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伏伽一生为人忠直诚恳,直言上谏,敢骂两代唐朝皇帝。他曾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赏罚之行,无贵贱亲疏,惟义所在。”
作为古代最重要的人才选拔体制,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其中,状元是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光彩、最炫耀的一个,创始于唐代,后完备于宋代,延续至元、明、清,有据可查的文状元,共录取653人。
一张张状元榜的背后,叙写着无数的传奇故事。孙伏伽,贝州武城(今河北清河)人,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考中状元,为唐代第一科状元,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他的人生轨迹值得我们思考。
非一般的履历
隋朝初立之时,雄才大略的隋文帝大举改革落后腐朽的门阀人才选拔制度。孙伏伽就是抓住了这次历史机遇,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改变了人生轨迹。
孙伏伽参加科考初显身手,就将进士头衔收入囊中。但是对于当年众多的考生而言,考中进士并不等于就当上了公务员。当时科举考试发榜,就像现在举办高等学历考试给合格者颁发证书一样,只是认可了考生具有报考公务员的一种资格。至于这个人能不能捧上金饭碗,权力不在教育部而在人事部,也就是设置“四试三选”的吏部。这一类吏部举办的定期考试,才算是真正的公务员录用考试。
所以,孙伏伽只得默默走回书房,拨亮黝黑的油灯,继续备考。从斑斓的灯花里,他心中升腾起进取的渴望,目标是考进朝廷的最高审判机关——大理寺。
孙伏伽凭借自己在“理刑断狱”方面的天赋杀出重围,竞争上岗。
在大理寺,孙伏伽发现公务员群体中龌龊循默者有之,得过且过者有之,墨守成规者有之,总之是捧着金饭碗度流年。目睹此情此景,孙伏伽敏锐地察觉到了隋炀帝昏庸无道,隋帝国大厦将倾的隐患;混迹官场、庸碌无为的最终下场,必然是在即将到来的新王朝中几无立锥之地。
于是,他决定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不断反思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己的理政能力,提高自身的内在价值。因此即便是身处黑暗散乱的隋朝官场,孙伏伽也因为德才兼备而获得提拔,被派往京畿重地万年县(今陕西西安)任法官。
公元618年,李渊在晋阳易帜,起兵反隋,很快长安即克,唐政府定都于此。孙伏伽顺应时势,投奔到李渊麾下。刚开始,李渊并没有把这个县级法官放在眼里,只是考虑到他在万年县很有政绩,才顺水推舟,让他在原来的岗位上继续发挥才干。
敢骂皇帝的牛气法官
汲取隋炀帝拒绝受谏而亡国的教训,李渊下旨,鼓励大小官员上书言事,可以指责君王过错,评议朝政得失。众大臣明白,这是开国皇帝常有的姿态,所以没人愿洋洋当出头鸟。李渊正洋洋自得于一片赞美声中时,突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区区一介县级法官,居然趁此机会,连上三折,把皇帝近期的失误兜了个底朝天。
孙伏伽在奏折中义正词严地说: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一言一行都会被史官记录下来,怎能不慎重?您起兵晋阳不久,就接受了下属献上的猎鹰、琵琶、良弓等物品,还予以重赏。您有没有想过这就是前朝的弊风,隋炀帝就是因为“恣其心”而亡国毁身的!
李渊阅折大愧,赶紧放飞了猎鹰,封存了琵琶、良弓,下诏荡涤前朝弊习,同时表示自己要率先垂范。可没过几天,前线传来了捷报,李渊一高兴,决定在玄武门搞重大庆典。又下旨让太常寺全权办理相关事宜。太常寺卿极欲美化政绩,哄皇帝开心,就想出了“五百歌妓献舞玄武门”的馊点子,可眼下朝廷草创,连演出的服装都甚是匮乏。
无奈之下,太常寺只得下达行政命令,在民间紧急借调妇女裙襦500套。这件事被孙伏伽知道了,又上一折:百戏散乐,是隋末淫风,献舞玄武实在有损陛下形象,陛下应当为子孙后代做榜样,做到《论语》中所说的“放郑声,远佞人”。李渊览折无语,稍后太常寺就接到皇上口谕:罢庆典。
正当李渊致力于规范自身行为雅正社会风气之时,孙伏伽又上书提醒他,隋朝亡国的另一个原因是皇帝身边的人误国,因此皇储及诸王身边的人一定要慎重挑选。李渊抚折大悦,下诏说:“万年县法曹孙伏伽,至诚慷慨,词义恳切,指陈得失,无所回避。宜处宪司,可治书侍御史。”并赏赐锦帛300匹,孙伏伽也从基层小官一跃而成为中央政府纪检干部。
就在人们都认为孙伏伽一定会按皇帝的意愿诚言直谏、当好御史时,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众同僚大惑不解的举动——以从六品官员的身份,请求参加唐王朝首次“进士试”。大家都认为这是自讨苦吃,孙伏伽却说:“我现在工作如鱼得水,全仰仗圣上的恩宠提携。可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倘若自己他日不慎犯了错误,成为庶民,也依然可以凭借本朝进士的身份,投考吏部,东山再起。”闻者无不被他的就业远见所折服。李渊听说之后十分感动,特旨恩准孙伏伽参加只有生徒和乡贡才能报考的“进士试”。
接下来,在唐朝政府举办的领导干部公选考试中,孙伏伽再次脱颖而出,被主考官判为第一,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首位状元诞生了。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知人善任,将孙伏伽从言官岗位上调回大理寺,升任少卿,发挥其“理狱”专长。
说完老子说儿子
唐太宗继位之前,南征北战,经常打仗。后来天下太平了,没仗可打,于是就迷上了打猎,几天不打猎心里就痒痒。
孙伏伽在办案之余,发现唐太宗特别喜欢骑射打猎,又上书谏诤说,陛下走马射帖,娱悦近臣,此乃少年诸王之所务,皇帝当以天下社稷为重。唐太宗读后很是赞赏,说:“卿能言朕失,朕能改之,天下还能出大错吗?”孙伏伽一听,胆气更足了,居然当面“逆龙鳞”起来。
一天,唐太宗又要去打猎,他领着几个侍卫,背弓插箭,带着猎鹰和猎犬,正要出发。这时孙伏伽匆匆赶来,一把拉住马缰说:“陛下打猎,游戏林中,骑马射箭,没有必要的保护措施是很危险的。一旦有个三长两短,谁来主持政务?劝陛下为了国家百姓,不要贪图一时痛快,任着性子干这种无益的营生。”
正在兴头上的唐太宗好像被人当头泼了一盆冷水,又扫兴又尴尬,真是气不打一处来。但是他又不想破坏虚心纳谏的传统,于是就耐着性子说:“我今日闲着无事,又不贪恋女色,只喜好打猎,想借机会出去走走。再说我打猎都绕着村庄,从不惊扰百姓,另外侍卫也带了十来个,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说完就要登鞍上马,并朝随从挥挥手,准备出发。
哪料到,孙伏伽把马缰绳绕在腰间,跪在马前说:“陛下今天出门,就请从老臣身上踏过去,我愿意用死换取皇上对诚实忠告的采纳。”唐太宗大怒:“我本来认为你是一个诚信勇敢的人,能够以诚言进谏,不好损你颜面;哪知你却不知好歹,目无高低,限制起我的行动来了。我连这点儿事都作不了主,还当什么皇帝?来人,把他给我拖出去斩了。”
几个高大强壮的武士立刻闻声而来,把文弱的孙伏伽像抓小鸡一样抓在手里。孙伏伽面无惧色地说:“夏朝的关龙逢因直言进谏而被杀,我情愿和他在九泉之下相见,也不愿意再待奉你了。”
这时,唐太宗笑了,说:“我不过是试一试你的胆量,你还真是个诚信有勇的君子,有你真是大唐王朝的福分!朕今天就不出去了。听说你棋艺很高,朕要和你下一盘,享受一下和高手下棋的快乐。”
不久,唐太宗封孙伏伽任谏议大夫。贞观十二年(658年),李世民又提拔孙伏伽担任大理寺正卿。
孙伏伽一生为人忠直诚恳,敢于直言上谏。他性格宽宏大量,处事从容,曾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赏罚之行,无贵贱亲疏,惟义所在。”这句话记载于《新唐书》的《孙伏伽传》,是孙伏伽在劝告唐高祖执行法律要一视同仁时说的一句话,这恰当地反映了孙伏伽执法护法的可贵精神。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法学院)
作为古代最重要的人才选拔体制,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其中,状元是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光彩、最炫耀的一个,创始于唐代,后完备于宋代,延续至元、明、清,有据可查的文状元,共录取653人。
一张张状元榜的背后,叙写着无数的传奇故事。孙伏伽,贝州武城(今河北清河)人,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考中状元,为唐代第一科状元,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他的人生轨迹值得我们思考。
非一般的履历
隋朝初立之时,雄才大略的隋文帝大举改革落后腐朽的门阀人才选拔制度。孙伏伽就是抓住了这次历史机遇,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改变了人生轨迹。
孙伏伽参加科考初显身手,就将进士头衔收入囊中。但是对于当年众多的考生而言,考中进士并不等于就当上了公务员。当时科举考试发榜,就像现在举办高等学历考试给合格者颁发证书一样,只是认可了考生具有报考公务员的一种资格。至于这个人能不能捧上金饭碗,权力不在教育部而在人事部,也就是设置“四试三选”的吏部。这一类吏部举办的定期考试,才算是真正的公务员录用考试。
所以,孙伏伽只得默默走回书房,拨亮黝黑的油灯,继续备考。从斑斓的灯花里,他心中升腾起进取的渴望,目标是考进朝廷的最高审判机关——大理寺。
孙伏伽凭借自己在“理刑断狱”方面的天赋杀出重围,竞争上岗。
在大理寺,孙伏伽发现公务员群体中龌龊循默者有之,得过且过者有之,墨守成规者有之,总之是捧着金饭碗度流年。目睹此情此景,孙伏伽敏锐地察觉到了隋炀帝昏庸无道,隋帝国大厦将倾的隐患;混迹官场、庸碌无为的最终下场,必然是在即将到来的新王朝中几无立锥之地。
于是,他决定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不断反思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己的理政能力,提高自身的内在价值。因此即便是身处黑暗散乱的隋朝官场,孙伏伽也因为德才兼备而获得提拔,被派往京畿重地万年县(今陕西西安)任法官。
公元618年,李渊在晋阳易帜,起兵反隋,很快长安即克,唐政府定都于此。孙伏伽顺应时势,投奔到李渊麾下。刚开始,李渊并没有把这个县级法官放在眼里,只是考虑到他在万年县很有政绩,才顺水推舟,让他在原来的岗位上继续发挥才干。
敢骂皇帝的牛气法官
汲取隋炀帝拒绝受谏而亡国的教训,李渊下旨,鼓励大小官员上书言事,可以指责君王过错,评议朝政得失。众大臣明白,这是开国皇帝常有的姿态,所以没人愿洋洋当出头鸟。李渊正洋洋自得于一片赞美声中时,突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区区一介县级法官,居然趁此机会,连上三折,把皇帝近期的失误兜了个底朝天。
孙伏伽在奏折中义正词严地说: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一言一行都会被史官记录下来,怎能不慎重?您起兵晋阳不久,就接受了下属献上的猎鹰、琵琶、良弓等物品,还予以重赏。您有没有想过这就是前朝的弊风,隋炀帝就是因为“恣其心”而亡国毁身的!
李渊阅折大愧,赶紧放飞了猎鹰,封存了琵琶、良弓,下诏荡涤前朝弊习,同时表示自己要率先垂范。可没过几天,前线传来了捷报,李渊一高兴,决定在玄武门搞重大庆典。又下旨让太常寺全权办理相关事宜。太常寺卿极欲美化政绩,哄皇帝开心,就想出了“五百歌妓献舞玄武门”的馊点子,可眼下朝廷草创,连演出的服装都甚是匮乏。
无奈之下,太常寺只得下达行政命令,在民间紧急借调妇女裙襦500套。这件事被孙伏伽知道了,又上一折:百戏散乐,是隋末淫风,献舞玄武实在有损陛下形象,陛下应当为子孙后代做榜样,做到《论语》中所说的“放郑声,远佞人”。李渊览折无语,稍后太常寺就接到皇上口谕:罢庆典。
正当李渊致力于规范自身行为雅正社会风气之时,孙伏伽又上书提醒他,隋朝亡国的另一个原因是皇帝身边的人误国,因此皇储及诸王身边的人一定要慎重挑选。李渊抚折大悦,下诏说:“万年县法曹孙伏伽,至诚慷慨,词义恳切,指陈得失,无所回避。宜处宪司,可治书侍御史。”并赏赐锦帛300匹,孙伏伽也从基层小官一跃而成为中央政府纪检干部。
就在人们都认为孙伏伽一定会按皇帝的意愿诚言直谏、当好御史时,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众同僚大惑不解的举动——以从六品官员的身份,请求参加唐王朝首次“进士试”。大家都认为这是自讨苦吃,孙伏伽却说:“我现在工作如鱼得水,全仰仗圣上的恩宠提携。可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倘若自己他日不慎犯了错误,成为庶民,也依然可以凭借本朝进士的身份,投考吏部,东山再起。”闻者无不被他的就业远见所折服。李渊听说之后十分感动,特旨恩准孙伏伽参加只有生徒和乡贡才能报考的“进士试”。
接下来,在唐朝政府举办的领导干部公选考试中,孙伏伽再次脱颖而出,被主考官判为第一,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首位状元诞生了。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知人善任,将孙伏伽从言官岗位上调回大理寺,升任少卿,发挥其“理狱”专长。
说完老子说儿子
唐太宗继位之前,南征北战,经常打仗。后来天下太平了,没仗可打,于是就迷上了打猎,几天不打猎心里就痒痒。
孙伏伽在办案之余,发现唐太宗特别喜欢骑射打猎,又上书谏诤说,陛下走马射帖,娱悦近臣,此乃少年诸王之所务,皇帝当以天下社稷为重。唐太宗读后很是赞赏,说:“卿能言朕失,朕能改之,天下还能出大错吗?”孙伏伽一听,胆气更足了,居然当面“逆龙鳞”起来。
一天,唐太宗又要去打猎,他领着几个侍卫,背弓插箭,带着猎鹰和猎犬,正要出发。这时孙伏伽匆匆赶来,一把拉住马缰说:“陛下打猎,游戏林中,骑马射箭,没有必要的保护措施是很危险的。一旦有个三长两短,谁来主持政务?劝陛下为了国家百姓,不要贪图一时痛快,任着性子干这种无益的营生。”
正在兴头上的唐太宗好像被人当头泼了一盆冷水,又扫兴又尴尬,真是气不打一处来。但是他又不想破坏虚心纳谏的传统,于是就耐着性子说:“我今日闲着无事,又不贪恋女色,只喜好打猎,想借机会出去走走。再说我打猎都绕着村庄,从不惊扰百姓,另外侍卫也带了十来个,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说完就要登鞍上马,并朝随从挥挥手,准备出发。
哪料到,孙伏伽把马缰绳绕在腰间,跪在马前说:“陛下今天出门,就请从老臣身上踏过去,我愿意用死换取皇上对诚实忠告的采纳。”唐太宗大怒:“我本来认为你是一个诚信勇敢的人,能够以诚言进谏,不好损你颜面;哪知你却不知好歹,目无高低,限制起我的行动来了。我连这点儿事都作不了主,还当什么皇帝?来人,把他给我拖出去斩了。”
几个高大强壮的武士立刻闻声而来,把文弱的孙伏伽像抓小鸡一样抓在手里。孙伏伽面无惧色地说:“夏朝的关龙逢因直言进谏而被杀,我情愿和他在九泉之下相见,也不愿意再待奉你了。”
这时,唐太宗笑了,说:“我不过是试一试你的胆量,你还真是个诚信有勇的君子,有你真是大唐王朝的福分!朕今天就不出去了。听说你棋艺很高,朕要和你下一盘,享受一下和高手下棋的快乐。”
不久,唐太宗封孙伏伽任谏议大夫。贞观十二年(658年),李世民又提拔孙伏伽担任大理寺正卿。
孙伏伽一生为人忠直诚恳,敢于直言上谏。他性格宽宏大量,处事从容,曾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赏罚之行,无贵贱亲疏,惟义所在。”这句话记载于《新唐书》的《孙伏伽传》,是孙伏伽在劝告唐高祖执行法律要一视同仁时说的一句话,这恰当地反映了孙伏伽执法护法的可贵精神。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