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以人为本进行激励和赏识教育,是目前高校倡导的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它包括精神层面激励和物质层面激励。笔者作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多年的辅导员,深知应用它所带来的好处和积极意义。
但是应看到,激励教育并非万能的。由于激励资源具有有限性:如学校客观环境、学校赋予辅导员的行政资源,以及辅导员本身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使它产生的作用大打折扣。
这种既存在积极作用又存在着局限性的激励教育,导致一些辅导员出现两种极端表现:滥用激励与吝啬于对学生的激励。笔者认为,应对此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探索寻找激励教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二、激励教育积极作用与滥用
(一)激励的积极作用
良好的激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完成国家既定的培养高校人才目标任务。
1.精神激励的作用表现。
(1)通过对学生施以理想信念激励,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个人的学习和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他们积极上进,努力学习的精神动力。
(2)通过对学生的信任激励,极大地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正义感和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3)通过亲情激励,使学生之间以及他们与家长之间、社会朋友之间的情感沟通和理解得到增强,培养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将来走向社会能够处理好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学会做人,学会对关爱帮助自己的人心存感激。
通过辅导员对学生真挚的情感激励,挖掘“闪光点”,增强信任感、归属感,激起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奋发学习向上。
(4)运用目标激励方法,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奋斗目标,使成功变得“触手可及”,增加了学生的成功期望值,避免了好高骛远。
(5)通过表演、展示和竞赛激励,学生满足了表现欲望,展示了自己的风采,磨练意志,发现不足,提高了自信心。
(6)通过榜样的激励使学生们中间有了榜样,产生共鸣、产生鼓舞,使学生的奋斗目标更真实可行,感到成功就在身边。
2.物质激励使得学生的成就感变得真实,从而达到如下目的。
(1)学生个人的努力奋斗、付出,在物质上得到回报,心理上达到一种平衡感。
(2)自己取得的成就有着物质象征与体现,荣誉感更强。
(3)物质奖励的展示,得到周围的赞誉,是对自己的鞭策。
(4)使精神激励变得更加丰富,不再苍白、空洞。
(5)便于辅导员更有余地采用过多种手段对学生实施激励教育。
(二)激励教育的滥用
由于激励教育产生着上述积极效果,导致一些辅导员在管理教育学生中广泛采用。但是应该看到,有些辅导员在应用的过程出现了偏差。以为激励可以包治“百病”,不分场合、不分对象进行乱激励,使用频率过度而贬值,或者采用方法不恰当而使其效果不明显,甚至起反作用。
这种滥用激励教育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事事激励。使用频率过度将产生两个后果:要么使学生感到麻木,不珍惜,没有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使激励贬值;要么使学生产生自负,感到我真的那么笨吗?
2.不分场合、不分对象滥用激励。激励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辅导员的激励艺术,因人而宜。我国学校中,辅导员管理学生人数较多,学生差异大,如果滥用激励,“眉毛胡子一把抓”,其效果将适得其反。
人的性格是有差异的,以笔者为例,所带学生约280多人,7个不同班级,他们对激励的需求种类和层次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激励的运用应有所差别。
3.激励方法不恰当,效果适得其反。
(1)对人性的假设出现了问题,片面强调某一种激励(正激励或负激励)的作用,采取“胡萝卜加大棒”式的教育。
(2)没有正确处理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的辨证关系:要么一味强调精神激励的重要性,而忽略了物质层面的激励,使学生取得成就没有感到现实的体现,导致精神激励变得苍白无力;要么过分夸大物质激励的作用,以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忘记了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辨证关系,产生拜金主义的倾向。
4.有失公平的激励。激励是一把“双刃剑”,在不当的情况下对一些学生的激励就意味着对另外一些学生的伤害。如果辅导员不能够公正无私、爱憎分明,那么他的激励肯定起不到好的效果,就是激励的滥用。
三、激励资源有限与吝啬激励
(一)激励资源有限
激励教育需要有激励资源,它主要来自于如下几方面。
1.学校客观环境。这里是指学校给予辅导员可以实施激励教育的各种资源。许多激励教育需要通过一定的场地环境、使用相关的设备设施让学生参加活动来实现的,如表演、展示、竞赛等活动。如果缺乏这样的客观条件,势必会制约激励教育的实施或实施的效果。由于我国的国情决定,目前,要求学校给予学生良好完备的环境是不现实的。
2.学校赋予辅导员的行政资源。激励教育特别重要的手段是物质奖励和荣誉奖励,它们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在同学中间要评多少个先进学生、先进级别,以及物质奖励的多少与方式,往往由学院或系决定,而辅导员所应有的支配资源往往有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激励教育的实施效果。
3.辅导员的数量及其本身能力。我们应该看到,多年来学校对辅导员的职能定位及其能力要求不是很高,所以导致辅导员的构成、素质参差不齐,因而能够施以正确激励教育的人才有限。
激励教育是一种艺术性很强的激励学生的教育方法,不是每个辅导员都可以做得尽善尽美。激励方法受个人因素制约较多,如辅导员的工作经验、态度、方法以及个人性格魅力、知识面、体魄精力等等。真正具有良好激励才能的辅导员是较少的。
4.辅导员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包括权力影响力和个人影响力。
(二)吝啬激励
由于上述分析的原因存在,使得一些辅导员过分强调客观与主观因素而吝啬于学生的激励。具体表现如下。
1.过分强调学校客观条件而不积极主动开展激励教育。由于学校提供的激励教育资源不可能得到全部满足,存在局限性,使得一些辅导员不能积极主动想办法,创造条件或者变通方式方法开展激励教育。
2.过分强调学生多而不积极主动开展激励教育。有的辅导员认为负责管理的学生多班级多,精力有限,不可能每个学生随时随地得到辅导员的赞许赏识与激励,能够在班里抓好“两头”的教育就算不错了,结果使一些需要得到激励的学生没有及时得到,在“孤立无援”中变为落后学生。
3.由于自身的工作经验有限、管理能力欠缺、知识面不广等原因产生怯懦思想,而羞于开展激励教育工作。
4.有些辅导员责任心不强,或者强调非管理性的零碎杂事较多,精力有限,不愿意开展激励教育,使其变为“水中月、镜中花”。
四、激励教育的应用
激励教育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的方法,它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很难找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激励方法。如何恰如其分地对学生施以激励教育,避免片面呢?笔者认为把握好如下几方面的原则,并注意一些相关的问题在应用激励教育过程中是非常必要的。
(一)激励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学生是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有与其他人群不同的思想特征和个性特征,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有其自己的特点,在通常情况下更看重精神激励。由此我们应针对这个群体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更多适当的精神激励,激励其求知精神、满足其成就感、实现其自身价值。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味的精神激励,会影响激励的效果。我们可以运用好奖学金、贷学金和困难补助等机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适时适度地给予物质奖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在重视精神激励的同时,兼顾物质激励,使激励达到最佳效果,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2.目标激励与榜样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在理性思维比较强的群体中,目标激励显得尤其重要。由于应试教育和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进入高校这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很容易松懈下来,失去奋斗目标。辅导员要善于帮助学生确立恰如其分的奋斗目标,激发其成功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地抓住来之不易的大好时机,努力学习。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榜样激励,使学生感到榜样就在身边,成功就在身边,引起感情的共鸣,产生鼓舞、鞭策作用,使外在的榜样转化为催人上进的内在力量。实践证明,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坚持目标激励和榜样激励相结合的原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3.正面激励与负面激励相结合原则。
通过赞许、表扬、奖励对学生所取得的进步成绩给予肯定,即正面激励,促进其优良品行的形成,朝着学校既定的培养人才目标努力。通过正面激励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其潜能;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层次需要,找到自己奋斗的方向,在学生中间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负面激励是对学生犯的错误、过失、存在的缺点毛病给予否定、批评和惩罚。负面激励会给他们“不要这样”的信息反馈,促使犯错误的学生改弦易辙。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恐惧和焦虑是人们的内趋力的一个源泉,它可以增强人们的反映强度和导致内趋力的提高,同时惩罚还能教育他人,对组织成员起到约束作用。
奖励和惩罚可以达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督促中间的效果。相对而言,正面激励的作用更大,效果更好,使用也较为普遍。因此,以正面激励为主,负面激励为辅是实施激励教育的一条基本准则。
4.感情激励与说理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好坏、友谊的深浅对开展学生工作有重要的影响。辅导员应该注意感情的投入,只有相互间感情的深入交流,才能促进相互信任,才能使学生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运用好情感激励的方法。
一是要了解学生,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满足学生的感情需要;二是理解学生,随时把握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困惑,缩短与他们的感情距离,以真诚的信任和帮助,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三是尊重学生,少一点“威严”,多一点平等体贴尊重,尊重被教育对象独立思考和表达思想、争论辩护的权利,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理解沟通的桥梁。
说理激励就是以理服人,让学生明辨是非。只有讲清了道理并且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接受,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当然说理激励要在平等、坦诚的过程中进行,而且要有理有据有节。
(二)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激励教育的时机与场合。从心理学角度讲,人在受到挫折、打击、遇到困难时感情最脆弱,这时,他们最希望得到亲人、师长的关心、安慰和帮助;在取得成绩与进步时,异常的激动、兴奋,这时,他们同样希望得到亲人、师长的肯定、表扬和鼓励,这属于内因。辅导员应把握不同时机,采用不同的激励技术,及时做好外因的激励、推动工作。否则,当学生受到挫折时,得不到师长的及时关心帮助,就会丧失信心,甚至从此一蹶不振;当学生取得进步时,得不到师长的肯定鼓励,学生正常的竞争意识及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
2.要注意把握激励目标的层次性。学生们个性不尽相同,再好的学生也有不足之处;再差的学生也有“闪光点”。辅导员就是要不断地发现和挖掘这些“闪光点”,并由“点”到“面”全面发展。因此,辅导员在设置激励目标时,不能一刀切。目标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并引导学生不断从较低的目标向较高的目标前进。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让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得到加强,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要重视激励的导向性。激励目标不论是个人或集体,不要高、大、全,要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感染力,能真正起到引导、激励作用,使学生感到成功就在身边。
4.激励的方法与程度要适当。要分场合、分对象、分时机,因人而宜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而且激励要有度,既不能激励过度也不能激励欠缺,否则将达不到激励的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大学国际学院)
以人为本进行激励和赏识教育,是目前高校倡导的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它包括精神层面激励和物质层面激励。笔者作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多年的辅导员,深知应用它所带来的好处和积极意义。
但是应看到,激励教育并非万能的。由于激励资源具有有限性:如学校客观环境、学校赋予辅导员的行政资源,以及辅导员本身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使它产生的作用大打折扣。
这种既存在积极作用又存在着局限性的激励教育,导致一些辅导员出现两种极端表现:滥用激励与吝啬于对学生的激励。笔者认为,应对此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探索寻找激励教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二、激励教育积极作用与滥用
(一)激励的积极作用
良好的激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完成国家既定的培养高校人才目标任务。
1.精神激励的作用表现。
(1)通过对学生施以理想信念激励,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个人的学习和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他们积极上进,努力学习的精神动力。
(2)通过对学生的信任激励,极大地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正义感和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3)通过亲情激励,使学生之间以及他们与家长之间、社会朋友之间的情感沟通和理解得到增强,培养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将来走向社会能够处理好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学会做人,学会对关爱帮助自己的人心存感激。
通过辅导员对学生真挚的情感激励,挖掘“闪光点”,增强信任感、归属感,激起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奋发学习向上。
(4)运用目标激励方法,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奋斗目标,使成功变得“触手可及”,增加了学生的成功期望值,避免了好高骛远。
(5)通过表演、展示和竞赛激励,学生满足了表现欲望,展示了自己的风采,磨练意志,发现不足,提高了自信心。
(6)通过榜样的激励使学生们中间有了榜样,产生共鸣、产生鼓舞,使学生的奋斗目标更真实可行,感到成功就在身边。
2.物质激励使得学生的成就感变得真实,从而达到如下目的。
(1)学生个人的努力奋斗、付出,在物质上得到回报,心理上达到一种平衡感。
(2)自己取得的成就有着物质象征与体现,荣誉感更强。
(3)物质奖励的展示,得到周围的赞誉,是对自己的鞭策。
(4)使精神激励变得更加丰富,不再苍白、空洞。
(5)便于辅导员更有余地采用过多种手段对学生实施激励教育。
(二)激励教育的滥用
由于激励教育产生着上述积极效果,导致一些辅导员在管理教育学生中广泛采用。但是应该看到,有些辅导员在应用的过程出现了偏差。以为激励可以包治“百病”,不分场合、不分对象进行乱激励,使用频率过度而贬值,或者采用方法不恰当而使其效果不明显,甚至起反作用。
这种滥用激励教育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事事激励。使用频率过度将产生两个后果:要么使学生感到麻木,不珍惜,没有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使激励贬值;要么使学生产生自负,感到我真的那么笨吗?
2.不分场合、不分对象滥用激励。激励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辅导员的激励艺术,因人而宜。我国学校中,辅导员管理学生人数较多,学生差异大,如果滥用激励,“眉毛胡子一把抓”,其效果将适得其反。
人的性格是有差异的,以笔者为例,所带学生约280多人,7个不同班级,他们对激励的需求种类和层次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激励的运用应有所差别。
3.激励方法不恰当,效果适得其反。
(1)对人性的假设出现了问题,片面强调某一种激励(正激励或负激励)的作用,采取“胡萝卜加大棒”式的教育。
(2)没有正确处理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的辨证关系:要么一味强调精神激励的重要性,而忽略了物质层面的激励,使学生取得成就没有感到现实的体现,导致精神激励变得苍白无力;要么过分夸大物质激励的作用,以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忘记了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辨证关系,产生拜金主义的倾向。
4.有失公平的激励。激励是一把“双刃剑”,在不当的情况下对一些学生的激励就意味着对另外一些学生的伤害。如果辅导员不能够公正无私、爱憎分明,那么他的激励肯定起不到好的效果,就是激励的滥用。
三、激励资源有限与吝啬激励
(一)激励资源有限
激励教育需要有激励资源,它主要来自于如下几方面。
1.学校客观环境。这里是指学校给予辅导员可以实施激励教育的各种资源。许多激励教育需要通过一定的场地环境、使用相关的设备设施让学生参加活动来实现的,如表演、展示、竞赛等活动。如果缺乏这样的客观条件,势必会制约激励教育的实施或实施的效果。由于我国的国情决定,目前,要求学校给予学生良好完备的环境是不现实的。
2.学校赋予辅导员的行政资源。激励教育特别重要的手段是物质奖励和荣誉奖励,它们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在同学中间要评多少个先进学生、先进级别,以及物质奖励的多少与方式,往往由学院或系决定,而辅导员所应有的支配资源往往有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激励教育的实施效果。
3.辅导员的数量及其本身能力。我们应该看到,多年来学校对辅导员的职能定位及其能力要求不是很高,所以导致辅导员的构成、素质参差不齐,因而能够施以正确激励教育的人才有限。
激励教育是一种艺术性很强的激励学生的教育方法,不是每个辅导员都可以做得尽善尽美。激励方法受个人因素制约较多,如辅导员的工作经验、态度、方法以及个人性格魅力、知识面、体魄精力等等。真正具有良好激励才能的辅导员是较少的。
4.辅导员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包括权力影响力和个人影响力。
(二)吝啬激励
由于上述分析的原因存在,使得一些辅导员过分强调客观与主观因素而吝啬于学生的激励。具体表现如下。
1.过分强调学校客观条件而不积极主动开展激励教育。由于学校提供的激励教育资源不可能得到全部满足,存在局限性,使得一些辅导员不能积极主动想办法,创造条件或者变通方式方法开展激励教育。
2.过分强调学生多而不积极主动开展激励教育。有的辅导员认为负责管理的学生多班级多,精力有限,不可能每个学生随时随地得到辅导员的赞许赏识与激励,能够在班里抓好“两头”的教育就算不错了,结果使一些需要得到激励的学生没有及时得到,在“孤立无援”中变为落后学生。
3.由于自身的工作经验有限、管理能力欠缺、知识面不广等原因产生怯懦思想,而羞于开展激励教育工作。
4.有些辅导员责任心不强,或者强调非管理性的零碎杂事较多,精力有限,不愿意开展激励教育,使其变为“水中月、镜中花”。
四、激励教育的应用
激励教育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的方法,它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很难找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激励方法。如何恰如其分地对学生施以激励教育,避免片面呢?笔者认为把握好如下几方面的原则,并注意一些相关的问题在应用激励教育过程中是非常必要的。
(一)激励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学生是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有与其他人群不同的思想特征和个性特征,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有其自己的特点,在通常情况下更看重精神激励。由此我们应针对这个群体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更多适当的精神激励,激励其求知精神、满足其成就感、实现其自身价值。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味的精神激励,会影响激励的效果。我们可以运用好奖学金、贷学金和困难补助等机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适时适度地给予物质奖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在重视精神激励的同时,兼顾物质激励,使激励达到最佳效果,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2.目标激励与榜样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在理性思维比较强的群体中,目标激励显得尤其重要。由于应试教育和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进入高校这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很容易松懈下来,失去奋斗目标。辅导员要善于帮助学生确立恰如其分的奋斗目标,激发其成功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地抓住来之不易的大好时机,努力学习。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榜样激励,使学生感到榜样就在身边,成功就在身边,引起感情的共鸣,产生鼓舞、鞭策作用,使外在的榜样转化为催人上进的内在力量。实践证明,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坚持目标激励和榜样激励相结合的原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3.正面激励与负面激励相结合原则。
通过赞许、表扬、奖励对学生所取得的进步成绩给予肯定,即正面激励,促进其优良品行的形成,朝着学校既定的培养人才目标努力。通过正面激励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其潜能;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层次需要,找到自己奋斗的方向,在学生中间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负面激励是对学生犯的错误、过失、存在的缺点毛病给予否定、批评和惩罚。负面激励会给他们“不要这样”的信息反馈,促使犯错误的学生改弦易辙。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恐惧和焦虑是人们的内趋力的一个源泉,它可以增强人们的反映强度和导致内趋力的提高,同时惩罚还能教育他人,对组织成员起到约束作用。
奖励和惩罚可以达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督促中间的效果。相对而言,正面激励的作用更大,效果更好,使用也较为普遍。因此,以正面激励为主,负面激励为辅是实施激励教育的一条基本准则。
4.感情激励与说理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好坏、友谊的深浅对开展学生工作有重要的影响。辅导员应该注意感情的投入,只有相互间感情的深入交流,才能促进相互信任,才能使学生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运用好情感激励的方法。
一是要了解学生,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满足学生的感情需要;二是理解学生,随时把握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困惑,缩短与他们的感情距离,以真诚的信任和帮助,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三是尊重学生,少一点“威严”,多一点平等体贴尊重,尊重被教育对象独立思考和表达思想、争论辩护的权利,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理解沟通的桥梁。
说理激励就是以理服人,让学生明辨是非。只有讲清了道理并且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接受,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当然说理激励要在平等、坦诚的过程中进行,而且要有理有据有节。
(二)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激励教育的时机与场合。从心理学角度讲,人在受到挫折、打击、遇到困难时感情最脆弱,这时,他们最希望得到亲人、师长的关心、安慰和帮助;在取得成绩与进步时,异常的激动、兴奋,这时,他们同样希望得到亲人、师长的肯定、表扬和鼓励,这属于内因。辅导员应把握不同时机,采用不同的激励技术,及时做好外因的激励、推动工作。否则,当学生受到挫折时,得不到师长的及时关心帮助,就会丧失信心,甚至从此一蹶不振;当学生取得进步时,得不到师长的肯定鼓励,学生正常的竞争意识及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
2.要注意把握激励目标的层次性。学生们个性不尽相同,再好的学生也有不足之处;再差的学生也有“闪光点”。辅导员就是要不断地发现和挖掘这些“闪光点”,并由“点”到“面”全面发展。因此,辅导员在设置激励目标时,不能一刀切。目标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并引导学生不断从较低的目标向较高的目标前进。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让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得到加强,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要重视激励的导向性。激励目标不论是个人或集体,不要高、大、全,要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感染力,能真正起到引导、激励作用,使学生感到成功就在身边。
4.激励的方法与程度要适当。要分场合、分对象、分时机,因人而宜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而且激励要有度,既不能激励过度也不能激励欠缺,否则将达不到激励的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大学国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