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汽化和液化》是人教版第四章第三节内容,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的三种状态及熔化和凝固两种物态变化。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很充分的准备。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有“想想做做”3个,科学探究活动1个,“动手动脑学物理”1个,“STS”一个,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的主要特点。
在上《汽化和液化》时,我先从生活走向物理,在上课之初我就以图片的形式大量展示生活中汽化和液化的例子,以引起学生注意,便于他们感知生活,目的是为了不让学生上课举例时出现似曾相似又说不出的现象。接着我又以发射嫦娥1号为例,引出白气是如何产生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想一探究竟的欲望。在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增加了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使一节课的实验达到9个。尽可能的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知识,添加学习的趣味,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开篇图片视频和实验引入,提出问题,初步激趣
上课前,通过展示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晒衣服、烧开水、雨、雾、露珠等图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物理知识;再通过播放嫦娥1号发射升空的录像,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把学生带到探究问题的意境。最后让学生做酒精汽化和液化的实验,看似两个简单有趣的实验牢牢的吸引住了学生的兴趣,顺利引出课题。整个引入过程让学生从多个感官接收多种信息后动手操作,使学生欲罢不能,最终让学生产生一定要学好本节课的内在驱动力,初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改进实验方法,增强实验效果,培养兴趣
水的沸腾,学生并不陌生,但是要让学生说出水沸腾过程中的各种特征和温度变化,学生好象又无从说起,如果直接去做实验验证,学生会感到比较枯燥,目的不明兴趣不高。实验前,引导学生需要重点观察的实验现象,以及记录水沸腾前后温度计的示数。在实验上课前当我采用传统的加热模式(如图1所示)发现,不仅加热时间长,有时甚至将近一节课时间水还不沸腾;而且效果不明显,特别是停止加热后,水还会继续沸腾,直接影响到部分学生正确得出沸腾的条件(水沸腾时一要达到沸点,二要继续吸热)。在教学中,我改进了实验方法:去掉了石棉网,并用试管代替了烧杯,使用水银温度计测水温等。通过实验改进(如图2所示),既缩短了加热的时间又增强了实验效果,特别是水沸腾前后气泡大小的变化。移走酒精灯后,水立刻停止沸腾。最后在观察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本实验除了可观察水的沸腾特征外,在讲液化时还可让学生观察试管上部水蒸气的液化现象(如图3所示),并通过观察和比较试管上下两部分的温度还能得出液体液化的方式之一:降低液体温度使气体液化。
三、小实验、小探究,快解学生疑问,提高兴趣
在课堂上,有时学生会产生很多疑问,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只会根据已有的经验作出符合教师要求的回答,但并不能彻底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如果此时设计一些小实验,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体验,除了更让学生信服,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在学习蒸发的特点时,我让学生对比学习后提问:沸腾时需要不断吸热,那么蒸发也要吸热吗?学生回答说需要,但声音明显很小。这时我要求学生把酒精瓶中的酒精滴到手上,使之感受到手背变凉,让学生感受到蒸发是需要吸热的。这还不够,有学生会认为这是酒精温度本来就很低,所以才会感到凉。由此我再设计第二个实验,把温度计放入酒精瓶中蘸上酒精后取出让其蒸发,观察到温度计的示数不断降低。通过这两个小实验,学生完全掌握了蒸发需要吸热,并有降温的作用。本节课中,我还特意演示纸杯烧水的实验,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是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可以利用初二学生善于模仿的特性把课内自然延伸到课外,让他课外利用垂手可得的纸杯回家向别人炫耀。
四、自我设计实验,让学生体验成功,体验快乐,放飞兴趣
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我让学生先从如何使衣服尽快晒干来猜想引起液体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然后要求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分组自行设计实验来探究其中一个因素,最后交流合作总结得出结论。由于实验较为开放,学生在设计实验、进行實验的学习过程中,劲头很足,场面非常热烈。由于课内时间有限,好多学生都意犹味尽。
实际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有诸多好处:
一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无限兴趣。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物理,细心观察皆学问,生活中很多未知的东西都深深的吸引住了初中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物理实验教学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探究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是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由于大量的物理概念、定理、定律都是由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得出来的,学生有直接的感性认识,避免了上课时空洞的说教和机械记忆,使学习变得轻松。探究实验过程中,学生是在教师引导下发现问题,并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学习兴趣很高,由此大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是培养了学生合作和创新精神。现在学生独生子女多,自私心强,不愿与他人合作;又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小,动手能力相对很差,在实验过程他们必须学会合作才能共同完成,也正是培养他们合作精神的最佳时机。有些实验只提出实验目的,不告知实验方法,让他们自己合作想办法完成;有些实验甚至连器材都不提供让学生自己去找器材。有时我们要用几个实验去验证一个结论,如气压与流速的关系我们就吹乒乓球、吹纸、吹硬币等几个实验。有时又让一个实验来论证几个结论,如烧开水出现白气的实验。有的实验让学生课外完成,自己找器材,自己设计论证。学生的创新每次都会让作为教师的我们吃惊不已。
四是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他们就会向教师或同学求教,在合作过程中,会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样既树立了教师的威信又能和学生平等相处。
责任编辑潘孟良
在上《汽化和液化》时,我先从生活走向物理,在上课之初我就以图片的形式大量展示生活中汽化和液化的例子,以引起学生注意,便于他们感知生活,目的是为了不让学生上课举例时出现似曾相似又说不出的现象。接着我又以发射嫦娥1号为例,引出白气是如何产生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想一探究竟的欲望。在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增加了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使一节课的实验达到9个。尽可能的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知识,添加学习的趣味,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开篇图片视频和实验引入,提出问题,初步激趣
上课前,通过展示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晒衣服、烧开水、雨、雾、露珠等图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物理知识;再通过播放嫦娥1号发射升空的录像,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把学生带到探究问题的意境。最后让学生做酒精汽化和液化的实验,看似两个简单有趣的实验牢牢的吸引住了学生的兴趣,顺利引出课题。整个引入过程让学生从多个感官接收多种信息后动手操作,使学生欲罢不能,最终让学生产生一定要学好本节课的内在驱动力,初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改进实验方法,增强实验效果,培养兴趣
水的沸腾,学生并不陌生,但是要让学生说出水沸腾过程中的各种特征和温度变化,学生好象又无从说起,如果直接去做实验验证,学生会感到比较枯燥,目的不明兴趣不高。实验前,引导学生需要重点观察的实验现象,以及记录水沸腾前后温度计的示数。在实验上课前当我采用传统的加热模式(如图1所示)发现,不仅加热时间长,有时甚至将近一节课时间水还不沸腾;而且效果不明显,特别是停止加热后,水还会继续沸腾,直接影响到部分学生正确得出沸腾的条件(水沸腾时一要达到沸点,二要继续吸热)。在教学中,我改进了实验方法:去掉了石棉网,并用试管代替了烧杯,使用水银温度计测水温等。通过实验改进(如图2所示),既缩短了加热的时间又增强了实验效果,特别是水沸腾前后气泡大小的变化。移走酒精灯后,水立刻停止沸腾。最后在观察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本实验除了可观察水的沸腾特征外,在讲液化时还可让学生观察试管上部水蒸气的液化现象(如图3所示),并通过观察和比较试管上下两部分的温度还能得出液体液化的方式之一:降低液体温度使气体液化。
三、小实验、小探究,快解学生疑问,提高兴趣
在课堂上,有时学生会产生很多疑问,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只会根据已有的经验作出符合教师要求的回答,但并不能彻底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如果此时设计一些小实验,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体验,除了更让学生信服,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在学习蒸发的特点时,我让学生对比学习后提问:沸腾时需要不断吸热,那么蒸发也要吸热吗?学生回答说需要,但声音明显很小。这时我要求学生把酒精瓶中的酒精滴到手上,使之感受到手背变凉,让学生感受到蒸发是需要吸热的。这还不够,有学生会认为这是酒精温度本来就很低,所以才会感到凉。由此我再设计第二个实验,把温度计放入酒精瓶中蘸上酒精后取出让其蒸发,观察到温度计的示数不断降低。通过这两个小实验,学生完全掌握了蒸发需要吸热,并有降温的作用。本节课中,我还特意演示纸杯烧水的实验,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是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可以利用初二学生善于模仿的特性把课内自然延伸到课外,让他课外利用垂手可得的纸杯回家向别人炫耀。
四、自我设计实验,让学生体验成功,体验快乐,放飞兴趣
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我让学生先从如何使衣服尽快晒干来猜想引起液体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然后要求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分组自行设计实验来探究其中一个因素,最后交流合作总结得出结论。由于实验较为开放,学生在设计实验、进行實验的学习过程中,劲头很足,场面非常热烈。由于课内时间有限,好多学生都意犹味尽。
实际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有诸多好处:
一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无限兴趣。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物理,细心观察皆学问,生活中很多未知的东西都深深的吸引住了初中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物理实验教学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探究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是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由于大量的物理概念、定理、定律都是由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得出来的,学生有直接的感性认识,避免了上课时空洞的说教和机械记忆,使学习变得轻松。探究实验过程中,学生是在教师引导下发现问题,并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学习兴趣很高,由此大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是培养了学生合作和创新精神。现在学生独生子女多,自私心强,不愿与他人合作;又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小,动手能力相对很差,在实验过程他们必须学会合作才能共同完成,也正是培养他们合作精神的最佳时机。有些实验只提出实验目的,不告知实验方法,让他们自己合作想办法完成;有些实验甚至连器材都不提供让学生自己去找器材。有时我们要用几个实验去验证一个结论,如气压与流速的关系我们就吹乒乓球、吹纸、吹硬币等几个实验。有时又让一个实验来论证几个结论,如烧开水出现白气的实验。有的实验让学生课外完成,自己找器材,自己设计论证。学生的创新每次都会让作为教师的我们吃惊不已。
四是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他们就会向教师或同学求教,在合作过程中,会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样既树立了教师的威信又能和学生平等相处。
责任编辑潘孟良