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农村城市化存在着基础薄弱,配套设施不完善,规模效应不强,教育落后等诸多问题。必须确立正确的农村城市化发展思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快城市化进程,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关键词:农村城市化;问题;对策
在现代经济中,城市是经济的载体,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舞台,离开高度发达的城市,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低水平的,也是难以持久的。因此,城市化率和城市化水平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文明进步程度和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城市化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但也存在着发展不协调、提高农民收入难等问题,加强对农村城市化发展的研究,促进农村城市化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城市化的含义
所谓农村城市化是指生产经营方式和农业人口的收入水平及结构、思想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与城市文明逐渐接近、趋向同一的自然历史过程,是城乡差别缩小的自然过程,也是城乡融合并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自然过程。其本质特征表现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的社会历史现象。城市化现象的经济本质是社会生产力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产生了农业剩余、使非农产业具有了发展空间开始,通过非农产业的比较优势和集聚经济不断地形成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通过广泛的城市正外部性导致的外溢效应促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或形成城市区域,从而不断地把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的历史过程。
二、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城市化基础薄弱。农业是工业发展的基础,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销售市场、物质条件。农村城市化应该以发达的农业为基础,而不能以牺牲农业求发展。但我国农村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趋势,如伴随着劳动力的转移却没有形成土地集中和规模经营,兼业农民也明显对经营农业失去兴趣,对农业的投入也逐渐减少,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没有明显的提高,造成我国农业剩余的不足,农村规模经营得不到充分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城市化的发展。
(二)我国原有城市的基础设施难以承受短期内膨胀起来的人口压力,提高农民收入困难重重。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硬件系统,它包括能源供应、资源条件、交通状况、通讯能力、环境保护、灾害防范等等,这些设施是一座城市得以运作的条件,是城市中人流、物流、信息的载体,其承受能力直接制约着城市化的进程。比如,我国目前全国有近200座城市面临缺水的矛盾。再有,近年来由于流动人口的增加,给我国的铁路、公路、车站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并使许多城市的市内交通超负荷运转。同时,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也受到了破坏,绿地越来越少,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垃圾排放量越来越大,处理能力相对不足,结果是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失衡。
(三)城市化进程地区间很不平衡,难以实现其应有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地区不平衡性, 东部沿海一带的经济发展领先于中西部地区。这种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了农村城市化在发展速度、规模和建设特点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从总体情况来看, 我国当前农村城市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可划分为多个层次, 它们在空间上的分步呈扁平状, 水平从东向西依次递减。东部沿海地区比西部地区城镇数量多、水平高、效益好。城镇的主要特征是集中,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是决定非农经济向城镇集中的基本规律。但我国小城镇的规模往往偏小,以至于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国的小城镇由于城市化水平起点低,经济实力有限,资金投资分散,结果投资效益不高、土地浪费严重、环境污染难以治理,这会影响到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四)农村各种教育相对落后。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落后, 难以适应农村城市化的有序转移和农村城市化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据统计, 60% 农民仅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每年有 500 多万名中小学生辍学, 且有上升的趋势;二是农村职业教育落后。现实中的农村教育违背了农村智力和资源"双开发"及"不可分离"规律, 农村青年初高中毕业后难以适应农村经济活动, 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更是难以入门, 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门"成为农村教育的巨大阻碍;三是农村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落后。这些阻碍了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也影响了效益农业的发展和推进农村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三、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对策建议
(一)城市化应当走多元化非均衡发展道路。因地制宜,在发展迅速,经济发达的中东部地区,大中型城市发展迅速,繁荣发达,应当充分发挥其集聚效应,辐射周边城镇,带动周围镇村城市化,转移农村人口,积极扩大城市规模,招商引资,增加经济增长点,促进就业和经济进一步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而对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中西部地区,则应该适度缩小城市规模,将其资源适度转移,以实现最大化的效益。
(二)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设施,促进经济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地基第一步。我们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有序可持续发展,就要求人口转移的城市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缓解人口转移对城市造成的压力,同时注意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保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稳定性,扎实稳固推进城市化进程。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合理进行城市发展规划,积极努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是城市化进度可以迅速有效推进的前提和保障。 (三)加强农村教育,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是整体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主渠道,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也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对农民要分层次、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继续教育。通过教育培训,农技推广,农业知识普及,使他们能及时了解到与自身发展相关的科技及市场最新信息, 自觉地引进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自觉地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发展效益农业、提高附加值,这样才能真正逐渐缩小城乡的差距, 加快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实现农村城市化是调整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的根本和有效途径,实现农村城市化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或迟或早我国大部分农村终归也要走上农村城市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乔凤珠:我国农村城市化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农业经济,2011,6
[2]柴洪辉,顾海英,张全红:中国农村城市化研究评述[J].经济地理,2009,4
[3]王雅莉.产业性转移:当前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基础和关键[J].中国城市经济,2006,2
[4]韩申山,邢娟: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现状、問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2007,12
[5]李洋洋:农村城市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
[6]张慧芳,张伟伟,卢朝东: 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城市化协调发展[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4
[7]蔡雪雄,林少伟,夏文顶:农村城市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当代经济研究,2006,12
[8]扈立家,翟印礼: 我国农村城市化问题探讨[J].农村经济2006,5
[9]黄荣光:中国农村城市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宁德师专学报,2004,3
关键词:农村城市化;问题;对策
在现代经济中,城市是经济的载体,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舞台,离开高度发达的城市,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低水平的,也是难以持久的。因此,城市化率和城市化水平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文明进步程度和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城市化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但也存在着发展不协调、提高农民收入难等问题,加强对农村城市化发展的研究,促进农村城市化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城市化的含义
所谓农村城市化是指生产经营方式和农业人口的收入水平及结构、思想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与城市文明逐渐接近、趋向同一的自然历史过程,是城乡差别缩小的自然过程,也是城乡融合并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自然过程。其本质特征表现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的社会历史现象。城市化现象的经济本质是社会生产力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产生了农业剩余、使非农产业具有了发展空间开始,通过非农产业的比较优势和集聚经济不断地形成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通过广泛的城市正外部性导致的外溢效应促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或形成城市区域,从而不断地把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的历史过程。
二、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城市化基础薄弱。农业是工业发展的基础,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销售市场、物质条件。农村城市化应该以发达的农业为基础,而不能以牺牲农业求发展。但我国农村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趋势,如伴随着劳动力的转移却没有形成土地集中和规模经营,兼业农民也明显对经营农业失去兴趣,对农业的投入也逐渐减少,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没有明显的提高,造成我国农业剩余的不足,农村规模经营得不到充分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城市化的发展。
(二)我国原有城市的基础设施难以承受短期内膨胀起来的人口压力,提高农民收入困难重重。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硬件系统,它包括能源供应、资源条件、交通状况、通讯能力、环境保护、灾害防范等等,这些设施是一座城市得以运作的条件,是城市中人流、物流、信息的载体,其承受能力直接制约着城市化的进程。比如,我国目前全国有近200座城市面临缺水的矛盾。再有,近年来由于流动人口的增加,给我国的铁路、公路、车站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并使许多城市的市内交通超负荷运转。同时,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也受到了破坏,绿地越来越少,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垃圾排放量越来越大,处理能力相对不足,结果是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失衡。
(三)城市化进程地区间很不平衡,难以实现其应有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地区不平衡性, 东部沿海一带的经济发展领先于中西部地区。这种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了农村城市化在发展速度、规模和建设特点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从总体情况来看, 我国当前农村城市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可划分为多个层次, 它们在空间上的分步呈扁平状, 水平从东向西依次递减。东部沿海地区比西部地区城镇数量多、水平高、效益好。城镇的主要特征是集中,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是决定非农经济向城镇集中的基本规律。但我国小城镇的规模往往偏小,以至于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国的小城镇由于城市化水平起点低,经济实力有限,资金投资分散,结果投资效益不高、土地浪费严重、环境污染难以治理,这会影响到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四)农村各种教育相对落后。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落后, 难以适应农村城市化的有序转移和农村城市化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据统计, 60% 农民仅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每年有 500 多万名中小学生辍学, 且有上升的趋势;二是农村职业教育落后。现实中的农村教育违背了农村智力和资源"双开发"及"不可分离"规律, 农村青年初高中毕业后难以适应农村经济活动, 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更是难以入门, 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门"成为农村教育的巨大阻碍;三是农村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落后。这些阻碍了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也影响了效益农业的发展和推进农村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三、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对策建议
(一)城市化应当走多元化非均衡发展道路。因地制宜,在发展迅速,经济发达的中东部地区,大中型城市发展迅速,繁荣发达,应当充分发挥其集聚效应,辐射周边城镇,带动周围镇村城市化,转移农村人口,积极扩大城市规模,招商引资,增加经济增长点,促进就业和经济进一步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而对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中西部地区,则应该适度缩小城市规模,将其资源适度转移,以实现最大化的效益。
(二)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设施,促进经济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地基第一步。我们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有序可持续发展,就要求人口转移的城市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缓解人口转移对城市造成的压力,同时注意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保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稳定性,扎实稳固推进城市化进程。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合理进行城市发展规划,积极努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是城市化进度可以迅速有效推进的前提和保障。 (三)加强农村教育,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是整体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主渠道,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也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对农民要分层次、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继续教育。通过教育培训,农技推广,农业知识普及,使他们能及时了解到与自身发展相关的科技及市场最新信息, 自觉地引进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自觉地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发展效益农业、提高附加值,这样才能真正逐渐缩小城乡的差距, 加快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实现农村城市化是调整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的根本和有效途径,实现农村城市化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或迟或早我国大部分农村终归也要走上农村城市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乔凤珠:我国农村城市化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农业经济,2011,6
[2]柴洪辉,顾海英,张全红:中国农村城市化研究评述[J].经济地理,2009,4
[3]王雅莉.产业性转移:当前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基础和关键[J].中国城市经济,2006,2
[4]韩申山,邢娟: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现状、問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2007,12
[5]李洋洋:农村城市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
[6]张慧芳,张伟伟,卢朝东: 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城市化协调发展[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4
[7]蔡雪雄,林少伟,夏文顶:农村城市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当代经济研究,2006,12
[8]扈立家,翟印礼: 我国农村城市化问题探讨[J].农村经济2006,5
[9]黄荣光:中国农村城市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宁德师专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