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风骨”解释历来众说纷纭,含义很多,刘勰《风骨》从内质美的角度,指出文章作品有情感、文辞两个因素,“风”是情感的内质美的规定,“骨”是对文辞的内质美的规定,然后再结合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具体分析“风骨”的具体含义。
关键词:风骨 含义 内质美 情辞
《文心雕龙》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理论著作,其每一篇都不可小觑,其“风骨”一词由于刘勰的首提而颇受关注,一方面总结“建安风骨”的创作经验,另一方面也为后来的文学理论和作品的美学要求提供了借鉴,本篇文章先探讨“风”“骨”所对应的作品的结构,然后再分析优秀的文学作品所具有的“风骨”美学要求,得出关于“风骨”的具体的含义。
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理论著作,其理论体系可以分为五个部分,总论、创作论、作品论、欣赏论、发展论。“风骨”属于作品论,论述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其实就是情感与文辞的关系,外表现为“风骨”,《文心雕龙》在很多篇里都指出了这一点如:
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附会》)
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征圣》)
以上几条都是从宏观的视角和写作最基本规律上来探讨作品的结构,《附会》篇,三个短句,分别讲述了构成文章的三个部分,“情志”就是文章所表达出的情感志向,“以情志为神明”情感志向于文章而言相当于神经中枢之于人,“事义”就是指思想感情素材,“事义为骨髓”指思想感情素材就像人的骨髓一样,其实这里“情志”和“事义”是一种内在感情因素,在文章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中属于情感,“辞采”指的是文章的辞藻和文采,“辞采为肌肤”辞藻和文采就像人的肌肤一样,是文章的外在结构形式,属于文章基本要素的文辞,所以刘勰认为作品分为情感、文辞两个基本要素。《征圣》这一条,刘勰认为文章的作品结构分为情感、文辞两个部分,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情感、文辞并举。那么《风骨》篇就是在明确文章由情、辞两个基本因素构成的基础上,对情、辞做出内质美的规定,文章必须要有风骨,情辞是风骨的外在表现形式,所以要看一部作品是否具有风骨,可以从外在的情感、文辞入手分析。
一部作品的气质风貌其实是和作家的气质紧密相连的, “刘勰以‘繁类以成艳’‘断而能悲’‘气号凌云’‘丽而不典’等分评相如之《上林》《哀秦二世》《大人赋》及《封禅文》诸文,揆情度理,衡鉴精当”①。司马相如在词赋上贡献很大,这些评价都是以作品为参考物,《大人赋》讲的是其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流露,是一部伤时自伤之作,文中的“大人”其指作者自己,因为被世俗逼迫而想去遨游,“《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云: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②可见在司马相如早期的思想里,他是渴望建功立业的,所以改名相如,造福天下苍生,但是在文中却表现出了他的一腔苦闷。
所以司马相如《大人赋》感情真挚感人,表现出来即为文章的风格特点,简称为 “风”。
其次我们来看看“骨”,骨是文辞的内质美的表现,《风骨》篇中这样讲“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固练于骨者,析辞必精”,“骨”之于文章就像骨架之与人体一般,这里讲的是“骨”对于文章的重要性,支撑整个文章大厦,后面两句就明确的提出了文章如何有骨。
潘勖《册魏公九锡文》是文章有骨力的典范,文章读起来大气磅礴,语句短小,用词精简,没有累赘拖沓之感,寥寥几句话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讲得很清楚,将给曹操“赐土封公”到赐曹操九锡以示其在朝中位极人臣的地位清晰完整地表达出来,有一气呵成之感。刘勰给潘勖很高的评价,尤其在文采上对经典的使用,整篇就是以儒家经典为标杆来加以阐述的。儒家思想作为我国的正统思想,可见文辞的精约、强劲,言辞端直,不卖弄文采,而是通过文章的精约、强劲、峻拔来达到“骨”的美学要求。
综上所述,文章先论述“风骨”所对应的作品的基本要素情感、文辞,然后再分析作品的情感、文辞来找到其内容美“风骨”的含义。“风骨”就是对优秀作品的美学要求,是对文学作品内容美的规定,所谓“风”是情感的内质美的规定,指文章真切,充满生气,真挚动人;“骨”是文辞的内质美的规定,指文章言辞、结构包括语言的使用要强劲有力,精致婉约。此两者为我们后来评价文学作品提供了美学上的依据和内质美的规定。
注释:
①高光林:《<文心雕龙>的司马相如辞赋评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②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卷第一百一十七,
中华书局,2006版,第117页。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心雕龙》“风清骨峻”说[J].文艺研究,1999(06).
[2]高光林.《文心雕龙》的司马相如辞赋评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05).
[3]周桃红.论《大人赋》的主题[J].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8(07).
[4]王德华.思慕经典垂范后世——潘勖《册魏公九锡文》解读[J].《文选》名篇解读,2013(01).
(作者简介:胡秀,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研二,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关键词:风骨 含义 内质美 情辞
《文心雕龙》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理论著作,其每一篇都不可小觑,其“风骨”一词由于刘勰的首提而颇受关注,一方面总结“建安风骨”的创作经验,另一方面也为后来的文学理论和作品的美学要求提供了借鉴,本篇文章先探讨“风”“骨”所对应的作品的结构,然后再分析优秀的文学作品所具有的“风骨”美学要求,得出关于“风骨”的具体的含义。
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理论著作,其理论体系可以分为五个部分,总论、创作论、作品论、欣赏论、发展论。“风骨”属于作品论,论述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其实就是情感与文辞的关系,外表现为“风骨”,《文心雕龙》在很多篇里都指出了这一点如:
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附会》)
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征圣》)
以上几条都是从宏观的视角和写作最基本规律上来探讨作品的结构,《附会》篇,三个短句,分别讲述了构成文章的三个部分,“情志”就是文章所表达出的情感志向,“以情志为神明”情感志向于文章而言相当于神经中枢之于人,“事义”就是指思想感情素材,“事义为骨髓”指思想感情素材就像人的骨髓一样,其实这里“情志”和“事义”是一种内在感情因素,在文章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中属于情感,“辞采”指的是文章的辞藻和文采,“辞采为肌肤”辞藻和文采就像人的肌肤一样,是文章的外在结构形式,属于文章基本要素的文辞,所以刘勰认为作品分为情感、文辞两个基本要素。《征圣》这一条,刘勰认为文章的作品结构分为情感、文辞两个部分,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情感、文辞并举。那么《风骨》篇就是在明确文章由情、辞两个基本因素构成的基础上,对情、辞做出内质美的规定,文章必须要有风骨,情辞是风骨的外在表现形式,所以要看一部作品是否具有风骨,可以从外在的情感、文辞入手分析。
一部作品的气质风貌其实是和作家的气质紧密相连的, “刘勰以‘繁类以成艳’‘断而能悲’‘气号凌云’‘丽而不典’等分评相如之《上林》《哀秦二世》《大人赋》及《封禅文》诸文,揆情度理,衡鉴精当”①。司马相如在词赋上贡献很大,这些评价都是以作品为参考物,《大人赋》讲的是其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流露,是一部伤时自伤之作,文中的“大人”其指作者自己,因为被世俗逼迫而想去遨游,“《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云: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②可见在司马相如早期的思想里,他是渴望建功立业的,所以改名相如,造福天下苍生,但是在文中却表现出了他的一腔苦闷。
所以司马相如《大人赋》感情真挚感人,表现出来即为文章的风格特点,简称为 “风”。
其次我们来看看“骨”,骨是文辞的内质美的表现,《风骨》篇中这样讲“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固练于骨者,析辞必精”,“骨”之于文章就像骨架之与人体一般,这里讲的是“骨”对于文章的重要性,支撑整个文章大厦,后面两句就明确的提出了文章如何有骨。
潘勖《册魏公九锡文》是文章有骨力的典范,文章读起来大气磅礴,语句短小,用词精简,没有累赘拖沓之感,寥寥几句话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讲得很清楚,将给曹操“赐土封公”到赐曹操九锡以示其在朝中位极人臣的地位清晰完整地表达出来,有一气呵成之感。刘勰给潘勖很高的评价,尤其在文采上对经典的使用,整篇就是以儒家经典为标杆来加以阐述的。儒家思想作为我国的正统思想,可见文辞的精约、强劲,言辞端直,不卖弄文采,而是通过文章的精约、强劲、峻拔来达到“骨”的美学要求。
综上所述,文章先论述“风骨”所对应的作品的基本要素情感、文辞,然后再分析作品的情感、文辞来找到其内容美“风骨”的含义。“风骨”就是对优秀作品的美学要求,是对文学作品内容美的规定,所谓“风”是情感的内质美的规定,指文章真切,充满生气,真挚动人;“骨”是文辞的内质美的规定,指文章言辞、结构包括语言的使用要强劲有力,精致婉约。此两者为我们后来评价文学作品提供了美学上的依据和内质美的规定。
注释:
①高光林:《<文心雕龙>的司马相如辞赋评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②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卷第一百一十七,
中华书局,2006版,第117页。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心雕龙》“风清骨峻”说[J].文艺研究,1999(06).
[2]高光林.《文心雕龙》的司马相如辞赋评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05).
[3]周桃红.论《大人赋》的主题[J].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8(07).
[4]王德华.思慕经典垂范后世——潘勖《册魏公九锡文》解读[J].《文选》名篇解读,2013(01).
(作者简介:胡秀,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研二,研究方向: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