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类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则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由此决定了品德类课程是一门以活动的方式设计并组织实施的活动型课程。它旨在让教师通过开展活动化教学,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
所谓活动化教学,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以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和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它是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从而实现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品德类课程的教学应怎样开展各种有效的活动,真正发挥活动的育人功能,是每一位任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活动化教学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目标导向原则
教学目标是预设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导向作用。众所周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保证课堂教学取得预期成功,首先必须提出明确而切实的教学目标,并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而要检验课堂教学是否取得预期的成功,也要看这个既定的目标有否达成。所以,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是衡量课堂教学实效的主要标准。品德类课程的教学也不例外。尽管它的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以学生参与活动的形式来完成,但教师所安排的这些活动都必须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来进行。我们之所以强调这一活动原则,是因为课堂教学中所安排的各类活动,都只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是帮助学生获得体验、感悟的载体;而教学目标才是我们开展活动、实施教学的最终目的。
如《祝你生日快乐》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日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从同学的生日体会集体友谊之情和集体生活之乐。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把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在一位同学的生日、以举办生日聚会活动的形式进行。活动安排亲情传真、生日快乐、真情回报几个环节。在亲情传真环节,可通过父母留言的方式使学生感知母亲生养自己时的痛苦经历和父母抚养自己的艰辛,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在生日快乐环节,通过父母、老师和同学赠言、赠送小礼物的形式,让孩子体会到父母长辈的关心、集体友谊之情和集体生活之乐;在真情回报环节,让过生日的同学对父母、老师和同学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表达出自己对父母的养育、对老师和同学的关爱的感激之情。整个活动过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在生日聚会的氛围中,环环紧扣,层层递进,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正面引导原则
正面引导是指个体在某一情境下的行为因获得满意的结果而得到强化的过程。儿童与青少年的道德观尚未成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有在正确认识支配下,他们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品德类课程教学应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当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作为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主要形式之后,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充分考虑品德类课程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特殊性质,积极有效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从而引导学生获得对生活的经验,并养成良好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在品德类课程教学中安排的各种教学活动,都必须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即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去考虑、安排活动,更要考虑他们的心智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对社会、对生活的正确认识和了解,有利于他们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
例如,《我们和诚信在一起》这一课中的《一诺千金》《曾子杀猪》《诚实节是怎么来的》三个小故事等教学内容本身就是编者本着正面引导的原则编写的。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只有同样坚持这一原则,采取开故事会、演课本剧等方式使这些故事深深扎根于孩子的心田,才能保证教学效果。而在拓展教学环节,教师组织学生举办了一个小小故事会,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诚信人和诚信事,以强化教学效果,更是正面引导原则的又一体现。
全员参与原则
义务教育是以法律作保障的、对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必须进行的、带有强制性的教育。它最突出的特征是面向全体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因此,坚持全员参与应成为品德类课堂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由于品德类课程是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形式,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各种实际活动进行学习,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实际的接触,以开展思考,积累经验,获得智慧,从而内化为良好的品德意识,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在充分考虑活动的针对性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参与面,以确保课堂教学的全员性。活动的全员参与,当然也包括教师的参与。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同时也应该是参与者。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应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就是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有学生的全员参与为基础,有教师的引领作用作保证,这样的活动一定是积极有效的。
如教学《我不任性》一课时,有教师是这样安排教学活动的:在“连环画”教学环节,他先让学生分小组谈谈自己对“爱耍脾气的贝贝”的看法,再进行大组集中交流,教师加以指点,使学生在评价中接受教育。在“生活小舞台”教学环节,他采取“编一编”“演一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课本剧的方式帮助贝贝改变任性的坏习惯。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平时有哪些任性的表现,应如何改正,教师再适时给予评点。这样做,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增强了他们的责任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该教师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并使自己也参与进去。学生的全员参与,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加广泛;而教师的适时点拨,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整节课注重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心理上保证了他们的全员参与,使课堂教学能面向全体学生,圆满实现了教学目标。
反馈矫正原则
反馈是指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再获得输出信息的结果,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通过反馈,教师可以认识、矫正偏向和失误,逐步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的。反馈矫正是品德类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反馈,教师可以及时获得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特别是教学中的薄弱方面,以及时调整或改进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尤其在小学品德类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活动不是自由活动,而是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知识,丰富经验。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反馈来及时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学习效果,并根据反馈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适时调整活动方式,改进薄弱环节,从而提高活动质量,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进行《坐立走有精神》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把如何正确地坐、立、走和这样做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应该说,学生对这三个动作并不陌生,但对如何正确地去做却知之甚少,因而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在这些方面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为了优化教学效果,教师在讲授动作要点、指导现场演示之后,应设计一个反馈环节,放手让学生当众演示,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对学生仍存在的问题进行矫正。因为低年级学生缺少坚持性,而且一些不良的坐、立、走的习惯动作也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所以,单凭课堂几十分钟一时也难以纠正,这就要求这种矫正工作不仅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做,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甚至在课外)都要做。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消除旧习惯,养成新习惯,让学生真正学会正确地坐、立、走,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标。
总之,为适应新课改的形势,在小学品德类课程活动化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努力坚持目标导向原则、正面引导原则、全员参与原则和反馈矫正原则,科学、有效地组织和开展活动,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所谓活动化教学,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以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和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它是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从而实现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品德类课程的教学应怎样开展各种有效的活动,真正发挥活动的育人功能,是每一位任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活动化教学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目标导向原则
教学目标是预设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导向作用。众所周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保证课堂教学取得预期成功,首先必须提出明确而切实的教学目标,并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而要检验课堂教学是否取得预期的成功,也要看这个既定的目标有否达成。所以,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是衡量课堂教学实效的主要标准。品德类课程的教学也不例外。尽管它的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以学生参与活动的形式来完成,但教师所安排的这些活动都必须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来进行。我们之所以强调这一活动原则,是因为课堂教学中所安排的各类活动,都只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是帮助学生获得体验、感悟的载体;而教学目标才是我们开展活动、实施教学的最终目的。
如《祝你生日快乐》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日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从同学的生日体会集体友谊之情和集体生活之乐。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把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在一位同学的生日、以举办生日聚会活动的形式进行。活动安排亲情传真、生日快乐、真情回报几个环节。在亲情传真环节,可通过父母留言的方式使学生感知母亲生养自己时的痛苦经历和父母抚养自己的艰辛,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在生日快乐环节,通过父母、老师和同学赠言、赠送小礼物的形式,让孩子体会到父母长辈的关心、集体友谊之情和集体生活之乐;在真情回报环节,让过生日的同学对父母、老师和同学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表达出自己对父母的养育、对老师和同学的关爱的感激之情。整个活动过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在生日聚会的氛围中,环环紧扣,层层递进,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正面引导原则
正面引导是指个体在某一情境下的行为因获得满意的结果而得到强化的过程。儿童与青少年的道德观尚未成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有在正确认识支配下,他们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品德类课程教学应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当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作为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主要形式之后,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充分考虑品德类课程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特殊性质,积极有效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从而引导学生获得对生活的经验,并养成良好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在品德类课程教学中安排的各种教学活动,都必须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即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去考虑、安排活动,更要考虑他们的心智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对社会、对生活的正确认识和了解,有利于他们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
例如,《我们和诚信在一起》这一课中的《一诺千金》《曾子杀猪》《诚实节是怎么来的》三个小故事等教学内容本身就是编者本着正面引导的原则编写的。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只有同样坚持这一原则,采取开故事会、演课本剧等方式使这些故事深深扎根于孩子的心田,才能保证教学效果。而在拓展教学环节,教师组织学生举办了一个小小故事会,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诚信人和诚信事,以强化教学效果,更是正面引导原则的又一体现。
全员参与原则
义务教育是以法律作保障的、对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必须进行的、带有强制性的教育。它最突出的特征是面向全体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因此,坚持全员参与应成为品德类课堂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由于品德类课程是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形式,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各种实际活动进行学习,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实际的接触,以开展思考,积累经验,获得智慧,从而内化为良好的品德意识,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在充分考虑活动的针对性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参与面,以确保课堂教学的全员性。活动的全员参与,当然也包括教师的参与。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同时也应该是参与者。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应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就是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有学生的全员参与为基础,有教师的引领作用作保证,这样的活动一定是积极有效的。
如教学《我不任性》一课时,有教师是这样安排教学活动的:在“连环画”教学环节,他先让学生分小组谈谈自己对“爱耍脾气的贝贝”的看法,再进行大组集中交流,教师加以指点,使学生在评价中接受教育。在“生活小舞台”教学环节,他采取“编一编”“演一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课本剧的方式帮助贝贝改变任性的坏习惯。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平时有哪些任性的表现,应如何改正,教师再适时给予评点。这样做,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增强了他们的责任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该教师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并使自己也参与进去。学生的全员参与,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加广泛;而教师的适时点拨,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整节课注重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心理上保证了他们的全员参与,使课堂教学能面向全体学生,圆满实现了教学目标。
反馈矫正原则
反馈是指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再获得输出信息的结果,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通过反馈,教师可以认识、矫正偏向和失误,逐步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的。反馈矫正是品德类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反馈,教师可以及时获得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特别是教学中的薄弱方面,以及时调整或改进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尤其在小学品德类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活动不是自由活动,而是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知识,丰富经验。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反馈来及时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学习效果,并根据反馈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适时调整活动方式,改进薄弱环节,从而提高活动质量,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进行《坐立走有精神》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把如何正确地坐、立、走和这样做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应该说,学生对这三个动作并不陌生,但对如何正确地去做却知之甚少,因而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在这些方面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为了优化教学效果,教师在讲授动作要点、指导现场演示之后,应设计一个反馈环节,放手让学生当众演示,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对学生仍存在的问题进行矫正。因为低年级学生缺少坚持性,而且一些不良的坐、立、走的习惯动作也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所以,单凭课堂几十分钟一时也难以纠正,这就要求这种矫正工作不仅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做,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甚至在课外)都要做。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消除旧习惯,养成新习惯,让学生真正学会正确地坐、立、走,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标。
总之,为适应新课改的形势,在小学品德类课程活动化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努力坚持目标导向原则、正面引导原则、全员参与原则和反馈矫正原则,科学、有效地组织和开展活动,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