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影响高校稳定的因素也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面对这种新形式,高校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也要改进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双主体论 隐形教育 高等教育哲学理念 双元制 体验式就业
[中图分类号]D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190-02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当前中国正经历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社会发展序列谱上恰好对应着“非稳定状态”的频发阶段。中国在推进全面现代化、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过程中,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整体迈进的形势下,已經、正在或将要暴露出的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构成了可能危害社会稳定的直接因素或潜在因素。在这个关键时期,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没有稳定的环境,改革和发展就难以为继。江泽民同志曾指出:“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这是我们付出了代价才取得的共识。”面对当前新的形式、新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着若干薄弱环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施可行性和实施效果的目的性不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材编排滞后和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结合不紧密,少数高校并没有意识到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性。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取得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重要保证。因此,我国高校应把改革和探索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作为当务之急。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基本思路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互动模式建构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的“双主体论”的思想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双主体论”指出,教育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教育过程的主体不仅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师生双方互为主客体。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的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主体,学生是活动的客体,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力;在大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因此,教育的过程不再单单是以往教育的“主客体”模式。在现代教育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互动的关系。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实效性,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化为自觉的行动,从教学形式到教学内容乃至于考核方式,都应该进行较为系统的改革。
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来看,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应该联系当代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紧紧抓住现实生活中的难点、焦点与热点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并鼓励大学生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来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真正理解和高度认同。其次,从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考核方式来看,学生思想素质尤其不能单纯以卷面成绩来衡量,而应该进行多种有效方法,综合考量。传统的政治理论课以知识为重点考核方式,导致教学结果和目标相背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教学水准和效果只能在低层面上徘徊。而充分利用好考试的杠杆作用,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的形成,是提高教学实践的途径之一。
三、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对我国的启示
(一)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方法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的是以理论灌输和说服教育为主的显性教育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课时安排一般都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而一些西方国家采用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称之为隐性教育,是通过隐蔽课程,即是与正式课程相对而言的。这里主要指学校的生活环境。美国教育界认为学校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将学生置身于这种与现实社会环境一致的学校生活环境中磨练,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品德达到社会所认可的道德行为标准。这是种隐形的渗透式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不同于直接的现身说教,而是一点一滴地把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和政治观渗入人们的头脑,使受教育者在无形中慢慢接受教育者的思想。对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中借鉴这种隐形的渗透式教育方法,可以削弱大学生从大量的理论灌输中所产生的逆反心理,使说服教育更具渗透力,实现大学生思想的转变。
(二)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理念与实践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理念方面,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先后提出了四种类型的理念:
1.美国的实用主义的高等教育哲学观念,由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
[关键词]双主体论 隐形教育 高等教育哲学理念 双元制 体验式就业
[中图分类号]D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190-02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当前中国正经历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社会发展序列谱上恰好对应着“非稳定状态”的频发阶段。中国在推进全面现代化、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过程中,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整体迈进的形势下,已經、正在或将要暴露出的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构成了可能危害社会稳定的直接因素或潜在因素。在这个关键时期,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没有稳定的环境,改革和发展就难以为继。江泽民同志曾指出:“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这是我们付出了代价才取得的共识。”面对当前新的形式、新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着若干薄弱环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施可行性和实施效果的目的性不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材编排滞后和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结合不紧密,少数高校并没有意识到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性。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取得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重要保证。因此,我国高校应把改革和探索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作为当务之急。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基本思路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互动模式建构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的“双主体论”的思想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双主体论”指出,教育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教育过程的主体不仅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师生双方互为主客体。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的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主体,学生是活动的客体,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力;在大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因此,教育的过程不再单单是以往教育的“主客体”模式。在现代教育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互动的关系。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实效性,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化为自觉的行动,从教学形式到教学内容乃至于考核方式,都应该进行较为系统的改革。
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来看,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应该联系当代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紧紧抓住现实生活中的难点、焦点与热点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并鼓励大学生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来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真正理解和高度认同。其次,从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考核方式来看,学生思想素质尤其不能单纯以卷面成绩来衡量,而应该进行多种有效方法,综合考量。传统的政治理论课以知识为重点考核方式,导致教学结果和目标相背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教学水准和效果只能在低层面上徘徊。而充分利用好考试的杠杆作用,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的形成,是提高教学实践的途径之一。
三、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对我国的启示
(一)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方法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的是以理论灌输和说服教育为主的显性教育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课时安排一般都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而一些西方国家采用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称之为隐性教育,是通过隐蔽课程,即是与正式课程相对而言的。这里主要指学校的生活环境。美国教育界认为学校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将学生置身于这种与现实社会环境一致的学校生活环境中磨练,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品德达到社会所认可的道德行为标准。这是种隐形的渗透式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不同于直接的现身说教,而是一点一滴地把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和政治观渗入人们的头脑,使受教育者在无形中慢慢接受教育者的思想。对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中借鉴这种隐形的渗透式教育方法,可以削弱大学生从大量的理论灌输中所产生的逆反心理,使说服教育更具渗透力,实现大学生思想的转变。
(二)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理念与实践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理念方面,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先后提出了四种类型的理念:
1.美国的实用主义的高等教育哲学观念,由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