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求知、开智、立德、审美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阅读,学生才能真正享受到这人类特有的神圣权利,饮琼浆,吸醍醐,在阅读中长见识、长能力、长智慧,健康成长?指导他们学会阅读、学会学习至关重要。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学法,只有指导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自己会学,才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学质量才能稳步提高。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学法指导 粗读 细读 精读
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这样一种现实:学生的知识面狭窄,阅读能力差,思路逼仄,直接影响写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阅读的忽视和曲解造成了阅读教学的薄弱。如何行之有效开展研究性阅读教学,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阅读教学中,我重视了学法指导,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目的,进行了这样的学习方法指导:粗读—细读—精读。
一、粗读
粗读是对题意、课文大意、课文的语言叙述有一个粗线条的认识。在初步认识课文语言这一载体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有整体印象。心理学认为,通过人的多种感官感知事物、记得牢,效果好。阅读教学中,我首先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读记符号。比如:优美的词语加“?摇?摇 ?摇?摇”,优美句子划“?摇?摇 ?摇?摇”,疑问处作上“?”,中心句子划“《》”,分层用“—”,分段用“‖”。学生在阅读中经常用这些读记符号阅读文章,就自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运用符号,提高了阅读兴趣,变枯燥单调的死读为动脑、动手、动口,认识一个又一个绚丽多彩、丰富奇异世界的愉快欣赏,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自悟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浏览、品味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发现美、领悟美、感受美,陶情冶性。
二、细读
细读是对字、词、句、段进行理解、咀嚼、分析、评论,对语言文字在整体框架下的积累阶段。人的认识过程总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阅读中的理解要凭借文字材料,感知描述的事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阅读教学中细读能力的培养,着力点应放在理解文字的内涵上,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如教学《林海》一文,教师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找出写岭、林、花及联想段落。通过感情朗读和对具体语境的理解,反复阅读、咀嚼优美语句、段落(几个比喻句子,3、4、5自然段),使师生自然融于文中三次描写大兴安岭那种“亲切、舒服”的感受之中。学生不仅感知到了语言的美,而且对语言文字表现出意境的一种亲身体验,是语言文字训练的一种升华。又如我教《桂林山水》以中心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为突破口,这样设计教学: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静、清、绿),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特点的?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奇、秀、险)。作者又是怎样描述这些特点的?搞清了这些问题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中心句为什么独立成段?这样设计,由易到难,化难为易,学生就易于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精读
精读是阅读教学中通过对词、句、段,对优美的语句,精彩之笔琅琅诵读,既体会文章特点,理解文章中心,又对语言文字再次积累,这是一种品尝性阅读。叶圣陶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因此,这个阶段应指导学生从语调、速度、节奏、轻重等方面读出语感,在读中理解文章的音韵和美的文字。在读的形式上,可以朗读、教读、分角色读、表情读、散读、齐读等。视其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定。如《穷人》一课,桑娜在生病的女邻居门口想: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孩子虽然不算多……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通过桑娜对西蒙一家的真情实意表现桑娜善良纯朴的品质。在读的过程中,通过表情读,指导学生把握好三个叹号的读法,注意读出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节奏。
在教学实践中,我加强了阅读方法的指导,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灵活,学得深透,不仅扩大了阅读量,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阅读能力。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学法指导 粗读 细读 精读
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这样一种现实:学生的知识面狭窄,阅读能力差,思路逼仄,直接影响写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阅读的忽视和曲解造成了阅读教学的薄弱。如何行之有效开展研究性阅读教学,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阅读教学中,我重视了学法指导,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目的,进行了这样的学习方法指导:粗读—细读—精读。
一、粗读
粗读是对题意、课文大意、课文的语言叙述有一个粗线条的认识。在初步认识课文语言这一载体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有整体印象。心理学认为,通过人的多种感官感知事物、记得牢,效果好。阅读教学中,我首先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读记符号。比如:优美的词语加“?摇?摇 ?摇?摇”,优美句子划“?摇?摇 ?摇?摇”,疑问处作上“?”,中心句子划“《》”,分层用“—”,分段用“‖”。学生在阅读中经常用这些读记符号阅读文章,就自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运用符号,提高了阅读兴趣,变枯燥单调的死读为动脑、动手、动口,认识一个又一个绚丽多彩、丰富奇异世界的愉快欣赏,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自悟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浏览、品味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发现美、领悟美、感受美,陶情冶性。
二、细读
细读是对字、词、句、段进行理解、咀嚼、分析、评论,对语言文字在整体框架下的积累阶段。人的认识过程总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阅读中的理解要凭借文字材料,感知描述的事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阅读教学中细读能力的培养,着力点应放在理解文字的内涵上,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如教学《林海》一文,教师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找出写岭、林、花及联想段落。通过感情朗读和对具体语境的理解,反复阅读、咀嚼优美语句、段落(几个比喻句子,3、4、5自然段),使师生自然融于文中三次描写大兴安岭那种“亲切、舒服”的感受之中。学生不仅感知到了语言的美,而且对语言文字表现出意境的一种亲身体验,是语言文字训练的一种升华。又如我教《桂林山水》以中心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为突破口,这样设计教学: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静、清、绿),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特点的?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奇、秀、险)。作者又是怎样描述这些特点的?搞清了这些问题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中心句为什么独立成段?这样设计,由易到难,化难为易,学生就易于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精读
精读是阅读教学中通过对词、句、段,对优美的语句,精彩之笔琅琅诵读,既体会文章特点,理解文章中心,又对语言文字再次积累,这是一种品尝性阅读。叶圣陶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因此,这个阶段应指导学生从语调、速度、节奏、轻重等方面读出语感,在读中理解文章的音韵和美的文字。在读的形式上,可以朗读、教读、分角色读、表情读、散读、齐读等。视其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定。如《穷人》一课,桑娜在生病的女邻居门口想: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孩子虽然不算多……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通过桑娜对西蒙一家的真情实意表现桑娜善良纯朴的品质。在读的过程中,通过表情读,指导学生把握好三个叹号的读法,注意读出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节奏。
在教学实践中,我加强了阅读方法的指导,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灵活,学得深透,不仅扩大了阅读量,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