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劉巨德是现代艺术家庞熏琹的学生。其艺术涉及领域众多,分别为汉砖、石刻、壁画、漆画、文人画、民间画、西方现代画等。他深受导师影响,在形式美和装饰美中寻找出自己的生命之道。本文主要从艺术家所探讨的混沌艺术、文脉相承及艺术表现来展开论述,分析他的艺术之路如何回归家乡、回归自然、回归生命之源、回归宇宙。
【关键词】刘巨德;浑沌;艺术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刘巨德,20世纪50年代生人,出生于辽阔宽广的草原之地。70年代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3年赴云南省,担任云南美术出版社编辑。1978年拜入清华大学艺术家庞熏琹的门下,主要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之间的契合点,毕业后留校任职。曾经担任各种学术学会主席,现为清华美院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画协常务理事等。出版的书籍有《图形想象》《面对形象》,画册有《刘巨德素描集》《刘巨德中国画作品集》《刘巨德油画作品集》《刘巨德写生作品集》等。
吴冠中追寻形式美,因而勾勒出温润秀美的江南水乡。庞熏琹对装饰美情有独钟,因而将毕生精力放于装饰艺术上。而刘巨德把他们的形式美和装饰美结合起来,从中探索出一条独具自我风格的艺术之道。他曾说:“宇宙之道,当它印在你的心灵上,就会成为生命的旋律。”由此可以看出,刘巨德先生的艺术自始至终都在追寻着那生命的状态、精神。又或者说,是他的心一直沿着生命之光,走向自然之道、回归本真、回归浑沌的世界。
一、艺术哲思
庄子曾用“浑沌”一词来比喻无为之帝,用“倏”“忽”来比喻有为之帝。有为之帝为了报恩,让无为之帝与众生一样具有“视听食息”的七窍,结果“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从这可得之,庄子是希望君王无为而治,无所作为而为之。反过来说明“浑沌”是不需要任何的人为治理,不需要塑造,它只要保持原本模样。那么在浑沌的世界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它有何魅力吸引刘巨德先生对此迷恋?庄子说:“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世而得澹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由此说来,在“浑沌”的世界,一切是那么的虚静、安详。它没有战乱、没有纷争、没有邪念,有的只是和平、融洽、至善。人们虽然有心智,一心想要改造,却无处可用,这就是最纯粹的、最自然的地方。人们无需有所作为,而是以无所作为的态度去应对自然、顺从自然、聆听自然。这就是庄子所说的“道”本性的一个方面。庄子还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因是已。”我和天地已经一起生存,与万事万物浑为一体。既然已经是一个共同体,那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吗?还是顺从自然吧!从中可以得之,既然已经与万物是个共同体,就没必要分你我。因为一旦要分你我,就是从一分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不就是从“无”到“有”吗?这不就是一个无穷无尽的世界了吗?因此,还有必要去分辨和争论你我吗?其实“浑沌”是一种“浑浊”的状态。你分不清楚它的有与无、存在与否。宛如在东太平洋中,区分哪些是长江水、哪些是黄河水一样。从本质上来说,这些水都是无区别的,所以无从分辨。有为之帝为了报恩,给“浑沌”凿七窍是因为它看到“浑沌”没有七窍的感觉器官来分辨世界,结果却事与愿违。那“浑沌”没有七窍这些感觉器官来认识和分辨世界,它是用什么来感知世界呢?刘巨德先生认为,它是用内心的直觉来观察世界。这与儿童时期的绘画特征很相似,处于儿童时期的孩童就是依靠直觉来绘画,淳朴自然、天真无邪,毫无功利可言,一切都是原生态。就好比刚出生的婴儿,没有经过社会的洗礼,是那样的稚朴、至善、唯美。我想,刘巨德先生就是看到了“浑沌”的善良、纯朴、毫无“机心”、保持真我等特性,因此才在艺术的领域也要呈现出来。其实就是艺术家本身想要进入“道”,以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自由。用庄子的话就是说,“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无所待,以游无穷的生活”。人生在世,生命短暂。不要执着于得与失,要顺从自然,回到人生的真谛。
二、文脉相承
如果说,从一件艺术作品中找不到任何前人的根基的话,那么这件作品可以说是不成功的。我们既要从前人那里汲取营养,又要创新,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刘巨德先生深受现代大师林风眠的影响,也走尚简的道路。林风眠曾提出一个绘画理念——单纯画论或概括论或简笔论。他说:“什么是简笔画?简而言之,就是把复杂繁密自然界的物象,设法使之单纯化;后来一直成为写意画。梁楷的减笔画,实与现代速写是同样性质的。向复杂的自然物象中,寻找他显现的性格、质量、和综合的色彩表现。由细碎的现象中,归纳到整体观念的意思。”从中可以看出,他要把艺术做成单纯化,需要从万物当中取舍和裁剪,仿佛是把肉体抽离,找出筋骨来表现生命的精髓。但是在他的作品当中,又不仅仅只是筋骨,还有血肉。林风眠说:“他可以通过色彩、线条的组织来构成表现复杂和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感情,用抽象的形式,把时间、空间的观念综合表现较大的抽象。”你看他的《仕女》图,线条简单、奔放自由,放弃了传统的线描方式,打破了只勾墨线的框架,却把女人的纤细、柔情似水表现得淋漓尽致。刘巨德从中汲收养分,在他的陶瓷艺术头像作品中,用极简、概括的方式去塑造,体现了那种纯净的、柔和的美。刘巨德先生除了从林风眠身上学习以外,还从导师庞熏琹那里得到启发。现代艺术家庞熏琹视装饰艺术教育为毕生事业,显然这是他从众多艺术门类中选取属于自己的文化艺术道路。庞熏琹说:“变形是装饰纹样的一个根本问题。其目的是为了使纹样造型更美,同时变形是为符合装饰功能和制作的需要。变形是运用提炼、概括、省略、夸张、添加,以及象征、联想、拟人化等多种艺术手法、创作出特征明确,形象生动、装饰优美的各种纹样。”从这段话看出,庞熏琹喜欢用简单、夸张、省略的语言去概括和表现事物。因此,他的画装饰效果很强。如果说庞熏琹是对装饰艺术造型的探讨,那么刘巨德先生则是对其艺术的继承和创新。他的玉兰系列作品中玉兰的造型简单而夸张,花瓣以三角形来塑造,既稳定又纯洁。白马的造型不像西方那样注重明暗、解剖;也不像唐代韩干笔下的马那样用精细的线条来勾勒,而是更为简约化,如剪影般,尽管只是简单几笔,却能把马的生命、精神状态呈现出来。 三、生命之光
刘巨德先生说:“生命的奥秘,吸引着我,朝思暮想。她无边的虚存在,所有看得见得实在,都由她生生不息而来。她是母亲,是道;传说母亲走进黑夜的雷电,从阴阳两极的闪电里,取回黑白,给儿女留下太极阴阳。”存在与虚无、阴与阳,这不就是庄子所说的“道”吗?这不就是先生所要追寻的生命之光吗?他笔下的作品无论是《黑白缘》还是《花韵》,亦或是《守夜草》,都是“道”的呈现。黑与白中孕育着新生命的来临。尽管黑多于白,但还是看得出生命的律动。你看那《守夜草》,黑夜中,光亮闪闪,就如同一个个新的生命降临,在上空游动,逐渐生长。此时的你看不出草的模样,因为它是在混沌的世界里存在。这也映照了先生所说的“生命是一团混沌的光亮,在看不见的谜底。”你再看《胡杨魂》画面色彩浑浊,叶子不是规整的造型,而是在风中飘动模糊的卵圆形。在荒芜干旱的沙漠里,胡杨毅然坚守岗位,体现它生命的强盛。这不就是沙漠里的生命之魂吗?尽管在混沌的沙漠里,但它还是涌动着新的生命,并且顽强、宏大、旺盛。庞熏琹把装饰艺术作出了新篇章,而刘巨德先生把它推向了更新的阶段。不管是《紫藤下》也好,《夾子的春天》也好,又或是《生命之光》等,这些作品除了装饰意味浓厚外,从作品的大小来说,还显得非常大气。刘巨德先生敢于突破,自制长毛笔,在墙上自由挥洒。笔法肯定,线条的流动如同舞蹈的女子,轻盈洒脱。《生命之光》是最大的作品之一,长达24.9米。站在长篇巨作的作品下,显得自己是如此渺小。画面中所有的女人都往生命之光的方向虔诚地祷告。温顺的鸽子也被它吸引得飞过来,花儿尽情地绽放,就好像是她们在迎接着新生命的到来做准备。线条流畅、笔墨收放自如。黑、灰、白处理得当,虚实层次错落有致。世间本该是五彩缤纷的,可通过画家的概括和取舍之后,回到黑白两极的世界,回到世间的源头。装饰的画面中带着中国艺术的韵味,装着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念。
四、结语
庄子反对厚葬,是因为他超脱生死而顺应自然。其本质是他尊重和敬畏“母亲”。正是因为他敬畏母亲,所以他说:“我回归母亲的怀抱如同从母亲的怀抱中出来旅行一样自然而然。”这种超越旷达的思想影响了刘巨德先生。他说:“对生命的敬畏和体验是艺术创作的起点和源泉。”因此,刘巨德先生的画是总是带着哲学的思辩,向着生命之光,走向“母亲”的怀抱。以诗意的语言,诉说着生命的故事。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演绎着人生的原始阶段。心向着自然、向着宇宙,找到了栖息之地,因而得到了宁静。
参考文献:
[1]孙通海.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杨秋林.林风眠[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
[3]周爱民.庞循琹艺术与艺术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陆丽娟(1975-),女,壮族,广西天等县人,硕士,副教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要从事美术理论和美术教育等方面研究;唐霞(1991-),女,汉族,广西玉林人,美术学,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硕士2016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史论研究。
【关键词】刘巨德;浑沌;艺术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刘巨德,20世纪50年代生人,出生于辽阔宽广的草原之地。70年代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3年赴云南省,担任云南美术出版社编辑。1978年拜入清华大学艺术家庞熏琹的门下,主要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之间的契合点,毕业后留校任职。曾经担任各种学术学会主席,现为清华美院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画协常务理事等。出版的书籍有《图形想象》《面对形象》,画册有《刘巨德素描集》《刘巨德中国画作品集》《刘巨德油画作品集》《刘巨德写生作品集》等。
吴冠中追寻形式美,因而勾勒出温润秀美的江南水乡。庞熏琹对装饰美情有独钟,因而将毕生精力放于装饰艺术上。而刘巨德把他们的形式美和装饰美结合起来,从中探索出一条独具自我风格的艺术之道。他曾说:“宇宙之道,当它印在你的心灵上,就会成为生命的旋律。”由此可以看出,刘巨德先生的艺术自始至终都在追寻着那生命的状态、精神。又或者说,是他的心一直沿着生命之光,走向自然之道、回归本真、回归浑沌的世界。
一、艺术哲思
庄子曾用“浑沌”一词来比喻无为之帝,用“倏”“忽”来比喻有为之帝。有为之帝为了报恩,让无为之帝与众生一样具有“视听食息”的七窍,结果“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从这可得之,庄子是希望君王无为而治,无所作为而为之。反过来说明“浑沌”是不需要任何的人为治理,不需要塑造,它只要保持原本模样。那么在浑沌的世界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它有何魅力吸引刘巨德先生对此迷恋?庄子说:“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世而得澹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由此说来,在“浑沌”的世界,一切是那么的虚静、安详。它没有战乱、没有纷争、没有邪念,有的只是和平、融洽、至善。人们虽然有心智,一心想要改造,却无处可用,这就是最纯粹的、最自然的地方。人们无需有所作为,而是以无所作为的态度去应对自然、顺从自然、聆听自然。这就是庄子所说的“道”本性的一个方面。庄子还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因是已。”我和天地已经一起生存,与万事万物浑为一体。既然已经是一个共同体,那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吗?还是顺从自然吧!从中可以得之,既然已经与万物是个共同体,就没必要分你我。因为一旦要分你我,就是从一分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不就是从“无”到“有”吗?这不就是一个无穷无尽的世界了吗?因此,还有必要去分辨和争论你我吗?其实“浑沌”是一种“浑浊”的状态。你分不清楚它的有与无、存在与否。宛如在东太平洋中,区分哪些是长江水、哪些是黄河水一样。从本质上来说,这些水都是无区别的,所以无从分辨。有为之帝为了报恩,给“浑沌”凿七窍是因为它看到“浑沌”没有七窍的感觉器官来分辨世界,结果却事与愿违。那“浑沌”没有七窍这些感觉器官来认识和分辨世界,它是用什么来感知世界呢?刘巨德先生认为,它是用内心的直觉来观察世界。这与儿童时期的绘画特征很相似,处于儿童时期的孩童就是依靠直觉来绘画,淳朴自然、天真无邪,毫无功利可言,一切都是原生态。就好比刚出生的婴儿,没有经过社会的洗礼,是那样的稚朴、至善、唯美。我想,刘巨德先生就是看到了“浑沌”的善良、纯朴、毫无“机心”、保持真我等特性,因此才在艺术的领域也要呈现出来。其实就是艺术家本身想要进入“道”,以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自由。用庄子的话就是说,“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无所待,以游无穷的生活”。人生在世,生命短暂。不要执着于得与失,要顺从自然,回到人生的真谛。
二、文脉相承
如果说,从一件艺术作品中找不到任何前人的根基的话,那么这件作品可以说是不成功的。我们既要从前人那里汲取营养,又要创新,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刘巨德先生深受现代大师林风眠的影响,也走尚简的道路。林风眠曾提出一个绘画理念——单纯画论或概括论或简笔论。他说:“什么是简笔画?简而言之,就是把复杂繁密自然界的物象,设法使之单纯化;后来一直成为写意画。梁楷的减笔画,实与现代速写是同样性质的。向复杂的自然物象中,寻找他显现的性格、质量、和综合的色彩表现。由细碎的现象中,归纳到整体观念的意思。”从中可以看出,他要把艺术做成单纯化,需要从万物当中取舍和裁剪,仿佛是把肉体抽离,找出筋骨来表现生命的精髓。但是在他的作品当中,又不仅仅只是筋骨,还有血肉。林风眠说:“他可以通过色彩、线条的组织来构成表现复杂和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感情,用抽象的形式,把时间、空间的观念综合表现较大的抽象。”你看他的《仕女》图,线条简单、奔放自由,放弃了传统的线描方式,打破了只勾墨线的框架,却把女人的纤细、柔情似水表现得淋漓尽致。刘巨德从中汲收养分,在他的陶瓷艺术头像作品中,用极简、概括的方式去塑造,体现了那种纯净的、柔和的美。刘巨德先生除了从林风眠身上学习以外,还从导师庞熏琹那里得到启发。现代艺术家庞熏琹视装饰艺术教育为毕生事业,显然这是他从众多艺术门类中选取属于自己的文化艺术道路。庞熏琹说:“变形是装饰纹样的一个根本问题。其目的是为了使纹样造型更美,同时变形是为符合装饰功能和制作的需要。变形是运用提炼、概括、省略、夸张、添加,以及象征、联想、拟人化等多种艺术手法、创作出特征明确,形象生动、装饰优美的各种纹样。”从这段话看出,庞熏琹喜欢用简单、夸张、省略的语言去概括和表现事物。因此,他的画装饰效果很强。如果说庞熏琹是对装饰艺术造型的探讨,那么刘巨德先生则是对其艺术的继承和创新。他的玉兰系列作品中玉兰的造型简单而夸张,花瓣以三角形来塑造,既稳定又纯洁。白马的造型不像西方那样注重明暗、解剖;也不像唐代韩干笔下的马那样用精细的线条来勾勒,而是更为简约化,如剪影般,尽管只是简单几笔,却能把马的生命、精神状态呈现出来。 三、生命之光
刘巨德先生说:“生命的奥秘,吸引着我,朝思暮想。她无边的虚存在,所有看得见得实在,都由她生生不息而来。她是母亲,是道;传说母亲走进黑夜的雷电,从阴阳两极的闪电里,取回黑白,给儿女留下太极阴阳。”存在与虚无、阴与阳,这不就是庄子所说的“道”吗?这不就是先生所要追寻的生命之光吗?他笔下的作品无论是《黑白缘》还是《花韵》,亦或是《守夜草》,都是“道”的呈现。黑与白中孕育着新生命的来临。尽管黑多于白,但还是看得出生命的律动。你看那《守夜草》,黑夜中,光亮闪闪,就如同一个个新的生命降临,在上空游动,逐渐生长。此时的你看不出草的模样,因为它是在混沌的世界里存在。这也映照了先生所说的“生命是一团混沌的光亮,在看不见的谜底。”你再看《胡杨魂》画面色彩浑浊,叶子不是规整的造型,而是在风中飘动模糊的卵圆形。在荒芜干旱的沙漠里,胡杨毅然坚守岗位,体现它生命的强盛。这不就是沙漠里的生命之魂吗?尽管在混沌的沙漠里,但它还是涌动着新的生命,并且顽强、宏大、旺盛。庞熏琹把装饰艺术作出了新篇章,而刘巨德先生把它推向了更新的阶段。不管是《紫藤下》也好,《夾子的春天》也好,又或是《生命之光》等,这些作品除了装饰意味浓厚外,从作品的大小来说,还显得非常大气。刘巨德先生敢于突破,自制长毛笔,在墙上自由挥洒。笔法肯定,线条的流动如同舞蹈的女子,轻盈洒脱。《生命之光》是最大的作品之一,长达24.9米。站在长篇巨作的作品下,显得自己是如此渺小。画面中所有的女人都往生命之光的方向虔诚地祷告。温顺的鸽子也被它吸引得飞过来,花儿尽情地绽放,就好像是她们在迎接着新生命的到来做准备。线条流畅、笔墨收放自如。黑、灰、白处理得当,虚实层次错落有致。世间本该是五彩缤纷的,可通过画家的概括和取舍之后,回到黑白两极的世界,回到世间的源头。装饰的画面中带着中国艺术的韵味,装着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念。
四、结语
庄子反对厚葬,是因为他超脱生死而顺应自然。其本质是他尊重和敬畏“母亲”。正是因为他敬畏母亲,所以他说:“我回归母亲的怀抱如同从母亲的怀抱中出来旅行一样自然而然。”这种超越旷达的思想影响了刘巨德先生。他说:“对生命的敬畏和体验是艺术创作的起点和源泉。”因此,刘巨德先生的画是总是带着哲学的思辩,向着生命之光,走向“母亲”的怀抱。以诗意的语言,诉说着生命的故事。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演绎着人生的原始阶段。心向着自然、向着宇宙,找到了栖息之地,因而得到了宁静。
参考文献:
[1]孙通海.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杨秋林.林风眠[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
[3]周爱民.庞循琹艺术与艺术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陆丽娟(1975-),女,壮族,广西天等县人,硕士,副教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要从事美术理论和美术教育等方面研究;唐霞(1991-),女,汉族,广西玉林人,美术学,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硕士2016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史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