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劳动是人生存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让孩子们经常参加劳动,并在劳动中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培养和教育,才能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关键词 小学生 劳动习惯 劳动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现在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以致多数家长忽视孩子的劳动教育,让孩子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劳动观念淡薄。同时,因为家长把学生的学习成绩看做一切,使孩子学习压力大,没有充分的机会锻炼自己的劳动能力,更说不上劳动技能的掌握。因此,学生缺乏劳动体验,不知道劳动的艰辛,不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马克思曾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了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所以说劳动能力是人类生活必备的能力之一,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人类已经跨入了21世纪,知识经济的浪潮正扑面而来。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民族素质的竞争。深化基础教育的改革,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速人才培养,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个世纪60年代起陆续提出的“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所提出的“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等世界性教育的口号,无不显示出了世界各国对人的素质发展的高度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也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使其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的观点。
此外,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父母也必须要教育孩子考虑和学会怎么活下去,也就是说必须要孩子学会劳动、学会自理。早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手脑并用”的教育理论。让孩子参加必要的劳动,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及大脑发育都是大有裨益的,同时,孩子们通过自己亲身参加劳动,也使他们更能深刻体验到劳动的辛苦,从而会自觉地尊重和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加强行为的自律性,有利于从小形成良好的品德。
劳动,是人生存的手段;劳动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课;良好的劳动习惯将打造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从小让孩子们经常参加劳动,并在劳动中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培养和教育,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笔者认为,养成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环境影响人,环境教育人,“孟母三迁”这个典型的故事强调了环境的熏陶作用。因此,学校劳动教育氛围的营造,对培养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就显得特别重要。对学校而言,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对家长而言,让学生从家庭氛围中更加充分认识到劳动的作用,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的劳动教育活动中。对社会而言,让全社会都能重视劳动教育,营造更好的劳动大氛围,让学生从社会中受到感染。学生的生活就是处在在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下,如果在这些环境中都能感受到劳动的热情,他们也一定会对劳动有一个积极的情感。
第二、开展劳动教育实践体验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劳动习惯。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关鸿羽说:“习惯培养需要训练”。著名教育思想家陶行知也十分重视做中学,在实践中养成习惯。任何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在多次体验、反复中产生一种精神预约和“内在需要”,最终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并转化成稳定的外在行为。作为学生,对劳动的意义还不可能有很深的认识,因此,我们要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劳动,让他们在劳动中获得成就感,感受到劳动的愉快,慢慢使劳动变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因为对于学生来说良好习惯的形成往往不是先从概念开始,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学生实践的主体是日常生活,要以日常生活的实践锻炼为主,相信孩子的能力,允许孩子出错,尊重孩子的劳动和实践成果,给孩子实践的舞台和时间,保护他们的劳动积极性。
第三、发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作用,是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重要途径。家庭与社会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为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优势,我们要采取了多种方式和手段。例如:学校应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家长联系卡”,与家长随时保持联系;家长应成立家长委员会,进行经验交流。
第四、加强学生劳动价值教育,使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培养儿童热爱劳动的品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培养儿童的生存能力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而我们学校要培养一代新人、有用人才,就需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懂得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生活,创造美。懂得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从而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
(作者单位:驻马店市勤工俭学教学设备管理站)
参考文献:
[1]孙云曉.习惯决定孩子命运. 新世纪出版社. 2008.
[2]林格.管一辈子的教育.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 小学生 劳动习惯 劳动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现在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以致多数家长忽视孩子的劳动教育,让孩子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劳动观念淡薄。同时,因为家长把学生的学习成绩看做一切,使孩子学习压力大,没有充分的机会锻炼自己的劳动能力,更说不上劳动技能的掌握。因此,学生缺乏劳动体验,不知道劳动的艰辛,不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马克思曾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了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所以说劳动能力是人类生活必备的能力之一,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人类已经跨入了21世纪,知识经济的浪潮正扑面而来。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民族素质的竞争。深化基础教育的改革,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速人才培养,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个世纪60年代起陆续提出的“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所提出的“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等世界性教育的口号,无不显示出了世界各国对人的素质发展的高度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也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使其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的观点。
此外,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父母也必须要教育孩子考虑和学会怎么活下去,也就是说必须要孩子学会劳动、学会自理。早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手脑并用”的教育理论。让孩子参加必要的劳动,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及大脑发育都是大有裨益的,同时,孩子们通过自己亲身参加劳动,也使他们更能深刻体验到劳动的辛苦,从而会自觉地尊重和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加强行为的自律性,有利于从小形成良好的品德。
劳动,是人生存的手段;劳动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课;良好的劳动习惯将打造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从小让孩子们经常参加劳动,并在劳动中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培养和教育,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笔者认为,养成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环境影响人,环境教育人,“孟母三迁”这个典型的故事强调了环境的熏陶作用。因此,学校劳动教育氛围的营造,对培养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就显得特别重要。对学校而言,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对家长而言,让学生从家庭氛围中更加充分认识到劳动的作用,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的劳动教育活动中。对社会而言,让全社会都能重视劳动教育,营造更好的劳动大氛围,让学生从社会中受到感染。学生的生活就是处在在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下,如果在这些环境中都能感受到劳动的热情,他们也一定会对劳动有一个积极的情感。
第二、开展劳动教育实践体验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劳动习惯。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关鸿羽说:“习惯培养需要训练”。著名教育思想家陶行知也十分重视做中学,在实践中养成习惯。任何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在多次体验、反复中产生一种精神预约和“内在需要”,最终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并转化成稳定的外在行为。作为学生,对劳动的意义还不可能有很深的认识,因此,我们要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劳动,让他们在劳动中获得成就感,感受到劳动的愉快,慢慢使劳动变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因为对于学生来说良好习惯的形成往往不是先从概念开始,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学生实践的主体是日常生活,要以日常生活的实践锻炼为主,相信孩子的能力,允许孩子出错,尊重孩子的劳动和实践成果,给孩子实践的舞台和时间,保护他们的劳动积极性。
第三、发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作用,是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重要途径。家庭与社会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为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优势,我们要采取了多种方式和手段。例如:学校应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家长联系卡”,与家长随时保持联系;家长应成立家长委员会,进行经验交流。
第四、加强学生劳动价值教育,使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培养儿童热爱劳动的品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培养儿童的生存能力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而我们学校要培养一代新人、有用人才,就需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懂得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生活,创造美。懂得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从而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
(作者单位:驻马店市勤工俭学教学设备管理站)
参考文献:
[1]孙云曉.习惯决定孩子命运. 新世纪出版社. 2008.
[2]林格.管一辈子的教育.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