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多年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几年来,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与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形成了“多峰叠加”的局面,给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在我国当前社会背景下,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促进大学生就业,引导大学生创业,需要对整个社会系统进行考察,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己的共同努力,尽快构建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由国家、高校、用人单位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就业、创业运行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创业 解决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自1999年我国实施扩招政策以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发展向了大众教育。规模庞大的扩招带来的结果是高校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长,全国普通高校的招生人数由1998年的108万增加到2010年的657万,增长了6倍。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今年两会期间的记者会上特别强调,在整个“十二五”期间,高校毕业生仍将处于一个就业人数的高峰期,年均700万左右。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幅度的扩招不能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一直在 70%左右,这一数据明显偏低,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我国高校大学生毕业不能实现完全就业是一种发展的必然。
(一)毕业生总人数每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据我国教育部、人事部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是我国普通高校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当年的毕业生人数就达到了 212万,2006年毕业生人数有413万人,而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95万人,比上年增长19.9%。2010年我国有630万大学生毕业校园,走向社会。就是在2011年7月,已有670万大学生毕业,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已经突破680万人,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
(二)所学与所需错位,求职者与企业供求无法成正比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和日益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呼唤着各行各业的人才进入到市场中进行竞争,加上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程的推行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今天的高校大学生不再是“象牙塔”的王子和公主,他们在社会中的定位开始由“天之娇子”变为“普通劳动者”。如今,“选择职业的恐慌”已经成了大学毕业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另外,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实践中,由于学生缺乏长期有效的职业能力提升锻炼和就业指导,致使学生求职就业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始终比较明显地存在着对接错位的问题,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方向开始存在着裂痕,大学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异日益明显。
(三)我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能力有限,就业形势进一步严峻
近几年来我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都在1000万个,增长能力有限,其中大部分要确保用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在2007年首次超过新增就业岗位半数。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不断增加与我国每年一定的新增就业岗位的增速不相适应,将进一步增加了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近一段时期以来,随着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如就业政策的改变、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劳动力市场差异的明显、市场竞争的加剧等,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出现以后更使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二、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现状
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利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才能、技术及各种综合技能,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筹备和经营各类企业或成为个体劳动者,这是一条于己于国都有利的就业道路。大学生自主创业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国家不断推出对大学生就业的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但是有资料显示,我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率一直很低,大量有产业价值的技术创新成果被闲置,每年大约有3万多项创新技术成果通过国家和省部级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但转化为产业的不到20%,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仅为5%左右。
由中华职业教育社等单位主办的“2010全球创新型经济高层论坛”上,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教授指出,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不足2%,而欧美的这个比率达到20%~30%,同时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偏低,约为1%。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创业教育不够完善,大学生创业素质普遍偏低,创业知识储备不足,在校期间没有经过适当的锻炼,创业能力薄弱,学生多数缺少实践经验,也不了解基本的政策法规。一些大学生在还没有做好创业的准备的情况下就开始了创业,势必遭受很多挫折,而首次创业失败的大学生,多数就此停止了创业行为。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兴趣与热情高
由于受到媒体对创业传奇人物和创业神话的渲染与过分炒作,整个社会舆论对于大学生创业寄予很大的希望,对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兴趣比较浓厚、热情比较高。
(二)自主创业人数少,属凤毛麟角
来源于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显示,2005年到2007年大学毕业生创业人数分别为102人、146人、153人。而这三年的毕业生人数为 15.4万人、17.5万人和18.9万人,由此可见,登记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从表面上看每年都在不断增长,但与当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相比,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凤毛麟角,不到当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总数的1%,并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也与教育部有关部门近几年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调查数据相符合。
(三) 大学生创业大赛及创业活动低迷
目前开展的大学生创业大赛及创业活动不仅是政策性活动,而且还是极少数创新能力比较强,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的活动,与其他大多数学生毫无关联,且多数活动的内容重在对创业意识的教育,而非创业能力和技能的培训。
三、解决对策 中国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经验交流会暨全球创业周峰会2011年3月29日在上海召开,会上提出“政府促进创业、市场驱动创业、学校助推创业、社会扶持创业、个人自主创业”的创业生态发展方向。来自世界96个国家和地区的创业组织代表和中国的创业教育工作者、企业家代表出席,各国与会者在会上分享创业经验,探讨创业教育,把支持大学生创业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内容。
当然要彻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仅仅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支持与协作,具体来说:
(一)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再次,政府应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
调整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促进就业。
进一步扩大有效需求。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受到有效需求不足的制约,必须在增加有效供给的同时扩大有效需求,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尽快实现由投资、出口拉动型经济转变为消费拉动型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服务业与教育及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扩大内需以增加就业岗位。社会政策在就业过程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不容忽视。根据我国的国情,可以积极倡导毕业生向中西部地区及一些老工业区流动。这作为一种短期措施,可减少他们与城镇劳动力竞争有限的就业岗位,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机会与可能。这些调控措施无疑可以改善大学生就业的状况。
(二)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同时,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应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发布,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三)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高校要加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高等院校应开设创业教育课程,针对创业基础、实务知识进行培训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自主创业。要把自主创业作为教育和就业的常态来培养,而不是权宜之计,这是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和大学生对自主创业态度的长效之策。
第一,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改变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的状况。
第二,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应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政府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确定扩招规模;高校应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第三,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别指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的机制,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总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涉及到政府、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只要政府、企业、高校、媒体社会各界联动,合作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共同营造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我国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一定会出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同时也要求我们大学生要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激流勇进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创业 解决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自1999年我国实施扩招政策以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发展向了大众教育。规模庞大的扩招带来的结果是高校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长,全国普通高校的招生人数由1998年的108万增加到2010年的657万,增长了6倍。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今年两会期间的记者会上特别强调,在整个“十二五”期间,高校毕业生仍将处于一个就业人数的高峰期,年均700万左右。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幅度的扩招不能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一直在 70%左右,这一数据明显偏低,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我国高校大学生毕业不能实现完全就业是一种发展的必然。
(一)毕业生总人数每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据我国教育部、人事部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是我国普通高校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当年的毕业生人数就达到了 212万,2006年毕业生人数有413万人,而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95万人,比上年增长19.9%。2010年我国有630万大学生毕业校园,走向社会。就是在2011年7月,已有670万大学生毕业,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已经突破680万人,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
(二)所学与所需错位,求职者与企业供求无法成正比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和日益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呼唤着各行各业的人才进入到市场中进行竞争,加上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程的推行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今天的高校大学生不再是“象牙塔”的王子和公主,他们在社会中的定位开始由“天之娇子”变为“普通劳动者”。如今,“选择职业的恐慌”已经成了大学毕业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另外,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实践中,由于学生缺乏长期有效的职业能力提升锻炼和就业指导,致使学生求职就业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始终比较明显地存在着对接错位的问题,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方向开始存在着裂痕,大学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异日益明显。
(三)我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能力有限,就业形势进一步严峻
近几年来我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都在1000万个,增长能力有限,其中大部分要确保用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在2007年首次超过新增就业岗位半数。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不断增加与我国每年一定的新增就业岗位的增速不相适应,将进一步增加了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近一段时期以来,随着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如就业政策的改变、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劳动力市场差异的明显、市场竞争的加剧等,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出现以后更使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二、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现状
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利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才能、技术及各种综合技能,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筹备和经营各类企业或成为个体劳动者,这是一条于己于国都有利的就业道路。大学生自主创业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国家不断推出对大学生就业的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但是有资料显示,我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率一直很低,大量有产业价值的技术创新成果被闲置,每年大约有3万多项创新技术成果通过国家和省部级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但转化为产业的不到20%,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仅为5%左右。
由中华职业教育社等单位主办的“2010全球创新型经济高层论坛”上,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教授指出,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不足2%,而欧美的这个比率达到20%~30%,同时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偏低,约为1%。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创业教育不够完善,大学生创业素质普遍偏低,创业知识储备不足,在校期间没有经过适当的锻炼,创业能力薄弱,学生多数缺少实践经验,也不了解基本的政策法规。一些大学生在还没有做好创业的准备的情况下就开始了创业,势必遭受很多挫折,而首次创业失败的大学生,多数就此停止了创业行为。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兴趣与热情高
由于受到媒体对创业传奇人物和创业神话的渲染与过分炒作,整个社会舆论对于大学生创业寄予很大的希望,对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兴趣比较浓厚、热情比较高。
(二)自主创业人数少,属凤毛麟角
来源于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显示,2005年到2007年大学毕业生创业人数分别为102人、146人、153人。而这三年的毕业生人数为 15.4万人、17.5万人和18.9万人,由此可见,登记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从表面上看每年都在不断增长,但与当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相比,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凤毛麟角,不到当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总数的1%,并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也与教育部有关部门近几年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调查数据相符合。
(三) 大学生创业大赛及创业活动低迷
目前开展的大学生创业大赛及创业活动不仅是政策性活动,而且还是极少数创新能力比较强,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的活动,与其他大多数学生毫无关联,且多数活动的内容重在对创业意识的教育,而非创业能力和技能的培训。
三、解决对策 中国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经验交流会暨全球创业周峰会2011年3月29日在上海召开,会上提出“政府促进创业、市场驱动创业、学校助推创业、社会扶持创业、个人自主创业”的创业生态发展方向。来自世界96个国家和地区的创业组织代表和中国的创业教育工作者、企业家代表出席,各国与会者在会上分享创业经验,探讨创业教育,把支持大学生创业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内容。
当然要彻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仅仅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支持与协作,具体来说:
(一)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再次,政府应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
调整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促进就业。
进一步扩大有效需求。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受到有效需求不足的制约,必须在增加有效供给的同时扩大有效需求,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尽快实现由投资、出口拉动型经济转变为消费拉动型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服务业与教育及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扩大内需以增加就业岗位。社会政策在就业过程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不容忽视。根据我国的国情,可以积极倡导毕业生向中西部地区及一些老工业区流动。这作为一种短期措施,可减少他们与城镇劳动力竞争有限的就业岗位,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机会与可能。这些调控措施无疑可以改善大学生就业的状况。
(二)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同时,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应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发布,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三)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高校要加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高等院校应开设创业教育课程,针对创业基础、实务知识进行培训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自主创业。要把自主创业作为教育和就业的常态来培养,而不是权宜之计,这是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和大学生对自主创业态度的长效之策。
第一,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改变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的状况。
第二,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应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政府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确定扩招规模;高校应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第三,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别指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的机制,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总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涉及到政府、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只要政府、企业、高校、媒体社会各界联动,合作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共同营造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我国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一定会出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同时也要求我们大学生要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激流勇进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