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本市广大农民对种植蔬菜以及发展日光温室生产的想法与打算,发现并解决制约蔬菜生产和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下一步郑州市蔬菜生产规划提供依据,2008年6-10月,本市农业局组织有关人员就郑州市的蔬菜生产情况采取入户走访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较大范围的调查。
1 调查内容及范围
调查内容包括蔬菜的种植面积及增减情况、蔬菜保护地生产情况和无公害生产现状、农户种植蔬菜的积极性、蔬菜生产与流通环节出现的问题和建议等。本次调查涵盖了郑州市6县6区15个乡镇(办)的56个行政村,对蔬菜主产区、新发展区、没有对外销售蔬菜的种植区及西部山区等均做了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随机走访农户400余户。发放调查问卷460份,收回有效问卷398份。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种植蔬菜的经济效益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本市菜农种菜收入较高,经济效益较好。(1)在蔬菜主产区,露地种植一般667m2年净收入2000~3000元:而保护地种植收益比露地的更高,其中日光温室种植蔬菜净收入在15000元以上(表1)。(2)在调查中发现。技术也是决定收入产出比的关键。技术水平较高的农户收入相对较高。其次,地域和销售渠道也决定了菜农收益的高低,郑州近郊菜农的净收益普遍高于郊县。(3)种植品种导致蔬菜种植收益悬殊,适销对路的菜种和品种可以大大提高种植收益。如荥阳大葱667m2均收入较高,而中牟大蒜则收入很不稳定,存在较为严重的大小年现象,收入较低的年份甚至挣不回成本。(4)蔬菜品质的好坏也决定了收益的高低。品质好、规格整齐的蔬菜,相对收益也较高。
3 问题、思考与建议
3.1 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此次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本市蔬菜生产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态势,广大农民种植蔬菜意愿较强,菜农收入也普遍较高,但同时笔者也了解到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耕地面积锐减,常年菜田面积、温室生产面积也在不断缩小,尤其是蔬菜设施栽培面积所占比重较低,给本市蔬菜周年均衡供应带来了极大压力;另一方面,在生产中也确实存在很多农民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如蔬菜销售难问题、耕地不定期调整问题、农资不断涨价问题、生产信息缺乏问题、技术服务不到位问题、设施栽培投资大问题、蔬菜商品性较低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地制约和影响着本市蔬菜产业的发展,应该引起政府与蔬菜生产管理部门重视。
3.2 原因分析
一是缺乏政策扶持。自2000年以来,蔬菜产业的重心转向了提升产品质量和无公害基地建设,政府在调动农民种菜积极性和引导蔬菜产业发展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手段。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生产者满足于生产现状,不愿意投入更多资金扩大再生产。导致设施生产发展缓慢,生产手段落后,生产设施老化,生产技术滞后,新菜田开发速度减缓。政府缺少用于新菜田开发的专项资金,缺少进行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和普及推广的专项经费,政府的服务和调控职能不能够充分发挥,影响了蔬菜生产水平的迅速提高。
三是技术力量缺乏。2001年市蔬菜办公室撤销,全市没有了专一的蔬菜生产管理机构。2005年后,全市分管蔬菜生产的技术管理人员大幅锐减,目前仅有15人,基本上是1个县(市)区1个人,且都是兼职,仅能应付一般性行政事务和必要的生产统计,对于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生产者的培训基本无暇顾及。农业部门无力服务、菜农不知所措、生产循规蹈矩、生产技术落后已成为严重限制本市蔬菜产业进一步快速发展的瓶颈。
四是市场因素的影响。在全国大市场、大流通的背景之下,蔬菜价格受到市场左右而上下波动较大,从事蔬菜生产 的市场风险也相应增大。虽然近年来蔬菜消费价格不断攀升,但农户销售价格同比增加较小,由于农资价格、销售成本、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导致蔬菜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生产者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这种利益分配比例的不合理,致使菜农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影响了菜农的生产积极性,特别是对新菜区菜田的开发,农民进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蔬菜生产设施的改进和更新都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3.3 建议
虽然目前本市蔬菜生产势头强劲,形势较好,但上面提到的诸多问题确实不容忽视,这就要求职能部门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蔬菜产业地位,适度扩大生产规模,大力提高产品质量,抢抓时机加快发展,全面提升本市蔬菜产业的综合实力与可持续发展水平,为广大市民蔬菜消费提供安全保障。
首先应该强化蔬菜生产的产业地位,高度重视蔬菜在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民以食为天”。职能部门要把蔬菜生产当作一项基础产业来抓,当作民心工程来抓,当作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的一个重要抓手来抓,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地位。
其次建议成立专业机构,建立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确保技术服务及时到位和市场信息服务的准确有效。
三要深入调研,搞好规划。合理调整生产布局,优化种植结构。要尽快编制一部符合本市发展实际的中长期产业规划,明确本市今后一个时期蔬菜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定位,确定合理的优势产区和布局,搞好科学的内部产业结构调整。
四是设立蔬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新菜田开发基金、蔬菜风险调节基金和政策保险补贴资金等,用于加强对新菜田的开发及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与推广,以及用于灾后调节市场供求,平抑市场价格,搞好生产自救等;同时还应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采取多种补贴、奖励措施,扶持、支持龙头企业参与蔬菜生产,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
五是强力推进设施蔬菜生产,稳步扩大生产规模。要大力发展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保护地生产,优化蔬菜产业内部的种植结构和生产方式。增强产品上市期的控制力。减少蔬菜业的市场风险。
六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目前,本市有蔬菜专业合作社90个,种植蔬菜面积1400hm2,仅占全市蔬菜年播种面积的1.8%。这种高度分散的经营形式,严重阻碍着标准化生产进程的推进,菜农在与大市场的对接过程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今后一段时期,应大力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组织,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消除卖难问题与增产不增收现象,提高广大菜农生产积极性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1 调查内容及范围
调查内容包括蔬菜的种植面积及增减情况、蔬菜保护地生产情况和无公害生产现状、农户种植蔬菜的积极性、蔬菜生产与流通环节出现的问题和建议等。本次调查涵盖了郑州市6县6区15个乡镇(办)的56个行政村,对蔬菜主产区、新发展区、没有对外销售蔬菜的种植区及西部山区等均做了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随机走访农户400余户。发放调查问卷460份,收回有效问卷398份。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种植蔬菜的经济效益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本市菜农种菜收入较高,经济效益较好。(1)在蔬菜主产区,露地种植一般667m2年净收入2000~3000元:而保护地种植收益比露地的更高,其中日光温室种植蔬菜净收入在15000元以上(表1)。(2)在调查中发现。技术也是决定收入产出比的关键。技术水平较高的农户收入相对较高。其次,地域和销售渠道也决定了菜农收益的高低,郑州近郊菜农的净收益普遍高于郊县。(3)种植品种导致蔬菜种植收益悬殊,适销对路的菜种和品种可以大大提高种植收益。如荥阳大葱667m2均收入较高,而中牟大蒜则收入很不稳定,存在较为严重的大小年现象,收入较低的年份甚至挣不回成本。(4)蔬菜品质的好坏也决定了收益的高低。品质好、规格整齐的蔬菜,相对收益也较高。
3 问题、思考与建议
3.1 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此次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本市蔬菜生产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态势,广大农民种植蔬菜意愿较强,菜农收入也普遍较高,但同时笔者也了解到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耕地面积锐减,常年菜田面积、温室生产面积也在不断缩小,尤其是蔬菜设施栽培面积所占比重较低,给本市蔬菜周年均衡供应带来了极大压力;另一方面,在生产中也确实存在很多农民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如蔬菜销售难问题、耕地不定期调整问题、农资不断涨价问题、生产信息缺乏问题、技术服务不到位问题、设施栽培投资大问题、蔬菜商品性较低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地制约和影响着本市蔬菜产业的发展,应该引起政府与蔬菜生产管理部门重视。
3.2 原因分析
一是缺乏政策扶持。自2000年以来,蔬菜产业的重心转向了提升产品质量和无公害基地建设,政府在调动农民种菜积极性和引导蔬菜产业发展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手段。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生产者满足于生产现状,不愿意投入更多资金扩大再生产。导致设施生产发展缓慢,生产手段落后,生产设施老化,生产技术滞后,新菜田开发速度减缓。政府缺少用于新菜田开发的专项资金,缺少进行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和普及推广的专项经费,政府的服务和调控职能不能够充分发挥,影响了蔬菜生产水平的迅速提高。
三是技术力量缺乏。2001年市蔬菜办公室撤销,全市没有了专一的蔬菜生产管理机构。2005年后,全市分管蔬菜生产的技术管理人员大幅锐减,目前仅有15人,基本上是1个县(市)区1个人,且都是兼职,仅能应付一般性行政事务和必要的生产统计,对于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生产者的培训基本无暇顾及。农业部门无力服务、菜农不知所措、生产循规蹈矩、生产技术落后已成为严重限制本市蔬菜产业进一步快速发展的瓶颈。
四是市场因素的影响。在全国大市场、大流通的背景之下,蔬菜价格受到市场左右而上下波动较大,从事蔬菜生产 的市场风险也相应增大。虽然近年来蔬菜消费价格不断攀升,但农户销售价格同比增加较小,由于农资价格、销售成本、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导致蔬菜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生产者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这种利益分配比例的不合理,致使菜农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影响了菜农的生产积极性,特别是对新菜区菜田的开发,农民进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蔬菜生产设施的改进和更新都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3.3 建议
虽然目前本市蔬菜生产势头强劲,形势较好,但上面提到的诸多问题确实不容忽视,这就要求职能部门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蔬菜产业地位,适度扩大生产规模,大力提高产品质量,抢抓时机加快发展,全面提升本市蔬菜产业的综合实力与可持续发展水平,为广大市民蔬菜消费提供安全保障。
首先应该强化蔬菜生产的产业地位,高度重视蔬菜在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民以食为天”。职能部门要把蔬菜生产当作一项基础产业来抓,当作民心工程来抓,当作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的一个重要抓手来抓,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地位。
其次建议成立专业机构,建立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确保技术服务及时到位和市场信息服务的准确有效。
三要深入调研,搞好规划。合理调整生产布局,优化种植结构。要尽快编制一部符合本市发展实际的中长期产业规划,明确本市今后一个时期蔬菜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定位,确定合理的优势产区和布局,搞好科学的内部产业结构调整。
四是设立蔬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新菜田开发基金、蔬菜风险调节基金和政策保险补贴资金等,用于加强对新菜田的开发及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与推广,以及用于灾后调节市场供求,平抑市场价格,搞好生产自救等;同时还应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采取多种补贴、奖励措施,扶持、支持龙头企业参与蔬菜生产,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
五是强力推进设施蔬菜生产,稳步扩大生产规模。要大力发展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保护地生产,优化蔬菜产业内部的种植结构和生产方式。增强产品上市期的控制力。减少蔬菜业的市场风险。
六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目前,本市有蔬菜专业合作社90个,种植蔬菜面积1400hm2,仅占全市蔬菜年播种面积的1.8%。这种高度分散的经营形式,严重阻碍着标准化生产进程的推进,菜农在与大市场的对接过程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今后一段时期,应大力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组织,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消除卖难问题与增产不增收现象,提高广大菜农生产积极性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