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阅侠

来源 :中学生阅读·高中·高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ilu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最简单的说法是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的替易。现以之作为出发点来说明农业处境的特性和在这个处境里发生的价值观念与社会结构。
  中国传统处境的特性之一是匮乏经济,正和工业处境的丰裕经济相对照。匮乏和丰裕,并不单指生活程度的高下,而是偏重于经济结构的本质。匮乏经济不但生活程度低,而且没有发展的机会,物质基础被限制了;丰裕经济是指不断的累积和扩展,机会多,事业众。在这两种经济中所养成的基本生活态度是不同的:在前者中的主要态度是“知足”(知足是欲望的自限),在后者中所维持的精神是“无餍求得”。
  传统匮乏经济的形成有着许多条件。首先,中国是个农业国家。人民的生活多少是直接用人力取给于土地的。土地经济中的报酬递减原则限制了资源的供给。其次,可耕地的面积受地理的限制。土地所需劳力的分量是跟着农业技术而改变的。人多事少,使劳力的价值降低。劳力便宜,节省劳力的工具不必产生,即使产生了也经不起人力的竞争,不值得应用。不进步的技术限制了技术的进步,结果是技术的停顿。技术停顿和匮乏经济互为因果,一直维持了几千年的中国社会。
  我承认物质生活的享受总是人生的一种引诱。那么,在资源有限的匮乏经济中,这种引诱会引起什么后果呢?在村子里,每一方田上都有着靠它生活的人。若是有一个人要扩张他的农田,势非把别人赶走不成。一人的物质享受必然是其他人生活的痛苦。路上的冻死骨未始不就是朱门酒肉臭的结果。人不向自然去争取享受,而在有限的供给中求一己的富裕,结果不免于人相争食。这并不是东方的特色,而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原则。
  在资源有限的匮乏经济里有不知足不安分的人,而且对于物质享受的爱好,本是人性之常,但是这种精神并不能使人在这种处境中获得满足,于是知足安分的观念产生了,这观念把人安定在这种处境里。
  若是匮乏经济和丰裕经济只是财富多寡之别,东方和西方正可以相邻而处,各不相扰。贫而无谄,富而好施,还是可以往来无阻的。但是这两种经济的不同却有甚于此。前者是封闭的、静止的经济,而后者却是扩展的、动的经济。工业革命之后的西方,代表着一个扩展的过程,一个无孔不入的进取性的力量。由此,我们可以很简单地说,直接使东方受患难的是西方的武器和生产技术。技术是人利用自然的方法,重视技术、发展技术是提出一种人对自然的新关系。匮乏经济因为资源有限,所以只能是修己以顺天,控制自己的欲望以应付有限的资源;在丰裕经济中则相反,是修天以顺己,控制自然来应付自己的欲望。这种对自然的要求、控制使人们对它需要了解,于是有了科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产生科学,绝不是中国人心思不灵,手脚不巧,而是中国的匮乏经济和儒家的知足教条配上了,使我们不去注重人和自然间的问题,而去注重人和人之间的社会结构问题了。西方只在技术上求发明,而忽略在各社会组成上求进步和配合,不能不说是人类历史上的憾事。
  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教授在中国的一次旅行中,发现了荀子著作里有着不少和他相同的见解。我不敢否认,世界文化史中可能再有一次文艺复兴。这一次文艺复兴也许将以人事科学为主题,中国和其他东方国家的传统可能成为复兴的底子。怎样去利用现代技术和怎样同时建立一个和现代技术相匹配的社会结构是两个不能分的问题。若我们还想骄傲于自己的历史地位,只有在这当前人类共同的课题上做出我们的贡献来。
  [费孝通/文,节选自《乡土中国》(修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版,有校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中國社会变迁的过程为出发点,阐述农业处境的特性和因之产生的价值观念。
  B.匮乏和丰裕是相对的,区别在于生活程度的高低、经济结构的本质和基本的生活态度不同。
  C.资源的多寡导致匮乏和丰裕两种经济形式的产生,二者又导致人和自然的关系不同。
  D.如果世界文化史中再有一次文艺复兴,可能会以中国和其他东方国家的传统为基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提出论题,接着从不同的方面和层面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B.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着辩证思维,尤其以鲜明、有力的对比论证方式贯穿全文。
  C.文章引用杜甫诗句,意在强化“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的替易”导致的严重后果。
  D.文章以大量篇幅进行深刻说理,并呼吁中西方一起面对当前人类共同的课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匮乏经济的价值观是修己以顺天,故封闭、静止;丰裕经济则是对自然要求、控制,故扩展、运动。
  B.费孝通曾经说,孔子所关心的是人和人的相处。这种说法与文中匮乏经济价值观产生的原因有着一致性。
  C.在中国,儒家知足教条和匮乏经济的匹配使后者去注重在各社会组成上求进步和配合,即社会结构问题。
  D.文章一语中的穿透中西方文化价值壁垒,明确指出在社会变迁中,中西方如何才能优势互补地共生。
  参考答案
  《深藏在腊月里的乡愁》阅读
  1.D(二者比较的结果有误。腊八和春节都富有文化气息,都体现风俗习惯,不存在“更”的比较性结果。)
  2.①年画是过年的精神补品。因为每种年画都蕴含着传统文化,都有着深刻寓意,如大公鸡年画寓意大吉大利。②年画折射民俗习惯,“不去买啥,也要逛画”。③年画是情感的依托,“鲜艳的年画就是大伙儿最爱看的,一看便是一年,一年便濡染在年画放射的境界里”。
  3.没有偏离主题。①作者追溯腊八的起源,从腊八粥联想到祭祀,进而联想到周代、帝尧时代,形式上紧承上文,内容上使题材更广泛,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②对腊八起源的记述,表达了人类期盼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这种美好愿景和过年买年画的意义一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五、六两段只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节日对于人们的意义。③从作者对腊八的追溯中,可见腊八起源于尧的时代.足见其历史悠久,可见其中蕴藏的乡愁具有悠久的传统。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阅读
  1.D(A项中指代错误,原文“现以之作为出发点”中“之”指代“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的替易”。B项中“基本的生活态度”并不是“匮乏和丰裕”的不同之处,而是匮乏经济和丰裕经济产生的结果。C项中,“导致匮乏和丰裕两种经济形式”“产生”的是“技术”,而不是“资源的多寡”。)
  2.C(引用杜甫诗句,意在强化“一人的物质享受必然是其他人生活的痛苦”的观点。)
  3.C(“后者”指代错误。“注重在各社会组成上求进步和配合”的是“我们”,即中国人,而不是“后者”所指代的“匮乏经济”。)
其他文献
2019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天津麒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设计师孔金珠获“最美退役军人”荣誉称号。投身国防科技建设28年,孔金珠始终深耕国产操作系统研发一线,历经辗转,坚持创新,完成了国产操作系统——麒麟操作系统的研制。“虽然没有经历过从0到1的起步,但是我们通过自主研发已经实现了从1到N的迭代升级。”2018年,银河麒麟
期刊
黄韵伊来自广东阳山县的农村,父母都是农民,由于脑垂体先天分泌不足,她的身高定格在了1.35米。19岁时,黄韵伊离开大山开始北漂。从到一家残疾人艺术团学习表演做起,9年过去,她已经拥有一家服装工作室和一家美容院,并在一家投资银行工作。  在弟弟上大学时,黄韵伊承担了他所有的费用。弟弟一毕业,她就停止了对弟弟资金上的支持。黄韵伊觉得。大学毕业后的弟弟应该具备独立性,他应该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想要的东西。
期刊
明画手以戴进为第一。进字文进,钱唐人也。  宣宗喜绘事,御制天纵。一时待诏有谢廷循、倪端、石锐、李在,皆有名。进入京,众工妒之。一日,在仁智殿呈画,进进《秋江独钓图》,画人红袍垂钓水次。画唯红不易著,进独得古法入妙。宣宗阅之,延循从旁跪日:“进画极佳,但赤是朝廷品服,奈何著此钓鱼?”宣宗颔之,遂麾去余幅不视。故进住京师,颇穷乏。  先是,进锻工也,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倍常工。进亦自得,以为人且
期刊
2019年8月16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梁晓声的《人世间》、徐怀中的《牵风记》、徐则臣的《北上》、陈彦的《主角》、李洱的《应物兄》获奖。这几部作品都有很强的现实主义风格,书写对象囊括古今.既有民间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又有知识分子在象牙塔内外的众生相。  从历届获奖作品来看.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是一个普遍特征。它既与古代文学“______”“______”的理念有关。也与新文学发端时对19世纪欧洲现
期刊
2016年,赵博和郑晓丽从浙江大学地质学专业博士毕业。赵博放弃了高校任教机会和几份高薪工作,自愿来到新疆秋里塔格这个“无人禁区”。半年后,女儿刚满3个月,妻子也申请进疆工作.而母亲也只好千里迢迢过去帮忙带孩子。  天山南麓的秋里塔格构造带,是塔里木油田的重点勘探区域。复杂地形导致了物探信息缺失,实验室里建立的初步模型在这里也都被推翻。为加快进度,项目组分队踏勘,负责油气勘探工作的赵博夫妇经常很久见
期刊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期刊
真题回放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1)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  材料中“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
期刊
编者按  2020年高考,三套全国卷和全国新高考卷I的文言文阅读题,选文依然是史传文,传主均为正面人物,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命题导向。设题上,和前两年一样,依然为断句、古代文化常识、文意理解和句子翻译四种题型,难度均不大。  江苏卷、浙江卷、天津卷的文言文阅读题,选文均为应用文体(悼文、书、序等),或以记叙为主,或以议论为主,或叙议结合,思想性、文學性较高,文本理解起来稍有难度;不过在命题上,所设考查
期刊
不管藏书如何丰富的图书馆,假如不加整顿杂乱无章的话,它给予我们的用处还不如那些规模小、藏书少,但条理井然、分类清楚的图书馆。同理,不管你知识如何渊博,如若不能反复思考咀嚼消化的话,它的价值会远逊于那些你所知不多但能予以深思熟虑的知识。何以言之?因为我们若要将所学得的知识消化吸收变为己有,并且能够充分发挥的话,就必须经过思考的过程,把自己的知识在诸方面相结合,或是把你的真理和其他的真理互相比较,当然
期刊
编者按  2020年高考,全国各地共有10套试卷,其中全国卷3套,全国新高考卷2套。现代文阅读命题,全国卷基本延续了去年的格局,同时考查论述类、文学类和实用类三种文本,总分值为3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是考查的重点,以主观题为主,分值最高,难度最大。今年3套全国卷有2套考查的是小说阅读,1套是散文阅读。在目前公开的7套试卷中,有4套考查的是小说阅读。近年高考中,小说比散文出现频率明显高,可能是因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