评价大学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3. 测试中表现出的专业期望高于境外大学
  学生学习调查的正式测试覆盖全校36个学院(系)约为3.3万名本科生,无压力回答情况下共回收问卷7051份,高于国际上通用的问卷回收率,根据答题时长、问卷质量标准等原则,筛选出有效问卷6673份,有效率为94.6%。
  对正式测试的结果做主题分析,我们发现“到现在为止,学生所读专业的教学符合学生的期望(专业教学符合学生期望)”题项在几个方面有显著影响。尤其表现在,该题项是对学生在“课程安排与教学质量满意度”的评价结果有显著影响作用的四个题项之一,学生评分对“在校期间的学术满意度”的得分有显著影响作用的7个题项之一,同时也是影响学生“大学经历综合满意度”的五大显著因素之一。并且,中大学生在这些题项上的评分与有专业期望题项的境外问卷及加州大学本科生学习状态调查系统UCUES-2010相比,学生在“C2.3.3.专业教学符合学生期望”的题项上明显较弱,落后超过10个百分点,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国内大学生对专业的期望值非常高。
  专业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概念,每一个时期对其界定都有不同的侧重点。经过60多年的发展,大学的专业设置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比如,在入学招生的时候,学生家长和学生自己都非常关心自己孩子就读的专业问题,考生根据社会上口口相传的对高校和专业的理解,以及从阅读志愿填报指南中得知,就读一个好的专业要比就读一所好的大学更重要。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认同让许多学生家长,深信专业选择与就业紧密相关,并不能体会或完全认可大学提出的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比一个固化的专业更重要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大学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的情况下,专业概念在大学招生时不断得到强化。   总的来说,在中国特殊的高等教育环境与体制下,专业既要依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又要遵循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如同冯向东所认为的“专业处在学科体系与社会职业需要的交叉点上”[1]。有关专业设置问题,虽然和其他教育问题一样经受着来自舆论的拷问,也有来自大学自身的思考,甚至有些文章很尖锐地质问作为计划经济产物的专业设置制度是否还有必要存在,但是,专业作为一种已经形成并广泛认同的社会现象,必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从这次学生学习调查情况来看,专业在高校内部对各方面的人群来说都有相当强的期望值,尤其是大学生群体。
  二、大学生自主、创新性和研究性学习尚有提升空间
  中山大学的学习调查结果是我国大学本科学生学习基本情况的基本反映,一些项目上表现出比国外同类大学突出的地方:如与境外高校比较,在多元能力培养氛围的营造、学生社团活动参与度和通过同学交流获得启发等项目上,有明显的优势。同时也反映了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学生自主、创新和研究性学习上的差距。
  调查结果显示,在学生的日常作业中,记忆类型的作业比创新、自主研究的作业量要多(满分为6的频次评价中,M1=3.03 vs. M2=2.72,),去图书馆、教室或实验室自习的时间较短(表示每周有8小时以上的比例只有35.9%,即有64.1%的学生平均每天的时间只有1小时左右),并且参与课外研究项目的时间较少(表示“无”以及“低于1小时”的比例有68.1%)。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由于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相对国外大学来说,普遍在课外生活中缺少自主学习的要求和活动,因此使得学生较少有机会利用图书馆资源,导致图书馆的学术支持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在课程教学的满意度方面,学生对于教师课程教学当中授课方式的激励性、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引导性、课程设计的启发性满意度尚不是很如意。具体如表1:
  在学生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方面,学生在完成课内教师布置的阅读和写作任务的时间上多于自发进行阅读或写作的时间(阅读教师所布置的文献所花的时间在5小时以上的有58.6%,阅读课程布置之外的学术书刊、杂志的时间在5小时以上的则只有49.5%;完成课程布置的论文数量在3篇以上的有46.3%,主动完成课程布置以外的论文数量在3篇以上的则只有7.4%。
  我国大学人才培养在课程上表现出来的情况,尤其突出的是图书馆在学生学习经历中地位的中外差异。在试调查时,我们在问卷题目“C6.4.1.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报考大学,您是否还会选择中山大学?”中,为选择“否”的学生设置了开放性问题,收集意见并整理发现,其中在“校园生活与服务”方面的开放性意见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图书馆的内容:“学校图书馆可以考虑开的时间长一点”;“东校图书馆空气流动性、温度调节不好”;“扩建图书馆啊,自习根本就没位置”。从这些开放性意见看,学校图书馆在学生的心目中很明显地属于“校园生活”的地位,这表明了我国大学生对于图书馆功能的认识还比较单一。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面访,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图书馆的功能定位固定在服务职能上(如借还书、自习),对于问卷当中涉及学术职能题目(如学术交流、讨论)的反应比较陌生。甚至有学生直接提出:对图书馆的评价不应该属于学生学习经历部分,而应放在校园服务评价部分。相比来说,国外大学的图书馆,普遍地除了承担基本的文献资料管理的服务职能外,还承担了促进学校学术交流、提高学生学术水平等多种学术发展职能[2]。可见对于图书馆的功能定位,国内外大学学生在认识层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分析图书馆在我国大学生认识中的差异原因,深层次看,其实是我国大学生培养目标、培养过程上的差异。我国大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涉及自主、创新、研究性学习的环节相对薄弱,以至图书馆在大学学术发展中的地位和学生培养中的学术功能尚未有效地发挥,导致在学生心目中的认识误差。
  三、从学生学习调查过程与结果探讨大学教学质量提升问题
  从调查情况分析,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问题。现阶段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中,尤其是对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来说,注重人的培养,推进通识教育模式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从我国大学多年的专业教育的历史和传统来看,在研究型大学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目的有很强的职业取向,并普遍具有就业取向的专业选择,认为专业框架下的培养与就业紧密联系,当这种观念还有相当广泛的社会基础的时候,兼顾就业取向的专业教育,也是有存在基础的。为个人职业发展考虑而选择的专业教育在较长的时期内深入人心,并有相当大的社会需求空间。大学本科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不冲突,不是非此即彼的不兼容选择,如何在当前我国大学普遍施行的专业框架下突出通识教育的理念,或者在通识教育基础之上加强专业教育有待于进一步讨论。二是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过程。学生反映出来的关于课程和作业的情况,符合我们对中国大学课堂教学的一贯认识,如,记忆类型的作业比创新、自主研究的作业量要多,课堂上与教师同学互动较少等。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是由学生掌握知识的层面上,提高到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层面上,是在掌握知识环节从量到质的转变过程。大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减少记忆类型的作业,增加创新、自主研究的作业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家的共识,需要深入研究的是学生学习模式如何才能得到改变的问题。三是课堂外的创新性和研究性经历。国外大学,尤其是文理学院,注重学生除了知识之外的素质培养的理念,认为“课堂外校园内”的所有场所都是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因此在校园生活的每个环节都是全人教育理念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把我国大学传统中的学生工作、第二课堂、课外实践等各种塑造学生能力的经历都纳入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精心设计。学生学习调查也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学生在校就读的每一刻都是某种层面和程度上的培养过程。如何设计从学生入校到出校的每一个培养环节,是全时人才培养观支撑下的新问题。
  参考文献:
  [1] 冯向东. 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 高等教育研究, 2002 (3): 67-71.
  [2] 马波. 我国高校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 东北大学, 2010.
  [责任编辑:周 杨]
其他文献
摘 要:课程体系是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暨南大学围绕学校办学特色,强化人才培养定位,以目标导向理论为指引,系统管理统筹课程体系,开展本科课程体系的优化。本文主要结合课程体系优化的改革实践,深入分析本科课程体系的宏观设计与理论构建,旨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全面协调发展方面做些理论探索与应用实践。  关键词:目标导向;系统管理;本科课程体系;优化  暨南大学积极贯彻落实《全面提高高等教
期刊
摘要:大学的人文教育既是人文知识的传播,也是人文精神的辐射。浙江大学大类课程、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对人文类课程的内容与教学形式均有着不同的要求。为此,我们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为宗旨,以“博雅专精,明体达用”为理念,打造了多层次的精品课程体系,探索了分层次的“精品化”之路。同时,为了兑现人文学科之于大学和社会的人文使命,我们积极推进人文类精品课程的“公开化”建设,以实现人文教育从“小人文”向“大人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了西安交通大学近些年来所进行的大学物理课程的改革实践,改革的目标在于培养创新人才和提高教学质量,改革的核心在于加强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强调赋予学生更多“学”的机会,实践多层次教学,努力挖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潜能的培养。着重介绍了我们试点实践的“开放研究型、讨论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方法。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试点教学;主动学习;开放研究型;讨论互动式  一、改革背景  大学物
期刊
摘 要: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统一,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成果完善经济学教学,是经济学教学的一个现实挑战。本教学团队尝试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领域进行经济学的跨学科教学,利用实证式的教学手段搭建科学和人文学科交叉的教学平台,综合不同知识信息、融合不同知识领域进行价值创造,在充分阐释经济现象本质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经济学;跨学科;实证式;创新  经济学是研究
期刊
摘要: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根据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采用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密切相关。我国各大学法学院系目前都积极倡导教学方法改革,国外法学教学方法的引入成为普遍的现象,比如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本文以案例教学为例,就问题产生的原因做一些初步分析,并对法学教学方法完善的途径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学理论;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是
期刊
摘 要: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某重点大学250名研究生的学术英语需求进行分析。统计表明研究生在学术英语技能方面普遍存在不足,并且希望得到学术英语的系统训练,以便能够撰写和发表符合国际标准的学术英语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调查要求按照研究生学习需求设置学术性、应用型、专业化的学术英语系列课程,以实现掌握英语这门工具,进行专业学习、学术研究与国际交流的目标。  关键词:学术英语;需求分析;研究生  一
期刊
摘 要: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医药院校中一直担负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综合素质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医药专业本科生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医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一些新的挑战。本文结合国内外计算机教育的新进展,阐述了以计算思维培养为核心,对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思维;医药专业;教学改革  医药类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很大
期刊
摘 要:专业是高职教育重要的标志,专业品质建设则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单元,本文从高职内涵发展的基点着眼,就专业品质建设的内涵和路径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作者的思考。  关键词:高职;专业;品质建设;内涵发展  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了高等教育大国的目标。正因为如此,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张已不再是主要任务,实现由外延拓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型,已经
期刊
摘 要:新生研讨课是一种面向大学新生开设的小班专题研讨课程,以探索和研究为指向、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以合适的课程名称和研讨内容主导专题研讨,从身边事物与现象切入,以问题驱动研讨,以小组为团队,培养自主性学习习惯,充分发挥研究生的“助教”作用,课堂之外的互动实践是成功开设纳米技术新生研讨课的有效途径,上海交通大学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生研讨;纳米技术;问题驱动;互动实践
期刊
摘要:基于卓越医学教育的医学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需要顺应第三代国际医学教育发展趋势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要求,上海中医药大学依托医学教师发展中心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医学教师发展的4T模式。  关键词:卓越;医学教育;教师  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有效构建与卓越医学教育目标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为卓越医学教育提供合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